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在極端利己主義和喪失自我成為他人的思想附庸之間取得平衡?

她叫楊小颯


這個提問想要成立的前提必須是:如果在通過喪失自我做為思想附庸過程中獲得了極大利益,那這樣的人才可以被指責為極端利己主義者。

反之根本沒有平衡可言。


淡墨含香131452


極端利己主義其實就是過度自我中心,附庸他人的思想是以他人為中心,如何平衡二者呢?我覺得可以這樣調整:

1.先要有一個意識,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利己和適當的利他都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使自己和別人都高興。

2.當你過度自我中心了,有時甚至是在犧牲別人的需求來達成自己的利益,那麼,你將很容易從他人的言行中收到這樣的反饋:他們對你是不滿的。這時,你就需要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對方的出發點是什麼、苦衷是什麼、需求是什麼……,然後在行動上做出相應調整。

3.當你過度考慮他人的感受了,有時甚至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來實現別人的利益,那你的情緒必然會出現問題。這時,你首先要懂得覺察自己的情緒,再通過情緒來分析自己哪方面的正常需求沒得到滿足,最後提醒自己:我不過分,這是我的正當需求。以勇氣和合適的行為為自己爭取。

希望對你有幫助!


M心理成長營


極端利己主義者難以為繼,畢竟零和博弈只能玩一次,因為,誰都不比你傻。

喪失自我的人難得立錐之地。解衣以活友,而於己奈何?倒持泰阿,授楚其柄,功必不成。

智者,必以利己之心為動機,以利他之行為手段,實現合作雙贏。


張鐵軍158


這兩種其實是很極端的想法,但是真正表現出來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偶爾出現這樣的想法,我認為還算是正常的。

每個人在碰到某件事情的時候,偶爾出現某一種比較極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因為當一個人在遇到某件事情的時候,他的狀態,他的情緒還有他境遇,還有周邊的環境,還有它的潛意識,都會共同對他產生影響,但是絕大多數人是不會付諸於實施的。而且碰到同樣的一件事情,境遇不一樣,他可能出現的想法會完全不一樣。

所以當一個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偶爾出現這樣極端的想法,不需要擔憂,記住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往往你不會去實施,只是一個念頭在你腦海中一閃而過,所以也無需刻意去要求自己保持一種所謂的平衡,一陣子後自然而然就會回到平衡正常的狀態。


素心塾素心先生


兩種都是小人,後者連靈魂都傷失了,遠離是最好的選擇。


三生子是羊倌


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孔丘的,孔丘非常大公無私。他老人家心懷天下,滿嘴道德,後來成了正果-----萬世師表。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叫楊朱的,這個楊朱也叫楊豬,豬狗不如的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就是他之論調,後來無影無蹤。

我記得孟子罵過楊朱,說這種思想就是無君無父,君是什麼?君就是國。父是什麼?父就是家?乖乖!開始動大刑了。

憑良心說我喜歡楊朱,當然只藏在心裡。


普凡4


武學太極,心用善意。


李軍良6315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想想一個人出生時並沒有自己和他人的分別,後來有了分別心之後,又容易分別得太遠,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才能回來。如果你知道家的感覺,你遲早會回來的。你待別人如家人,別人就是你的家人。也許這就是你最佳的平衡。


心理韌性


極端利已主義和成為他人思想附庸一拍即合,同樣成為利巳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