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蕭何、張良和韓信,如果必須去掉一個,要得天下,你選擇去掉誰?

我的獨立空間


先說答案,這三個人如果去掉一個,那就只能去掉“得天下”了。

三個人各自負責的行軍打仗最重要的三個方向,是成敗的關鍵,去掉哪一個,都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

蕭何有首義,舉賢,穩固後方,保障軍需的大功。

蕭何在沛縣功曹的時候,多次利用職權維護劉邦,在劉邦押送勞役,逃跑後,有保護她的夫人呂雉,倡議以劉邦為首反叛。如果沒有蕭何,可能就沒有劉邦的後來,可能他就會變成流寇。蕭何月下追韓信,替劉邦得到以為戰神,否則劉邦可能會老死新鄭。入駐蜀國時,蕭何穩定後方,恢復生產,保障劉邦軍隊源源不斷的得到軍需物資。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幾次是因為糧草不濟而撤軍的,由此可見,蕭何的功勞之大,如果諸葛亮擁有蕭何,說不好也可以大幹一場。

張良輔佐劉邦順利入取關中,霸上協助他脫離困境,進入巴蜀燒燬棧道,下邑奇謀,撫慰韓彭,建都關中等等

張良在朋彭城會議後,跟隨劉邦西取關中,一路上幫助劉邦化解了一個個的危機。勸劉邦攻打宛城,除去後顧之憂,鴻門宴買通項伯得以逃生,如果沒有張良,劉邦很可能就跟項羽大幹一場,也就沒有以後。入取咸陽後,提出約法三章,有效的為劉邦贏取民心。在巴蜀,張良打算離開漢王去侍奉韓王,把劉邦賜給的金銀,轉送給項伯,為劉邦求取到了漢中之地。在大決戰時候,劉邦被圍困滎陽,韓信和彭越卻不斷的在攻城掠地,韓信想稱王,如果不是張良,劉邦可能就失去一個強援,畢竟項羽也打算拉攏韓信。所以沒有張良,劉邦可能封侯,不不能成就帝業,這也是為什麼項羽失敗的原因,就一個謀士,還不能夠得到徹底的信任。

韓信,戰神一樣的人。獨力掃滅六國,淮水滅龍且,鴻溝圍項羽,無一敗績。

如果劉邦只想封王封侯,他可以沒有韓信,畢竟他有那麼多的謀臣將領,攻城掠地,守衛疆土,已經足夠了。但是要出關中,攻取天下,沒有韓信是萬萬做不到的。西入關中時,曾才張良為將,可是不行,而手下的將領,多是沛縣的人,大多沒有讀過兵書,蠻攻還行,大戰略就不行了。

所以,這三個人缺少一個,劉邦都無法奪取天下,或者奪取天下會變得更加艱難,時日更長。當時,這三個人的成功都與劉邦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是劉邦的駕馭,很可能也無法成功,他們是一個團體,缺一不可。


考古論今


蕭何張良和韓信,如果去掉一個

蕭何,韓信,張良的缺點

網上有寫"蕭何長於治國,卻缺乏魄力;張良長於計謀,卻短於決斷;韓信長於統兵,卻為人太過張揚" 這句話的出處在哪裡?展開

我來答

xp19971025

LV.4 2019-08-22

1,蕭何:缺乏魄力

有治國之才,很早跟隨劉邦起兵,對劉邦忠心耿耿,類似於劉邦的大管家,表面上缺乏一點魄力,其實並不是他本身沒有魄力,而是他明白,在劉邦手下幹活魄力沒啥用,不能夠“喧賓奪主”,否則會很危險。

2,張良:缺乏謀斷

軍事天才,雖不是帶兵大將,胸中韜略可抵十萬大軍,類似於劉邦的軍事顧問,屬於“智囊團”一類的人物。深知劉邦為人,“鳥盡弓藏”的言論就出自他口。

他也並非沒有決斷,而是他知道做決斷並不是他的工作範圍,做決斷的只有老大——劉邦。正是如此,他才是劉邦手下為數不多可以得到善終的開國肱股。

3,韓信:性格張揚

韓信的爭議很大,一說他死得冤,死的可惜,而說他死的應該。韓信是正統的領兵大將,屬於衛青霍去病一類的人,但此人信念不是很堅定,容易受到蠱惑。我選韓信。


淮潁遊子


韓信、“國士無雙”!即便放在中國軍事史五千年長河裡比較,他依然也是如泰山北斗般閃耀於璀璨星空之上……顯然、漢初三傑唯有韓信無可替代。

“吾何以得天下?”劉邦回答眾將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第一、蕭何可以去掉,不是說不需要他的後勤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而是說他的工作很多人可以勝任。

