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赤壁一戰,什麼原因造成曹魏,很長時間不組織大規模南征?

大馬哈魚12


首先,最好的機會已經過去了。劉備和孫權根基已穩,不可能再輕易翦除。

其次,更重要的,他還有很多其他事要做:他和漢獻帝的關係到底怎麼處理?偌大的家業是留給子孫還是留給漢家王朝,自己到底是做周公還是周文王?如果留給子孫的話,留給誰呢?身邊這些一起征戰多年的猛將謀士,他們一個個態度如何,到底支哪邊?

所有的這些問題,他心裡都沒有最後的答案,但他已經54歲了,在那個年代裡已經算是高壽了,不能再等了。

統一天下重要嗎?重要,但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歷史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出征明顯減少。有兩次到了長江邊上,也沒打什麼仗就回去了。大一點的戰爭,大約只有三次,一次是馬超韓遂進攻關中,曹操出兵平定。後兩次是在漢中,先是收服了漢中的張魯,然後又被劉備搶走了漢中。

在這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漢中到手以後,司馬懿曾經勸曹操進擊蜀中。曹操的回答竟然是:人心苦不知足啊,怎麼可以得隴望蜀呢?!這一年為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曹操61歲。

這些年之間,曹操大約忙了這麼些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曹操)為丞相。”赤壁之戰也發生在這一年。曹操時 54 歲。

建安十六年(211年),征馬超、韓遂。這一年,曹操57歲。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58 歲。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59 歲。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60 歲。

建安二十年(215年),徵張魯,得漢中而還。——61 歲。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62 歲。

建安二十三年(217年),劉備攻漢中夏侯淵,曹操出兵救援無果,最終夏侯淵被殺。次年,曹操退回長安,時年64 歲。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終年 66 歲。

翻過年頭,曹丕代漢自立,延續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滅亡。




涼蓆南瓜


赤壁一戰後,三國鼎立形勢已成,再加上曹軍損失慘重,北方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只得退守許昌,雖曹操依然覬覦南方,但曹魏卻力有不逮,只能休養生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無匹的實力橫掃了北方各路諸侯,佔領了以許昌為中心的中原廣袤土地。而曾經活躍的北方各少數民族鮮卑和羌胡也忌憚於曹魏的強大實力,不敢造次。

次年,北方已定,曹操則藉機行事,趁劉表虛弱,率領大軍佔領荊州的千里沃野。隨後,又攻克江陵。從此擁有了荊州精銳水師和長江天險。

志得意滿的曹操準備趁熱打鐵,一舉拿下南方各郡,一統華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數十萬大軍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三方英豪風雲際會之下開始這一場宿命之戰。

此戰的詳細過程大家早已瞭然於胸,這裡不再贅述。此戰的影響頗為巨大主要有下列幾點。

首先,三足鼎立格局初成。

赤壁之戰後,最大的贏家其實是劉備。戰前,劉備雖然經營多年,然而相較於曹魏和孫吳這種大佬,治下的土地幾乎都是貧瘠之地,地盤也小的可憐。而赤壁之戰後,劉備捷足先登,奪得了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而後又和孫吳溝通交易,換得了江陵等地。自此,幾乎擁有了荊州全境。進而謀取了益州,打下了蜀漢的堅實基礎。

而孫吳則憑藉長江天險和精銳水師進一步鞏固了江南之地,並趁曹魏新敗,親率大軍進攻合肥。然而卻屢屢挫敗,最終退守江南。

曹魏雖敗,但北方根基尚在,影響並不致命。從合肥保衛戰的表現來看,曹魏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強大的底蘊猶存。

如此三足鼎立形成,各方都不敢輕舉妄動,以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其次,曹軍損失慘重。

赤壁之戰,曹操的損失極為慘重。進攻伊始,曹軍號稱80萬大軍,後來經過各方史料證實,曹軍真實兵力應該在15萬到30萬之間(含後勤部隊)。繳獲劉表的蒙衝戰船千餘艘,而後又建造大型戰船近千。

這一股龐大的兵力在戰爭之後還有多少呢?《三國志》中說:“曹軍折損大半。”那麼也就是說,曹軍的慘軍敗將差不多在6萬到10萬人之間,可謂是損失慘重。而當時曹魏轄地總人數也不過區區數百萬人口。一場戰爭下來,便損失了十幾萬人馬,由此可見對其損害多大。

最後,北方羌人蠢蠢欲動。

自古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關係便是你進我退。赤壁一戰後,曹軍整體實力大受影響,而且東吳也趁機發難,連連攻打合肥。雖然最終成功抵禦住東吳的進攻,但也不得不從北方邊境分兵。

羌胡看到有機可乘,便順勢打破原有的寧靜,開始在曹魏的邊境地區頻頻發難。兩線作戰的曹操苦不堪言。不過好在曹軍實力強橫,邊軍皆是戰火磨練出來的精銳,成功抵擋住了羌胡的騷擾。

