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人說“得民心者的天下”,那麼滿清入關時得民心了嗎?

燕趙節度使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下,首先滿清是不得人心的,也並沒強大到可以吞併當時的明朝,明朝的滅亡完全是自己折騰的。你們看看明朝的歷史,朱元璋當年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我的原野人生


這就是一句騙人的鬼話,居然還真有傻子信[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而且每個時期都不一樣,戰國的時候,秦乜六國,得了六國民心?金滅北宋,擄走徽欽二宗,得了民心了?蒙古滅南宋,得了民心了?清滅明,得了民心,還會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別鬧了,強權才是真的,誰的拳頭硬,才是得天下的首要條件!然後才是酸腐文人做馬屁狀,“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逆水行舟負重致遠


哈哈,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個才是關鍵。不失民心,滿清打不進來。這才是中國的本來的邏輯。你看看歷史就更清楚了,大凡有民間起義的朝代,都立馬就滅亡了。

至於得民心,還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走的。滿清打進來不是因為得民心,而是前朝失民心,

清朝建立自己的威望,是需要過程的。是慢慢累積而成的。打仧下是一回事,守天下是另一回事。守天下更難,難就難平衡利益。把大眾利益剝奪盡失,守天下也就到了盡頭。

中國自一八四零年雅片戰爭,到八國聯軍進京,百姓一個詞可以概括,叫木之覺也。可見,社會己經腐朽了。一個慈禧,足以鍋害一個朝代了!建設海軍的錢去修建頤和園,哪有不敗朝的道理?!

俗話說得好,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失了民心,裂縫了,清才進關的!


秋歌988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首先,“得民心者得天下”到底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半偽命題。得天下確實需要得人心,但這個人心準確的說是“士心”,也就是廣義的士大夫、官紳群體的心裡認同,而不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心理認同。

而在這方面,清帝國比滅亡明帝國的李自成等政權的表現,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所以滿清入關得了中原,而轟轟烈烈的明末大起義以及南明政權都失敗了。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正含義

關於這句話是不是偽命題,我先講一個故事,或許大家就明白了:

明朝初年,有一個人叫張信,他是北平的警備司令。而當時正是著名的“靖難之役”爆發的前夜,建文帝下令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猶豫不決。此時,張信之母告訴張信說,“王氣在燕”,你怎可攻打朱棣?

於是,張信反而將這一情報報告給了朱棣。最終朱棣下定決心起兵靖難,最終取得成功。實際上,如果張信攻打朱棣,朱棣幾乎等於是甕中之鱉、困淵之龍。然而,輿論最終讓朱棣逃過一劫。

拋開封建迷信,我們從兩個方面分析這個故事:其一,朱棣在當地的宣傳工作做的非常好,正面的“人設”非常強大,這就是所謂“得民心”;第二,張信並不是“民”而屬於“官”,是有一定發言權的,張信底下的小兵對於是否執行建文帝命令是沒有發言權的。

在網絡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還往往得不到事情的真相,只能夠通過別人發出的帖子來判斷真假,更何況是古代?但是一旦帖子發出來了,受到人們關注了,輿論力量強大的,甚至於可以撼動權力。

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並不是一個偽命題,但是,如何得民心、得哪一部分的民心,這就很關鍵了。

在滅秦的過程中,劉邦因為“約法三章”和“不欲費民”而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擁護,在以後的楚漢戰爭中,三秦和蜀中為劉邦送來了源源不斷的軍隊和糧草,這才導致了劉邦屢敗而不倒,這也是所謂“得民心”。然而我們注意到,他約法三章時“召關中諸縣父老豪傑”。無獨有偶,最完美的皇帝劉秀在自行度田的時候,受到豪門大族的阻撓並沒有徹底實行下去,但是劉秀依然對他的部下們非常仁慈,而社會也保持安定繁榮,看起來一片祥和。相反的例子是朱元璋,他是想從百姓的角度實施一些惠政的,然而卻成了士大夫眼中的暴君(在他大量屠殺功臣之前就有了這個稱號)。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民心”是那些“父老豪傑”的心,兩漢時,他們演變為地方上的三老、上層的士族豪門,後來成了士族門閥,後來又因科舉制演變為士大夫,到了明清,便是官紳和鄉紳。這一群體代表百姓上通政府,因此具有代表百姓發言的權力;而下接百姓,使得他們具有代為傳達命令的權力;同時他們一般具有一定學識,擁有傳播文字信息等的能力。