後勤工作雖說極其重要、但是這種工作並不是高門檻,並不需要特殊天賦、而僅僅需要勤勉細心而已,一個踏實肯幹的細緻者都可以足夠勝任。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非要尋求替代者,蕭何可以拿下。

第二、張良對於劉邦來說確實非常重要,但是在劉邦陣容裡還有一位陳平同樣不讓分毫。

論奇思妙想的良謀、陳平絲毫不亞於張良。但要說起陰謀詭計的陰毒、刻薄、尖酸、則陳平遠遠勝於張良……這就好比後世三國裡的郭嘉和賈詡之比。如果我們確實要割捨張良,當然也是可以的,前提是陳平存在。

第三、漢初三傑唯一舉世無雙、不可取代的人選是韓信。畢竟、不管是張良多麼的奇思妙想還是蕭何的物資糧餉不斷的供給、最終前提還是要靠韓信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血拼而得來大好江山。

大漢王朝能夠建立、韓信的作用無可替代。其實項羽也是極其出眾之人,他對騎兵戰術的革新運用也是超越以往的存在,特別是針對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他的部隊根本就是天神般。

但即便如此,韓信依然能夠一戰徹底打敗他,可見韓信的作用確實無可替代。當然、韓信也不是一出山就那麼出類拔萃,他也是長期在霸王身邊耳濡目染,從霸王的一言一行中學習戰爭,這是被我們忽視的一點細節。

可惜的是、韓信沒有能夠出徵匈奴,否則我們後世之人也有機會看到更精彩的演出。


D平


瞭解秦末漢初歷史的人知道,劉邦之所以最後能夠成就自己的霸業,張良、蕭何、韓信可是功不可沒。劉邦這樣評價他們三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是他們在幫助劉邦坐上皇位之後,蕭何和張良卻沒有被劉邦殺死,安然的度過了晚年,而韓信最後被呂后殺死了。從這個可以看出,韓信想對比張良和蕭何來說比不上他們倆聰明。但是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說一下。

我們先來說下張良。張良的祖上本是戰國末期韓國的丞相,是韓國的貴族,他精通外交、大戰略,人事制度,繼承人制度等傳統貴族學問方面。在這幾方面中在張良在幫助劉邦的事情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劉邦每次遇到大的事情不知道怎麼選擇的時候就會問下張良,張良都會給他很好的建議,幫助劉邦解決他的煩惱。在人事任命上也給了劉邦很大的幫助,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在繼承人上劉邦後來寵幸戚夫人,想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張良選擇了幫呂后,也是三番五次、死心塌地的幫。

張良所獻的計謀多些,是個很厲害的謀士,降宛取蟯 佐策入關,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下邑奇謀 畫箸阻封,在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最後功臣而退,明哲保身。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推薦韓信,在劉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蕭何。劉邦起事前,就和蕭何很要好。蕭何早年是衙門裡的小吏,在劉邦還是個經常連酒都喝不起的平頭百姓時,蕭何曾經常幫助劉邦,劉邦與蕭何,這等關係,誰能比得?。蕭何主管大後方,保證了前線的持續作戰,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他是一心一意幫劉邦的。為大漢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從下面這件事情上我認為張良還是比較聰明的。張良在漢初建立之後選擇功成身退,只和劉邦要了一個“留”的地方。並且手裡沒有兵權,在劉邦這些所有的人員裡面,張良是最讓劉邦放心的。反之蕭何雖然是和劉邦在一個沛縣地方的人,彼此之間都非常熟悉,在整個事件上,蕭何不止一次的讓劉邦產生了懷疑。

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第一次對蕭何的懷疑,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說:“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著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執行之後,擺脫了懷疑。

漢將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蕭何因為幫助劉邦殺死了韓信,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擺脫了懷疑。

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復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汙’,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蕭何讓劉邦產生了三次懷疑,並且在每次擺脫劉邦懷疑的計謀上都是其他人幫助他出謀劃策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張良還是比蕭何聰明一些。知道功成身退,讓劉邦一直比較尊敬的。 所以我認為張良比蕭何聰明一些,知道功成身退,

韓信卻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動邀功的致命錯誤,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害。區別於蕭何和張良兩位文臣,韓信作為武將本就容易招致懷疑,但他最終被殺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不知退守,過於高調

