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十六國之西涼

在西涼王朝創立之前, 河西地區曾先後興起了漢人張氏創建的前王朝與氐人呂氏創建的後涼王朝, 其中漢人張氏的前涼王朝享國時間相當長, 其政治、文化建樹都非常深遠, 相對而 言, 氐人呂氏所創建的後涼王朝, 則大半憑藉其強大的武力, 在當地漢人心目中仍被視為一個 異族政權, 因而到了其末世, 當其軍事威懾力量開始喪失的時候, 國中立刻陷入一片混亂的局 面。最先起兵反對後涼統治的河西漢族領袖人物本來是建康太守段業。

段業, 本京兆人, 先曾為呂光軍中記室, 屬呂光麾下德高望重的文職重臣, 曾從徵龜茲, 其名作《龜茲宮賦》以文辭華 美, 寓意深刻而傳誦一時, 受漢化沮渠氏豪酋沮渠男成等推戴, 於後涼呂光龍飛二年, 據建康反, 署號大都督、龍驤大將軍, 涼州牧、建康公、李氏家族也參加了這一反後涼武裝叛亂。改龍飛二年為神璽元年, 先後取得了西郡、酒長、沙州、晉昌等地。

神璽這一年號用為兩年以後, 又改年 號為天璽元年, 此年, 段業稱涼王, 但此人才略不足, 而且猜疑功臣, 先後殺名臣索嗣、馬權、沮 渠男成, 沮渠男成從弟沮渠蒙遜起兵攻段業, 大破之, 段業被殺。

晉隆安五年, 六月, 沮渠蒙遜署 為使持節大都督, 大將軍、涼州牧, 張掖公, 改元永安。建立了北涼王朝。段業政權僅存在了三 年不到時間。李氏家族不同於外來戶的段業, 是世居河西的漢族豪姓, 祖籍隴右成紀, 傳說是漢朝飛將 軍李廣的後裔。西涼創業主李暠字玄盛, 小字長生, 據說是李廣的第十四世孫。

其祖父李弇曾仕前涼張軌為武衛將軍, 天水太守, 以功封安世亭候, 可見其赫赫家世。但李暠的父親很早時就死了, 作為不顯, 李暠是其父的遺腹子, 史稱其人“少而奴學, 性沉敏, 寬和, 美器度, 通涉 經史, 尤善天文, 及長, 頗有聲稱, 兼習武藝, 誦孫吳兵法。”段業兵敗後, 河西漢人無首, 李暠以其聲望遂被段業餘部於晉隆安四年庚子推立為大都督、涼公, 與沮渠蒙遜形成對峙之勢。其中沮渠蒙遜在東, 李暠的勢力範圍在西。

李暠建立西涼王朝之初, 政治上、軍事上都有卓越建樹。庚子元年, 即晉隆安四年(400) , “遣折衝將軍宋繇東伐涼興, 並擊玉門以西諸城皆下之, 遂屯玉門陽關, 廣田積穀, 為東伐持久 之計。”庚子二年辛丑(401)。夏四月, 後涼呂光稱王之初派去于闐採購的玉石送到敦煌, 被李暠劫留下來, 納入郡府, 這批美玉, 正好用以為西涼王朝的創建打製玉璽。庚子這一年號共使 用了五年。

義熙元年乙巳(405) , 李暠正式創制了年號建初。建初元年(401) 春正月, 李暠正式自稱大 都督、大將軍、領秦涼二州牧, 此年正是晉義熙元年。李暠繼承了張氏前涼以來河西漢人的以南朝為王朝的正統觀念, 遣使江東, 求冊命。派遣了舍人黃始、梁興間道齎表南下, 而這紙表文 就出自李暠的手筆, 其中充滿了悲憤的愛國主義激情, 內雲:“自戎狄陵華, 已涉百齡……今帝 居木復, 諸夏昏墊, 大禹所經, 奄為丘墟, 五嶽神山, 狄汙其三, 九州神都, 夷穢其七……微臣所 以叩心絕氣, 忘寢與食, 雕肝焦慮, 不遑寧息者也, 江涼雖遼, 義誠密邇, 風去苟通, 實為唇齒, 臣 雖名未結於天台, 量未著於海內. . . . . . 今天台邈遠, 正朔未加. . . . . . 冀仗寵靈, 全制一方, 義誠 著於所天, 立風扇於九壤。殉灰身, 殞越慷慨。

