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徐樹錚: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外蒙古可能還在中華的版圖上

在民國,有幾位大佬都是遭刺殺而死的。比如孫傳芳死於仇人之女的槍下,張宗昌被追殺死在濟南火車站,他們都是死於窮途末路之時。最可惜的則是徐樹錚,死時才45歲,正如日中天。究其原因,皆是殺俘不祥,年輕時過於氣盛招惹的報復。論起文韜武略,皖系幾乎無出徐之右者,徐自己曾賦詩曰:“購我頭顱十萬金,真能忌我亦知音。”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可能外蒙古還在中華的版圖上。


徐樹錚: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外蒙古可能還在中華的版圖上


1880年11月11日,徐樹錚生於徐州府蕭縣醴泉村,那裡原屬江蘇,今歸安徽。父親徐忠清是位窮儒,早年科舉拔貢,在家鄉設館授業為生,母親岳氏為岳飛後裔,知書達理。徐樹錚天資過人,幼承庭訓,六歲讀詩,13歲中秀才,17歲獲歲試一等第一名,有神童之稱。但18歲在南京鄉試中名落孫山,他從此厭倦科舉,決心投筆從戎。

1901年冬天,徐樹錚懷揣數萬言的《國事條陳》,遠赴濟南去投書山東巡撫袁世凱。不巧袁正守母喪,派道員朱鍾琪出面接待,卻是話不投機。段祺瑞去旅店探友,見徐正在寫字,頗為不凡,上前攀談,驚為伏龍鳳雛一般的人物,馬上拉來做了自己的記室,就是秘書。來到北洋軍,段祺瑞發現他每天跟士兵一起嚴格出操,平素留意軍事,索性成人之美,1905年出錢送他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學習,在1910年秋學成回國,任段的參謀。

段祺瑞的苦心果然沒有白費,徐樹錚很快便展露驚人的才幹,常常於會客之際,一邊閱批公文,一邊接電話,而且過目不忘,從無差錯。當時大變當前,政局撲朔迷離,徐樹錚卻能運籌帷幄,連施妙手。比如武昌起義後,南北大戰,徐根據“以北壓南,以南制北”的策略,作為代表秘密渡江到武昌,與黃興等人達成逼清帝遜位、擁護袁世凱做總統等五項協議。見朝廷猶豫不決,段祺瑞領銜拍發逼宮電報,逼得清廷馬上頒佈退位詔令。這篇電文就是徐樹錚在一夜之間擬好的。

在北洋系,除開袁世凱大總統,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段祺瑞絕對是二號人物,此時段祺瑞大權在握,當然不情願袁氏稱帝,那樣受益的只會是太子袁克定。袁世凱對段的消極態度十分不滿,知道都是徐樹錚在背後出主意,決心撤了徐樹錚陸軍部次長的要職。但段當面頂撞道:“請總統先免我的職,隨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說完拂袖而去。


徐樹錚: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外蒙古可能還在中華的版圖上

段、徐二人沒想到的是,帝制失敗後,皖系在朝野上下大大地得了分。徐樹錚勸段祺瑞不要急於登頂,推薦老好人黎元洪繼任總統。他們大權在握,也不把黎放在眼裡。段還好說,資格擺在那兒了,而徐樹錚恃才傲物,明裡暗裡得罪了不知多少人。一次,徐樹錚請黎元洪在公文上蓋印,其中有人事任命一事,黎詳問人事履歷,徐樹錚不耐煩地說:“總統何必多問?我事冗,請速用印。”事後,黎元洪對秘書說:“彼輩眼中安有我耶?”不久,府院之爭發生。

為了打擊現任總統黎元洪,徐樹錚默認張勳辮子軍的復辟行為,隨即隨段祺瑞組織討逆軍將其擊潰,使得皖系再佔上風。徐樹錚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名義,向日本借得鉅款,組織“參戰軍”。光武的一手還不夠,他還組織了“安福俱樂部”策劃包辦選舉,成立臭名昭著的“安福國會”。丁士源深感這些做法不是長久之計,多次與徐樹錚商討如何善後,徐總是笑他:“神經過敏。”

1918年6月14日,曹錕主持召開天津會議,徐樹錚以議事為名請來陸建章,讓衛士一槍打死了這位直系的軍師人物。這種私自槍殺現職大將的行為太駭人聽聞了,段祺瑞大驚失色,趕忙補救,讓陸的親信馮玉祥出任湘西鎮守使。但皖系與直系乃至西北軍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馮、徐也結下了死樑子。


徐樹錚: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外蒙古可能還在中華的版圖上


一戰結束後,“參戰軍”被改編為西北邊防軍,由徐樹錚任總司令。當時俄國初定,徐乘機用兵外蒙古,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呈請取消“自治”,回到中華民國的懷抱。徐樹錚派兵駐紮外蒙古各地,搞些種蔬菜、修公路、辦銀行、創日報、銷舊債的事情,被國內輿論譽為左宗棠再世。他自幼愛崑曲、精書法、擅詩文,平日手不釋卷,有首《謝龔郅初贈倭刀》吟道:“橫海歸來壯,風雲變態多。寶刀堪贈我,世事竟如何?擊楫會宵舞,逢人莫浩歌。為君勤拂拭,明日斫蛟鼉。”

徐樹錚平素並不貪圖享受,最喜歡吃家鄉烙饃,還要卷些家常菜:黃豆芽燒粉絲、蘿蔔絲煎的蘿蔔魚、辣椒醬以及椒鹽大蔥。徐樹錚共有一妻四妾,子女十人,髮妻夏宣賢淑達理,在他由蒙古返京時,勸他急流勇退,或辭職,或隱居,或釋兵權。徐樹錚笑而不應。

皖系戰敗後,段祺瑞下臺,徐樹錚被列入通緝的“十大禍首”,躲在倆日本兵抬的大柳條筐裡,上了火車。某次,他和張作霖飲酒時說:“大哥,你有地盤、有軍隊,但也不要逞強。我現在不行,將來可以帶日本兵打你。”老張哈哈一笑:“老弟何必如此,我的兵不就是你的兵嗎?來來,乾杯!”

不久,徐樹錚率15人去歐美日俄等12國考察。有回在法國餐廳,徐樹錚宴請一些法國官員,客套地開場道:“飯菜不好,請各位諒解!”誰知店老闆不幹了,考察團無奈之下,只好登報道歉。還有一次自娛自樂,徐出了個“開公事房”的上聯,還說你們倒過來唸,眾笑不已。結果一人對出“了私情案”,徐說馬馬虎虎吧。


徐樹錚: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外蒙古可能還在中華的版圖上


1925年12月11日,徐結束考察回國,2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的手下張之江劫持,張為防夜長夢多,隨即於次日凌晨將其槍殺。徐樹錚時年才45歲。噩耗傳來,段祺瑞哭得比三國曹操悼郭奉孝還厲害,大徐徐世昌也痛惜小徐的折戟,挽曰:“道路傳聞遭兵劫,每謂時艱惜將才。”更為傳奇的是,徐樹錚出事那天,張謇在南通家裡做了個夢,夢見這位學生留給他一首詩:“與公生別幾何時,明暗分途悔已遲。戎馬書生終誤我,江聲澎湃恨誰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