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淮安府署講述著古代廉政的故事


淮安府署講述著古代廉政的故事

上坂古街,熙熙攘攘,繁華著從古代到現代的繁華。
  韓信石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政治著從古到今的政治。
  上坂街北,韓信碑側,有著一座大運河沿線惟一留下來的封建衙門——淮安知府府署,一反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常識,講述著明清淮安官員廉政愛民的美德。它目前是全國兩所幸存的府署之一(另一所為河南省南陽府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淮安府的由來
  戰國時期,吳王夫差開邗溝(大運河前身),溝通長江和淮河。邗溝開到了淮安境內的末口,就有了現在淮安市楚州區境內的北辰鎮。自三國魏始,這裡一直為州、軍、路、府治所所在,且有城有牆。隋代,這裡第一次叫了楚州。從她身邊流過的大運河,讓她有了“淮水東南第一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贈楚州刺史郭行餘詩)的美譽。宋代改楚州為淮安軍,後又叫淮安州。這時,梁紅玉和韓世忠在古城外東北處再建新城抗金兵,梁紅玉官兵抗金兵所食的蒲兒菜迄今是淮揚菜中一道經典菜。《水滸》中的宋江招安後就封於此為安撫,兼總領兵馬。他被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賜”以毒“御酒”中了慢性毒後,怕封在潤州(鎮江)作都統的李逵會再造反,就招李逵到楚州,最後以毒酒藥死了李逵。二人就葬在淮安的蓼兒窪。任武勝軍承宣使的軍師吳用及在應天府為官的花榮聞訊也來到淮安,見到宋李二人的墓,他們也吊死在墓前。


  元代設置了淮安路。明代,朱元璋奪了天下,這裡改稱淮安府。
  可不要小看這個淮安府。它可是明王朝直隸的府。明王朝共設十三個省,外加南北兩個直隸,共十五個省級單位。據張璞先生《明清蘇北腹地行政中心而今大運河畔唯存府衙》一文考證,淮安府在元代管轄海寧州、泗州、安東州和山陽、清河、鹽城、桃園、臨淮、盱眙、天長、虹、五河、朐山、沭陽、贛榆十二縣,轄區面積達3.5萬平方公里,是元代管轄範圍最大的路。可能因為它的管轄裡有著朱元璋的家鄉,明王朝在明太祖丙午年(1366年),明朝建元前)四月建府時讓它直屬了中書省。明定都南京,它得天獨厚,成為直隸所屬府。明遷都北京,它便從屬於南直隸。洪武二十六年時,全府編戶80689戶,632541口人。萬曆六年,全府上升到109250戶,人口達到了906033口。
  雄偉淮安府署
  淮安設府,便要有衙門。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範中將自己的府衙設在了原來元代的淮安路屯田打捕總管府衙裡(現總督漕運部院遺址)。此地為城中心,地勢極佳。當時淮安侯、淮安衛指揮史華雲龍看上了它。知府的胳膊擰不過侯爺的大腿,只好將府衙相讓。
  洪武三年(1370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看中了上坂街北的五通廟和元代沂郯萬戶府,將二處並一處,建成了新府。於是淮安府署誕生了,它佔地近兩萬平方米,有房三百餘間,迄今已有638年曆史,裡面共住過199位知府。

  府署的正門高大,共三門。淮安府署四個大字立於中門之上,一對雄獅互相對視,雄居門旁。
  人未進大門,已可看到大院中高大牌坊的三個大字“公生明”。背面是黃庭堅所書的御製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壓,上天難欺。”牌觸目,字驚心,這便像是廉政第一課。
  大院兩側是六科。左一是工科,門前的對聯是:“興工為國珍財貨,舉役存心澤子民。”辦工坊為的是國家,舉勞役是為民辦事。屋裡古代工匠製作的瓷器等讓人讚歎不已。
  右一就是禮科了,其對聯是:“興學育人弘禮樂,規章範典守綱常。”它管著學子們的學而優則仕,所以屋內掛著文官武官的官補,用以吸引學子們讀書成才。還管著規章範典,維護各種禮儀,以教化百姓。
  左二便是刑科,對聯是“量刑無枉皇恩顯,執法秉公天憲彰。”屋裡的刑具是嚇人的,沒有刑的威嚇哪裡鎮得住作奸犯科?但量刑要無枉,執法要秉公,這才是執法的核心所在。
  右二便是戶科,對聯是:“賦稅須知四民隱,度支應悉八方情。”算盤、天平,算計著吃穿用度,思考的出發點卻是全局下的支出。
  左三是兵科。對聯是:“選兵練勇家邦靖,得械堅城草木威。”十八般武器,加上戰鼓兵書,兵科以厲器保家,以堅城衛國,其志在守,不在侵犯。