文字寫得激昂悲壯, 體現了一個身處危境, 志 在迴天的頂天立地男子漢的愛國主義情懷。而在此年, 李暠定都酒泉。

建初二年(406) 春正月, 暠手令誡諸子曰:“詳審人, 核直偽, 遠佞諛, 近中正, 蠲刑獄, 煩 憂, 存高年, 恤喪病, 勤省接, 按聽訟, 刑法所立, 和顏任理, 慎勿以恃, 輕加聲色, 賞朋漏, 罰勿容 親, 耳目人間, 知外患苦, 禁御左右, 勿作威福, 勿伐善施, 勞逆, 必以示已明於加諧詢, 無自專 用, 從善如順流, 去惡去探湯, 富貴而不驕者, 至難也, 念此貫心, 勿忘須臾, 客佐邑宿, 盡禮承 敬, 言燕饔饌而食, 事事留懷, 古今成敗, 不可不知, 退朝之暇, 念觀典籍。”以上所引, 雖然只是李暠私人教子訓言, 但卻從中體現了他所堅持的正統儒家信仰, 與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諸葛亮 前、後《出師表》及曾國藩家書至今為世傳誦, 李暠此書與之相比, 簡直毫不遜色。

李日高與北涼的戰爭, 初期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建初二年(406) , 李暠自恃已與南涼結盟, 向北涼發動了戰爭, 結果大敗。“九月, 暠率騎二萬略地於建康東、鄯善、前部王遣使貢方物, ” 而至“冬十月, 北涼沮渠蒙遜來侵於建康, 掠三千餘戶而去, 大怒, 率騎追之, 及於彌安, 大敗之, 盡收所掠之產。

李暠一直努力的政治目標是鑿通與南朝的關係, 由於前一次遣使, 未見迴音, 他又於建初 三年(407) 再次派出了僧人法泉以沙門身份,“間道奉表於晉。”但似乎也未成功, 其所送表文都 得不到迴音。在此期間, 他的政敵北涼卻成功地遣使南朝, 並且得到了南朝的政治上的冊封, 從而取得了對西涼戰爭中的政治優勢。

李暠不愧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建初四年(408) ……初, 河右不生楸、槐、柏、漆, 張 駿之世, 取於秦隴而植之, 終於皆死。至是, 而酒泉宮之西北隅有槐樹生焉, 乃著《槐樹賦》以寄 情, 蓋嘆僻陋遐言, 立功非所也。”

槐樹是中原最古老的樹種之一, 曾被奉為華夏族的國樹, 直至氏人前秦時期, 仍然是長安大道, 處處植槐, 槐樹所喚起的是一種熾熱的民族感情, 它反映了河 西、西域地區漢族人民對祖國命運的憂思與苦悶, 這篇《槐樹賦》寫得文辭華美、骨勁風清, 應屬 我國愛國主義文學名篇之一, 拙作《歷代西陲邊塞詩研究》一書中基本上全文引錄了此賦, 此處 不復贅錄。

建初十年(415) , 李暠政權建立已經十五年, 而他所追求的一統河西的偉業始終未能實 現, 而他的對手北涼已蔚然成為河西一大地方勢力, 禿髮氏所建南涼已攻陷姑臧, 相比較而言,西涼政權不過自保其原有領地而已。李暠深感他的志向與現實實在相差甚遠, 於是著《述志賦》, 在這首賦中, 充分體現了李暠的人格特徵, 他承認, 依其本性而言, 他實在不適宜於從事 政治, 而更適合作一個文人, 他一再陳述, 他熱愛華夏族, 熱愛華夏族的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 他的原本夙志並不追求功名, 而是忘情山水, 超然恬淡, 陶淵明、謝靈運似乎是他生活中的楷 模, 但生不逢時, 五胡橫行, 晉鼎傾覆, 中原騷亂, 民不聊生, 大批中原華胄, 湧向河西, 而河西局 勢, 又非昔比, 在救亡與慕古之間的艱難選擇中他不得不選擇了前者, 被河西漢族擁戴為領袖, 他甘作江南晉室的臣子, 卻苦於聯繫不上, 他被掖為河西漢人的盟主, 但卻辜負了漢民的厚望, 遠未實現他所追求的政治目標。以政治才略論, 他確實遠遜沮渠蒙遜, 甚至不如南涼禿髮氏, 更遑及北魏拓撥氏諸君子。但他的確是個好人, 是個光明磊落的古典君子, 是個真正的文人, 以其 文才和人格論, 他的《述志賦》與《槐樹賦》肯定超過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的《責門賦》雖博得了" 千金難買”的美名, 但推其實不過巴結貴人而已, 它所反映的絕不是正統儒家推崇的君子人格, 而恰恰是戰國小人追逐定員的心態反映, 而李日高作品中反映的卻都是他的真實感受和離亂社 會中的一個奮鬥人生的縮影, 雖然他遠沒有得到如此高的文學地位。但他的這兩首血淚之作, 真堪與屈原的《離騷》比美。

