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把雞、鴨送到巴鐵去吃蝗蟲真的有作用嗎?

雜談博士


我們來看,在養雞場,一隻150天以上的蛋雞一天的食量在100克,這是養雞的常識。一直蝗蟲的體重按照沙漠蝗蟲的平均2g來計算,一隻雞一天的食量是50只蝗蟲。300萬隻雞一天吃掉的蝗蟲數量是1.5億隻。

而蝗蟲有多少呢?根據現在的報道,一些地區蝗蟲數量上千億,密度達到每平方米上萬只。一旦蝗蟲數量達到億這個數量級,它繁殖的速度是相當快的。蝗蟲從卵中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需要30天,一隻成熟雌蝗一生平均能產卵200~1000粒。在溫帶地區,蝗蟲一般一年生兩代,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可以繁殖3~4代。當年生的蝗蟲多數都可以繁殖,所以一隻蝗蟲當年產的卵,發育成成蟲之後仍然可以繁殖1~3代。按照百分之一的蟲卵成活率,一隻蝗蟲也能繁殖1✖️200✖️200➗100,也就是400只。

世界糧農組織預計,如果不加以干預,從現在到六月,蝗蟲數量可能是現在的500倍。300萬隻雞,吃光現在的6000億隻蝗蟲,要4000天,這4000天,蝗蟲數量已經增長4000倍了。

很顯然,雞鴨根本不可能“治理”蝗災。鬧蝗災時,確實可以讓雞鴨增加食物來源,讓他們養得壯壯的,還節約了飼料。蝗蟲可以給雞吃是真的,雞可以滅蝗蟲是假的。

蝗災的出現與乾旱密不可分。大陸沙漠地帶分佈的蝗蟲,在乾旱季節裡容易形成大集團,向非沙漠地帶推進,使其路過的農作物受到毀滅性的傷害。過渡開墾荒地會減少溼地數量,加劇旱災,古代的很多蝗災都是這樣形成的。

而河流湖泊附近,蝗災則相對較少。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指出,“洞庭、彭蠡、具區之旁,終古無蝗也”。

那麼自古以來,中國人是怎樣滅蝗蟲的呢?根據文獻記載,滅蝗蟲主要有捕殺、火燒、滅卵等幾種方法。

明代徐光啟記載的捕殺法,是在田壟四周挖溝,鳴鑼吸引蝗蟲跳到溝裡,再挖坑掩埋。這種方法對於行動速度極快、密度極大的沙漠蝗蟲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麼用的。火燒是一個有效方法,在田間燒火,蝗蟲見火光就撲進來被燒死。這恐怕也是唐代楊知至“皆抱荊棘而死”說法的淵源。不過火燒同樣對於沙漠蝗蟲來說用處不大,而且會破壞農作物。宋代開始從土種挖蝗蟲卵,但這一招無法應對日行幾千公里的輸入型蝗災。

1949年之後,國家結束戰亂,得以對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開展組織應對。傳統治蝗經驗捕殺、挖卵等,被現代經驗證明不可取。單純抓鋪、挖蝗蟲卵不僅不能實現達到防治的目的,而且會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1951年秋冬和1952年春,有些地區進行了挖卵,結果僅能減少蝗蝻發生的密度,並不能減少蝗蝻發生的面積,耕挖過的田地高低不平,深淺不一,蝗蝻孵化參差不齊,反而延長了治蝗時間、增加了治蝗次數。因此,農業部要求停止挖卵的做法。到1953年,挖蝗卵等耗費人力的方法就被徹底廢除了。

要消滅蝗蟲,還是必須依靠藥物。1952年8月,農業部強調治蝗採取以藥械消滅為主、人工捕打為輔的方針。1953年江蘇省泗洪縣曾經在7天內消滅2.5萬餘畝的蝗蝻,這比為了吃蝗蟲而養雞不知道快了多少,而多出來的糧食,也足夠多養同樣多的雞給人吃了。

在使用藥物的經驗基礎上,又廣泛出動飛機噴灑藥物。50年代的飛機噴藥器具,每小時可以噴藥1100多畝。1953年,蘇聯滅蝗工作團在新疆使用飛機滅蝗,30多天時間滅蝗面積達61.3萬畝。

不知從哪年起,一些原本毫無爭議,屬於常識的事情,總是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歪曲誤導,錯誤的觀點在網絡廣泛流傳,本局確實也無力阻止他們繼續誤導,但至少寫那些誤導文字的人,自己不要去相信,否則將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啊。


米米爸


實踐證明,效果顯著。事實上,我國自古都是蝗災的受害者。

歷史上最早記載蝗蟲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行春令……則蟲蝗為敗」,《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載。

根據《中國救荒史》統計:

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也正是如此,蝗蟲在中國文化中一直不是什麼好詞。

央視在2014年的一段紀錄片《牧雞治蝗》,

就為我們詳細講述了這一過程。治蝗期間,牧雞每天轉場地吃,3-4天就跟著牧民搬營地去別的草場吃, 5天時間內就可以完成1000畝的活動任務。

這些吃蝗蟲長大的牧雞不用餵養太多飼料,而且身體健康,每天跑來跑去肉質也非常好。

所以,對牧民來講,牧雞治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等蝗蟲治理完了,雞的肉和蛋可以售賣,直接變成收益。



霧裡氰風


要是鴨子喜歡吃蝗蟲的話,當然有用!


黑貓警長LYH


是家禽類應該都吃昆蟲吧!何況是蝗蟲更肥美[笑哭]


梁中松造船人


有,效果不大


無憂無慮143617460


肯定沒用了,蝗蟲會飛,雞鴨只是陸地巡洋艦,只能說,能力有限,



舌尖上的家宴


這種方法可取,一舉兩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