02.29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本文4142字,閱讀時間大約4分鐘。

東漢末年,天下紛紛亂,自古亂世造英雄,想當英雄的人可謂數不勝數。既然有想當英雄的人,應運而生就有品評英雄的人,汝南人許劭就因此聞名,他每個月都會對當時的某些人物做一些評價,人稱“月旦評”。

有個還不到20歲的小夥子找許劭品評自己,許劭不答,他一定堅持要問,許劭方才說道:“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電視劇中的青年曹操形象

這個小夥子就是曹操,據《三國演義》所寫,操聞言大喜

於是,亂世奸雄,就成了千年來曹操最顯著的標籤了。

曹操其人,奸雄事蹟幾分真與假?

《三國志武帝紀》對青少年時期曹操的評價非常清晰明白: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遊戲中的曹操

這段話描繪出一個意氣風發、大氣磅礴而又不拘小節的年輕人形象——聰明機警,智謀多變,任俠放蕩,不務正業。而作為一個奸雄,這樣的年輕形象顯然不符合曹操的人設。

《三國演義》裡還特別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的曹操調皮任性,淨幹壞事,他的一個叔叔經常找曹嵩(曹操父親)告狀,曹操於是非常討厭這個叔叔,故意在他面前假裝中風的傻臉樣,他叔叔問他怎麼了,答曰“中風了”,叔叔趕緊跑去曹嵩那告知,不料當曹嵩把曹操叫來詢問時,曹操立刻一臉無辜:“我沒啥事啊,一定是叔父不喜歡我,故意這麼說的吧。”曹嵩於是不再相信叔叔所言,曹操以後更加肆意妄為了。

故事雖短,竟有兩層反轉,鮮明的彰顯出曹操的“奸雄”嘴臉,在演義一開始就為曹操定了調。

然而,此事可信否?是誰有鼻子有眼的把這件曹操兒時趣事敘述的如此生動活潑?是誰打開上帝模式能夠把幼年曹操的小心思和其叔父、父親的言語都記得如此清楚?

這件事並不記載於《三國志》,而是三國時某吳國人所做《曹瞞傳》所寫。看這書的標題,還有這作者的身份,對於此事的真實性就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很多“奸雄“事蹟素材都來自於《曹瞞傳》,而這本書的筆法根本不是史學筆法,完全可以當成一個小說來讀,而本書原作全文已經失傳,如今只能在《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讀到一些片段。

另一個把曹操釘在“奸雄”柱子上的故事就是誤殺呂伯奢全家:《三國演義》中說,曹操行刺董卓失敗逃亡路上遇到呂伯奢,對方本是好心招待曹操,為他殺豬下酒,沒想到聽到磨刀霍霍的曹操誤以為他們想謀害自己,先下手為強,皆殺之,並留下那句千古名言: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三國演義》的曹操

《三國志》中並無此事,《魏書》中寫“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而在《世說新語》和《孫盛雜記》中記述與《三國演義》相同。

《世說新語》是一本小說,可做野史來看,而《孫盛雜記》的記述過於詳細,也難以讓人信服,(曹操殺人後)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夜深人靜之時,剛剛殺完人的曹操說出這句淒涼的話,誰會記載於史冊,孫盛又如何得知。“既而悽愴曰”,這也是明顯的小說筆法。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曹操之所以被後人如此嘲諷貶低,一定要往奸詐無恥的大染缸裡推,我想無非是三條原因:

1.曹操身份卑賤,沒有官僚士族背景。曹操的祖父是中常侍曹騰,也就是漢朝的大太監,曹操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身份來歷已經不可考證,《三國志》寫“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所以曹操實為宦官之後。雖然曹嵩曾經官至太尉,但這種身世背景肯定為士大夫所不容。

2.曹操樹敵太多。一生征戰的魏武帝曹操,剿滅過多少英雄豪傑,特別是四世三公的袁紹,其政治背景之深厚和朋友圈之壯大,史上少有,這些人不自覺地就形成了一個“黑曹操小集體”。

3.受《三國演義》和其他戲曲、野史的影響太深。羅貫中的思想很明確,漢室為正統,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為正統,曹操只是挾天子的奸雄,所以不但在史料中只選對曹操人格貶低的內容,還自己編寫了一些凸顯其奸詐的小故事。

曹操之功,幾乎一己之力安定天下

曹操曾經在一篇自序中說道:"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話聽起來霸氣十足,然而卻是無可置疑的事實,東漢末年天下之亂,群雄並起,割據一方,玩過遊戲《三國志》的人應該更有體會——早期的三國地圖,一兩個城池就有一個君主,天下已不是四分五裂,而是星羅密佈的割據勢力。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三國早期勢力分佈圖

最初,黃巾軍縱橫,曹操四處征討黃巾,收降軍30萬,號為青州兵,成為曹操的主要軍事力量,而韓暹楊奉劫持天子,天子的情景跟災民無異,而只有曹操率軍來伐,後人只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知曹操堅持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漢朝衰微,天子無權,這是不爭的事實,至少漢天子在曹操之後還保持著皇帝的基本禮儀,不愁吃穿用度。要說漢獻帝還想當真天子,曹操把權力盡歸與他,那可能嗎,現實嗎?

