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捷成股份營收數據失真 資產減值涉嫌“業績洗澡”

紅刊財經:周月明


連續兩年計提鉅額資產減值,讓人懷疑捷成股份有借這一理由進行“業績洗澡”的嫌疑,畢竟本早就該計提的項目偏偏選擇集中鉅額計提,如此做法的動機讓人聯想。此外,營收數據在勾稽上的異常,也讓人懷疑其披露的財務數據真實性。
  隨著2019年報披露的開啟,一些影視類上市公司紛紛預告大額資產減值,而這其中就包括了捷成股份。2020年1月21日,捷成股份發佈了2019年度業績預告,稱2019年歸母淨利潤虧損金額約23.62億元~23.67億元,主要原因是預計大額計提資產減值,其中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6.56億元、應收賬款減值準備4.89億元、其他應收賬款減值準備4.78億元、存貨減值準備1.35億元,合計減值金額高達27.5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捷成股份連續兩年大額計提資產減值了,其在2018年時就曾計提過資產減值10.59億元,當時,僅商譽減值就佔了8.45億元。那一次的減值,直接造成捷成股份當時的淨利潤暴跌了91%,一時之間受到各方熱議。

捷成股份營收數據失真 資產減值涉嫌“業績洗澡”

  可僅僅過去一年,捷成股份又“故劇重演”。在2019年中報披露時,監管層曾下發問詢函詢問公司是否有商譽減值要求,當時捷成股份對此予以了否認,然而在僅僅過去半年,公司就推翻了自己的說法,進行大額商譽減值計提。問題在於,在連續兩年計提資產減值之後,公司還剩下多少核心資產能夠支撐業績持續表現呢?此外,《紅週刊》記者在核算該公司財務數據時發現,其數據在財務勾稽上還存在較大異常,需要上市公司釋疑。
  鉅額資產減值存“業績洗澡“之嫌
  捷成股份是於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公司最初主業是音頻視頻技術,此後,隨著2015~2016年的一輪併購,主營逐漸轉移,截至2019年上半年,其佔比最大的業務已經變成影視版權運營,佔比78.76%,除此之外,音視頻解決方案佔比14.09%,影視劇內容創作佔比7.12%,由此可見,影視行業已經變成了捷成股份的主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捷成股份2015~2016年併購潮的過去,“買買買”帶給它的業績紅利正在逐漸消失,雖然公司2017年的營收仍達到43.66億元、同比增長33%,歸母淨利潤實現10.74億元、同比增長11.7%,但相比2016年時的營收同比增長48.29%、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80%的整體表現,公司還是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跡象,到了2018年,這一跡象直接演變成大額資產減值,歸母淨利潤大幅下跌91%,利潤僅有0.94億元。2019年,歸母淨利潤更是下滑到虧損,預期虧損額23億元左右。


  與2018年相同的是,捷成股份2019年又再次大幅計提了資產減值,不過2019年計提規模相比2018年要翻了近兩倍,高達27.57億元。在這兩年的資產減值中,商譽減值佔居了絕大部分,2018年為8.45億元,2019年約為16.5億元。對於這兩年商譽減值問題,《紅週刊》記者翻閱這兩年的商譽減值的具體情況發現,標的公司早在此輪商譽減值之前就已出現經營問題。
  比如2018年減值金額最大的標的公司北京中視精彩,其商譽減值高達7.52億元。回看當年的併購材料,中視精彩2014年底作價9.1億元被捷成股份收購,其當時做出了2014年至2017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6600萬元、9240萬元、1.2億元和1.56億元的業績承諾。然而在2017年,中視精彩陷入與個人股東王建軍的官司之中,就此經營開始動盪,對此,捷成股份在2017年卻並未提示有商譽減值的情況,只是到了2018年,才進行了一次性的“大瘦身”。
  2019年出現類似的情況,此次商譽減值的主要對象分別為影視製作板塊的子公司瑞吉祥和星紀元、音視頻技術板塊的子公司冠華。其中,瑞吉祥減值9.4億元、星紀元減值6.7億元、冠華減值4445萬元。
  資料顯示,瑞吉祥早在2019年之前就已經業績變臉了,其在併購之時,業績承諾為2014至2017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9000萬元、1.17億元、1.52億元和1.98億元,而在此期間,瑞吉祥也“踩線”達標,隨著承諾期結束,該公司2018年的淨利潤立馬就出現大幅縮水,下滑到7202萬元。實際上,與中視精彩類似的是,早在2017年時,瑞吉祥因老闆的去世,經營上已經產生了明顯動盪,當年的業績承諾都是在集團的幫助下才勉強完成,僅超過承諾線12.45萬元。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瑞吉祥也是直到2019年才突然進行大幅商譽減值的,此前並無徵兆。如此情況發生,很容易讓人懷疑其是否在有計劃、分批次的“業績洗澡”。

