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宋代蘇軾《遊金山寺》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宋代蘇軾《遊金山寺》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熙寧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蘇軾當時三十六歲。途經鎮江,他曾到城外長江中的金山寺,拜訪了寶覺、圓通二位長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難怯,蘇軾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觀賞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古詩。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遊金山寺註釋: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huàn)遊直送江入海。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為官出遊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

中泠南畔(pàn)石盤陀(tuó),古來出沒隨濤波。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jí),山僧苦留看落日。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山上聖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槳,這裡以部分代整體。

微風萬頃靴(xuē)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微微風裡波濤萬頃陣陣盪漾起細鱗,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遊金山在農曆十一月初三,所以這麼說。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著一炬火大明,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惆悵失然歸臥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感謝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實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寧如奔逝之江水。謝:道歉。如江水:古人發誓的一種方式。



蘇軾的主要作品有: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贈劉景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後赤壁賦、海棠、臨江仙·送錢穆父、行香子·秋與、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守歲、自題金山畫像、行香子·過七里瀨、滿庭芳·蝸角虛名、八聲甘州·寄參寥子、上元侍宴、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東坡、醉翁操·琅然、黠鼠賦、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行香子·述懷、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水調歌頭·暱暱兒女語、浣溪沙·端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