所以,綜合以上三個原因,曹操經歷赤壁一戰後,面對已成定局的三國局勢,很難再討到便宜。休養生息成了唯一的選項。


Crazy歷史


歷史上赤壁之戰曹操沒死不知道為什麼。演義裡華容道捉放曹是諸葛亮安排的。演義裡的孫劉聯軍只是迫於曹操大軍壓境之下的產物。曹操死了北方必亂。這樣周瑜絕對第一個對劉備開刀。所以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這樣曹操才能牽制孫權。然後趁機入主荊州。 關於曹操死後北方的局勢問題,我想說兩句。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對朝廷的掌控力還沒有達到後期魏王那種程度。在皇帝身邊還有很多效忠於皇帝的極有影響力的重臣。這個是曹操內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然後是馬騰韓遂等人在曹操死後必然攻魏,而且是內外聯合,再加上孫權對壽春汝南等地的攻擊。甚至連宛城都有可能丟失。其次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問題了。這是外因。相對於上面兩個因素,曹操兒子爭權的可能性極小。袁紹死後兒子爭權的原因是袁紹的兒子本身就有各自效忠的臣子,袁紹的重臣中也是涇渭分明的幾個派系,袁紹兒子們的鬥爭在袁紹在時就已經開始了。曹操則對手下的控制是極嚴的,曹操所信賴的重臣中幾乎都是隻忠於曹操本人對曹操繼承人的問題從來就沒有明確的表態過。這種情況下,曹操死後他的重臣最有可能的是根據長幼順序立曹丕,以賈詡,程昱等人的作風,絕對是在火速回到許都後殺光皇帝身邊的人,然後除了必要的留守幾個重地以外,迅速集中兵力以應對事態發展。曹操死後的北方亂局將是以曹操派系和帝黨之間的爭鬥,和孫權馬騰等人的攻擊。兄弟相殘之類的發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的。其他的什麼將領叛亂等事情發生了也是迅速被撲滅根本構不成威脅。


御前帶刀侍衛


(1)赤壁之戰曹操損失過大 ,幾乎兵力耗盡。

(2)孫劉聯盟,曹操知道已經不可能戰勝這兩個強敵。

(3)曹操百萬雄兵一夜所剩無幾,沒有數年是不可能恢復這樣的兵力,所以選擇數年養兵屯墾,恢復勢力再進行南征。

(4)曹魏要看好時機等孫劉聯盟破裂,赤壁之戰本來就是東吳打的,荊州是天下之腹,理應是東吳的地盤,最後卻被劉備搶去了,所以操操知道孫劉聯盟不會長久。

(5)這就是數年不大規模徵繳,孫劉聯盟不破裂曹魏是不可能戰勝的,劉備知道 權也知道 當然了曹操也有自知知明,知道已經3足鼎力,所以要自我強大,養兵,養民,屯墾,自己強大了最後才有勝算,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不是嗎?


古怪阿德


政治團隊需要鞏固,軍事實力需要發展,經濟實力需要提升,外部環境需要拓展!

具體為一:曹操在水軍上的短板,是無法佔領南荊州的,就算打下荊州也無法消滅江東的強大水軍!二:為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向西北發展,消滅西涼,打服草原部落,吞併漢中益州對孫劉形成戰術包圍!三: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損兵折將,勢力已經不能對另外兩家形成泰山壓頂之勢!統治區內急需修整,發展經濟!



呂梁路過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

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

曹操兵敗赤壁打斷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局面,打破了自己戰無不勝的神話。

同時也讓內部反對勢力看到了希望。

曹操不得不話費大量時間重新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

此後,曹操穩定內政,平定關中,擊敗馬超,奪取涼州,橫掃羌、氐等異族,大破烏恆鮮卑聯軍,徹底平定北方。

再次南下,進攻孫權,水軍失利,無功而返;

進攻劉備,兵敗漢中,襄樊一戰,成就關羽威震華夏的赫赫威名。

從此,曹操再無壓倒性的優勢,無力奪取天下,不久病逝。直至三國歸晉。


談史論今10086


三國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赤壁一戰,讓曹操大氣元傷,在此之後就沒有什麼大的動靜了。

我覺得有原因的,其一,我覺得曹魏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劉備和孫權的根基已經落下了,不可輕易地除掉了。

其二,曹操為以後的前程和事業有很多事情做。

曹操早年時平定叛軍為己任,可赤壁一戰給他的人生分成兩段了,覺得統一之夢很遙遠了,覺得自己精力放在當前的權利上,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征伐了。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古今牛人匯


赤壁之戰後,曹魏軍隊損失巨大,丟了荊州,從此由原來的攻勢轉為暫時的守勢,因此曹軍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發起南征,更多地應付劉備和孫權的進攻,因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漫談古今歷史2020


青壯人口損失太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為,而且大敗一場喪失了曹魏一往無前的心力和激動,而且讓劉備順事拿到了根據地盤,有了發展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