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楊堅的原名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實真的如此?

史事春秋


其實不是這樣的,隋文帝本命就是楊堅!

楊堅出自著名的弘農楊氏的旁支,由於西晉的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發生,北方大量地區被胡人統治,因此發生胡漢雜局情況,開始民族融合。

在北魏時期,由於孝文帝崇尚漢文化,因此大量胡人改姓漢族,但並不包括本來就是漢族的弘農楊氏。但好景不長,孝文帝之後,爾朱榮禍亂洛陽,宇文泰和高陽將帝國分裂為東西魏,而西魏統治者為了拉攏胡人,開始反向胡化,要求統治階層的漢人使用鮮卑姓氏。楊忠和李虎就是在這個時候改的胡姓。楊氏被改為普六如,而李姓被改為大野。

後來楊堅奪取皇位,並通過一些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後,又頒發法令改回原姓,鮮卑人仍然是鮮卑姓,例如宇文氏、拓跋氏等!漢族改回漢姓。

因此楊堅和李世民本身就是漢人,只是由於本身和父輩與鮮卑通婚過多,因此會保留一定的鮮卑習慣。但並不能因此認為他們是鮮卑族。


不是貓咪的老虎


沒完完整整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很容易被一些說法帶偏。先說結果:

楊堅原名就叫楊堅,李世民本名就叫李世民;至於普六茹、大野,都是北周開國者宇文泰賜給功臣們的鮮卑姓氏。

要理清楚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先聊聊南北朝時期,鮮卑姓氏與漢姓的糾葛。

北魏時期的大規模“鮮卑改漢”行動

自西晉滅亡、東晉偏安江南以來,北方進入了以武力較高下的混亂時代,史稱“五胡亂華”。這期間,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原本依附於西晉的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而笑到最後的是鮮卑拓跋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暫時結束了混戰;而在之前,南邊的劉裕取代司馬氏,建立劉宋。就這樣一南一北兩大政權對峙,史稱南北朝時代。

北魏雖為鮮卑人建立的政權,但歷來重用、依仗漢人;無論早期慕容氏的燕國,還是如今的拓跋魏,其崛起過程都離不開對漢文化的吸取和借鑑。並且其統治者逐漸與漢族通婚,比如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就是一位漢人,而她也堪稱對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功勞最大的一位女性。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由於他從小受嫡祖母馮氏(如今被稱“文明太后”)影響巨大,北魏在他的主導下,開始了全面漢化改革。這一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與題目有關的就是“改姓行動”。

公元496年,拓跋宏下詔,命令全體鮮卑人改為漢姓,史書中就幾個大家族舉了例子,如:

拓跋→元,拔拔→長孫,達奚→奚,乙旖→叔孫,丘穆陵→穆,步六孤→陸,賀賴→賀,獨孤→劉,賀樓→樓,勿忸於→於,尉遲→尉等等

至於其他小家族的鮮卑姓,也都一律改為了漢族姓氏。

但是,隨著北魏統治者的逐漸腐化墮落,土地兼併、經濟分化逐漸嚴重,在原本用來防禦柔然族的北方六大軍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各民族軍民生活狀態日益窘迫,他們於公元523年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其後動亂蔓延到內地,北魏政權走向滅亡。

西魏/北周的實際開國者宇文泰,再度恢復鮮卑姓氏

後來隨著爾朱榮的崛起,各地起義逐漸被平定,但北魏政權也落入了他手中。公元530年,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所殺,北方再度進入亂局,賀拔嶽擁兵關隴,與高歡一西一東對峙。534年,暗中倒向高歡的侯莫陳悅誘殺了賀拔嶽,而關隴舊部推舉宇文泰接任,雙方繼續針鋒相對。

534年11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稱帝,徙都於鄴;第二年,宇文泰殺害前來投靠自己的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寶炬為帝。從此,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高歡與宇文泰成為實際的統治者。