  右三則是吏科了,對聯是:“考功問政賢能舉,懲黷褒明廉潔揚。”吏科,考問的是官員的清廉,選拔的真正的人才。清代對官吏三年考核一次,標準為考以“四格”(才、守、政、年)、糾以六法(一不謹、二罷疲無力、三浮燥、四才力不足、五年老、六有疾)。根據考核結果,將官員分為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對一等稱職官吏,按等級次第給予獎勵,稱為“議敘”。記錄四次加級一次直至三級止。對三等怠惰瀆職官員進行責罰,其中不謹、罷疲無力者革職;浮燥、才力不足者降調;年老、有疾者致休。凡官員因過失或犯罪,按例受到應得處罰一罰俸、二降級、三革職。
  走出吏科,便好似廉政第二課的結束。參觀者此時可以體驗到的是,中國的封建官署的佈局是“東文西武”。但在淮安府署,無論東文還是西武,都體現著一個核心:愛民忠君。
  “忠愛”懸大堂上
  大院的結束,就是大堂。大堂東西長七間26米,南北寬五間共六柱十四檁18.5米,脊高10米,深大雄偉,十分威猛。大堂上高懸的不是一般古戲中的常見的“明鏡高懸”,而只是“忠愛”二字。這顯出了淮安府獨特的做官理念。
  大堂外的長聯更顯官者心跡:“黜陟幽明承宣庶績念念存戴高履厚,權衡淮海鎮守名邦時時思利國澤民。”未進大堂,對君王的感恩之心,為國為民的責任之感已撲面而來。

  跨進大堂,大柱上的對聯將“民”字當了頭,將“官”字置於了百姓之中:“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淮安府的官員有這種觀念,追溯起來也不奇怪。明清兩代,僅淮安的河下就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並狀元、榜眼、探花各一個,稱為“三鼎甲齊全”。進士就可做官,這些做官人大多出身微寒,他們自稱來自百姓,觀念中有為民的基礎,當是淮安知府廉政愛民官員們的階級淵源吧。
  再到“忠愛”大匾下,兩側柱上,懸著的對聯就具體到做事準則一般了:“到盛怒時少緩須臾俟心氣和平省卻無窮苦惱,處極難事靜思原委待精神貫注自然有個權衡。”知府大人,將公正公平和愛民,化作了不急不躁的中庸之道的處事原則。遵循如此原則,何事不公?
  大堂之後是二堂。二堂是知府不升堂時處理日常事務和小憩的地方。它略小於大堂,但也體現了官員由廟堂之高回來後,處“江湖之遠”時仍時時將民放於心上的精神。
  二堂大柱上的對聯是:“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聽牆外鴉啼雀噪恐有冤情。”在一個草長鶯飛的月份,想著百姓的生計,記掛著百姓的冤情,這樣的官做得讓人浮想聯聯。

  二堂內,兩側自然也有一條對聯:“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這條對聯細看時會發現,“愧”字少了一點,“民”字多了一點,原來,作者的意思是,如果當官對民多愛一點,心中的慚愧就會少一點。一條對聯,用意如此之深。
  在如此的“忠愛”文化影響下,淮安府署所出愛民官之多,讓人側目。傅希摯為明嘉靖四十四年淮安知府。離任時,讓屬下檢查物品,僅有黑紵布一方。他將此布送給下屬。下屬們即將布撕開,每人分到尺餘作為紀念。有人還在布上畫上傅希摯畫像,供奉起這位不受百姓一寸布的知府,一時傳為佳話。劉璽任漕運總兵,駐守淮安,俸祿微薄,嚴守廉潔,一時生活拮据,日常生活極其簡樸,每天以青菜飯、湯為餐,人皆呼“青菜劉”。當然,到淮安府署任職的官員廉潔,從淮安走出去的官員也發揚著廉政文化。明洪武年間官至兵部尚書的淮安人楊靖,在審案時有人賄其一顆奇大珍珠。他當即將珠擊碎。清代淮安人阮學浩,在清雍正年間官至湖南學政。他自己清廉,且家規嚴峻。湖南當地一秀才為中舉人,不遠千里,來到淮安阮家上門行賄。阮夫人陳氏當即命家人綁起來人送官。此秀才聞風逃竄而去,陳氏在歷史上留下了“拒賄夫人”的美名。

  全府走完,淮安府廉政的故事卻講不完。面對著封建時代的雄偉府署,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面對著“公生明”銘文,心中更有愧對先人、愧對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感。愛國愛民,潔身廉政,這是哪朝哪代都屬優良的品質呀,淮安府署,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