建初十三年(417) 春正月, 李暠病重, 立其子李歆繼主西涼, 委任重臣長史宋繇為顧命大 臣, 在病榻上對宋繇說:“我少罹荼毒, 百艱備嘗, 乃至於喪亂之際, 遂為此方所推, 才弱智淺, 不能一同河右, 今氣力懾然, 當不復起矣。死、老大理, 吾不悲, 之所恨者, 志不伸耳。”遂於晉義寧 十三年二月薨於光德殿, 時年, 六十七, 在位十八年。這的確是一位英雄之死, 志士之死, 也是 一位偉大詩人之死。

李暠死後, 李歆繼位。李歆, 李暠第二子, 字士業, 小名桐椎。應當指出的是, 現在一般史書 上, 雖然都把李氏家族在河西的統治視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地方王朝, 但這並不符合歷史真 實。事實上, 李氏家族雖然受河西漢民的擁戴, 而且始終沒有同江南的東晉皇朝建立起真正的 聯繫, 但卻始終以晉臣自居, 雖建年號, 只表明不承認北方胡人政權。所謂的“正朔”是因為他們 已不知東晉的年號。李氏家族同前涼張氏家族一樣, 非但不能自居為帝, 甚至連王號也不敢自 僭。因此, 當李歆繼立時, 以顧命元勳宋繇為首的西涼宰臣共同上的尊號也不過是“大都督、大 將軍、涼公、領涼州牧, 護羌校尉”而已。改年號為嘉興元年(417) , 尊母后尹氏為太后, 以宋繇為 軍諮祭酒, 錄三府事, 武衛將軍、廣夏太守。

李歆初立, 北涼沮渠蒙遜統兵三萬進攻西涼, 李歆親自率眾迎敵, 並“貫甲先登”, 親臨戰陣, 結果大敗北涼軍, 俘斬七千餘級, 旗開得勝, 保住了西涼 的偏安一隅的漢人地盤。 沮渠蒙遜是明智的, 他判斷,新繼立的李歆雖然取得了初戰告捷, 但畢竟不如李暠德高望重, 老成持重, 難於對付, 因此加緊了進攻的節奏。

西涼嘉興二年戊午(418) , 北涼又大發兵攻西涼, 李歆又欲親自迎戰, 左長史“( 長史”一官, 不過是個地方主吏, 但在西涼這樣的地方政權, 其 地位卻相當於宰相。) 張體順“固諫”才得以制止, 只命令各地嬰城固守, 沮渠蒙遜大掠莊稼而還。但這一年, 他卻得到了他父親多年夢寐以求卻不可得的江南東晉皇朝的正式冊封, 授為持 節都督七郡諸軍事, 鎮西大將軍, 護羌校尉, 酒泉公。

這一正式冊封對於西涼士氣是一個極大的 鼓舞和振奮, 它意味著儘管早已偏安江南, 卻被河西漢人始終視為本民族正統皇朝的東晉對西涼的正式承認, 自此一切行動都已合法化為朝廷行為, 看來, 原先宋繇等人推戴李歆的一切原來稱號都已被此新的合法名號所取代了。

嘉興三年(419) , 李歆執政已經三年, 逐漸狂傲起來。他雖然承蒙先王的教誨, 但他的性格、 素質, 卻顯然同先王大不相同, 他渴望成為一個政治上的風雲人物, 卻不具備真正政治家所應 有的品質。也不像他的父親那樣, 是一個純真的愛國者、具有文人的氣質與光明的人格。他渴望權力, 努力學習法、術、勢, 卻又學不到家, 結果是“用刑頗嚴, 又構築不止”, 這意味著, 他在境 內實行強力統治, 堅決鎮壓異己勢力, 背離了其父以“德”收買人心的傳統立國國策, 加上“構繕 不止”則意味著軍事上已完全採取了被動守勢。

