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復旦大學教授:一份最權威的中國古代史書單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1886篇文章

復旦大學徐衝、仇鹿鳴老師《中國古代史》課程參考文獻(修訂增補版),推薦給相關專業學者。

复旦大学教授:一份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史书单

復旦大學徐衝老師

先秦~東晉

一、引論

1、錢穆《國史大綱·引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

2、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年

3、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韋伯作品集·I 學術與政治》,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

4、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曆代疆域》,《長水集續編》,人民出版社,1994年

5、谷川道雄《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總論》,《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中華書局,1993年

二、文明、民族與國家

1、江上波夫《騎馬民族國家》,張承志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2、宮崎市定《東洋樸素主義的民族與文明主義的社會》,收入氏著《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顧頡剛《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2003

4、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長春出版社,2007

5、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三聯書店,1999

三、周克商

1、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語所集刊》1-1,1928年

2、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

3、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許倬雲《西周史》,三聯書店,2001

5、李峰《西周的政體》,三聯書店,2010

6、王明柯《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收入氏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四、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

1、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收入氏著《求古編》,商務印書館,2014

2、王明柯《邊緣人群華夏化歷程:吳太伯的故事》,收入氏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楊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閻步克《從稍食到月俸:戰國秦漢祿秩等級制新探》,收入氏著《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三聯書店,2001

5、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6、李開元《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中華書局,2009

7、宮崎市定《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收入氏著《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8、池田雄一《中國古代的聚落與地方行政》,《總論:中國古代聚落的發展 》、《第二章:中國古代的聚落形態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9、増淵隆夫《先秦時代的山林藪澤及秦的公田》,收入氏著《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0、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第二章《天下的領域結構——以戰國秦漢時期為中心》,中華書局,2008

五、始皇帝

1、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2、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

3、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四章《文吏政治與秦帝國的興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西嶋定生《秦漢帝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第一篇第二章《皇帝支配の成立》,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

7、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氏著《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中華書局,2009

8、卜德《秦國和秦帝國》,載於崔瑞德、魯惟一主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9、鶴間和幸《秦帝國の形成と地域》,汲古書院,2013

六、漢的成立

1、田餘慶《說張楚——關於“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中華書局,2004

2、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三聯書店,2000

3、陳蘇鎮《〈春秋〉與“漢道”》,中華書局,2011

4、陳偉《張家山漢簡〈津關令〉中的涉馬諸令研究》,《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5、西嶋定生《秦漢帝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6、增淵龍夫《漢代民間秩序的構成和任俠習俗》,收入氏著《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7、阿部幸信《漢初「郡國制」再考》,《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9,2008

8、阿部幸信《漢初天下秩序考論》,收入《史林揮麈——紀念方詩銘先生學術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9、紙屋正和《漢代郡縣制的展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10、增淵龍夫《漢代郡縣制各個地域之考察》,收入氏著《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1、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七、漢代的國家支配

1、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45A,1961

5、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

6、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三聯書店,2010

7、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と構造:二十等爵制の研究》,中譯本中華書局,2004

8、渡辺信一郎《漢代國家の社會的労働編成》,收入《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中譯本中華書局,2008

9、富谷至《文書行政的漢帝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10、阿部幸信《漢代官僚機構の構造——中國古代帝國の政治的上部構造に関する試論》,『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31、福岡:2003年

11、阿部幸信《論漢朝的「統治階級」——以西漢時期的變遷為中心》,《臺大東亞文化研究》2013年1期,63-94頁。

八、漢武帝的攘外與安內

1、田餘慶《論輪臺詔》,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中華書局,2004

2、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三聯書店,2008

3、陳蘇鎮《〈春秋〉與“漢道”》,中華書局,2011

4、西嶋定生《秦漢帝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西嶋定生《武帝之死》,《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中華書局,1993

6、渡辺信一郎《漢代的財政運作和國家物流》,《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辛德勇《製造漢武帝(增訂版)》,三聯書店,2018