  韓信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太高調。韓信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將才,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最後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但他太高調了,不知謙虛為何物。


人在漿糊


如果說去掉其中一個就肯定能得天下,去掉誰都可以。但是真實的歷史是隻要少了一個,劉邦很可能就戰勝不了項羽統一天下。

沒有了蕭何在劉邦征戰天下的時候,他糧草供應不足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了張良可能在鴻門宴,或者在他佔領洛陽宮的時候就被後面項羽趕來殺掉了。沒有韓信在最後的決戰當中他可能就失敗了,就是因為韓信及時的幫助他才戰勝了項羽。

所以說歷史上劉邦一統天下離不開這三個人,這三個人都對劉邦很忠心,沒有反叛之心。韓信有點居功自傲,蕭何想建立一番功業名流千古,張良功成身退。這三個人對劉邦的江山沒有任何的威脅。

如果說少了其中一個還能得天下,那少了誰都可以。


小云分享


蕭何,張良,韓信,去掉一個,要得到天下,你選擇誰?

蕭何,後勤管家,劉邦的糧草來源。有人說,他可以去掉,在這裡,我說一句,三國諸葛亮,本事大不大,屯田的。三軍作戰,糧草先行。糧草不是憑空從天上掉的,是從土裡長的。經過大集體時代的人都知道,糧食的產量是多少?你會管理糧倉,徵收糧食沒啥用?老百姓糧食都種出來,你就算天大本事也沒用?糧草沒用,就算給你100萬兵馬,你能養活他們?所以蕭何不可去。

張良,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伯,使的劉邦得以脫身。其他事蹟就不用多說,主演都掛了,還要後續劇情幹啥?所以張良不可去。

韓信,狂妄自大,但他有真正的本事。劉邦身邊只有將才,衝鋒陷陣還可以,打天下,算了。如同君莫笑評價繞岸垂楊,這種人放他去競技場瘋個夠,刷副本,還是藍河靠譜。要奪天下,僅靠夏侯嬰,樊噲,是遠遠不夠的。

結果很明顯,假如要爭奪天下,張良,蕭何,韓信三者都可去,反正只是爭奪天下,成不成功另算,跑個龍套還是可以的。但是假如要奪得天下,蕭何,張良,韓信,三人缺一不可,除非你有更好的人替代,可惜,你手下的人比下有餘,比上不足,頂尖更是無從說起。


身藏魔


劉幫得了天下在滿朝文武面前說:“我為什麼能得天下,因為我會用人,後勤工作我讓蕭何干,運籌帷幄。我讓張良幹。排兵佈陣,我讓韓信幹。所以我得了天下。好像他只有蕭何。也就是參謀長。沒有得天下。我個人認為,蕭何去不掉?韓信也去不掉。也只有張良,這個參謀長可以去掉。


用戶liuchangwen


蕭何雖無戰功,但是後方糧草、徵兵、軍械物資、社會治安和治法都是蕭何打理,保證劉邦源源不斷的供給。張良在戰略上配合劉邦制定策略方針實施,保證劉邦雖歷經失敗挫折,但是永遠在正確方向上。蕭何張良為劉邦成功行大道都起了關鍵作用。韓信統軍打仗確實能手,只是在戰術上起了大作用,因此少了韓信確實可惜,但是民間將才尋找有機會的


富元製作


蕭何、張良和韓信都是劉邦集團中的重要人物,都是“漢初三傑”,都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要在這三人中去掉一個,還要保證得到天下。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分別分析一下這三人在建立漢朝時所立下的功勳。

蕭何

蕭何,是劉邦集團草創時期,最早加入的元老之一,蕭何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早年,蕭何在沛縣擔任主吏掾,為人性格隨和,好交朋友,眼光卓著,最早看出了劉邦的不凡。後來劉邦起事反秦後,蕭何也勸說周勃、曹參等人加入,並擁戴劉邦作為起義首領。

在劉邦西進滅秦的過程中,劉邦被眼前秦宮室的華美,以及後宮佳麗,金銀珠寶所迷眼時,蕭何卻保持著清醒,他到國庫中把關於人口戶籍,地圖,文書等重要的資料帶走。這為以後的戰爭,能夠及時的為大軍搶佔周圍戰略要地提供必要的幫助。

劉邦入蜀為漢王后,士兵多為南方人,巴蜀富裕,兵士思鄉心切,很多士兵都逃跑了。此時作為劉邦軍中一個管糧草的小隊長韓信,見到自己並不被重用,也起了離開的心思,韓信離開軍營後,蕭何得知,立馬騎快馬去追韓信,終於在夜晚追回了韓信,為劉邦集團挽留住了一個重要人物。