從事中郎張顯上書勸諫, 不聽, 恰於此時, 敦煌、 酒泉一帶, 發生了連年地震, 這在儒學讖緯觀念中, 被視為人君政措不善所引起天變災異, 主薄汜稱又上書利用天變進諫, 李歆都固執不聽。他依舊無視形勢的急劇變化, 依舊想憑籍自身實 力不強的軍隊同日益強大起來的北涼軍進行一次硬碰硬的較量。

嘉興四年庚申, 江南東晉皇朝 被劉宋皇朝所取代, 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以北伐聞名的主戰派人物, 在其驅逐胡虜, 規復中原的政治氣氛影響下, 向劉宋稱臣的李歆也想發動東征, 由於張體順的“切諫”, 才放棄了這一 不切實際的打算。七月, 李歆聽說北涼沮渠蒙遜率領兵進攻西秦禿髮氏, 以為是千載良機, 命令 中外戒嚴, 準備進取張掖, 尹太后親自出面干預, 對他說:“汝新造之國, 地狹人稀, 靖之守之, 猶 懼其失, 云何輕舉?冀非望, 蒙遜驍武善用兵, 汝非其敵, 吾觀其數年以來, 有併兼之志, 且天時、 人事, 似欲歸之。今國雖小, 足以為政, 知足不辱, 道家明誡也, 且先王臨薨, 遺令殷勤, 志令汝 曹, 深懼兵戰, 俟時而動, 言猶在耳, 奈何忘之。不如勉修德政, 蓄力以觀之, 彼若淫暴, 人將歸 汝, 汝苟德之不建, 事之無日矣。汝此行也, 非唯師敗, 國亦將亡。”

李歆不聽, 顧命首輔大臣宋繇又來對諫, 李歆大怒, 照舊自行其是, 積聚全國之力, 率步騎三萬親統東征。宋繇退而嘆息: “大事去矣。吾見師之出, 不見師之還也。”沮渠蒙遜率師迎擊, 兩軍戰於懷城, 李歆兵敗, 部下 勸他趕快返回酒泉, 還能保存相當的實力, 他卻死要面子, 對部下說“吾違太后明誨, 遠取敗辱, 不殺此胡, 復何面目以見母也。”強迫部眾在蓼泉再次迎戰北涼軍, 雖作殊死鬥, 仍然非其敵 手, 全軍覆沒, 李歆壯烈死於戰陣。

北涼大軍遂一路破竹, 長驅西進, 佔領了西涼都城酒泉。但西涼國祚至此並未全亡, 李暠第六子, 歆弟敦煌太守李恂受眾推戴, 建號冠軍將軍, 涼州刺史 庚申年改年號為永建元年(420) , 仍在敦煌固守。李恂, 字士誠, 撫民有令譽, 深受敦煌人民的愛 戴, 成功地驅逐了北涼任命的主政官吏索元緒。沮渠蒙遜派其世子沮渠政德率兵攻敦煌, 李恂閉城固守, 有效地阻止了沮渠政德的攻勢。沮渠蒙遜因屢攻不克, 次年(420, 西涼李恂永建二 年) 親率兵二萬強攻,“三面起堤, 以水灌城, 恂遣壯士一千, 連版為橋, 潛欲決堤, 蒙遜勒兵逆 戰”西涼敢死隊敗績。敦煌西涼餘眾出降, 李恂自殺。李歆的兒子李重耳逃奔江東, 仕於宋。

除了他一人逃走以外, 其餘李氏家族成員都被沮渠蒙遜強迫遷到北涼都城姑臧。一般史書中都 認為西涼傳三主: 即李日高、李歆、李恂, 至此, 西涼王朝已經滅亡。

十六國之西涼


其實, 西涼政權依舊存在, 這是因為, 西涼的領疆繼承了前涼和後涼王朝的西部版圖, 它還 包括流沙以西的伊吾、高昌兩大地區。有跡象表明, 自酒泉、敦煌相繼為北涼接管以後, 高昌也 自動歸附於北涼治下, 但伊吾地區仍屬西涼, 西涼王室第三代成員遂退逃到那裡去, 繼續奉行 西涼正朔。

這一政權存在了整整二十年(420- 440) , 稱為為“後西涼”。 北涼王朝雖然連續擊亡了李歆、李恂兩個李氏家族政權, 並已佔領了酒泉、敦煌等西涼治 下重要據點, 但卻始終不能徹底滅亡西涼,“

玄始十年(421) 十二月, 晉昌太守據郡以叛, (北涼) 遣世子遣政德討之。”