因此,這個擴大版的士大夫群體,才是“民心”的中堅力量。他們反對,就會像百姓傳達不好的訊息,而“民心”就失去了;他們擁護,百姓也就擁護了,“民心”就得了。就像現在那些論壇上發帖的人。

準確的說,這句話應該叫做“得士心者得天下”。

二、清政府入關後的政策

實際上,滿清政府能夠入住中原,很大一方面在於,他們在“得士心”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1644年,在多爾袞的率領下,清軍剛剛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軍的時候,他們還是一個只擁有十數萬軍隊和東北+北京的地方政權。然而,短短20年不到,1662年,整個東亞,幾乎已經沒有他們的對手了。

顧城先生在《南明史》的開端,回顧了1644年前後的一些歷史細節:

當李自成滅掉大明帝國的時候,建整個官紳鄉紳群體,並沒有為故國嚎啕大哭,反而很多人歡呼雀躍,踴躍地想要再李自成的大順新朝中謀一個更好的職位。

然而,李自成沒有轉變過來心態,在他的眼裡,起義不只是推翻大明帝國,還有那些可惡的官紳群體。因此李自成對他們並不友好,因此很快,追賬助餉讓官紳群體們中的一部分人,收起了他們對於李自成的友好,開始抵制這個新政權。

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匆匆撤回了陝西。而新入主的滿清帝國,作為蠻夷入主,加上之前對李自成那段不友好的經歷,官紳群體並不待見這個新政權。

然而,滿清政府很懂得包裝自己。

多爾袞首先為崇禎帝發喪,還為其諡號思宗。然後在官方輿論中,他將自己包裝成明帝國的繼承者,做出一副要為明帝國報仇的樣子,而對象就是那些推翻明帝國的逆賊,比如李自成。要知道,在這之前,他們在關外和明帝國打了幾十年,而南邊還存在著一個“明帝國”。

而滿清政府的這一舉動,瞬間將自己從官紳的敵對面變成了友好面,既然是帝國的繼承者,那自然也會對帝國的臣民負責,而不是隻會燒殺搶掠。

同時,滿清政府也很懂得分配利益。

只要前明官紳來投,多爾袞幾乎都是平級或者升級錄用,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抑或是曾經投靠大順的官吏。滿清毫不吝嗇官爵,甚至於升官到讓這些投降的人都受寵若驚,自請降官,比如馮銓。相比於李自成的“追贓助餉”和南明對投靠過李自成的人區別對待,滿清的這一寬大顯然贏得了更多人的青睞。

多爾袞對於士紳群體的利益也是保護和拉攏的。他們宣佈承認在農民起義以前,那些利益擁有人的合法性。滿清政府還停徵了明末的不合理賦稅,比如練餉、遼餉和剿餉,然後恢復正常的賦稅制度。

不僅如此,他們還放寬甚至暫停了引起漢族士大夫反感的“剃髮易服”政策。

總之,剛剛入關的多爾袞竭力把滿清政府塑造成官紳鄉紳等帝國臣民的保護者、大明帝國的合法繼承著,以及代明帝國討平農民起義的復仇者。

三、滿清帝國得到的“民心”

滿清帝國很快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民心”,或者準確的說,得到了“士心”。


在李自成退往陝西的時候,那些原本擁護明政府、和對大順保持戒心的官紳士紳們,開始躁動起來,他們組織軍隊,趕跑當地大順政權的官吏,以為能夠重新恢復保護他們利益的大明帝國。

然而,當他們發現佔據北京的是原來據有關外的滿清政府時,他們不明白滿清政府的態度,不知道該投靠誰。這其中,還包括大量已經投降大順前明官員,因為李自成的兵敗而猶豫。

這時候,滿清政府之前做的一系列工作開始顯現它的威力。

一方面,已經投降並受到優待的漢族士大夫中,湧現出一批站在滿清政府的角度做工作的人,這其中不乏有名望的人,比如明恭順侯吳惟英之弟吳惟華。這些人充當滿清收買“民心”的先鋒,幫助滿清讓很多地方的官紳群體黑轉粉,迅速投入到蠻輕的懷抱中。

另一方面,滿清的升級錄用影響到清與大順邊界地區的很多實權人物,特別是手握軍權的前明官吏,比如大同總兵姜瓖、曾經敗於山海關的唐通。這樣,幾乎兵不血刃,滿清就得到了山西和陝西的大部分疆土。從地形上看,山西之地,俯瞰關中威懾中原,則意味著滿清已經打開了入主中原的戰略優勢。

