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本人女18歲,最近一兩年感覺生活有點不真實,感覺周圍人或事都是假的,卻覺得夢裡是真實的,是什麼原因?

愛茹故


夢裡是精神意識的世界,比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多了一條維度,我們在這世界上其實就是精神意識在三維空間裡的體驗和磨練與學習,死亡後精神與肉體分離,肉體死亡,精神意識進入四維空間,人間體驗結束迴歸本源!一下子也無法跟你說得清楚,我想一定會有很多人反駁我的觀點,反正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吧!



謝子易


我不能給你什麼建議,我從小到大的夢…自我感覺應該算是多姿多彩,夢裡聽到的歌特別好聽,醒了歌詞都記不清了,夢裡做過的事基本兩三年以內大部分現實重現,刺不刺激?

做過最深的一次夢醒六次還是七次…具體記不清了,醒不過來,以為醒了還是夢,又以為終於醒了結果還是在夢中。

我現在住的房子,這地方的老院子以前死過倆小孩,我家院前還死過一個小孩,我從小就特別愛做噩夢,有次做夢鬼壓身我使勁掙扎,小腿肚子處的…應該是筋疼了倆仨月。

後來噩夢、鬼壓身這種夢做的多了,就覺得起碼是混成熟人了,外來個鬼怪啥的沒準還能給我擋擋。

從心態變了以後,之後有次鬼壓身、夢見被人摸,我努力睜開眼看見…其實還是在做夢……一個很神聖的女的面相我,浮在我身體上空……具體記不清了,就記得還對我說了好幾句話,一覺睡到早上說的什麼醒都給忘了,當時就覺得…那種感覺說不上來,莊嚴神聖之類的感覺應該是,閱歷低,文字表達不清楚當時的感覺。

昨天晚上做的夢,我準備繼續寫在自己的小說裡,雖然文筆不好,但這是寫給我自己的,估計要寫到死了哈哈……等自己老了看著回憶一下夢裡的人生也是很不錯滴。。

昨天我夢見一群亞人或者獸人、妖人之類的,具體記不清了…

一個看似瘦弱的廚子,拿著一根相當於身體十幾倍的巨大金屬管子,來回奔跑於和堤壩似的的斜坡上。

斜坡上有好幾個儲存食材的圓形深洞,他嘴裡唸叨著來回用管子捅進圓形深洞中找某樣食材,好像是差什麼東西,具體哪樣食材我忘了,我就還記得一個圓形深洞裡有切碎的青紅椒,看著他拿著巨型管子捅來捅去的,就覺得挺好玩,後來看他挺急,我就幫他忙,最後還和他們跟別的東西打了一架……

我以前覺得生活很虛幻,現在還是覺得很虛幻,對什麼也提不起興趣,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真到假時假亦真,假到真時真亦假,不要想太多ヽ(・_・;)ノ,




活成一個胖子


猛然刷頭條看到你說的這個情況,我從14年開始進電子廠實習兩個月以後就出現了這種世界不真實感,持續到現在。只不過現在習以為常!但仍然覺得一切都是夢。我常常會覺得是不是因為頸椎病還是什麼,導致的但是找不到答案。一個人經常會覺得頭暈,好像身體撐不起來自己要去做的事。反正覺得都很假,都很假。


你與我同渡


我有過類似你這樣的情況,也是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是明明醒著,大白天的,跟別人說話做事什麼的,不真實,像在夢裡,感覺隔著一層看不到的東西。那時候我還說出來過,跟家人跟朋友說:跟你們說話好像在夢裡,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沒人理會我,也沒人對我說的話有所關注,就這樣,時間長了自己就好了😁但是現在還記得當時那種感覺。不舒服,有種說不出來的難受,想清醒過來卻沒辦法,我只能自己調節,慢慢就過去了。


內海的沙


因為逃避,我高三也有這種感覺,每天走在路上都感覺輕飄飄的,頭還感覺沉重,每天都做夢醒來以後我們又特別去回憶夢境,感覺夢裡的一切都很美好,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壓力最大的不是高考,而是高考以後得我要去哪裡,朋友也都要離開了,真的心理壓力極大。。。


他是我心裡的一束光


您好,首先自我介紹下,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你說的情況相比較來說可能我接觸的最多,不知道你的情況十分長時間存在,是否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這很可能是一種精神症狀,叫做現實解體。



具體分析一下你的情況

首先這種現實解體症狀常見於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不管哪一種精神疾病,對於一個18歲的女孩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重量。當然並不是有這種感覺就一定是精神疾病,所以還是要具體分析一下,如果對你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也可能是單純的抑鬱情緒。

抑鬱症也可能出現精神病性症狀的,尤其你說的這種體驗,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如果長時間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消極、悲觀、令人感到壓抑的體驗,也不會有人因此感到高興的。

我之前負責治療的一名22歲女孩就是長時間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不真實,有時候還會懷疑自己的真實性,並因此感到十分痛苦,反覆多次用小刀劃傷自己手臂自殘,住院後被確診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重度抑鬱發作。