  除瑞吉祥之外,此番減值的另一家公司星紀元在2018年才剛剛完成業績承諾,然而在承諾期一過,2019年年末就遭到商譽突然減值,要知道在2019年中報披露時,對此還是沒有任何預兆的。
  總的來說,從這幾年捷成股份商譽減值的操作手法來看,其減值時點都令公司有較大業績洗澡嫌疑,其未來是否還會“故技重施”,讓人擔憂。
  除商譽減值之外,捷成股份此番對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也做了大額計提,其在業績預告中稱,將分別計提壞賬準備4.88億元和4.78億元,而在這其中,2017年就官司纏身、2018年就業績變臉並大幅商譽減值的中視精彩就佔了絕大部分,其應收賬款壞賬佔到2.35億元、其他應收款壞賬佔到3.36億元。然而問題在於,為何早就出現問題的公司非要拖到2019年才對其應收款項進行一次性計提呢,如此的做法目的是什麼?
  若此番商譽減值16.5億元完成,那麼截至2019年底,捷成股份的商譽將減少至約30億元,要知道,2017年末時,公司的商譽總額還為55.5億元,僅短短兩年間,就縮水了近2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3家商譽大額減值的公司自收購以來產生的淨利潤總共還不到25億元,在經過這次商譽計提後,捷成股份在一定程度上可謂是“白折騰”了。
  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捷成股份已經連續兩年商譽大幅減值,但是截至2019年,其還有約30億元的商譽,佔總資產比例仍然不低。這其中,僅華視網聚文化傳媒一家公司的商譽就高達29.28億元。《紅週刊》記者查閱華視網聚近期的業績,發現其2019年上半年已經相比往年同期出現了業績下滑跡象,營收由2018年上半年的13.51億元降為2019年上半年的13.35億元,淨利潤更是由3.81億元減少至2019年上半年的2.43億元。很顯然,這一業績下滑信號是讓人不安的,很難排除華視網聚在未來也可能出現大額商譽減值的擔憂。

  此外,經過多次資產減值之後,華視網聚已然變成捷成股份的“頂樑柱”,2019年上半年,捷成股份歸母淨利潤共才2.16億元,而華視網聚就貢獻了2.43億元,若華視網聚日後經營出現問題或出現大幅商譽減值,那麼,捷成股份是否會被日漸“空殼化”呢?

營收數據失真

《紅週刊》記者根據招股說明書核算了捷成股份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數據,發現其存在較大的異常。
  2018年、2019年上半年,捷成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50.28億元、16.96億元,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增值稅率最低部分為6%、最高部分為17%,若都按6%增值稅率來計算,則大體推算出含稅營收分別為53.3億元和17.98億元,但實際情況是,捷成股份同期的含稅營收肯定要比這一金額要更高一些。
  同期,據捷成股份2018年、2019年上半年的合併現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分別為39.29億元和12.33億元,且當期預收款項比上一年新增了5784.6萬元和3377.77萬元,對沖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則與2018年、2019年上半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了38.72億元和11.99億元。
  將這兩年的含稅營收與現金收入數據勾稽,則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含稅收入比現金收入分別多出14.58億元和5.98億元。理論上,2018年、2019年上半年的應收款項應該分別新增14.58億元、5.98億元。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實際含稅營收應該比理論假設的含稅營收要多,所以實際含稅營收與現金收入的差額一定要比14.58億元和5.98億元更大一些,那麼,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應收款項實際新增金額還要比這些金額要多嗎?


  在這兩年一期的資產負債表中,捷成股份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含壞賬準備)累計金額分別為38.83億元、43.77億元,相比上一年分別僅增加了13.8億元和4.94億元,比理論上新增的14.58億元和5.98億元分別少了7774萬元和1.04億元。即便我們考慮到同期捷成股份應收票據背書1974萬元和1942萬元影響,仍無法解釋這一數據的偏差。■

捷成股份營收數據失真 資產減值涉嫌“業績洗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