而這時候,不過是1644年底而已。

因此,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事實上毫無疑問,滿清入關後很快就得到了“民心”,打開了入主中原的第一步。之後建立了戰略優勢的滿清只要不出么蛾子,打敗分崩離析的南明和大順大西餘部只是時間問題。

順便提一句,滿清非常懂得“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因此,雖然接受了漢人官吏和士大夫的投降,但滿清的軍政權力一直握在滿洲愛新覺羅氏的手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旦滿清站穩腳跟,就開始推行他的剃髮易服,來強調自己的統治地位。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饞史官


事實上,清朝入關後,不僅沒有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套路爭取老百姓支持,進而為奪取天下做準備。還做出了一系列傷天害理的事情,高調地站到了民眾的對立面,比如“跑馬圈地”,“投充”,公然搶奪民眾的土地,剝奪民眾的人身自由。

其中,“跑馬圈地”指的是清朝統治者對土地進行瘋狂掠奪,清朝入關後曾三下圈地令,以殘暴手段圈佔普通百姓土地。從1644年到1685年,持續了長達42年時間,波及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江蘇、寧夏、四川等大量省份,圈地面積達到16-20萬頃。

“投充”,指的是清朝統治者迫使各地百姓投充到旗下為奴,滿族封建主憑藉權勢強迫大量民眾投充為奴。

另外,清朝入關後的惡政還包括“剃髮”、“易服”等,由此導致中原漢人尤其是江南地區漢人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抗爭。

對清朝而言,得民心?不存在的!

那就奇了怪了,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清朝這樣“劣跡斑斑”的統治集團又如何能夠取得中原?難道真的是老天閉眼?讓區區20多萬八旗軍隊征服了中原?還是孟子的理論存在巨大缺陷?

其實都不是,之所以清朝能夠取得中原,是因為清朝奪取天下是歷史的必然,而且這也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並不違背。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應該明確一下幾個問題:

1、“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正含義

領袖曾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充分肯定了民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正是民眾鋪天蓋地的革命浪潮,才推動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但是,能夠推動歷史前進不代表能夠引領歷史發展的方向。事實上古代民眾雖然能夠提供革命的無窮力量,但是決定歷史發展方向的,還是地主階級和士紳階層。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甚至締造一個新王朝的政治勢力,必然是地主階級或者士紳階層為主力,最次也是得到兩個階級的巨大支持。比如劉邦、朱元璋。

這裡的士紳階層,指的是夾在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政治勢力,他們生活著城鎮、鄉村等社會底層,掌握著一定的社會技能,政治地位比農民高。而且受地主階級的拉攏,充當地主階級統治農民階級的代言人。典型代表如教書先生、縣令以下的非在編人員等。

所以,古代歷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中的“民心”,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和士紳階層的心,和底層廣大民眾沒有關係。

清朝入關後,也是打出了“為崇禎報仇”的口號,應該說獲得了很多民眾的好感,但最主要的還是籠絡了前明地主和士紳階層,甚至連南明也忙不迭地給清軍運量送藥。

另外,清朝還通過八旗漢軍等形式將明朝的地主和士紳階層納入清朝統治者的朋友圈,和他們一起壓迫民眾。正因為清朝開出的條件讓地主階級和士紳階層饞哭了,所以他們紛紛望風歸附。

因為籠絡了明朝的地主階級和士紳階層,清朝有了吳三桂、洪承疇等大量忠實的走狗。因此能夠迅速消滅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各政權,進而統一中原。

2、“得民心”與“得天下”先後關係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歷史上大部分得民心的人,基本都得不了天下,比如陳勝吳廣、比如張士誠。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曾經分析過“得民心”之難。想要得到天下人的心,在交通和信息技術極不發達的古代,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事。

像張士誠這樣的割據軍閥即使得民心,也是得轄區內民眾的心,距離得天下民心還差十萬七千裡。

所以在理論上,先得天下人的心,然後逐漸得天下的套路,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是玉皇大帝這樣人所共知的神。否則,就是皇帝,也得一步步讓天下人知道自己的存在。

因此,只有當統治者取得了天下的統治權,統治了所有臣民,才有可能談下一步“得民心”的問題。

很明顯,清朝統治者是深諳其道的。

首先,他們知道,在廣大民眾和地主階級、士紳階層之間,清朝應該爭取哪個階層的支持。

其次,他們明白“先得天下後得民心”的道理。因此在清朝征服中原的過程中,根本不關心所謂的民眾,為了達到“剃髮易服”的目標,不惜在中原大地掀起一次又一次屠城滅村的腥風血雨,即使成為凶神惡煞的野獸集團也在所不惜。