戲劇的是,兩邊的統治集團民族特性都比較複雜:東邊的高歡是漢人,但由於常年生長在邊鎮,生活習性與傳統鮮卑人並無二致;宇文泰雖是鮮卑人,然而接受了漢文化的教育,並且跟隨他搭建起西魏政權的幾位大員,既有漢人,比如:李弼(後來瓦崗軍頭領李密的曾祖父)、李虎(李淵祖父,李世民曾祖父)、趙貴、於謹等;也有鮮卑等少數民族,如獨孤信、侯莫陳崇。

而原北魏寧遠將軍楊禎的兒子楊忠,先後跟隨爾朱榮、獨孤信征戰,後來得到宇文泰重用,多次參加惡戰,立功無數,封隨國公。他的兒子,就是楊堅。

很負責任地說,楊堅是標準的傳統漢人。但他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所以楊廣是有鮮卑血統的。

而李淵的母親是獨孤信的另一個女兒,他的妻子是竇毅之女,所以嚴格來說李建成、李世民有1/4鮮卑血統。

但依據父親血緣、文化教育、思想傳統,再結合長久的漢化政策來看,隋朝、唐朝都是漢人王朝。

公元554年,宇文泰廢掉元寶炬之子元欽,改立元廓,同時推翻北魏時的改漢姓政策,命令元氏改回拓跋氏;同時,其他所有改成漢姓的鮮卑姓氏全部恢復原樣。

但是問題出現了,由於時日已久,當初北魏建國時整合的三十六小國、大姓九十九,幾乎都已經滅絕,宇文泰就把他手下各位將領中功勞大的人封為三十六姓,功勞低一點的封為九十九姓,他們部下的兵卒也改姓了主將的姓。

所以,功勞比較大的楊堅家族就被賜姓普六茹,李淵家族則賜大野。

楊堅掌權,再度迴歸漢姓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死後,接班的皇帝宇文衍只有八歲,權力落入了宇文贇的老丈人、宇文衍的外公——楊堅手中。楊堅在這一年除了剷除政敵、改革弊政外,還頒佈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把26年前宇文泰強行加給朝野的鮮卑姓氏去掉,恢復漢姓。也就是說,普六茹堅,終於可以大大方方被稱為楊堅,大野淵也迴歸了李淵。


雖然宇文泰強行使用鮮卑姓氏,但客觀來說,在推進民族融合方面,西魏/北周比東邊的對手高家做得更好,比如其國號,就是源自先秦的周王朝;其官制仍沿用秦漢舊法。但其府兵制則是從鮮卑族的部落時代得到啟發。通過這種託古改制,北周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正統的外衣,取消民族間的心理隔閡。最終,宇文氏從弱勢的一方逐漸崛起,最終滅掉高氏,統一北方。

囉嗦這麼久,就是想避免某些人混淆視聽,別再瞎扯什麼隋唐是胡人政權。古代的各少數民族一心向漢,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如今卻總有人要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病,得治。



正史漫談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楊堅還有李世民,他們似乎都是漢人,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時候,人們可不會這麼看他們。事實上,無論是楊堅還是李世民,他們兩個人所在的家族,從源頭上講都是鮮卑族的貴族。



話說五胡十六國之後,北方最後由北魏重新統一,北魏就是鮮卑族為主。當時北魏乃至後來的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事實上都是鮮卑族的人傳承下來的。不過因為在北魏的時候,他們就實行了漢化,所以他們都有一個自己的漢化的姓名,像北魏的皇族當時改姓為元,而北魏皇族原來的姓是拓跋。



同樣的楊堅還有李世民,他們也是之前鮮卑族的貴族,也有鮮卑族的姓氏。梁氏家族原來的姓叫普六茹,而李氏家族原來的姓叫大野。不過後來他們兩個家族都給自己找到了漢姓的源頭,楊堅說他們家族傳自於赫赫有名的弘農楊氏,只不過因為軍功最後被鮮卑族的皇帝賜姓為鮮卑族的貴族大姓普六茹而已。



