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怎樣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教育,是世界上一個永恆的話題。在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是現代的童年,我們的傳統要如何傳給下一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這個世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怎樣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他鄉的童年》最後一期,紀錄片選擇了以傳統文化為立足點,探討中國教育現狀與未來。


這期紀錄片講述的中國的教育,分別探訪了北京繪本作家熊亮、臺北和平青鳥書店的小說家張大春先生、天津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在香港生活的一個印度家庭、北京的徐冰工作室、童行書院夏令營、合肥的小團山香草農莊中英書院。但並沒有把鏡頭對準基礎教育的學校,而是通過一些特殊的教育情景來探索未來中國的教育模式。

紀錄片中更多地關注書院、夏令營的教學模式,他們的教學方式與基礎教育相比,更具有包容性和批判性思維。


歷史文化教育需要與現代的融合

童行書院,課題式的教學,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區分事實與觀點。學習怎樣就事論事,客觀評價一個人,當你在提出一個觀點時,需要提供充分的,能證明觀點的論據。孩子們三五成團,一起討論,一起思考,最後得出結論。自由的課堂氣氛,不僅需要關注自己,也要學會聆聽別人的意見,讓孩子們瞭解表達和聆聽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

《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怎樣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有孔孟之道,有書法,有國畫,有京劇,有非遺傳承的手工藝術......能學能看能說的東西太多,只有歷史文化教育需要與現代的融合,才能把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


通識教育,把知識與生活串連起來

小團山香草農莊中英書院,用通識教育與傳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真正接觸大自然,把傳統文化融合在自然環境裡,知識與生活串連在一起。

《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怎樣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比如學習一首有關風箏的詩,讓孩子們通過動手做風箏,外出放風箏來感受詩詞作者的心情,加強對於詩句的理解。讓孩子們知道為什麼要學習這些知識,以及怎麼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並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懷特海說: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東西才是教育。

《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怎樣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通識教育,重視知識和知識之間的連接,從一個點鏈接到另一個點。用我們已知的生活,來跟孩子做溝通,做各種知識做連結,這樣,孩子才能夠學到的是更廣闊的世界。

《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怎樣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回看中國的歷史,傳統並不是書本上如何寫,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去感受,去生活。中國古代豐富的教育成果是發展現代教育的思想資源。傳統的真正面貌,可能需要我們回到根源重新認知,更需要用理性不斷追問和探索,把它帶入一個更廣闊更多元的世界。

教育方式,從來都不只有一個。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最好的教育並不只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教育作為一個宏大的命題,並不完全由學校的教育所決定,還取決於每一位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做法。父母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孩子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他所有的觀點、感受全部從父母那裡獲得。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整個人生的影響永遠是第一要素。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充分尊重孩子,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


成長,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我們一直都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對世界的思考,對自己的定位。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是完美的,只有不斷成長的我們。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