8、董成龍《武帝文教與史家筆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

9、狄宇宙《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力量的興起》,第三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九、王莽崛起與外戚政治

1、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1

2、牟潤孫《漢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試釋》,氏著《注史齋叢稿》,中華書局,1987

3、下倉渉《漢代の母と子》,《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8,2001

4、侯旭東《漢魏六朝父系意識的成長與“宗族”》,氏著《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鄉里》,商務印書館,2005

5、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徐衝《從“外戚傳”到“皇后傳”:歷史書寫所見“漢魏革命”的一個側面》,《早期中國史研究》1,2009

7、侯旭東《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8、尾形勇《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第四章《“家”和君臣關係》、第五章《國家秩序和家族制秩序》,中華書局,2009

9、渡邊義浩《後漢國家の支配と儒教》,第五章《後漢時代の外戚》,雄山閣,1995

10、渡邊義浩《王莽―改革者の孤獨》,大修館書店,2012

十、西漢後期的復古改制

1、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九章《“奉天法古”的王莽“新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陳蘇鎮《〈春秋〉與“漢道”》第四章《西漢後期和王莽的改制運動》,中華書局,2011

3、甘懷真《西漢郊祀禮的成立》,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8

4、西嶋定生《皇帝支配の成立》,氏著《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5、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第三章《天下觀念與中國古典國制的成立》,中華書局,2008

6、金子修一《古代中國與皇帝祭祀》,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7、金子修一《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研究》,第四章,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

8、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三聯書店,2015

9、渡邊義浩《後漢における「儒教國家」の成立》,汲古書院,2009

10、徐衝《西漢後期至新莽時代“三公制”的演生》,《文史》2018年04期

十一、東漢王朝的建立

1、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十章《儒生與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陳蘇鎮《〈春秋〉與“漢道”》,第五章《漢室復興的政治文化意義》,中華書局,2011

3、胡寶國《漢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氏著《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商務印書館,2003

4、西嶋定生《秦漢帝國》,第七章《後漢王朝の成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宇都宮清吉《劉秀與南陽》,《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中華書局,1993

6、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第三章《天下觀念與中國古典國制的成立》,中華書局,2008

7、小嶋茂稔《漢代國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第Ⅰ部《後漢の成立と漢代國家統治の展開》, 汲古書院,2009

十二、東漢地方社會的秩序

1、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45A,1961

2、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胡寶國《〈史記〉與戰國文化傳統》,氏著《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商務印書館,2003

4、周長山《漢代地方政治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陳直《望都漢墓壁畫題字通釋》,收入氏著《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紙屋正和《秦漢時期縣長吏任用形態的變遷》,《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富谷至《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

8、東晉次《後漢時代の政治と社會》,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5

9、小嶋茂稔《漢代國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第Ⅱ部《後漢における國家統治の構造と特質》, 汲古書院,2009

10、高村武幸《漢代の地方官吏と地域社會》,汲古書院,2008

十三、東漢後期的政治衝突

1、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4

2、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齊魯書社,2007

4、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5、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

6、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

7、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一編《貴族制社會的形成》,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閻步克《孝廉“同歲”與漢末選官》,氏著《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三聯書店,2001

十四、帝國與邊境:五胡時代的序幕

1、王明珂《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西嶋定生《秦漢帝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45A,1961

4、馬長壽《北狄與匈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馬長壽《氐與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6、羅新《匈奴單于號研究》,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田餘慶《拓跋史探》,三聯書店,2003

8、王明珂《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氏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十五、中平六年與漢魏革命

1、 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

2、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一編《貴族制社會的形成》,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5、 方詩銘《曹操·袁紹·黃巾》,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6、 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嶽麓書社,2006

7、 于濤《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中華書局,2006

8、 徐衝《關於曹魏的侍中尚書》,《國學研究》16,2005

魏晉~隋唐

一、引論

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聯版《陳寅恪集》,三聯書店,2001年

2、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華版《唐長孺文集》,中華書局,2011年

3、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4、胡寶國、閻步克《關於“南朝化”問題的討論》

5、李治安《兩個南北朝與中古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6、閻步克《族群互動與“南北朝”現象:一個體制問題的政治學思考》,《思想戰線》2018年第3期

