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師父”和“師傅”有何區別?你怎麼看?

Y616388166


一、先說師父。

古時候人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便是師父的來歷,意思是亦師亦父,又尊必從,有是一家人的意思。是過去對老師的普遍稱呼,兩者有深厚的感情。比如:在《西遊記》中,沙僧對唐僧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幾無怨言,這是徒弟對師父態度的典範。

二、再說師傅。

師傅是既是老師又是幫助你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亦師亦傅,尊而或從,有點象“外人”的意思,是現代人對老師的普通態度。比如:現在的人對老師,尊而不肓從,有一定的反對餘地。

綜上:“師父”既是老師又是一家人,必須服從。“師傅”既是老師又可以不肓從,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爭論。前者相互感情或許較深,後者相互感情或許稍淺,這就是兩者之間的關係。


大才21


我父親是個木匠,姓鄧,因為擁有做木工活這個技術,所以走到哪,村裡人都會說鄧師傅。

後來收了一個徒弟,跟師學藝三年,吃喝住行都在我家,學成後,每年過年都會來拜年,稱呼我爸為鄧師父。

我朋友是居士,有一個雲遊四海的師父,還有一個寺廟住持的師傅。從他的言行舉止中,感覺對師父更加敬和推崇。

由此看來,師傅,師父,在各個行業都存在。

而且,師傅,師父,自古歷史就有記載。

隨著朝代的更替,使用的範圍也在不斷的調整

在古代,更多使用的是師傅,師父是唐朝才出現的詞。

以前帝王的老師叫太師,太傅,這也是師傅的由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師傅專指帝王的老師。後來逐漸對平民百姓的老師,也稱為師傅。

師父的由來是,父生之,師教之。古代尊師重教,把老師看得和父親同樣重要。除了傳道授業解惑,更有情感的成分。元明時代,師父專門指和尚和道士。

我們現在,把師傅的範圍擴大了,成了一個職位的代號,比如修車師傅,做飯師傅……已經失去了師,傳道受業解惑的本來意義。

而師父,在現代,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郭德綱收徒,趙本山收徒,這一類型的師父。但是,對師父的那種父愛如山敬重,貌似沒有那麼濃郁了,因為教出來的徒弟,之前偶爾就有分道揚鑣的!


陪菡寶讀古典


現如今,師父有師者如父母的分量,對於傳授自己技藝、知識的老師,師生情誼深厚的,用“師父”這一稱呼。“師傅”使用的範圍則比較廣,對於陌生中年人可以用“師傅”來問候,稱呼有技藝的人或向自己提供服務的人,也用“師傅”,但這個稱呼也有不太被接受的時候,我講一下我的親身經歷。

我第一次去一家重工企業時,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唯一忘了瞭解下該怎麼稱呼在這家企業工作的人。我最初遇到的幾位正好是有職位的,科長或部長,這個我懂,就冠姓稱為某科長或某部長。緊接著被他們帶著去分廠,要聽一位專業人士講些技術方面的知識。這位專業人士姓王,我聽著和我同去的人說起他時叫“王gong”,我大概感覺“gong”是“工”,自作聰明地想這是不是工人的意思,同去的幾位因為都有職位在身,所以稱呼那位為“工人”也沒什麼不妥,我作為小輩這麼叫可不太合適。大概是有點年代的書看多了,我很死板的覺得叫“師傅”是尊稱。於是見面後很恭敬地稱呼這位王先生為“王師傅”。話出口自己沒覺得不妥,但站我旁邊的一位抽了個空把我拉到一邊說:“不要叫王師傅,要叫王工。”

後來我才知道,稱呼“師傅”不禮貌,“工”可能更接近於工程師的意思,是對於生產一線工作人員的尊稱,與職務或職稱無關,有的人是純操作性質的,並未獲取“工程師”的職稱,但一律稱呼為某工是妥當的做法。這是一家大型國企,也是我唯一接觸過的生產型企業,見識有限。所以,不知道僅這家企業在稱呼上是這樣的還是所有都是。歡迎有懂的人文末評論處指點。

“師父”的用法基本沒有異議,大家都懂。感覺有師父的人都是幸福的人。想想啊,除了父母,還額外有人如父母那般指點自己。再幸運點,有師父還會有師兄弟師姐妹,這個小小團隊會帶給人家庭般的薰陶。其實,如今人們學習的方式比較多樣了,傳授技藝的老師也很多,多是好事,把傳道授業解惑這一項功能做得更純碎了,但感情上的鏈接也被弱化了。古人那種拜師的儀式感,師徒間如父如子的相處模式,徒弟吃住都在師父家,很多年後才能出師等等師徒文化的顯著標籤都難尋其蹤了。


