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從古至今,如果評千古第一孝文,無疑是李密的《陳情表》。但如果評千古第一忠文,無疑是諸葛亮的《出師表》。

提起《出師表》,大家一定還記得裡面的名句: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227年)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言辭懇切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拳拳心意。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文章的主角,便是在這篇《出師表》中被諸葛亮推薦的蜀國四大名相之一——董允。

《三國志·董允傳》中寫道:“時蜀人以諸葛亮、蔣琬、費禕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也。”意思是,當時蜀國有“四相”,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和董允。

為何蜀國後期的董允可以和諸葛亮齊名?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的成長史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借鑑?

家風清正,注重傳承

董允的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人,所以父親董和舉家從荊州南郡枝江搬遷到益州,之後在益州牧劉璋手下為官。蜀中乃天府之國,地大物博,物產豐饒,當地的民風喜好奢華。

比如說,一個商賈家庭,喜好與王侯穿一樣的服裝,和王侯吃一樣珍貴的食物。在婚喪嫁娶的舉辦上,更是極盡錢財,排面鋪張。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董和到了當地,覺得這種奢靡之風要壓一壓,於是親自帶頭例行節儉,要求自己府衙從上到下都要穿粗劣的衣服,吃粗菜淡飯,還制定規章制度,每人每月按照份額領取。

漸漸地,人們紛紛效仿董和,他管轄的地區之內的社會風氣和習俗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然而,時間久了,當地的富甲商賈忍受不了董和的嚴厲法規,這些人暗地裡攛掇地方長官把董和調走,讓董和到巴東屬國這個偏遠地區當都尉。當地的百姓聽說了這個消息,紛紛上街遊行,數千名年老體弱的官吏平民手拉手請求留下董和。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董和

劉璋看到大家對董和如何愛戴,便讓董和留任了二年。兩年後,提升董和為益州太守。董和還像以往一樣清廉簡約,無論是對本地子民,還是對少數民族,董和都以誠相待,所以在益州,百姓都很都愛戴、信任他。

當時,劉備進攻蜀地,攻克攤城時遇到了阻力,需要支援。董和從中斡旋,勸說劉璋借兵,幫助劉備擺脫困境。劉備平定蜀地以後,便召董和擔任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左將軍大司馬幕府中的事務。在主持事務的過程中,董和常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經常當面陳述諸葛亮的過失,多次受到諸葛亮的稱讚和表彰。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諸葛亮

董和為官20多年期間,按說應該有些積蓄,但是他死後,家竟然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非常清貧。

董和一生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並且執法嚴正,以身作則,在處理事務時不畏強權,敢於直言。董允從小在父親身邊學習,耳濡目染之下,董允的行為處事皆以父親為榜樣。

父親對董允要求嚴格,時時將兒子和費禕對比。小時候,董允就與費禕在蜀中就已經名聞遐邇,董和認為他們兩人優劣難分,便想看看這兩個孩子誰的品性更好一些。有一次,董允與費禕一同參加許靖兒子的葬禮,董和給了他們一輛看起來很簡陋的車駕,董允覺得車子太簡陋了,感覺去別人家這麼簡陋的車,與身份不太相符,所以坐在車上的時候有點尷尬,因此神色不安,但費禕卻沒當回事,安然自若。

董和就認為,董允太過注重外表,不夠穩重,而費禕的德行方面要優於董允,不為外物所影響,因此對費禕頗為欣賞,而對董允要求更加嚴格,這也為董允日後的品德樹立打下了基礎。

劉備立太子劉禪時,任命董允與費禕為太子舍人,執掌東宮宿衛,後來,董允調任太子洗馬(輔佐太子的官職),而費禕調任太子庶子(太子侍從官)。公元223年,劉禪即位後,董允與費禕同為黃門侍郎(相當於現代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

骨鯁良相,敢於直言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軍隊駐紮在漢中。諸葛亮擔心後主劉禪年紀太小,缺乏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覺得董允為人正直、是非分明,於是想委任他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之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舉薦郭攸之、費禕、董允,希望劉禪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不久,諸葛亮任命侍中費禕為丞相府參軍,隨從北伐;董允接替他擔任侍中,兼率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宮中宿衛親兵。由於侍中(名義上的宰相)郭攸之性格溫順,不敢管事,只是擺設而已,因此宮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個人負責。

董允為人處世是非分明,並且敢於直言。在很多時候,如果劉禪有什麼出格的行為,他就會站出來制止。所以,在董允在世時,劉禪對他是又敬又怕,而在他離世之後,便聽從了奸佞小人的話,對董允痛恨不已。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劉禪

在董允在世時,有一次劉禪想要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按照道理,皇帝選妃是可以自主決定的,但是如果超出了規制,會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

