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耿飈上將奉命當軍事教員,才上第二節課,學員就怒斥:你是怕死鬼

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在弱勢條件下不斷取得勝利,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是重要原因之一。1930年底中央蘇區取得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各級召開的慶功會同時也是總結會、講評會。在紅3軍9師的總結講評會上,師長徐彥剛就批評了紅26團王團長不講戰術,只會一味蠻幹的問題。

這位王團長是榨油工人出身,耍得一手好刀法,對革命的忠誠度也沒得說。他是紅3軍著名的一員猛將,但從未接受過系統軍事教育的他,謀略和戰術運用方面就顯得欠缺一些。實際上,這是當時紅軍中、初級指揮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他們頭天興許還在家裡種地,往往第二天就得在戰場上與敵拼殺。戰場就是他們的課堂,但僅靠戰場實踐經驗積累提高自身指揮素質,是遠遠不夠的。有鑑於此,第一次反“圍剿”結束後,紅9師師長徐彥剛決定乘敵第二次“圍剿”尚未開始的間隙,舉辦一期教導隊,由戰鬥中表現良好的耿飈當教導隊隊長,負責培訓全師的戰鬥骨幹。耿飈,解放軍著名的戰將,在第一次反“圍剿”中表現出色,直接從參謀提升為參謀長。

耿飈上將奉命當軍事教員,才上第二節課,學員就怒斥:你是怕死鬼

耿飈其實也沒經過軍事科班教育,但卻有較為豐富的戰鬥經驗積累,加之在當游擊隊長的那幾年裡,沒少培訓游擊隊員。因此,在紅軍軍事教員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耿飈不得不再一次“趕鴨子上架”。

這一期參加教導隊培訓的,共有60多個指戰員。開學第一天,耿飈就遇上了難題:這些出身貧苦的指戰員絕大多數不識字,別說報到時登記自己的姓名,很多人甚至連大名都沒有。叫“王老三”、“阿毛”的就有好幾個。

沒法子,耿飈的第一課,居然是教育、說服大家給自己取個名字,然後再一筆一劃地教大家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學員們不僅沒文化,而且受當時“立三路線”、“秋白路線”等左傾錯誤思潮影響,有些觀念著實“左”得可以。

耿飈上將奉命當軍事教員,才上第二節課,學員就怒斥:你是怕死鬼

第二節課,耿飈給學員們示範如何利用地形。他匍匐前進,爬到一座墳包後面,從墳包右側出槍。他告訴大家,這就是利用地形,可以讓敵人射來的槍彈很難打到你,而你卻可以打倒敵人。沒想到他話音剛落,學員中的一個連長就站起來了:“紅軍還能怕敵人的槍子兒嗎?你就是個怕死鬼。”

幹革命就不能怕死,紅軍指戰員們都有這個樸素的覺悟。但是,不怕死並不等於是必須直挺挺地迎著敵人的子彈去送死。耿飈不知道費了多少唇舌,才將“打擊敵人,保存自己”這裡面的辯證關係給學員們說清楚。

為了讓談不上有文化的學員們聽得懂,耿飈沒少動腦筋。好在他自己也不是正規科班出身,講課沒啥條條框框,因此特別接地氣。例如在講“敵火下運動”這個科目時,他就是這麼說的:比方說,一隻老鼠要出洞了。比方說,它要到對面桌子上去吃蠶豆。但是它必須防備被貓抓住,被人踩死。

耿飈上將奉命當軍事教員,才上第二節課,學員就怒斥:你是怕死鬼

這樣,它就得先偵察一番。它偵察的時候,總是先在洞口探出腦袋,看一下哪裡是人可以夠得到的地方,哪裡是貓可以追得上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可以利用。比方說,屋裡的箱子、桌子、禾桶等,可以擋住人的視線。牆縫竹筒,老鼠可以過去,但貓就過不去。

然後它就選擇行動路線。比方說,它可以選擇三個立足點,以便分段更仔細地偵察,決定是否按原計劃行動。最後,它還得找好返回的路線。比方說,它可以按原路返回。但是如果原路有了危險,它就要走另外的路。

如此打比方,才能讓學員們聽得懂。當然,光聽明白了還遠遠不夠,不會靈活運用也白搭。所以,在講授完“敵火力下運動”基本原理後,耿飈就帶著學員們到野外演習。他選擇一段比較典型的地形,在對面小高地上設個火力點,讓學員們依次運動到那裡“炸”掉它。

耿飈上將奉命當軍事教員,才上第二節課,學員就怒斥:你是怕死鬼

耿飈別出心裁地讓學員們互相“找毛病”。每當有人在運動途中躍進姿勢不對時,在後面“觀戰”的其他學員就會嚷嚷:“喂,屁股撅得太高,挨一槍了。”只要被同學們指出不足,當事學員就得從頭再來一遍,直到讓人挑不出毛病為止。

由於子彈頗為珍貴,教導隊是沒條件搞實彈射擊訓練的,但這項訓練對於要求“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紅軍來說,又是必須的。怎麼辦?耿飈想來想去,終於琢磨出一個法子。先把步槍固定在三腳架上,拿一張白紙當靶紙。

學員瞄準好之後,在他的瞄準線上點一個記號。然後將槍活動一下,破壞原瞄準線,讓學員再瞄一次,再在新的瞄準點上再做一個記號。如果記下的三個瞄準點在規定的範圍內(最好的射手可以做到三點重疊),那麼這位學員的射擊成績便算過關了。

1931年4月,就在國民黨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前夜,耿飈緊趕慢趕,終於結束了教導隊的全部課程。全體學員帶著滿滿的收穫返回原崗位,備戰反“圍剿”。而耿飈也被上級任命為紅9師參謀長。

第二次反“圍剿”,中央紅軍在毛主席、朱總司令指揮下,半個月時間裡橫掃七百里,酣暢淋漓地地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期間,耿飈在戰場上多次遇到與自己朝夕相處了3個月的教導隊學員。他們對耿飈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參謀長,你教的我們都用上了。”再沒有什麼比這更讓老師欣慰的了。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