如果你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而且對你自身造成的影響不是以情感低落為主,反而是更多的影響到你的日常思維和行為。那麼也可能你的問題屬於精神分裂症。關鍵的問題就是看這種不真實感對你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果嚴重到直接影響日常行為,就是疾病了。

應該如何應對這種不真實的感覺

首先長期存在的這種體驗是無法用心理學去解釋的,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儘快到醫院系統治療,如果經過醫生詳細的檢查和問診,達不到疾病的程度最好,達到疾病程度就儘快治療,謹慎點總歸是有好處的,畢竟你才18歲,換任何一個成年人也沒有應對這樣感覺的經驗。

多聽一聽醫生的意見吧,他們說的很有道理的,專業的事情還是留給專業的人去做。


我說精神


易之的看法是:不妨參考經典心理學著作《夢的解析》來看待這個問題。弗洛伊德在書中提道:“人的心理可以劃分為意識、無意識和前意識三個層面。無意識的內容可以通各種途徑表現出來,其中夢是一個重要途徑。”

18歲應該是即將或已經參加高考的年紀,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加上學業的壓力,很容易精神緊張,陷入焦慮。“無論是夢中的現實,還是現實中的夢境”,都反應出你無意識的一些想法、觀念、和慾望等的心理。

設定合理的目標

1.量力而行,不要給自己設定太高或太低的目標,俗話說“跳一跳夠得到”這樣的目標既能夠激勵自己努力奮鬥,又能夠不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

2.其次是合理規劃,設定最低目標、願望目標和高級目標。向著願望目標努力,如果實現更好,如果只是達到最低目標,因為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也能接受。

釋放精神壓力

  • 把夢境和現實生活混淆是精神壓力太大導致的。學會釋放壓力,有學習的方法、有努力的方向固然重要,關鍵是要有健康樂觀的心態。
  • 健康的身心是成功應對各種問題的基本條件。讓心態放平和,努力爭取也要平常心看待結果,某種程度上來說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不要讓自己陷入焦慮情緒

  • 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存在這種現象:這個時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迅速發展,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立體的考慮和分析問題。這個階段,也是最喜歡鑽牛角尖,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技巧,容易遭遇挫折,形成壓力,陷入焦慮。
  • 建議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多和父母、老師溝通交流,尋求心靈上的幫助和正確的引導。俗話說“不傲才以驕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另外,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讓心態放輕鬆。

總結: 18歲,最近一兩年感覺生活有點不真實,感覺周圍人或事都是假的,卻覺得夢裡是真實的,是對目標太執著,精神壓力過大。


易之


生活中,可能不少人都會遇到類似的煩惱。隱隱覺得自己好像出了些問題,但又不敢確定,不敢告訴別人,也不願意上醫院。

這是為什麼呢?

【精神病不同於其他生理疾病】

就好像你感冒發燒,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去醫院尋求治療,掛號問診後,一般醫生會讓先你去個驗血;要是尿頻尿急,就先去驗個尿,拿了檢查報告再來詳談。這是因為有了檢查數據報告,可以幫助醫生們做診斷。

但精神病並沒有這些可檢測的生理數據,通常需要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通過對病人的思維、情感體驗、行為等來做綜合判斷。例如焦慮或抑鬱等情緒病,都屬於精神科的醫治範疇。

但因為現代人對於精神類疾病的瞭解度遠不如生理類的疫病。像感冒發燒,大多數人都願意去醫院掛號就診。但如果覺得自己一直情緒低落,很少人會願意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

另一方面,情緒病通常是一種慢性病,不會致死。

所以對於當事人或其家人來說,都會覺得沒那麼緊急。除非當事人是重性精神障礙,例如:精神分裂,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人身傷害的,才有意願去就診。這就導致了精神類疾病的識別率低等情況。

【進行自我判斷的方法】

凡是出現精神狀況,又還不算嚴重的人,都會選擇保持沉默。因為她會擔心,如果別人知道了她的情況,會把她看做神經病,從而受到歧視等不平等的對待。

那麼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些,進行自我情況判斷的方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近期精神狀態有所不同,讓你產生了擔憂,你可以先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做自我判斷:

1. 跟與往自己的表現、反應相比,是否存在較大的變化;

(這點比較重要。可以讓自己回憶起是從什麼時候發生的問題?在問題發生前,自己是否有遭遇一些事件?這些信息,如果在之後有就診需要,也可以提供給精神科醫生)

2. 跟周圍的人做對比,是否自己的反應超越了普通人;

(如果自己的反應,明顯與身邊人不同。那麼就要引起注意了。如果這種不同,你無法靠自己的意志力做控制,那麼還是建議去專科醫院就診)

3. 自己的反應,想法,是否與現實情況相符。

(這是為了排查你的自知力。自知力就是指當事人是否清楚自己的異常。如果清楚,那麼情況還算輕微。如果已經不清楚了,那就可能已經是重症,例如:精神分裂患者,會有妄想。在他看來,這些妄想是非常真實的。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靠當事人的親友幫助,帶領他去專科醫院就診)

