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訓練有素但未參加過實戰的士兵與未參加過訓練但參加過實戰的士兵,哪個更厲害?

海東青海東青


這個參加過實戰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打過幾場防禦戰並且沒有上一線作戰也叫參加過實戰,衝鋒陷陣百戰不死也叫參加過實戰,但是這兩者之間就是天壤之別,前者不用說,在雙方軍備相等的情況下肯定是打不過訓練有素的士兵的,但是後者的話,雙方軍備相等的情況下肯定是能解決訓練有素卻沒有實戰經驗的士兵


鹹魚聖者



李宗仁回憶錄有個說法,他認為,在抗戰開始的時候,中國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國軍各部隊因為長期在軍閥混戰狀態,所以戰鬥經驗都是比較豐富的,而日軍在九一八之前的戰爭經驗就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所以部隊的中下級軍官普遍缺乏戰爭經驗。所以,他認為如果指揮得當,是完全有能力擊敗日軍的。

但是一打起來,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日軍中下級軍官確實比較缺乏實戰經驗,但是日軍的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對國軍來說,完全是壓倒性的優勢。所以,雖然日軍的實戰經驗缺乏,但是在打起來之後,有之前比較高的訓練水平,加上有裝備優勢,所以完全彌補了實戰經驗的不足。李宗仁所謂的國軍實戰經驗豐富的優勢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就以步炮協同來說,日軍因為火力優勢明顯,各種炮齊全,炮彈充足,所以在打起來之後,就靠嘴角的炮兵轟,步兵衝,已經是國軍完全可望可不可及的優勢了。在日軍炮火覆蓋的時候,國軍因為炮和炮彈都比較缺乏,所以只能躲著,等到日軍開始步兵衝鋒的時候,才能抵抗一陣子。而等到日軍炮火覆蓋和延伸射擊結束的時候,國軍的陣地基本上就被打爛了。

而且,因為國軍士兵多數是長期在各種軍閥內戰中活下來的兵油子,所以戰場紀律是比較差的,執行命令都要打折扣。相比之下,日軍雖然缺乏實戰經驗,但是戰場紀律很好,在炮火覆蓋和延伸設計的時候絕不亂動,該步兵衝鋒的時候,沒有命令絕不後退。即使突然被包圍,日軍也能馬上就地組織還擊,而不會慌亂。


如果說陣地戰因為武器裝備水平差距太大,日軍是海陸空立體戰,國軍的戰鬥經驗無法發揮出來,那麼在遭遇戰中雙方的表現就可以檢驗出部隊的基本素質和戰鬥經驗。而在這種情況下,日軍的表現也是完勝國軍。日軍在被國軍突然包圍之後,也能就地組織還擊,佔領有利地形,堅守待援,而國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全軍崩潰,完全看不出來國軍的經驗豐富在哪裡。

即便是在戰敗之後撤退的時候,國軍的表現也是完敗給了日軍。日軍在撤離戰場的時候都可以做到交替掩護,有組織的撤退,而國軍一旦戰敗,撤退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會完全潰敗,各級軍官會甩掉部隊先跑,部隊就會完全打亂建制亂跑,最後變成潰散,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時都是如此,一說撤退就變成了無組織的潰散和逃命。


蕭武


當然是訓練有素但未參加過實戰的士兵啊。因為沒參加過訓練參加過實戰的士兵,戰場上的生存時間可以用秒來計算,活下來也算他僥倖。這個道理本來很好理解,但是國內的噴子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天天噴解放軍“沒實戰”“作秀,有本事出去打一仗”“幾十年沒打仗了,沒有戰鬥力”。殊不知人類從19世紀或者更早開始,實戰經驗就已經無法替代嚴格系統的軍事訓練了。在朱日和打外星人的這些戰士們,經過煉獄般的錘鍊後,其作戰素養和戰術意識已經達到了接近實戰的水平,而且有著更高的戰爭觀。比那些天天開著皮卡步戰車,AK舉過頭頂的亂掃的戰亂地區的武裝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在這種級別的戰爭裡打上100年,指揮協同能力也趕不上朱日和裡打外星人的紅軍,開局就被碾壓


