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就是不學習,這可咋辦?

尛樹媽媽談育兒


孩子愛不愛學習跟是不是疫情期間沒有關係。

愛學習的孩子是不分時間和場合的,不愛學習的孩子就算你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還是不愛學習的,這是一個邏輯性的問題。

孩子在家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問題不是出自疫情期間,問題應該出在更早的時間裡,只是在疫情期間它顯得更突出了,所以這裡首先存在一個教育問題。

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考上清華北大,有的孩子只懂的和泥巴,我認為三分靠天賦,七分靠教育,而教育必然就離不開倆者,一是父母,二是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老師是傳遞給孩子知識的輸送門,而父母是決定孩子愛不愛學習的奠基者。

有句諺語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會打洞。

雖然這句話存在偏差,但它還是有它一定的道理。你是龍,你孩子將來成為老鼠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小,你是老鼠,你想讓你的孩子將來變成龍你就比龍付出更多,當然,這中間還存在一種叫天賦的東西,但是除了天賦之外,你可以這樣去理解這句諺語: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是存在一定的影響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回到問題的根本上來,你孩子為什麼愛玩手機愛看電視而不愛學習?這個時候,這個問題你不需要問孩子,也不需要問任何人,你只需要問你自己。你是不是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看電視,尤其是在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你整天抱個手機刷抖音,看電視,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在你孩子漸漸長大的認知裡最早出現的就是手機和電視,毋庸置疑。

孩子越小模仿的能力越強,行為烙印就越深,很多父母就忽略了這點,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所以就沒顧慮這麼多。錯了,等他懂了,你的那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也已經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了。

所以教育孩子應該從胎教開始。

當然了,也不是說你從小教育好了孩子就百分百之百就愛學習,但是你不從小教育引導,那麼你孩子肯定是不喜歡學習的。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

最後再來回到問題的另一面。孩子小時候沒教育好,或者說孩子小時候教育好了,可是如今又不愛學習了,怎麼辦?

這種可能不是沒有,有的孩子小時候很愛學習,很聽話,但是大了之後由於外界的各種因素與誘惑,就出現了厭學,叛逆等一系列不穩定因素。這個時候很多父母軟硬兼施,用盡神通,恨不得鑽進孩子的腦子裡去,甚至有些極端的父母採取暴力手段,到最後的成效但還是微乎其微,並且還變本加厲,為什麼呢?

這又是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為什麼叛逆?

首先還是得找到問題的根本,我相信很多父母都還不夠真正的瞭解自己的孩子,一出問題就是就是打罵,從不會深入到孩子內心去解決問題。

有的孩子不喜歡學習是短暫性的,在他突然接觸到某些個新鮮事物時,他會發現這些事物原來比學習更有趣,更快樂,從而開始不想學習。

這個時候父母的教育就會顯的舉足輕重,有的父母會採取強制性的遏制,逼著孩子去學習,這樣做不僅沒有得到好的效果,反而會讓孩子跟你反目成仇,試問,要是別人逼著你去做一些你不喜歡做的事情你會怎樣?何況還是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孩子。

而有的父母的教育就顯得高明些,與其跟孩子爭執不下,還不如適當的給予,每一個人都會有天生的獵奇感,更何況還是這麼一個對世界充滿幻想的孩子呢。等他的新鮮勁過了,愛學習的他還是會去學習無需你多言。

有的孩子不喜歡學習是持續性的,你叫他幹什麼他都很樂意,但是一提到學習就嗤之以鼻。這又得回到之前的問題上,從小的行為教育就出了問題。當然,現在後悔是沒有任何意義,關鍵是如何挽救。

此時,你再跟他講學習是多麼多麼重要是沒有用的,孩子已經打心眼裡討厭了學習,你再從這個切入點進入,那麼孩子除了討厭學習之外又會多一個討厭的東西,那就是你。

學習的目的不一定就是為了考上清華北大,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容器從而不斷的儲備新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

孩子不喜歡讀書或許並不是不喜歡學習,讀書跟學習是倆碼事,很多知識也不僅只有在書本上能學到,與其逼著孩子去讀那些他不喜歡的之乎者也,還不如成全他去專心研究他喜歡的興趣好愛,因為世間所有的知識都是學習給予的,這樣他就水到渠成的又回到了學習上。

說到孩子興趣愛好,不得不說說如今的一種社會現象。

現在的父母普遍有這麼一種理念: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逼迫孩子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毫不誇張的說有的孩子同時報了不下好幾種的興趣班,把孩子弄的苦不堪言。

殊不知,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殊不知,藝不在多而在精。

孩子不再為了興趣而上興趣班,而是為了起跑線在奔波,學了一身本事,弄的暈頭轉向,但能拿的出手的卻寥寥無幾。因為這個時代看重的不是你會什麼?而是你精什麼?會的人很多,但精的人卻很少。

千萬不要給孩子去定性,有的人說我老王家的孩子今後必須得怎樣怎樣,那是扯淡,你沒有權利去定性孩子的未來。孩子不是屬於你個人的,孩子他應該是屬於他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