4.大腦是否有受到損傷。有的精神類疾病,屬於"器質性",可由腦炎或慢性臟器衰竭所致。

如果不是由生理疾病引發的精神病,那麼其發病原因離不開:心理與社會文化,這兩個因素。

【加強人際交往】

對於網友的情況,可以自我排查人際關係是否良好。因為一些心理研究發現:如果我們的人際關係不良,產生了社交隔離,會致使當事人感受到一種脫離現實感。這種像是慢性疾病,會慢慢地侵襲、吞沒當事人。

一般而言,我們每個人需要有4-6位平時聯繫較為頻繁的好友。這些社交支持,有益於我們的身心健康。

對於這位網友,建議可以先從以上三點做自我排查。因為兩年時間並不算短,如果情況一直如此,甚至越來越嚴重,還是建議去醫院就診。


心理諮詢師許燁


人們在現實生活受到傷害、挫折的時候,潛意識會啟動自我心理防禦機制,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心理學上把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分為五大類:

一、逃避機制:壓抑(將痛苦經驗不知不覺的從意識壓抑到潛意識);否定(藉著扭曲個體在創傷情景下的想法、感受來否定不愉快的經驗);退行(遇到不愉快經歷時行為舉止做出一些不符合年齡的幼稚舉動);潛抑(把意識中不能接受的壓抑到潛意識裡,使表面上看起來不那麼痛苦)。

二、自騙機制:反向(當個人動機、慾望不被意識和社會接受時,作為一些違反內心的舉動);合理化(無意識的用似乎合理的解釋來為不愉快的經歷辯護,使自己可以接受,其中包括酸葡萄、甜檸檬和推諉等幾種防禦機制);儀式抵消(通過舉動來消除內心的愧疚,比如出軌丈夫給妻子買貴重禮物);隔離(將不愉快的經歷從意識中加以隔離,以免引起痛苦);理想化(比如情人眼裡出西施);分裂(與精神分裂不同,正常人遇到矛盾與不協調,或突然變更環境,會有一些和平常相反的舉動)。

三、攻擊機制:轉移(把自己對某個對象產生的不良情緒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身上,比如被上司斥責後回家發洩到孩子身上,愛屋及烏,打狗看主人);投射(當自我與超我發生衝突,為減輕罪惡感把自己內心不接受的想法和舉動投射到別人身上,比如小混混被人家看了一眼就揍對方,因為他覺得對方那一眼是挑釁和藐視)。

四、代替機制:幻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日夢);補償(當個體因生理或心理缺陷達不到目標,就會採取其他方式來彌補浙西缺陷,以減輕焦慮,比如過度的自戀是對極度自卑的掩飾)。

五、建設機制:認同(向比自己成就高、地位高的人認同,以減少無法獲得滿足時帶來的焦慮);昇華(將本能的慾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情緒激動、經歷旺盛於是選擇體育運動,或藝術創作,或者多讀書,以提高自己的涵養和能力,從而漸漸的從不愉快的經驗中脫離出來,獲得心理成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遇到不愉快的經歷,有時候只啟動一項防禦機制,有時候是多項同時進行或連續進行。

18歲尚處於青春期末端,這個時候已經成年,但心理還不夠成熟,當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潛意識會自動啟動防禦機制來保護當事人的內心,緩解焦慮。如果說你在日常生活中過得並不愉快,那麼產生這種覺得周圍的人或事都很假的感覺是有可能的。

比如說,你的想法和周圍的人想法不相符,不被認同,而你自己也不認同他們的想法,這個時候你就有可能自我隔離,否定周圍的一些經歷,或周圍人的一些觀點、舉動,有的時候可能還有一些白日夢,並理想化夢境,用來補償緩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焦慮。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只需要學會面對現實,自我成長就好了。實在覺得走不來,可以找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裡外雅堂


心理學研究中有個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一個人獨處,長時間缺乏與真人的面對面互動,缺乏豐富的外界刺激,會產生各種幻覺。

有的人總覺得這個世界是假的,只有自已才是真實的。而夢境卻能打動自已的心,感受到了夢境中的真實。

從某相角度來說,提問者還是有點自閉症,不願意走出自已的內心世界,所以也就不願意接受現實世界。

如果有一天,當你雙目失明,當你感官不再能感覺到溫度,當你再也品嚐不到美食的味道,感受不到陽光的溫暖,如行屍走肉一般活著。而唯有思想還在,你最想做的又是什麼呢?

想想那些我剛說的有一天,這類人他們是真實存在的,而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呢?做為18歲的你,也不小了,成年了。是否也會換位思考一下呢?什麼才是人生的意義?什麼才是活著的真諦?你是否為別人考慮過?是否因為幫助過別人而開心快樂過?是否為付出一天或者是一年的辛苦做成了某件事情而有暢快的成就感呢?

如果這些你都沒有體會過,嘗試過,那就試試看吧。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比如,你安慰了一個失戀的同學或者朋友;比如,你幫助了一個貧窮的同學或者朋友,送給了她一直想要卻因囊中羞澀無力購買的禮物,看著別人開心的笑容,也會感染到你。這些等等的小小善舉會為你帶來真實的人生體驗。

趁現在年輕,何不去尋找和體會人生存在的意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