全面、系統並且科學的軍事訓練對提升士兵的戰鬥力來說,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是無法用實戰來替代的。因為實戰意味著隨機,混亂,敵人不會配合你給你喂招,像70年代的香港武打片一樣按套路給你打出來。更不會有人給你機會慢慢修正自己的錯誤。所以平時把所有科目好好地練好,把戰術動作變成肌肉記憶,這跟沒受過訓練到戰場上一臉懵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例子,沒打過仗的國家反而就能把有實戰經驗的國家吊起來打的。比如德國,從1918年-1939年,德國足足有一代人都沒經歷過戰爭了。然而德國通過撕凡爾賽毀條約擴充軍備,用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化戰爭理論指導訓練,一躍使德國國防軍成為了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力量。結果就是二戰初期,德國可以橫掃歐洲大陸。這裡就麵包括蘇聯,從十月革命打到蘇芬戰爭,這些經驗都無助於蘇德戰場,戰爭初期被德國打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那叫一個慘。究其根本,蘇聯經過大清洗後,士兵訓練水平和組織協同水平都降到了最低點,而且在芬蘭的那點實戰經驗在和擁有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德國根本用不上。

納粹德國的陸軍從一支不到10萬人的弱小規模到歐陸最強的軍事存在只用了短短數年,這期間沒有打仗,全是靠著高強度的軍事訓練把作戰水平提上去的

糟糕的訓練水平和指揮能力造成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一潰千里的慘象


再舉個例子,1912年-1937年,這25年的時間裡中華民國有一年消停過麼?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三次直奉戰爭,東征陳炯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這麼多年打了少仗?按實戰黨的邏輯,中華民國有25年的實戰經驗,而日本從日俄戰爭之後一直到9.18就連一場像樣的戰爭都沒打過。結果中日全面戰爭開打,中國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問題暴露無遺。即便我們缺少重武器,可是士兵也有實戰經驗啊,今天搞中原大戰,明天國共內戰,那也是身經百戰了,拼刺刀總該拼得過吧?打槍總該比日本兵打的準吧?結果如何?結果就是拼刺刀我們甚至要三個拼一個日本兵才能打成平手;槍打的也沒人家準;公事構築也不如人,

日本士兵的素質是出了名的高,但實際上20世紀頭30年除了日俄戰爭外日本就沒怎麼打過仗,其實都是靠嚴格的軍事訓練維持戰鬥力


就是國軍裡,能打的軍隊也往往是訓練充足,體系健全的部隊。比如抗日戰爭初期88師和其他6個調整師(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以後,包括這6個調整師在內的70個參戰師都打殘了,反而導致接下來的幾年裡,只能靠訓練時間不足的士兵,甚至是直接拉來的壯丁打仗。結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軍非但沒有因為實戰經驗的積累戰鬥力變強,反而是越打越弱。訓練良好的部隊打光了,後面的部隊來不及多做訓練就要投送到戰場,作戰實力當然是差別巨大。一直到與美國結盟後,美械和美式訓練進入中國情況才有所好轉。比如入緬第一次作戰歸國後孫立人、廖耀湘的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新一軍),開始接收美械裝備和美式訓練。經過一年的休整訓練後,第二次入緬作戰後爆發出了極強的戰鬥力,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重創了日本十八師團,這是國軍部隊此前絕無僅有的。短短一年為什麼有如此脫胎換骨的表現?除去孫立人指揮能力出眾以外,新一軍從軍官到士兵作戰素養的全面提升才是關鍵。


所以解放軍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是非常正確的一句話。還有一句歌詞,仗要怎麼打,兵就怎麼練。軍事訓練也要科學系統,要按照實戰場景設計不能脫離實際。這樣才可以讓人在不用付出生命代價的前提下就得到作戰素養的提升。拿著高精狙練遠距離狙擊不錯,可是天天練胸口碎大石,單手拉卡車,這就練偏了。

軍事訓練固然重要,但是要天天練這個,上了戰場跟新兵也沒多大區別


宣仔


訓練有素的士兵與參加實戰的士兵,誰的戰鬥能力更強。不可否認,當然是參加實戰的士兵更強,筆者用親身經歷來說明這個問題,筆者是參戰老兵,訓練不到半年就隨連隊進入法卡山前線陣地擔任防禦作戰任務,進入前線陣地之前,筆者是軍區指定班排新戰術訓練大綱示範先行班機槍手,所謂的班排新進攻防禦作戰訓練大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後,在作戰中根據作戰經驗發現不足,而重新改正強化新的班排進攻防禦戰術訓練教案。迴歸正題,在前線陣地擔任防禦作戰任務二年半的時間,筆者和戰友的一起曾經接受無數批來前線陣地實習的各部隊優秀幹部,其中有陸軍軍官學校學員,內地部隊的營連排級幹部,筆者當過最高級別首長的班長是之前大軍區政治部的領導。這些優秀幹部到前線後都編入班排,與戰士們一起執行各種作戰任務,如陣地值班,邊境巡邏,越境潛伏,追捕特工,前沿敵情動態分析判斷,各種地形各種氣候條件下的應敵辦法等等。要深度去探討這個問題,需要時間去更深入說明,從個人的經歷來看,有實戰經驗的士兵比訓練有素的士兵更有戰鬥力。