而這些惡政的推行也是為其後的所謂“善政”做鋪墊。

在清朝基本坐穩天下後,康熙及時停止了大規模的“跑馬圈地”,統治者的“自我反省”得到了官僚集團的一致讚揚,“聖祖仁慈”的光芒再添一分。

而到了雍正在位時期的1723年,清朝又廢除了賤籍制度,成為清朝的又一“善政”。

應該說,正是因為清朝前期的形象太過負面,搞得天怒人怨,所以到清朝取得天下後,但凡頒佈修正性政策,都被認為是“善政”,自然也就得了民心。

清朝統治者不僅明白應該“先得天下後得民心”的道理,而且知道如何做才能“得民心”。

和清朝比套路,你們就輸了!

所以,清朝入關時,沒有所謂的“得民心”。他們得到的,是明朝地主階級和士紳階層的巨大支持,這才是清朝能夠奪取天下的關鍵!


古今歷史觀文


民心之說最開始提出是沒錯,但後來被當做洗腦工具就未必正確了。解決民族內部矛盾民心所向沒問題,那麼對外來入侵呢?雅利安人毀滅印度文明需要民心嗎?五代十國如果漢族人被當軍糧吃光了還需要民心嗎?民心是可變的,是可以馴服的,抓一批殺一批再捧一批就可以了。明末剃髮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清末也有人為了留辮子捨生取義,在印度時至今日雅利安人仍然作為少數高種姓統治印度,,你想否定它低種姓的奴隸們會先毀滅你,這就是民心。



神經病患寫的詩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其實是有先決條件的。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上,真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朝代更替的例子並不是太多。這句話比較靠譜的修正是“得民心者穩天下“。得天下大多靠的是“硬實力”——軍事上的硬實力,畢竟只靠“民心”而沒有武力支撐就能得天下的例子很少。那個靠政變改朝換代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儘管兵不血刃,但是管用的還是他手中掌握的軍隊。

這句話是中國的士大夫集團給皇帝和準備當皇帝的人總結的“名言警句”,但士大夫所說的“民心”大約是指“士人之心”,在士大夫集團看來,“士人之心”可以代表或者就是“民心”——士農工商,士為民之首。

當然,中國曆朝歷代的王超建立者也一定有“得民心”的因素 ,但總的來講改朝換代靠的是“實力加民心”。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的更替應該不是這樣的規律 ,這兩個朝代就是取代宋朝的元朝和取代明朝的清朝。這兩個朝代更替是有其特殊性的。

元朝取代宋朝應該和民心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以武力征服中原農耕民族的結果,這種征服既野蠻又血腥,不僅如此,元朝的統治幾乎就是對中原漢人的奴役(元朝統治者基本上就沒拿中原漢人當人看)。

因為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民心,所以元朝自建立到滅亡就幾乎沒有過安定的時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這個曾經有著強悍的武力勢力的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就土崩瓦解,元朝敗在本來就沒有民心的統治又沒有了武力的支撐。

清朝取代明朝的情況就更加的特殊,因為明朝的滅亡的確是“失掉民心”的結果,並且是非常明顯的失去了“士人之心”,但這一切和清朝沒有關係。相對於清朝這個外患來講,明朝的覆滅是純粹因為“內耗和內亂”——直到李自成進京,清朝也沒有能夠進入山海關,當然從女真到後金再到滿清,滿人在東北逐漸的成了氣候進而成了主宰。但從總的態勢來看,明朝沒能阻止滿清的壯大而滿清野味能實現入侵併入主中原的目的。

清朝入主中原,是明朝內亂導致瓦解,滿清“趁火打劫,趁虛而入”。這個過程和“民心所向”沒有任何關係,只是當時已經“一盤散沙”的中原漢人已經組織不起來任何有效的抗擊和抵抗。

嚴格的講,明朝並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或者說是內部的農民起義)。而李自成則是典型的“得民心而失去士人之心”而導致失敗的例子。李自成在東山再起之後的確是非常的“得民心”——真正的“百姓之心”,“闖王來了不納糧”就是“得民心”的最典型的表現。這種民心所向讓李自成“摧枯拉朽”般的打進了北京,逼死了崇禎。但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為最終激怒的是那些“士人”們,沒有了“士大夫集團”支持的李自成,進了北京住進了紫禁城也還是“流寇”。當吳三桂們失去了對李自成的幻想之後 ,他失掉民心的速度和當初“得民心”的速度一樣快,或者更快。

