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復工後裁員、降薪,你遇上了哪一個?

疫情之下,其實很多大企業都不好過,更何況是中小微企業,能活下來已經很好了。

但是今天不談企業的事情,談一談我們普通人在這種逆境之下,應該怎樣應對。

復工後裁員、降薪,你遇上了哪一個?


我們的人生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世事變化無常。

就如這次的疫情,已經不單是中國的事情,隨著疫情在多個國家爆發,這已經是全球都關注的事件。

還有澳洲山火,非洲的蝗蟲,美國的流感等等。

我們發現,只有確定性才能讓我們獲得安全感。

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你是否擁有核心競爭力?

就像這次的疫情,很多朋友都沒想到停工停產這麼長時間。

然而在復工後,出現的各種危機,如裁員、降薪、待崗等等突發性的事件,有沒有瞬間把你壓跨?

你具備足夠的核心競爭力來抵禦這次危機嗎?

很多朋友可能連自己什麼核心競爭力自己也不清楚,因為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都處在不瞭解自己的狀態。

就像前面提到的朋友,當企業裁員時,表現出來的是驚恐與彷徨。

因為在一家公司待了十年,做著單一的工作,當自己再把簡歷投放到人才市場時,又有多少企業會看中你,又有多少企業能開出同樣的工資待遇給你?

你的知識結構與資源結構,能不能給你充足的底氣,讓你在其他的公司裡依然發光發亮?

還有一更重要的問題,能力不等於時間,很多朋友會說,我工作的時間越長,經驗就越豐富,但是你的經驗,能力是會隨著時間慢慢變得越來越值錢,還是會慢慢貶值?

其實這些問題相信一直困擾著很多35歲的年輕人。

是的,35歲還沒到中年,還是年輕,但是這個年輕在現的社會與行業競爭中,其實已經不年輕。

35歲的我們應該是資源結構、能力、經驗、精力都處在最豐富的時期,但是這要看35歲之前我們是否有做好準備,建立好35歲後的護城河,讓這個護城河可以支撐我們在35歲之後的日子裡,繼續保持活力。

不同能力的結合,讓你在跨領域的工作中游刃有餘。

當我們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我們的知識結構是否能讓我們進入不同領域的工作?

擁有豐富的多元知識結構和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讓我們的知識結構體系更強大。

復工後裁員、降薪,你遇上了哪一個?


在逆境中體現情緒的修煉

像遇到疫情,裁員、降薪有些人會處於崩潰邊緣,

在遇到各種不確定性同時到來,你就需要擁有足夠的韌勁和抗打擊能力,在這個基礎上還需加上一個樂觀。

好的心態和好的情緒是對付各種不確定性最有力的武器。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需要提早為未來做好準備

為什麼人會有兩隻眼睛、兩個肺、兩個腎,這種重複的配置就是為了應對意外情況的發生。

疫情影響,很多企業和公司都陷入了“現金流不足”的境遇,我們個人也一樣,賬上的現金能不能維持我們三個月不工作的各種支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