老虎208626539


訓練有素的士兵(但未參加過實戰),有強大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支撐,可以做到揹負幾十公斤,一路摸爬滾打幾十分鐘後,射擊時依然做到不喘不晃,穩穩的命中目標。即使是長時間作戰,做各種進攻動作、隱蔽動作和裝彈動作速度也超快。或者在負重幾十公斤一路摸爬滾打後,依然近戰戰鬥力不減。無論是行軍速度還是戰鬥速度以及戰鬥力戰鬥耐久力,都超強。而且強大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可以支撐起各種戰術,甚至是超越常理的不可思議戰術。

弱點是,戰場經驗不足,容易很快就丟了性命…[淚奔]但是,有個半年一年幾年下來,基本就無敵了。

而實戰經驗豐富,從未參加過素質練習的士兵。毫無疑問,都是經驗豐富的、不,應該說是心眼多的。否則,在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弱的掉渣的情況下,是不可能久歷戰場後,還能生存下來的。這種士兵即使再能活,也只代表心眼多而已。因為未經訓練,只有普通人是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負重幾十公斤幾乎寸步難行,就算勉強掙扎著跑了幾分鐘,也會立刻連喘帶晃的根本無法持槍瞄準了,心肺功能和力量、耐力、敏捷都遠遠不達標…只需負重跑幾分鐘,攻擊、閃避、移動速度全面大幅下降…一旦打起來,這些人如果不是賣隊友,根本就是團隊戰術拖後腿的存在。這種人,大部隊前進,他負重跟不上;大部隊急速後撤,他負重也跟不上;執行戰術需要高機動力,他也不行,因為他即使空手都跑不動3分鐘…除非躲起來放冷槍外,正面戰場上毫無戰術和戰鬥力可言。因為這種人拿著槍、揹著子彈跑不動…正常人空手跑1000米就得累死,何況是戰場上負重做動作…所以,這種人只能脫離大部隊的戰鬥、脫離小團隊的戰術,自己貓起來裝死或者放冷槍…有時,甚至關鍵時刻不惜逃跑或裝死不出來出賣隊友。否則,這麼笨的人根本不可能經歷數次戰爭還能活下來…

有些人,看完答案覺得不服。我這樣給你說吧。1個訓練有素的人未必能在3-5秒內手撕一個未經訓練的兵。但只需劇烈跑3分鐘後(想想未經訓練的普通人體測1000米時那個蠢樣子,而且還是無負重、空手跑),1個訓練有素的兵,在劇烈奔跑3分鐘後,基本上可以依然保持100%的戰鬥力。而未經訓練的兵肯定是連站都站不穩,甚至只能躺在地上喘氣了,而且是隻有出來的氣,沒有進去的氣那種…所以,只需3分鐘,訓練有素的兵和未經訓練的兵的戰鬥力差距就會無限拉大…這時1個訓練有素的兵可以在幾個數之內,隨便手撕4-5個連站都站不穩(更別說想端穩槍射擊了)的未經訓練的兵…這些大喘著氣、連站都站不穩的蠢貨,只能眼睜睜的被像捏死螞蟻一樣,一個個的捏死,連跑都跑不掉(跑不動)。

所以,假如你是士兵,一旦你身邊有那種明明是弱雞,但是幾經戰鬥最後都能回來,但他身邊的戰友已經換了好幾茬人了。這時,你必須格外小心他。更多時候,我們不怕神一樣的對手,怕就怕關鍵時候出賣自己的人(裝死、找藉口、關鍵時候莫名找不到人、跟不上戰術、打亂戰術、關鍵時刻不支援、撤退需要人救、甚至搬物資都得需要人幫、利用隊友暴露換自己活命等等等等)…


小貓遊俠


應該會有人疑惑,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侵華日軍裡的大部分鬼子兵,貌似之前並沒有什麼實戰經歷,何以戰鬥力如此強悍呢?其實這是種錯覺,任何國家的軍隊首腦,都非常清楚實戰經驗對士兵的重要性,為此日本軍部早有預謀。

(日軍下士官)

具體來說,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關東軍編制內的那個師團就採取輪換制度,各常備師團都要輪流去東北“當差”,駐防一年後再以新的師團替換。其結果是許多官兵熟悉了東北的氣候地理和東北軍的情況,同時還要經常組織有針對性的演習,雖然沒有跟少帥的部隊正兒八經交過手,但非常瞭解對手。