滿清就是在明朝統治者失掉民心和“士子之心”繼而民眾再次對李自成們喪失信心之後,在明朝的“士子們”的幫助下用武力(包括明朝投靠的武力)迅速的入主中原。這個時候的滿清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民心的。可以說滿清是明朝的“士大夫集團”請進來的——利用滿清的武力對付“明朝的(或者自己的)敵人”,但請神容易送神難。

從結果看,滿清的統治者者顯然是吸取了元代蒙古人的教訓。儘管他們入主中原並非“民心所向”,但是在武力解決問題之後,他們採取的“主動融入”的策略確實十分有效。這種主動的融入的核心就是“爭取民心”。

滿清統治者爭取民心的手段概括地講就是兩個方面“征服和安撫”。無論是征服還是安撫 ,滿清都吸取了元朝失敗的教訓,如果說元朝對中原漢人採取的是“奴役”的統治的話,那麼滿清所採取的就是“奴化”的統治。這種奴化的統治手段重點是用在了“士大夫集團”身上,可以說滿清獲得“士子之心”是“先收買安撫再奴化”,然後以被奴化的“士人之心”奴化“民心”。當然滿清和元朝還有一個根本的區別,那就是滿清在接受中原文化,融入華夏文明的態度和深度方面都要比元朝的蒙古人主動和深入。這其實也是爭取民心的非常有效手段。

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失去民心必然會失掉天下,而要想穩固江山社稷,最核心的支撐就是民心。


步武堂


想奪取天下,隊伍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雙方勢力發生顯著變化,就顯得風生水起。主要是老百姓覺得有奔頭,這時候押寶有收穫,才會群起響應。這種情況在想奪天下的一方勢力看來,認為是得了民心。其實民心存在害怕與不害怕,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滿清入關時機遇好,大順軍推翻明王朝,大順軍內部發生瘟疫,吳三桂與李自成有分岐,投降滿清對付李自成。滿清奪取天下靠漢人投降勢力開道,曾經扒開黃河,馬背上得天下靠殺戮,老百姓為了活下去,任其折磨。統治者看到百依百順的情景,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虛,軟硬兼施老百姓心悅誠服,就是得天下。


8910用戶


得民心者得天下,首先要把這句話的意思搞懂。

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民心”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天下”也非大部分人想的那個天下。

此天下是國內天下,同一個地域,非跨國之爭的天下。

跨國的情況連百姓都不是同一波人,何來得民心一說?

概念清楚之後再看情況。

情況一,兩方統治者實力相當。

佔據民心,我就擁有民眾的支持,可以隨時徵兵,徵有識之士,擴大自己的力量,從而佔據上風取得勝利。

情況二,兩方統治者實力不對等。

這種情況所謂的“民心”一般處於灰色地帶,依附於誰很難說,因為怕死。

只要不對我趕盡殺絕,誰當領導者都一樣,結果就是誰強誰贏。

情況三,百姓誓死擁護弱的一方。

因為強大的統治者趕盡殺絕,或者觸碰民眾底線,逼得民眾只能依附弱的一方。

歷史上似乎沒有這種例子。

因為,強大的統治者趕盡殺絕,天下打下來已經沒人了,打的意義在哪?

情況四,百姓依附強者,那結果就不用說了。

清兵入關之前是國戰,沒有所謂的民心,入關之後才有。

入關之後清政府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恩威並施,也收買人心,這也是在想辦法得民心啊!

清兵入關跟得民心者得天下並不衝突。


道癲


這個問題問得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是毋庸置疑的。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理解,所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需要有個前提,前提是當權者失民心,才會有下一個得民心者得天下。否則,無從談起。

滿清正是在大明王朝的統治階級腐朽到不可救藥的情況下,趁機入關。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打著“均田地,免賦稅”的口號,率領水深火熱之中的饑民百姓造反,外有滿清鐵騎虎視眈眈,最關鍵的就是內部已經腐朽瓦解,人民對於大明王朝政權徹底失望,對於誰來做統治者,已經麻木。而滿清的繼任者皇太極更是暗中與大明王朝內部權貴接觸,策反了一大批大明王朝的精英階層。回頭看短命的李自成農民起義,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政治屬性,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家國概念,就是純粹的農民起義,真正的小農意識,起義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與土匪無異。他們的口號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但是他們沒有得到中原大明王朝精英階層的認可和支持,這是他失敗的主因。而吳三桂的臨陣倒戈,徹底把大門向滿清敞開了,所以滿清能夠長驅直入,最終取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