張晴柔


在現代漢語詞彙裡,“師父”和“師傅”在讀音上完全相同,都讀作“shī fù”,但在釋義上卻大有講究。

首先,這兩個詞語都有一個共同的“師”字,就限定了這兩個詞的釋義都是對老師的通稱。兩個詞語的區別在於後綴“父”和“傅”的不同。

我們搞清楚了兩個詞語的共性之後,再來看看這兩個詞的細微差別:雖然兩者同指老師,但涵蓋的外延有很大的差別。

“師傅”可以指“師父”,也可以指“師父”之外的具有某種專業技能的熟練工,如工程師、技師、車床師傅、汽車師傅等,也可以泛指成工人師傅;舊時還可泛指寺廟裡的和尚和尼姑;而到了現代,尤其是南方更是寬泛到對任何一個不熟識的人的尊稱,如“師傅,請問去××怎麼走?”所以,“師傅”一詞到了今天,已經相當寬泛了,可以涵蓋一切不熟識的人,當然也包括了“師父”。

而“師父”涵蓋的範疇就狹窄得多了。“師父”從古到今,都是徒弟對教授某種特定技藝的老師的尊稱。雖然一個師父可以同時教授多個徒弟,一個徒弟也可以同時拜多個師父,但舊時這種特定的師徒關係是通過嚴格的程序確立的。舊時,一個徒弟想真正拜個師父,並能得到師父的接納,必須通過師父嚴格的考察,然後燒香、磕頭、獻茶、獻紅包、做進師酒等等好多繁冗的儀式,才能確定師徒關係。而一旦這種關係確定下來了,就成為終身不可更改的。這種關係由於雙方相處甚密,有時候甚至超出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這種關係確立後還沒完,經過若干時日後,這種技藝日臻熟練,並得到了師父的嚴格考核之後,師父才准許徒弟出師。真正確立了出師後,還必須擺出師宴,在同門師兄弟、師姐妹中成為獨立門戶的一個新人。至此,師徒關係仍然延續下去,見面徒弟仍然要叫“師父”,直至離世。

“師父”的稱謂發展到今天,雖然沒有舊時的繁瑣複雜,但這種既定的師徒關係還是延續下來了,還是仍然講究“師徒如父子”的真摯感情。所不同的,更多指的是工廠裡的師徒關係,以及農村裡的一對一教授的師徒關係。這種關係仍然延續到徒弟日後學成出師,獨立門戶又成為一代“師傅”級別的技工之後,對教授自己技藝的恩師還以“師父”相稱。

這種師徒關係講究的是尊師愛徒,尤其是舊時,師徒關係融洽的,師父對徒弟視如己出;如果徒弟欺師滅祖,必將遭到同門,乃至社會的圍攻譴責!如果背叛師父,師父有權清理門戶,宣佈逐出師門,甚至取其性命!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兩者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混用了,也沒有這麼多講究。但實際上,兩者有著很大的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聽雨軒TY


親切的程度不一樣。


民工作者


“師父”一詞或自唐代起流傳,基本含義即老師,也可用於對出家人的尊稱。“師父”一詞在感情色彩上要強烈得多,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在古代,師父往往自己收養徒弟,弟子住到師父家裡,由師父貼錢教養,把徒弟當成家人。即便沒有如此親近,在傳統觀念中,父和師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因此舊時也使用“父師”一詞。

“師傅”一詞更早出現,本義即老師。但自秦漢時期起,“師傅”一詞演變為專指帝王之師,即太師和太傅的統稱,所謂“身為師傅,貴極人臣”,“師傅”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


惟妙惟肖1980


師父和師傅這兩個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因為發音相同,所以大家平常很少去分別判斷,但有時候需要寫出來的話,就真不知道該用哪個了,所以今天末學就和大家一起學習總結一下,看看這兩個詞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師父。

師父,在古代是對老師的通稱,也是對出家人的尊稱。尊師重道向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俗話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在古代,師生之間情同父子,老師是真教,學生是真幹,老師把學生當自己孩子,學生則把老師當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師的子孫、家事,學生會幫忙照顧,學生家有什麼困難,老師和同學們也會幫忙照顧,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無間。

甚至有些行業,一旦拜了師父,就得全面由師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預,甚至幾年都不能和子女見面。到了漢唐時代,為了體現出人們對這種師生關係的重視,逐漸形成了正式的拜師禮儀,叫做拜師禮,弟子拜師時要給師父行三拜九叩大禮,並且要跪獻紅包和拜師貼,以及其他具體禮儀,這裡就不多說了。

我們讀《論語》,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間,真的是亦師亦父,很讓人感動。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貧寒的很多,比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學們接濟,死後的葬禮,還是同學們湊錢幫忙置辦的。孔子去世後,子貢和同學為孔子守喪三年,然後子貢在孔子墳前蓋了小屋,又獨自守墓三年,一共六年,這是多深的師生感情呀!