二、魏晉國家的意義

1、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版《陳寅恪集》,三聯書店,2001

2、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一編《貴族制社會的形成》,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制度試釋》,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4、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編第二章《魏晉的九品官人法》,中譯本中華書局,2008

5、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五章《官品的創制》、第六章《中正品與勳位》,中華書局,2002

6、徐衝《“禪讓”與“起元”: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替與國史書寫》,《歷史研究》2010年第3期

7、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研究》,中華書局,2015

三、五胡時代的民族與國家

1、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魏晉雜胡考》,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2、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

4、羅新《枋頭、灄頭兩集團的凝成與前秦、後秦的建立》,《原學》6,1998

5、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王明珂《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四、東晉的過渡

1、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收入氏著《長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2、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版《陳寅恪集》,三聯書店,2001

3、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二編第四章《東晉貴族制的確立過程》,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唐長孺《王敦之亂與所謂刻碎之政》,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6、陳蘇鎮《司馬越與永嘉之亂》,《北京大學學報》1989-1

五、南朝的政治與社會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陳寅恪《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版《陳寅恪集》,三聯書店,2001

3、週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南齊書·丘靈鞠傳〉試釋兼論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濁》、《論梁武帝及其時代》,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大出版社,1997

4、田餘慶《北府兵始末》,收入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新版,2004

5、祝總斌《試論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收入氏著《材不材齋史學叢稿》,中華書局,2009

6、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六章《中正品與勳位》、第七章《北魏對蕭梁的官階制反饋》,中華書局,2002

7、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華書局,2008

8、岡部毅史《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史學雑志》118-1,2009

六、北魏平城時代

1、週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訂本),中華書局,2007

3、田餘慶《拓跋史探》,三聯書店,2003

4、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5、羅新《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張慶捷《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商務印書館,2010

7、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8、佐川英治《遊牧與農耕之間——北魏平城鹿苑的機能及其變遷》,《岡山大紀要》47,2007

9、松下憲一《北魏胡族體制論》,北海道大學出版社,2007

七、北魏洛陽時代

1、田餘慶《北魏後宮子貴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變》,收入氏著《拓跋史探》,三聯書店,2003

2、李憑《北魏平城時代》,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3、閻步克《北魏對蕭梁的官階制反饋》,收入氏著《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

4、羅新《北魏直勤考》,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羅新《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3

6、羅新《陳留公主》,收入氏著《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

7、何德章《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5,1997

8、張金龍《北魏洛陽裡坊制度探微》,收入氏著《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9、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中華書局,2006

10、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八、河陰與侯景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週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北魏鎮戍制度考及續考》,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陳爽《河陰之變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4,2007

5、羅新《另一個敕勒川》,收入氏著《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

6、何德章《北魏末帝位異動與東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8,2001

7、王銘《“正統”與“政統”:拓跋魏“太祖”廟號改易及其歷史書寫》,《中華文史論叢》2011-2

8、劉淑芬《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1994

9、谷川道雄《北魏末期的內亂與城民》,收入氏著《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九、北齊北周的對立與統一

1、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

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聯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3、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三聯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4、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5、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第二篇《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第四篇《北朝東西政權之河東爭奪戰》、第五篇《西魏府兵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6、王仲犖《北周六典》,中華書店,1979

7、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九章《西魏北周軍號散官雙授考》、第十章《東西官階互動與南北清濁異同》,中華書局,2002

8、羅新《另一個敕勒川》,收入氏著《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

9、谷川道雄《增補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第三編《北朝後期的新舊貴族制之爭》、補編《府兵制國家論》,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十、四至六世紀的東亞世界

1、周偉洲《敕勒與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周偉洲《吐谷渾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3、唐長孺《南北朝時期西域與南朝的陸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