當時後宮中的妃子已經有12位了,所以董允就說:“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意思是,古代天子後宮的妃子數量都不會超過12個,現在妃嬪數量已經有這麼多了,不適合再增加了。”劉禪因為有些懼怕董允的脾氣,便不再堅持,但也因此記恨上了董允。在後來董允去世後,申斥董允自以為是、高傲輕人。

當時,諸葛亮北伐在外,蔣琬負責處理丞相府政務,而董允則負責在宮中匡扶君主,穩定蜀漢大後方。但因為董允對劉禪多加限制,劉禪對他越來越不喜。

慢慢地,劉禪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主意,作為一國之主,每天被人限制這個限制那個,心裡難免憋悶,於是,便對身邊常常順從自己的人頗為信賴。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董允

其中有一個人叫做黃皓,總是想方設法地為滿足劉禪的各種逾距行為。次數多了,董允便有所察覺,董允便會當場駁斥黃皓,帶壞君主。黃皓被批評,敢怒不敢言,也就不敢再造次了。

淡泊名利,禮賢下士

董允為官一生,兩袖清風,淡泊名利。鑑於其政績顯著,很多蜀漢官員甚至擔任了益州刺史的蔣琬都上書劉禪,希望能給董允加官進爵,獎賞食邑,但都被董允一一拒絕。

據說有一次劉禪採納了一位官員的建議,悄悄地把整個分水鎮劃在董允的名下,作為他及其子子孫孫的享用之地,也就是分封之地。聽說此事之後,董允一面上書劉禪,堅決不接受,一面騎著馬不分晝夜趕回分水鎮,燒掉了地契,將分到的田土一一退回給鄉民。這一舉動讓當地的鄉民感動不已,對他更加敬愛了。

雖然董允不假辭色,嚴格執法,剛正不阿,但董允為人恪守正直,從不高高在上,總是禮賢下士。有一次與尚書令(類似丞相職務)費禕、中典軍(主管營兵)胡濟等約定時間遊宴,車駕都已經準備好了,而郎中董恢前來拜見,董允馬上停下來接待他。

董恢當時年少官微,見董允為他這個小官員而操勞,心裡非常不安,於是就請辭。董允不答應:“本來出行的目的就是與志同道合之人遊玩暢談,現在君已屈尊來見,剛要一起好好說說話,卻要舍掉此談,去參加那個宴會,這不合適。”於是便與費禕等罷駕不去遊玩了。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禮賢下士

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被加封為輔國將軍。延熙七年(244年),大司馬蔣琬病重,不能處理國事,朝廷於是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代理軍國大事。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書令一職,成為大將軍費禕的助手。延熙九年(246年)董允逝世,17年後蜀國滅亡。

董允去世後,陳祗接替董允為侍中。陳祗一上任,便與黃皓相互勾結串通,使得朝堂烏煙瘴氣。陳祗死後,黃皓由黃門令(主管宮內宦官)升為中常侍(常伴皇帝左右,職掌顧問應對)、奉車都尉(職掌皇帝車輿),玩弄權術操持國柄,終於導致國家滅亡。蜀國官民此時無不追念董允,感念他在朝廷時匡扶君主,直言不諱,守住了蜀國的大後方,保證了朝堂穩定。

在蜀漢士民眼中,董允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列為“四英”。董允有匡主護國之功,但在董允去世後,接替他的侍中陳祗為人諂媚,與中常侍黃皓逐漸把持朝政,迷惑劉禪,終於導致蜀國走向滅亡,蜀漢人民無不感念追思董允在朝堂時期的日子。

三國時期的董允,究竟憑什麼讓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

諸葛亮

結語:

在整部《三國志》中,董允是極少數能夠立傳“子不繫父,可別載姓”的人物之一,足見其人之優越。(註解:《三國志》中常把子孫後輩的事蹟記載在父兄長輩的事蹟之後,合為一傳,但董允的事蹟沒有記在其父董和之後,而是獨立記述為一傳)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時任瀘州刺史的阮時升曾修葺董允墓,並立墓碑和詩碑各一塊。阮時升在其詩中盛讚董允的道德功績:

  功著兩朝存故里,人亡千載只孤墳。

  山河未改生前舊,禾黍今瞻隴下耘。

  遺冢有墓猶識性,薦萍無主獨悲君。

  遙知英爽依然在,欲挽炎精日已曛。

諸葛亮死後,劉禪仍讓能夠坐近30年的皇帝,與董允嚴格執法,剛正不阿,恪守正直,敢於直言,才穩定了蜀國的大後方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董允去世不久,蜀國便走向了衰敗。一個國家裡有這樣一個勤心勞力又忠貞不二的匡主之臣,是多麼重要!

諸葛亮選他做接班人,的確沒有看走眼,只可惜董允去後,再無他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宅在家裡讀歷史,《三國志》帶你一朝回到風雲三國,感受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體會亂世豪情的光芒萬丈:



歡迎關注 ,這裡有最具煙火氣的故事,也有最有料的歷史解讀。沉著冷眼看世界,熱烈有愛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