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之下學修行,關注身心靈健康,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新冠肺炎這場突發的疫情,讓我們猝不及防,也讓2020年的春節顯得格外的長。

大家都有了更多的機會宅在家中,也因為病毒的傳染性,讓大家更關注自己和身邊的家人。

這段宅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修行。

修行,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並且應當學習的一項人生課題。

01、 修行境界不同,所處世界亦不同

不知你是否聽過以下的說法?洗廁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刷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廚房可以變成一座禪修堂。你是否覺得這些說法很荒謬?

也許你會問:洗廁所難道不是一件很累人很討厭的家務嗎?刷牙難道不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習慣嗎?廚房難道不就是一個可以煮飯菜充滿了油煙味的地方嗎?

疫情之下學修行,關注身心靈健康,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答案,可以是“是”,也可以是“不是”。何種答案,只取決於你,以及你如何看待一個問題和一件事情。

因為,每個人如何看待一件事情,本就不同。用不同的心態去看待,也許就會看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比如,在這位作家看來,他就認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修行,就算洗廁所,也可以很快樂。

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你知道他是誰,以及他的經歷,就不會覺得他的想法有多奇怪了。

當他還是一個小沙彌的時候,因為寺廟裡沒有廁所,裡面的一百號人都要跑到山上去。沒有衛生紙,要用乾的香蕉皮替代,否則只能用一些樹葉。因此,當他可以在使用廁所的時候,覺得洗廁所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他就是曾被馬丁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一行禪師。

他不僅是當今世界上一位偉大的心靈導師,還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禪宗僧人。他傳播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傳遞正念生活之道,並宣揚非暴力的和平理念。

上面的這個故事,是他在《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平和喜樂的成就事業》這本書中,提到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讓一行禪師領悟到,即使洗廁所,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因為有廁所洗,意味著有廁所用。

疫情之下學修行,關注身心靈健康,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周易·繫辭上》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謂,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已。”

我們常說見仁見智,就是來源於此。也就是說,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看到他所知道的世界的那部分。因此,修行的境界不同,看到的自然,也就是不一樣的世界。

修行的不同境界,也如同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修行的境界不同,看到的結果也就不同,所處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修行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行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行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卻已不是,那山和那水。

疫情之下學修行,關注身心靈健康,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02、 人生處處是修行,一切皆快樂之源

一行禪師說,“任何一件家務活都是一次修習這樣的覺知與感恩之心的機會。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有廚房,有廚灶,有可供烹調、可以滋養我們的食物,因此做飯也成了快樂的源泉。”

快樂從來無法到外在找尋,因為它只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當一個人快樂的時候,做任何事都是快樂的。他如果做一件事情不快樂,必然是因為他的內心不快樂。

看這本書前,我覺得,做家務很累,打掃房間很辛苦。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做家務這件事,也是修行的一種形式。它讓我意識到,我處在自己的家中,我可以通過“做家務”這件事,感謝家帶給我的一切享受。它讓我意識到,我經常忽略的,自己擁有的一切重要的東西。它提醒我要快樂,且行且珍惜。

修行,可以讓一個人保持自己內心的覺知,覺察到內心的快樂。帶著這份覺知的快樂,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覺得快樂。當一個人內心充滿快樂,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快樂之源,這也是修行的真諦所在。

疫情之下學修行,關注身心靈健康,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03、 重新定義和理解,無處不在的修行

對我而言,這本書並非只是單純的告訴我們,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更重要的是,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修行”二字。

百度上對“修行”二字的解釋如下: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客觀存在為了實現自主進化這一目的而主動對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約束的總稱。真正想要修行,必須具備三個因素。第一個,健康的身體,第二個,健康的心理。第三個,靈性被開發出來。

這個解釋,似乎並不是太好理解。我原本也以為,修行是一件只有出家之人才會做的事情,但是看完這本書,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

一行禪師在書中記錄了很多簡單質樸,卻又充滿智慧,讓人怦然心動的話語,也讓我看到修行更高的境界。比如,一行禪師會用一些儀式,來開啟並面對每一個新的一天。

甦醒後,我看見藍天。雙手合十,心懷感恩。

清晨醒來,微笑,又是全新的二十四小時。我發願全然活在每一秒,並以慈悲之眼觀一切有情。

靜坐,微笑。新的一天破曉。我立願深入正念地生活。

我明白了,只要一個人身心靈健康,就可以開始修行。我意識到,修行是一件無處不在、無時不可的事情。太陽昇起,可以是修行的開始,太陽落下,並不意味著修行的結束。

每一天清晨醒來,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這提醒我們一個事實:我們還活著。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卻又往往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尤其是,當我們習慣了被鬧鐘叫醒的時候,我們醒來的瞬間,很多時候並不是愉快的。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修行,去調整自己的內在覺知。我們才會意識到,每一天的活著,都是值得感恩的。

修行,與時間和空間無關,只與自己有關。只要生命存在的時刻,就是修行存在的時刻。只要保有覺知,任何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修行提醒我們時刻保持感恩,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

疫情之下學修行,關注身心靈健康,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04、已識修行真面目,只緣身在正念中

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轉化為正念的修行,無論是刷牙、洗碟、行走、飲食還是工作。正念無時無處不可修,無論你在家,還是在萬分忙亂的工作日,都可以是修習的機會。——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把正念的修行,滲透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是真正熱衷於修行之人。

所以,他能夠從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領悟出人生的真諦,意識到正念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行禪師認為:“我們的私人生活和職業工作是一體的。如果我們沒有能力保持正念,並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都投入完全的專注,這會讓我們付出個人生活和職業的雙重代價。想要了解我們在工作中的狀態,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

一行禪師讓我明白:人生隨時隨地都是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有“正念”,會讓你看到自己身體裡的“心”與“靈”,心懷更多的覺知和感恩,擁有更多的快樂。

疫情之下學修行,關注身心靈健康,才能成為自己的“救世主”

寫在最後:每個人的“救世主”,只有自己

在疫情期間一位“網紅”患者,通過“教科書版”的自救,救了自己一家四口的生命。

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即使是普通人,在任何時候保持正念,堅持修身養性,都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康;堅持修行,就能讓心靈足夠的強大。

最終,才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在關鍵時刻,發揮出重大的作用,最終成為自己和家人最強大的保護傘。

所謂修行,主要修的就是念,更確切的說,是正念。擁有正念之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保持修行之心。

學會正念修行,可以讓身心靈更加健康,可以讓人一生保持在當下的覺知當中,對人生懷有一份感恩之心,就會生活的更加快樂,也更有力量。

病毒讓我們擔心受怕,不敢出門,但事物都有兩面性,與此同時,它也給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正視自己和身邊一切人事物的關係。

唯有此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只有保持正念,認真修行,關注自己的身心靈健康,我們才能夠自救,甚至救人,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

相信這次疫情之後,我們也會變得更加強大。然而,無論疫情何時過去,我們堅持修行,才是關鍵。

(我是sinly慢讀漫思,喜歡閱讀和思考,熱愛讀書和學習,如果我的文字讓您有所啟發,歡迎點贊和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