而李世民家族也一樣,他們找到了一個也是相當強大的漢姓,也就是五姓七族之一的隴西李氏。隴西李氏的一個代表人物李陵由於後來投降了匈奴,所以在少數民族中有很多人都自稱是李陵的後代,而李淵李世民他們也自稱是隴西李氏的後代,從而讓自己的姓氏在中原也變得強大起來。不過中原的那些豪門大族,事實上並不大認可他們,以至於唐朝立國了200多年,唐文宗還在哀嘆唐朝的公主不好嫁,而那些豪門大族的女兒別人都搶著要。



我是平安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事實真的是如此

1、普六茹堅

楊堅叫普六茹堅是因為他的鮮卑姓氏是普六茹,他稱帝后改姓氏為“楊”,才有了楊堅這個名字。

楊堅鮮卑本名為普六茹堅,小名叫做那羅延,在他稱帝前都是以普六茹為自己的姓氏。楊堅出身貴族,其父親是北周的忠臣良將,因戰功赫赫,所以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而楊堅也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叫普六茹堅。

楊堅父親死後,他繼承了隨國公的爵位,官至上柱國和大司空,這都是父輩給他留下基業和名譽。楊堅晉升為丞相後,便開始計劃奪權,581年北周靜帝禪位給楊堅,然後才有了隋朝,稱帝后楊堅將普六茹氏改回原來的楊氏。

2、大野世民

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對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稱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親大野淵(李淵)。

到了隋文帝時期大野世民才恢復本姓李。




品勢怪獸


楊堅和李世民都是鮮卑族,事實上,很多少數民族在入駐中原稱帝后都擁有了他們的中原名字。一方面方便記憶,另一方面這是前朝皇帝的賜姓沒必要保留。


這就要從楊堅的父親楊忠說起了,楊忠字揜於 ,小字奴奴,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東漢太尉楊震的十三世孫,隋文帝楊堅之父,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將領,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


既然是賜姓,北魏都滅了,楊氏家族自己稱帝還用前朝的賜姓是不是有點不合理。


關於賜姓,咱們來了解下,一般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賜了非皇族的姓氏,這種情況下祭祖了可以以原來的姓氏為主。

  第二種情況,就是被賜給皇族姓氏。這種姓氏,就意味著自己成為了皇家宗室。既然成為宗室,就意味著需要放棄原本的祖先,改而將皇帝的祖先視為自己的祖先。這種情況是改不得的。例如唐朝大將李勣,原名徐世勣,李淵賜姓國姓李,叫李世勣,之後與唐太宗李世民避字“世”,改名為李勣。



歷史上賜姓操作最牛的非劉邦莫屬了,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賜冒頓單于以劉氏為姓。後來也是這支劉姓後人劉豹、劉淵、劉聰滅了西晉,晉代魏,魏篡漢,最終還是落入劉氏子孫手裡,劉邦這波操作是不是很高明?

一般賜姓的作用,我認為是皇帝牽制功臣的一種手段,古來封王者必是宗室人,而擁有自己土地和軍隊的藩王是最有可能造反的人。如果存在異姓王,那麼我想其下場要麼是勝者為王,亦或是敗者就是死路一條。最早見於劉邦如何對待各路異姓王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只能是姓皇帝的姓。


對於李世民原名大野世名,以上同理,改朝換代了,就沒必要保持賜姓了,更何況賜姓的也並不是國姓啊。清代滅亡後,很多皇族愛新覺羅也紛紛改姓了。如圖:


不同的是,有人改姓是因為自己逆襲成君擺脫臣的姓是理所應當,而有的人是因為淪為普通民眾前塵往事不想再提起了。


尼采廣寒宮中坐


楊堅的確在北周的時候,原名叫“普六茹堅”。但是沒有史料證據表面明李世民被稱為“大野世民”。


其實無論隋朝還是唐朝都和鮮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普六茹、大野、步六孤、可地延,等等,都是鮮卑姓氏。

但實際上,楊堅是“弘農楊氏”之後,東漢太尉楊震14世孫。北魏時候,楊堅的四世祖楊元壽是北魏的武川鎮司馬,那會他們仍然姓楊。但是到了北周文帝宇文泰時期,其父楊忠因起義關西有功,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因此楊堅的名字就叫“普六茹堅”,小字那羅延。聽起來就是地道的鮮卑人。