楚漢戰爭初期,劉邦並不是項羽的對手,屢次被打的大敗,但是很短的時間內,劉邦又能拉起一支軍隊出來,這就是蕭何在關中大後方組織生產,招募士兵,募集糧餉,為劉邦提供了很好的後勤,這是劉邦軍隊一直打不死的原因所在。

張良

張良在劉邦的集團中主要以謀士的身份,他的作用也很大,主要是把握住了大方向,在很多危機時刻,都是張良施以計謀,化險為夷。

劉邦入關後,不聽勸告,兵封函谷關,想要稱王關中,項羽很是生氣,想要帶兵過來滅了劉邦,鴻門宴中,張良通過項伯使劉邦化險為夷。

在楚漢戰爭到了關鍵時刻,韓信按兵不動,要求封王,劉邦大怒,不同意差點和韓信決裂,然而張良十分清楚,此時韓信如果倒向項羽,則劉邦必敗,反之項羽必敗。於是張良力勸劉邦同意了韓信的請求。

韓信

韓信的才能,並不需要我們多說,像什麼“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國士無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等等成語都與韓信有關。韓信擔任劉邦的大將軍後,出蜀中,攻入咸陽,佔領關中。背水一戰,韓信用3萬兵力,殲滅了項羽分封的趙國20萬軍隊。垓下之戰,與劉邦、彭越合圍項羽,消滅了項羽。

總結

“漢初三傑”,每人都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非要去掉其中一個的話,漢王朝都不一定能夠順利的建立。


汗青長綿


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韓信,是劉邦得天下的關鍵。劉邦自己都說能得到天下就是靠這三個人,張良負責制定正確的戰略方向,大局觀非常強!蕭何是大管家,管理後勤糧草和經濟,保證軍隊的正常運行!韓信是軍神,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能打敗項羽的一把利劍!三個人如此重要,哪個都不能失去,失去了一個也許劉邦就不能得到天下了,人才難得啊,人才有時能頂許多個師啊!


真的要選擇失去一個,那就只能選蕭何了,不是說蕭何不重要,關鍵是劉邦是否能找到替代品,替代蕭何職位的人,像蕭何那樣能力的人!而劉邦可以找到這個人,這個人就是陳平!陳平這個人由於私德有虧,所以大家輕視了他的能力,其實陳平是個很厲害的人呢!陳平在劉邦,呂后兩朝中居然能存活下來,後來還和周勃等人起兵幹掉呂氏族人,擁護文帝上位,而他自己也做到了丞相,可謂厲害啊!而蕭何也做過丞相,就是說陳平適合代替蕭何的職能!丞相是國家的大管家,管後勤管經濟,需要觀察入微,心細如塵,對細節的操控能力和管理大數據能力,畢竟丞相管理這麼多事情和數據,不細心是管不住的,蕭何有這樣的能力,陳平也是有這樣的能力!


陳平投奔劉邦的過程中就看出陳平的觀察入微。陳平投奔劉邦,去到渡頭搭船,搖船的是個高大威猛的大漢,陳平觀察到這個人老是盯著自己衣服看,陳平心思如塵,知道這個人可能是打家劫舍的人,要對自己圖財害命,可是自己打不過他啊,逃吧,自己不會游泳,就算會游泳也遊不過這個人,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怎麼辦呢?陳平找到了方法,他說這天氣太熱了,就把上面的衣服給脫了,光著上身好心的去幫大漢搖船,漢子一看這個陳平光脫脫的,沒有一點油水可撈,也就打消謀財害命的念頭,陳平逃過一劫!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陳平的細心,他完全可以頂替蕭何的職位!管後勤糧草的必須到大大小小的數據心裡有數,才能管好,這就需要細心了!而陳平挺貪財的,這個也是優點啊,貪財嘛,意味著斤斤計較,絕不浪費,這管後勤最好,能把一分錢當兩分花的錢是大才啊,管後勤最合適了!


所以沒有了蕭何,劉邦應該找陳平代替蕭何的位置,當然陳平可能比蕭何差點,可至少能管好,不會出現大的錯誤,畢竟蕭何是丞相,陳平也是做過丞相,能力應該有相同的地位,如果那樣,陳平也許就是漢初三傑中的一位了,當然地位不是很高,畢竟他私德有虧嘛,但是能力還是有的,選擇他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