1932年以後,為了撲滅東北各地的抗日鋒火,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突破10萬人,除去編制內的師團外,東京軍部命令留駐國內各師團(近衛師團除外)組織“混成旅團”投入東北戰場。注意這不是後來1938年組建的五大隊制旅團,而是以各師團的一個“步兵旅團”為基幹,加強騎工炮輜等特種兵分隊組成的。

(薛嶽)

比如1931年就抽調第20師團的第77、78步兵聯隊與炮、騎、工、輜部隊組成“混成第39旅團”,開進東北給關東軍助戰;1932年“淞滬抗戰”期間又從第12師團的4個聯隊中,各抽調一個步兵大隊配屬特種部隊,由第24旅團司令部指揮組成“混成第24旅團”開往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從關東軍抽調第1師團第2旅團附特種兵組成“混成第2旅團”和後面的“混成第15旅團” 支援華北日軍。

這樣的混成旅團都擁有兩個聯隊左右的步兵,按戰時編制組建作戰兵員超過8000人,而日本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普遍提高各師團的實戰經驗,同時培養戰鬥骨幹。比如在作戰中表現較好的基層軍官會得到提升,一個大尉中隊長到後來的1937年就成為大隊長甚至聯隊長,戰場經驗豐富。而表現較好的大頭兵,會被提拔為伍長、軍曹或者曹長,這幫軍士回到本土部隊的任務就是訓練和管理新兵,起的作用蠻大的。

(萬家嶺參戰軍官)

所以1937年全面侵華的日軍部隊中,相當比例的軍官、軍士和重新徵召的退伍士兵是有實戰經驗的,再加之訓練之嚴格、火力之優勢和頑固的精神,打起來當然困難。不過打完淞滬會戰、南京戰役和武漢會戰後,日軍各師團現役士兵損失很大,開始補充預備役和後備役士兵,其中的預備役士兵(基本是在鄉軍人)只有一定比例是參加過戰鬥的,而後備役士兵則基本沒有實戰經驗。

到1938年下半年,侵華日軍各師團的現役士兵僅佔開戰時的11.3%,並且集中在那些老牌常設師團當中,預備役士兵約佔22.6%,而後備役士兵已佔45.2%,其他則為第一補充兵了,所以各師團的戰鬥力普遍有所下降。注意,不管什麼類型的士兵,其訓練時間、辦法和強度是差不許多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實戰經驗遠比嚴格訓練更重要,當然,兩者兼具更可怕。



舉倆例子就可以佐證,首先一個是日軍“最精銳”的近衛師團,按理這是從日本全國範圍內挑選出來的精兵,訓練水平也不差,但是由於始終作為皇宮警備部隊,什麼東北、淞滬、長城戰鬥都沒有參加過,所以戰鬥力反而不行。該師團首次亮相是在1938年入侵華南期間,其表現遠不如身邊的第五師團,甚至不如TW旅團,因為這個旅團的前身“波田支隊”是打過惡仗的。

同樣,被薛嶽第一兵團痛殲的第106師團也是如此,由於特設師團的大隊長以下軍官都是預備役,士兵則全部是預備役,因此具備實戰經驗的官兵數量較少,一旦遭遇比較殘酷的戰鬥,都不知道怎麼打了。師團長直接給11軍司令部發電報:“請求軍給予師團指導”,其實一方面是請援一方面就是徹底懵比了,如果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牌師團,早就不顧一切突圍了。

(萬家嶺死鬼)

抗日軍隊也是如此,抗戰爆發時全國有180個師200萬軍隊,其中淞滬會戰的70萬大軍雖然損失慘重,卻也給日軍造成嚴重傷亡(10餘萬),畢竟前期投入作戰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從北伐開始,都整整打了10年的仗。雖然有許多士兵也是沒有經過什麼訓練,但戰場是最好的訓練場,能夠活下來的都是“老雞賊”,戰鬥力是不孬的。

比如從廣西千里迢迢到上海參戰的桂軍,在跟其他勢力作戰時肯定不處下風,軍事訓練也算一流的,然而到了淞滬戰場幾天就打殘了,40000多人傷亡殆盡,為啥?嚴重缺乏現代化戰爭的實戰經驗,用老一套戰術跟日本人打,不吃虧才怪呢。到了1939年以後,儘管全國整體兵力增加到400萬人,各軍各師的戰鬥力反而明顯下降了,給日軍造成的傷亡亦很有限,主要原因就是強徵的壯丁太多,既無充沛訓練,更無實戰經驗,戰場上只要被鬼子一迂迴,整師整團就崩潰了。

(日軍士兵)