到了現在,師父這個詞基本上就只用於對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了。

二,師傅。

師傅,在古代是徒弟對傳授自己技藝的人的尊稱,有一定的感情在內;也是對一些有專業手藝的工匠的尊稱;到了現在,我們對普通的男性勞動者,也習慣的尊稱為師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師,就叫做太師、太傅、少師、少傅,都是對老師的尊稱。對某些有專門技藝的也稱師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機師父、木匠師傅、修鞋師傅、修電動車師傅等等。

總結:

一,因為師父後邊有個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親一樣的對待老師,相較於師傅,關係更親近,更真摯,感情色彩更濃烈一些。

二,徒弟對於傳授技藝給自己的人,可以稱師傅,也可以稱師父,看關係親密程度而定;沒有師徒關係的時候,只適合稱師傅,不適合稱師父。

三,對於出家人,只適合稱師父,不適合稱師傅,否則就顯得不尊重。

四,有技藝的人稱呼自己的時候,用師傅比較合適,比如:我這個徒弟很厲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現在已經超過我這個做師傅的了。


韋氏天星風水


師父,具體給你親自傳授本領的師傅,你跪拜的師傅。所以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師傅,一般是一種禮貌的稱謂。比如需要求助陌生人幫助,你可以叫聲師傅。例如:師傅你好,請問那邊的瓦房店軸承怎麼走?就是這個意思。


禾川5


師傅是一個白話文的稱呼,和師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於我國 文化在父權社會的發展,把“父”作為一種近乎崇拜意義對象看 待,所以父也表示了一種地位。

師父這個詞類似於“尚父”。由於我國文化對師德尊敬,認為一 日為師則終身為父,所以尊師為父,稱為“師父”,當然這樣稱 呼也是為了和自己的父親的稱呼區分開來的緣故。


和諧號專列


在中國人的教育辭典裡,“師傅”與“師父”是兩個與教師密切相關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瞭解“師傅”與“師父”區別在哪裡,往往混用這兩個稱呼。這提醒我們,有必要通過梳理“師傅”與“師父”這兩個稱呼所指的演變,辨析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看混用這兩個稱呼是否適宜。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三字經》所說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一意思。  

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還有另外一條材料可以佐證。根據《戰國策》的記載,在呂不韋的操縱下,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終於回到了秦國。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這裡師傅與教學關聯,顯然指的是老師。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史記》中9處11次出現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繫在一起。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  

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聲望太高,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這一稱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佔,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至於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後期以後的事情。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 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師父”之稱,不僅出現得較晚,而且使用的頻率也非常有限。《四庫全書》雖然有數百次的出現,但大都別有所指,與我們要討論的“師父”不同。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如“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師,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鹽梅;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  

唐朝以後,“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遲偓的《中朝故事》記載唐鹹通年間,有個幻術藝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敗之後,他向觀眾賠禮致歉說:“某乍到京國,未獲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術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北宋費袞的《梁溪漫志》記載,高郵強盜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數百里,氣勢猛壯,白天吃喝,夜則為盜。有一天早食時,被一個道人“呼為師父,且拜之”。這裡一個善於幻術,一個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中,有“嗣法弟子從源頓首再拜師父丈室”之語;“錫號帝師”的著名僧人八思巴,當時士人大都稱他為“師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諸僧道盜其親師祖、師父及同師兄弟財者”之說。對於俗人依循僧寺禮儀,稱僧人為“師父”,清初學者藍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禿廝,皆呼師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師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這說明了當時稱僧人為師父的普遍。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且道士之稱受業師,則曰師父:於師前自稱,則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議》卷十三)無論是僧道還是俗人,稱呼自己愛戴的老師為“師父”,於理為然,於情洽切。  

“師傅”和“師父”最基本的意義是相通的,這就是指傳授知識或技藝的人。相對於“師傅”而言,“師父”的所指更加寬泛一些,它包含了“師傅”的一切意義。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詞可以混用。如《榖梁傳》中的“師傅”,在《白孔六帖》和《淵鑑類函》中就寫作“師父”。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師傅深懷敬意,師傅的年齡和自己的父親相當,他就完全可以稱呼自己的“師傅”為“師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