曹操說:“然欲孤便而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業。

作為公文,這話已經非常掏心掏肺了。失去兵權,等待曹操的不可能是告老還鄉安度恬淡歲月,而只能是家破人亡,此絕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的原因。

曹操隨後代替漢朝皇帝平定天下,蘄陽之戰剿滅自稱皇帝的袁術,回戈東征又消滅梟雄呂布,滅張揚、降張繡,官渡一戰又殲滅北方最大的豪傑袁紹,隨後北征烏丸,計破袁尚,再徵劉表,百城屈膝,又征馬超,安定邊境,撫和邊戎。

至此,天下基本安定,漢朝13州,除了劉備佔據的宜州和孫權的荊州、揚州,大部分都已平定,而劉備的蜀國有連綿山脈,易守難攻,孫權憑仗長江天險,一時也不可得,至此天下三分。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三分天下時的地圖

看看這天下三分的歷史進程中,三國之中的另外兩位君主在幹嘛?

劉備東奔西走,只是為了找一個安身之地,對於天下從未有任何實際貢獻;孫權偏安一隅,暗中保存勢力,與北方群雄幾乎沒太多直接戰鬥。只有曹操東征西戰,把群雄一個一個征服,才把七分八裂的局勢變成逐漸統一,而劉備和孫權不過是在亂世中渾水摸魚,穩固自己一方土地統治的投機者罷了。

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時說:“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序海內,宣美風俗,旁施勤教,恤慎典獄,吏無苛政,民無懷慝”。這些話雖有溢美之詞,但基本還是真實的。

惜才納諫,堪稱後世帝王典範

曹操愛才如渴,即使是喜歡黑他的《三國演義》、《曹瞞傳》等書中也沒有對這一點進行否認。

曹操知人識人,他的一生中身邊文臣武將不可計數,而且各個是人中精英,亂世奇才。無論是足夠多謀的郭嘉、賈詡,還是義正辭嚴的荀彧、荀攸、程昱,其謀略智慧都是和諸葛亮相同級別的,而武將中更有夏侯惇、張遼、徐晃、典韋等等以一當千的猛將……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曹操麾下人才濟濟

要知道,人才多了有時候並不一定是好事,當有重大危機時,往往意見紛紛,而能下決定的只有主公一人,要在這麼多人才中挑選出正確答案,那主公的才智必須要高於眾人,才總能做出正確選擇。

而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氣度和才智足以駕馭群雄。

官渡之戰前,曹操率軍要東征劉備,當時小小的劉備大家都沒放在心上,群臣都勸曹操,“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曹操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群臣中只有郭嘉的意見和曹操一致。

果然,曹操大破劉備,劉備逃亡到袁紹出,而袁紹自始至終沒有襲擊曹操的大後方。

不僅對自己的臣子瞭如指掌,對於自己的敵人曹操也保持著異於常人的敏感度,而對於自己,曹操也從未驕傲自滿,而是始終清醒認識。

北征烏丸時,諸位將領都勸諫曹操,說現在後方還有劉備、劉表,進攻烏丸風險太大,最好不要出征。這次也只有郭嘉說:“表,座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則恐不能制,輕任則備不能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像劉表這樣的誇誇其談的傢伙,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駕馭不了劉備,重任劉備就害怕不能控制,輕任劉備那劉備也不會為他所用,所以咱們就算全國之力都去征討,也沒啥好擔心的。)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曹操北征烏丸路線圖

於是曹操毅然北征烏丸,得勝歸還。前面勸諫不要出征的人都惴惴不安,沒想到曹操反而厚賞眾人。曹操北征烏丸非常艱險,當時天氣寒冷乾旱,兩百里都沒找到水源,軍隊糧草不濟,殺了2000多匹馬當作糧食,鑿低30多丈才找到水喝。

曹操說:“

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我這次出征,實在是危險而僥倖,雖然成功了,是上天的幫助,可不是常態,諸君的勸告都是萬安的計策,所以我賞賜大家,以後可不要不敢說啊。)

這是何等智慧,何等胸懷,何等氣度?所以曹操能夠駕馭文臣武將,為己所用。

只是可惜曹操沒能建立統一政權,如果曹操最終一統天下成為光明正大的天子,以他駕馭群臣和虛懷納諫的能力,一定會成為一個明君。

歷史,到底都在如何評價曹操?

戲曲裡的曹操,畫白臉,與嚴蒿、秦檜之流相同。

小說和野史裡的曹操,酷虐變詐,喜怒無常,殘暴無情,亂世奸雄。

而歷史上又是如何評價曹操的呢?

《三國志魏武帝紀》: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三國志》稱劉備為英雄,稱孫權為英傑,而稱曹操為超世之傑

東漢李瓚評曹操: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為《三國志》做註解的裴松之評價曹操: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唐朝李世民評價: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萬曆十五年》的作者,史學家黃仁宇說:“《三國志》裡的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

可見多數的歷史研究者,對於曹操的評價還是正面的,但古人為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的正當性,往往在談論三國曆史時,對於漢朝天子當作正義的一方,從而把曹操置於邪惡的一方。

可是,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封建王朝又哪有正統與否?漢朝天下不也是從秦朝手中奪來的?

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歷史的必然,漢朝已經失去天下民心,而曹操代表新生力量,他本就是取代漢朝、建立新王朝的最佳人選。只是時運和年齡所限,他未能統一全國,而後又被司馬氏盜走了魏國的天下,沒有把歷史的書寫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留下千古罵名。

而如今的我們,在看過千年歷史興衰之後,是否應該為曹操一個更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呢?


往事千年,魏武揚鞭: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