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拉薩又稱日光城,西藏自治區首府,第一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拉薩市

住建部

拉薩又稱日光城,西藏自治區首府,第一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概況

拉薩又稱“日光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首府,西藏第一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拉薩作為西藏自治區首府,長期以來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一座具有1300年曆史的古城。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理座標為東經91°06′,北緯29°36′海拔3650多米。東鄰林芝地區,南與山南地區交界,西連日喀則地區,北接那曲地區。南北最大縱距202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77千米。總面積29518平方千米。總人口57.61萬人。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薩城進入了新的時代。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拉薩為地級市,1982年又將其定為首批公佈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二、歷史沿革

拉薩史稱“邏些”,是我國曆史文化的名城。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遷到拉薩,後歷經千年發展,逐步形成了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0年1月,設立拉薩市;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拉薩市成為自治區首府。

史籍上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見於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贊所立《噶瓊寺碑》,其中有言:“神聖贊普先祖松贊之世,始行圓覺正法,建拉薩大昭寺。”由此可見,拉薩的城名,已經出現了近1200年。

拉薩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之前這裡叫臥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並修築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傳說松贊干布驅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們便以“惹(山羊)薩(沙土)”作為這一城市的名稱,在漢文古籍中稱“邏些”。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前來朝佛的人日益增加,於是圍繞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館、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條環形的八廓街。因為佛教的興盛,藏族人民把這個城市視為“聖城”,於是“拉薩”(意為聖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伴隨公元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興起,拉薩成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納入統一版圖,元、明中央政府先後在西藏地方扶持薩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轉移至日喀則的薩迦和山南地區。13世紀中葉,前藏十三萬戶長之一的蔡巴,在拉薩東面修建蔡巴寺、貢唐寺,此後歷代蔡巴戶長組織力量疏通拉薩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地方政權取代薩迦地方政權後,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強化了拉薩的宗教“聖城”地位。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政權,以拉薩為政權的中心,拉薩城市有了新的發展。著名寺院在這一時期都有較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擴建,對拉薩的城市佈局產生了影響。布達拉宮的重建及其以後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規模。七世達賴喇嘛時期,在布達拉宮以西約2公里處建起了羅布林卡,以後迭經擴建,成為佔地36萬平方米的大園林。由此形成以布達拉宮為中心,輻射八廓街、羅布林卡周圍約3平方公里的拉薩古城。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拉薩,1960年正式設立拉薩市。2011年拉薩市人口更是達到了57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