李家原本是“隴西李氏”,李家的“大野氏”這個鮮卑姓氏,比楊家的“普六茹氏”更早。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原本是北魏的左廂大都督,到了西魏大統16年,就被西魏文帝元(拓跋)寶炬封為“八大柱國”之一,隴西郡公。李虎也因此被賜姓“大野”,然後李世民的爺爺也就被叫作“大野昞”,父親被叫做“大野淵”。

但是自楊堅代北周,開國大隋之後。這幫漢人門閥們全部恢復了漢姓。“普六茹堅”恢復為“楊堅”;“大野淵”恢復為“李淵”。而李世民並沒有史料可以證明他曾經叫過“大野世民”。

不過雖然楊家和李家的父族都是漢人,然而母族卻都和鮮卑貴族“獨孤氏”有關係。獨孤氏一門出了3個皇后,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敬皇后(宇文毓老婆);第四女是唐朝元貞皇后(李世民的奶奶);第七女是隋朝文獻皇后(楊堅的老婆)。


雖然獨孤氏有可能也有漢人血統。但是其實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鮮卑早就漢化和漢人融合了。


炒米視角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很有意義。

開宗明義:楊堅的原名就叫“普六茹堅”,“楊堅”這個名字是他稱帝后才用的;李世民的原名,也是“大野世民”。

可能有好多人以為我在瞎掰,但根據歷史事實,的確是這樣。不信?且聽我細細道來。

楊堅姓“普六茹”

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他本來是後周大臣,後從孤兒寡母手中奪過權力,一躍成為九五之尊。

那為何楊也姓“普六茹”呢?這與他的身份有關。原來呀,這與楊堅的父親有關。楊堅的父親名叫楊忠,在西魏時期,楊忠得到丞相宇文泰的重用,隨宇文泰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因為這些軍功,他隨後被封為“徵西將軍”、”驃騎大將軍”,又被賜姓

普六茹氏,因此,楊忠又叫“普六茹忠”。

楊堅誕生後,當然也要隨父親的姓,於是便有了“普六茹堅”這樣的名字。

李世民本來姓“大野”

事實上,隋文帝楊堅與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親戚關係,楊堅是李淵的姨夫。

而要講到李世民的姓氏問題,必須得回到西魏時期,

西魏時,有一個人叫李虎,是一位八柱國之一,他也征戰中取得赫赫戰功,皇帝一高興,就給他賜姓“大野”,於是便有了“大野虎”之稱。

李虎是李淵的祖父,而李世民又是李淵的兒子,子承父姓,這沒毛病吧?於是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

寫在最後

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他虛心納諫,關心百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興旺發達,成為有名的治世,被人譽為“

貞觀之治”。

通常我們認為,盛極一時的唐朝是漢族人建立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唐朝統治者,他們也有少數民族血統,一定程度上,是鮮卑族的後裔。

唐朝統治者中,有父親死了,兒子娶其母親的習俗,這就是典型的鮮卑族舊俗。如楊貴妃本來是唐玄宗兒子的媳婦,但當父親的唐玄宗卻討來做了妃子。

我的回答完畢,如有不當之處,請幫我指出來,謝謝。


小江侃文史


都是那個北周的鮮卑化造成的,鮮卑族在匈奴西逃後大量的南下歸漢,來了不多久就漢化了,說漢話,改漢姓,然後北魏孝文帝為了尊重大部分鮮卑貴族的利益也開始漢化,但是總有一部分少數的是反對漢化,等到了北周時的統治階級為了建立拓跋鮮卑的什麼府兵制,把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什麼的全都鮮卑化了,漢族的改姓鮮卑姓氏,楊堅,李淵就是這時改的鮮卑姓,原來鮮卑族漢化的有的是改回原來姓氏,有的是皇帝直接賜姓,有的不知是什麼原因直接改了別的鮮卑姓,比如李賢李敢李穆三兄弟,他們最早是拓跋鮮卑人,漢化改姓李,鮮卑化後,只有老三李穆改回拓跋,老大老二姓的是別的鮮卑姓,然後到了楊堅建立隋朝後又漢化改回漢姓的,在這一過程中,後人是無法通過他是漢姓來判斷他最早是鮮卑人還是漢人的,只能說最後他們都是漢族人了!比如大唐李家,我認為他的家族在李治之前,包括李治,是完全的鮮卑族,後面有了武則天,後面的皇帝才有可能有的漢族血統,這裡的關鍵是武則天家原來是漢族還是鮮卑族誰又知道啊