度度狼gg


很多時候在戰場上,老兵比新兵的戰鬥力要強得多。一般在戰爭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經驗,並不對這些部隊都是經歷過多場戰爭的洗禮,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所以能夠以一當十,取得很大的成效。

從這一點上來講,有著豐富戰爭經驗的士兵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假如一個國家沒有這些士兵,平時也不維持這樣一支軍隊,到了戰爭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去徵調軍隊,那樣徵集起來的軍隊也沒有多少戰鬥力。而且即使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但是平時也不作戰,光訓練一下,戰鬥力也比較有限。

在二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聯的士兵沒有怎麼打過大仗,遇見了剛經歷過大戰的德國侵略軍隊的時候,幾乎就是一邊倒的局勢,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蘇軍當時的人數,裝備和訓練並不弱於德軍,但是就是缺乏戰爭經驗。而到了戰爭後期,經過幾年的戰爭,蘇軍也積累出一批龐大的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隊,所以打起德國來說就得心應手,最後一直打到柏林。

到了現代社會,每個國家對這也是非常的重視,別的不說,就說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吧。美國一直保持著戰爭,他的軍隊都是經過長期鍛鍊的,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不說美國的軍事裝備佔據絕對優勢,光說美國具有這麼豐富戰爭經驗的士兵,就不可能有哪個國家的軍隊能夠打敗他們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1、在冷兵器時代參加過實戰的士兵厲害。因為冷兵器時代士氣非常重要,影響士氣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士兵的勇氣。沒有參加過實戰的士兵,在平時訓練的再刻苦,一到了戰場上見到的了血,見到了死人,他就會腳發軟。冷兵器時代動輒上萬人之間的混戰,陣型綿延數十里,其實真正能夠短兵相接的也就是前幾排的士兵,其他人都堵在後面基本看不到前面的情況,這個時候一個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那些將軍提到的詞就出現了,那就是士氣,士氣弱的一方,也就是那前幾排雖然沒死多少人,但他們已經害怕了,然後就會邊退邊打,或者有幾個轉身就跑,這個時候後面的士兵一看,別人跑咱也跑,這就是所謂的兵敗如山倒,其實真正古代戰場上正面硬剛死不了多少人,死人超過兩成還沒崩潰的隊伍已經全是精銳了,一般死亡超過一成大家就都跑啦。然後那些大將軍就會收攏殘兵敗將,再重新鼓舞士氣。

2、而在現代的戰爭中,訓練有素的士兵就更加厲害了。因為在現代戰爭當中,一般不會出現太多的短兵相接。更多的士兵需要訓練他們的紀律性和操作武器的規範性。而訓練有素的士兵,他們只需要聽從上級的命令,他們只需要按照上級的命令操作自己應該負責的武器系統就夠了。有的時候他們甚至沒有見到對方敵人的屍首就已經贏得了戰爭。


其實我一點也不緊張


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沒有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士兵即便是參加過實戰那也只是野路子,不僅算不上精銳部隊,還是烏合之眾!這種兵一對一玩單挑可能還可以,但是用來打仗的話會死很慘,如果跟對面訓練有素的部隊交手就是送人頭的。

首先,部隊打仗不是個人單挑。更多時候需要配合的,比如有人擅長格鬥,有人擅長狙擊,然後經過部隊這個團隊大家分工,通過配合揚長避短,這樣打起仗來才會有戰鬥力。反過來如果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那麼一群人在一起就是一群雞鴨,他們可能有各自擅長的地方,但是卻因為不懂得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導致軍隊混亂無法指揮,這樣的軍隊肯定沒有戰鬥力。

其次,在現代軍事中,沒有經過訓練,即便參加過實戰也不會帶來什麼實際的經驗增長。簡單來說,未經過專業軍事訓練的人可能體能很好,可能單兵格鬥能力很強,甚至也懂得開槍槍法也可能湊巧不錯,但是呢,他分得清步槍機槍狙擊槍嗎?他懂得各種戰術規避動作嗎?甚至他懂得怎麼操作夜視儀,測距儀麼?這些東西很多都是需要專業知識才能駕馭得了的。


優己


我個人覺得是參加過實戰的士兵厲害。我看過一些軍事類電視劇,特種兵在訓練場上各種體能,腦力,技能爆表的特種兵,部隊把他們拉到監獄參觀死刑犯槍決,他們就歇菜了,吐的,暈的,這要是在戰場上早成篩子了。

沒有經過訓練但上過戰場的士兵,多少都有些經驗,知道戰爭的殘酷,知道真正的戰場是什麼樣子,知道在真正的戰場上怎麼才能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