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寫了民謠,寫了隔壁老樊,寫了他的歌,沒有想象中的平靜,沒有想象中的舒坦。相反,有一些錯愕,有一些內心的雜亂。文藝是這樣麼?


1、

文藝是什麼?是長袖衣衫寬腿闊褲不修邊幅卻孤芳自賞的他們?還是午後的小店裡戴著鴨舌帽叼著菸斗久久發呆的他們?亦或者抱著一把吉他在灰暗的角落裡轉軸撥絃的他們?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越來越多鄙視文藝小清新,鄙視流行民謠自詡真性情的朋友。費解的是,小眾獨立音樂一旦成為大眾趨勢,就慢慢會被一票人詬病,而後這些曾經的小眾就會被大眾所唾棄。一直覺得大眾盲目跟風很可笑,現在愈發覺得,那些盲目從眾的討厭和憎惡,更加諷刺。


在曲終人散之後,大家一鬨而散還會互相告誡:


文藝就是無病呻吟,就是虛偽的矯情。


在我的眼中,文藝是自始至終都是一種明朗的態度和一顆溫柔的心。這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精神給予,不會脫離現實,有柴米油鹽也有詩和遠方。


我不算文藝,因為我還在為生計孜孜不倦無暇詩和遠方。但是我渴望並追求文藝的生活,我學習攝影學習吉他,我希望平淡的生活背後流淌一種激情;我閱讀散文手不釋卷,我希望理性的生活背後注入一種感性;我推薦民謠樂此不疲,我希望孤獨的生活背後湧進一股溫暖。


倘若世人都擁有了麵包和牛奶,誰人不想追求詩和遠方?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2、


說到文藝,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董卿老師。作為央視主持人,在她的身上我覺得是一種文藝的極致。知道自己想什麼,知道自己要什麼。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我不熟悉更不能說了解董卿老師。寫她的人太多,我不過是眾多追隨者中的一個。對她的崇拜來自《詩詞大會》,但是沉澱在《主持人大賽》。


擁有“毒舌”稱號的金星評價董卿老師的一段話,她準確的向我們描述了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典美人。不管是站在春晚舞臺上的董卿,還是站在《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舞臺上的董卿,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知性、優雅、充滿文化底蘊的主持人。


她在舞臺上的驚豔表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長期被書本浸潤的人表現出來的巨大能量,董卿老師曾說:“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給人快樂。”


在《詩詞大會》,總有清新自然或是大氣磅礴的開場讓人回味無窮,讓人不禁感嘆“這是讀了多少書,才有這種氣質和魅力”;在《朗讀者》中一句句名言戳中人心,“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在《主持人大賽》中從不犀利但是言語一語中的,給人溫暖的同時,也方向明瞭。


這是文藝的代表,立足現實的高度,不斷延伸自己,讓自己有更高的視野,更寬廣的胸懷,更迷人的魅力。


在我看來,文藝也是一種能力和勇氣。就像董卿老師一樣,有態度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運用自己的能力始終勇往直前。


我寫不出更深邃的魅力,但是我喜歡我喜歡的,熱愛我熱愛的,如是而已。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3、


你大概猜不到,最近網上最火的歌手到底是誰。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不是他。


誰也沒有想到,因為在熱播劇《想見你》中的一首魔性洗腦的《Last Dance》,伍佰這個已經50多歲的中年男歌手又再次翻紅。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對,就是這個男人。


奇怪的是,這次懷舊大軍的主力,並不是曾在年輕時被伍佰的滄桑唱腔迷住的中年男子。相反,在網上狂吹的全是95後和00後,其中更不乏很多“顏值至上”的女粉絲。


而前幾天他演唱會上觀眾的大合唱,更是直接衝上了微博熱搜。年輕網友紛紛表示,伍佰老師的歌真是“越聽越上頭”。


必須承認,伍佰曾經靠自己一頭不羈的長髮和滄桑感十足的唱腔俘獲了一大批直男粉絲。然而對於曾處於青春期的95後來說,卻一度是“土”的代名詞。也許在那個年代,這是文藝的特徵之一。


聽多了小清新、小確幸式的浪漫情歌,習慣了林夕那樣“賦比興”的精巧修辭,土味中年男歌手作品中充滿了大白話的詩意,反倒擊中了現在年輕人越來越直接的情緒。


現如今的95後女孩,早已不會為電視裡死去活來的愛情而流淚,而很多言情劇中男主女主一個小誤會要拖拉10集的作風,更是讓他們不耐煩。


反倒是伍佰用大白嗓唱上一句“將你和我的愛情全部敲碎”,瀟灑乾脆中帶著的一絲深情,會讓人說一聲“歌詞扎心”。


文藝,從來不是一種範兒,也從來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它是一種選擇和態度。伍佰的態度就是直白地走進聽者的心裡。用音樂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感受音樂的力量,找尋快樂的真諦。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4、


昨天讀著大冰老師的《我不》,有一章節叫“小慈悲”講述的是一個老文藝青年老潘的故事。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強烈推薦的一本書,《我不》。


一個體重200斤,膀大腰圓的熊狀人物,蓬頭垢面的不拘小節也是老潘的標誌。


理想主義者老潘熱愛文藝,科班出身美術生,34歲開始學鋼琴。最忠實的粉絲就是自己,常常自己為自己即興演奏,繼而稀里嘩啦自我感動。


喜歡音樂,喜歡哲學。去北大哲學系做過兩年旁聽生,去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過導演。酷愛蒐集碟片,1萬多張碟片是他的摯愛,誰借都不給。


就是這樣一個老潘可以說把”文藝“二字做到了極致。


帶著全部家當跑到了西藏劈柴餵馬,拍公益片,搞免費電影院,組織自由話劇社,開設義務鋼琴班,啟動無償讀書會,舉辦創意集市,出版圖文攝影集,籌備兒童圖書館… …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一個真實的老潘。


看吧,這就是文藝,一個文藝青年的極致。有人覺得是理想化,有人覺得不值得,還有人覺得太傻了明明有更多選擇和方式。


我想說,文藝從來不是一種形式,文藝向來都是一種選擇和態度。我做不到老潘一樣的奮不顧身,但是不代表我什麼都做不了。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結尾


朋友圈寫著“今天好累,好像去旅行,追求詩和遠方”,微博裡發了一本書的圖片配了一段文字“午後的下午,陽光和書本的味道很好聞”,微信裡聊著“民謠很好聽,我們也學吉他搞音樂吧”。


你選擇的應該是“文藝”,不是“文藝病”

熟悉麼,這可能才是“文藝”被冠上“病”的原因。


不是因為逃避,你選擇詩和遠方;不是因為安逸,你丟棄牛奶和麵包;不是因為疲憊,你躲進文藝的被窩。


矯情的文藝,有之;逃避的文藝,有之;不切實際的文藝,亦有之。


可是,文藝是一種選擇和態度。每一個成年人都有為自己選擇承擔後果的勇氣。你可以拋棄牛奶和麵包追求文藝。可是這終究是一場賭博,你賭上的是你的青春你的時間。


最後借用我的偶像大冰老師書裡的一句話收尾:


不論“文青”一詞被這個時代的發智潮流如何汙名,總有一些人在自己的基本審美中始終保留著文藝屬性,沒有對錯只有真假。真實的審美總不會被屈服於世俗的東西結構。


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最文藝的自己。我們都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