三葉草31415926


楊堅和李世民都有少數民族血統是不爭的事實。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而李世民雖然在出生時李家已經改為李姓,但李氏和大野氏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楊堅的原名為何叫普六茹堅

楊堅的父親叫楊忠,北周文帝宇文泰在關西起義的時候,楊忠就一直跟隨,後來楊忠立下大功勞,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氏,所以楊堅也就叫普六茹堅。這事兒《隋書》中有記載:

“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後來楊堅權勢大漲,就恢復了本來的“楊”姓。《舊唐書》記載:“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李世民的原名是不是叫大野世民

當年北周文帝宇文泰在平定叛亂時,有個叫李虎的將軍一直忠心跟隨,並且平叛後戰功卓著,宇文泰就像賜姓楊家一樣,賜這李虎姓大野氏。而這李虎就是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的祖父。

那麼李家既然被賜大野氏,又是何時改回“李”這個姓氏的呢?《舊唐書》中這麼記載:“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這麼看來,出生在隋朝的李世民已經不可能叫大野世民了,因為李家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經恢復李姓了。

綜上所述,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而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改為李姓,所以他的原名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本文參考文獻:《舊唐書》、《隋書》


墨雪問心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有人認為楊堅原來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來叫大野世民。因為他們是鮮卑人,所以會有鮮卑的姓。關於這個問題,我對那段歷史發生的時間細細分析了一番,發現真相併不是這樣。

普六茹和大野是鮮卑族的姓,楊堅和李世民都是漢人,他們跟這個姓為什麼會有關聯呢?那就是來自封建皇帝傳統的做法——賜姓。

賜姓從五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天子或皇帝對有功勞的大臣賞賜一個姓,這是大臣的榮譽,也能得到實際好處。比如明朝的江彬,皇帝賜給他“朱”姓,這是皇室家族的姓,表示皇帝對他信任,把他當成家人,好處自然也少不了。

我們再來看楊堅和李世民,楊堅的父親是楊忠,李世民的父親是李淵。史書上記載,普六茹和大野這兩個姓是西魏恭帝所賜,而西魏恭帝拓跋廓是在公元554年登上皇位,那一年楊堅13歲,而李世民還沒出生!

從這個時間點來看,13歲的楊堅不可能受如此高的賞賜,因此當時賜姓是賜給他的父親——楊忠,於是那一段歷史裡,他父子的名字就變成了普六茹忠和普六茹堅。

但是楊堅出生的時候是姓楊,是在13歲這一年才改姓普六茹,因此楊堅原名就叫楊堅!

李世民那一年還沒出生,他的父親李淵也才12歲,有人說當時賜姓是賜給李世民的曾祖李野,但實際上,李野當時已經去世了。因此當時賜姓是賜給李世民的爺爺,也就是李淵的父親——李昞!從這時候開始,史書上的李昞就變成大野昞,李淵變成了大野淵。

楊堅變成普六茹堅以後,他時刻都想恢復自己的漢姓。終於,在周宣帝宇文贇死後,普六茹堅獲得了輔國的機會,輔佐年僅6歲的周靜帝宇文闡。普茹六堅借這個機會,恢復了所有被賜姓貴族們的漢姓,普六茹堅又改回楊堅,大野淵也改回了李淵。那一年是公元579年!

公元579年,李世民還是沒有出生!所以,李家被賜姓大野這一段歷史,李世民並沒有參與,他的原名是李世民,一直都是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