4、榮新江《闞氏高昌王國與柔然、西域的關係》,《歷史研究》2007-2

5、薛宗正《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羅新《可汗號之性質》、《論拓跋鮮卑之得名》、《虞弘墓誌所見的柔然官制》、《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高句麗兄系官職的內亞淵源》,均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韓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8、江上波夫《騎馬民族國家》,張承志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9、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复旦大学教授:一份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史书单

復旦大學仇鹿鳴老師

十一、隋唐帝國的成立

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北周武帝孝陵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2期

3、韓升《隋文帝傳》,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韓升《隋文帝復起與江南政策的演變》,《廈門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5、牟發鬆:《舊齊士人與周隋政權 》,《文史》62輯

6、濱口重國《所謂隋的廢止鄉官》,收入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冊

7、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

8、孫英剛:《南北朝隋唐時代的金刀之讖與彌勒信仰》,《史林》2011年第3期

9、黃永年:《敦煌寫本常何墓碑和唐前期宮廷政變中的玄武門》,《文史探微》

10、孫英剛:《唐前期宮廷政變研究》,《唐研究》第7卷

十二、武后與玄宗

1、陳寅恪:《武曌與佛教》,《金明館叢稿二編》

2、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金明館叢稿初編 》

3、黃永年:《說李武政權》 ,《文史探微》

4、趙雨樂《唐前期宮官與宦官的權力消長》,收入氏著《從宮廷到戰場:中古中國與近世諸考察》,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5、山下將司:《唐初における『貞観氏族志』の編纂と「八柱國家」の誕生》,《史學雑志》111卷2期,2002年。

6、黃永年:《關隴集團到唐初是否繼續存在》,《文史探微》

7、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8、羅漢《武曌:中國唯一的女皇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9、羅漢《武曌皇與她的天女殿、諸神及國母們》,河南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十三、唐代前期的國家支配

1、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吳宗國主編《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3、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齊魯書社,2004

4、李曉傑《疆域與政區》,地圖上的中國歷史叢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0-28

5、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

6、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

7、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三聯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8、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9、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10、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十四、安史之亂

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統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下篇《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係》,三聯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2、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聯經出版公司,1998

3、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4、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5、榮新江《安祿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收入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三聯書店,2001

6、蒲立本《安祿山叛亂的背景》,中西書局,2018

7、仇鹿鳴《長安與河北之間:中晚唐的政治與文化》,前三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十五、唐代後期的國家形態

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陳寅恪集》版,2001

2、唐長孺《唐代的內諸司使及其演變》,收入氏著《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

3、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4、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5、陸揚《從碑誌資料看9世紀唐代政治中的宦官領袖-以梁守謙和劉弘規為例》,《文史》2010-4

6、劉後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吳宗國主編《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8、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齊魯書社,2004

9、堀敏一《藩鎮親衛軍的權力結構》,收入陳蘇鎮、張帆編《中國古代史讀本·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0、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十六、十世紀的新秩序

1、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第七篇《魏博二百年史論》、《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2、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第二章《走出五代:10世紀中原王朝統治人群的轉變》,三聯書店,2006

3、傅樂煥《遼代四時捺缽考》,收入氏著《遼史叢考》,中華書局,1984

4、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5、劉浦江《遼朝國號考釋》、《遼朝“橫帳”考:兼論契丹部族制度》、《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父子連名制》,皆收入氏著《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華書局,2008

6、劉浦江《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性問題》,皆收入氏著《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7

7、劉浦江《契丹開國年代問題 ——立足於史源學的考察》 、《金朝初葉的國都問題——從部族體制向帝制王朝轉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態》、《祖宗之法:再論宋太祖誓約及誓碑》,皆收入氏著《宋遼金史論集》,中華書局,2017

8、林鵠《南望:遼前期政治史》,三聯書店,2018

复旦大学教授:一份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史书单复旦大学教授:一份最权威的中国古代史书单

社科學術圈

45萬+社科學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