玄始十一年(422) ……夏四月, 正德攻晉昌克之。唐契及弟和、甥李寶同奔伊吾, 招集流民, 歸附者二千餘人, 遂臣於柔然。”這次反叛北涼的真正首領並非唐契而是 李寶。李寶, 是李暠少子李翻的兒子。崔鴻《十六國春秋》卷 93 記載:“李翻, 字士舉, 小字武強, 少子也, 歷驍衛將軍、祁連、晉昌、汀泉三郡太守。”隨李歆東征沮渠蒙遜, 蓼泉之戰以後, 李歆戰 死,“歆諸弟驍衛將軍酒泉太守翻、擊虜將軍新城太守預、領羽林右監密, 左將軍姚、右將軍亮等 西奔敦煌。”其後, 北涼進軍敦煌, 李翻等又棄敦煌奔於北山, 其後, 下落不明。

李翻妻唐氏, 而唐氏家族也屬河西漢人巨族, 李寶舅唐契、唐和都有雄略, 是輔佐李寶創建後西涼政權的功臣。李寶遷眾伊吾, 創立後西涼王朝以後, 面臨的形勢仍然是極端險惡的。其主要政敵沮渠氏 北涼不但繼續虎踞河西, 與後西涼只隔一道流沙為阻, 而且在流沙以西的高昌也屬北涼的勢力範圍, 而李寶所據伊吾與蠕蠕接壤。據此判斷, 他所據的伊吾, 主要是在今巴里坤, 而不是在哈 密。

而蠕蠕更是一個地跨大漠南北, 並且在西域也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的遊牧奴隸制汗國, 其 勢力足令北涼懾服。因此, 僅率二千餘家漢戶的後西涼政權, 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 必須依賴於 蠕蠕, 屈身向其稱臣, 以此使這一政權繼續存在了二十年整(420- 440) , 較其英雄祖父李暠享國十八年還要更長些。至於前文所引某些史料所記蠕蠕冊封的“伊吾王”絕非唐契, 而應是李 寶, 不過因為當時李寶年歲尚幼, 暫由唐契輔政而己。面且這一國號也肯定不對, 而應繼續沿用

西涼國號, 因為李氏家族就是憑依這一名號來團結隨從西徙的漢人部曲的。 在後西涼存在的二十年間, 中原、江南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歷史變化, 其中北魏一統北方 是最突出的歷史現象。北魏本是鮮卑拓拔氏所建立的王朝, 在北方群雄逐鹿中日漸佔了上風, 而江南的東晉正統皇朝早已不復存在, 接著出現的劉宋王朝雖然初期還有些進取氣象, 但自北 伐失敗後, 也早已變作偏安一隅的地方王朝了。其世仇沮渠氏北涼雖然實現了一統河西的偉業, 但在同北魏抗衡的過程中還是非其對手, 即使是李氏李寶所託為後盾的蠕蠕, 似乎也不是北魏的真正敵手。而在此二十年中, 李寶在政治上也更加成熟了, 他一直密切地關注周鄰國家 的一切動向, 以便對未來伊吾漢民的命運作出正確的抉擇。

北涼經歷了沮渠蒙遜人全盛時期以後, 傳至沮渠茂虔時期已自感處於北魏、蠕蠕兩大強權 的兩面夾擠之下, 他開始時玩弄持兩端的狡猾手法, 但後來逐漸失效。

魏太延五年(439) 魏軍大 舉西征, 北涼自非對手, 九月, 北涼首府姑臧城陷, 沮渠茂虔自縛出降, 河西地區已由北魏接管。 但是正如西涼失去河西並不意味著滅亡一樣。北涼在流沙以西也有自己的領疆高昌, 並且其王 族勢力仍未全絕。不久, 北涼王族徵西將軍、沙州刺史, 都督建康以西諸軍事, 領酒泉太守沮渠 無諱於姑臧城破之後, 並未降魏, 而是聚兵敦煌, 與其弟沮渠唐兒繼續組織抵抗。

太平真君元年 (440) 一度收復了酒泉, 生擒魏將弋陽公元吉, 擊敗永昌王健, 進逼張掖, 北涼一度勢力復振, 迫 使北魏發動了第二次西征。

太平真君二年(441) 徵南將軍奚眷督率大軍長驅而西, 圍酒泉。北 涼將沮渠安周苦守多日, 酒泉城中食盡, 萬餘口餓死, 力竭城陷。迫使沮渠無諱西遷,“無諱戰 敗, 遂率萬餘家, 棄敦煌, 謀渡流沙。”《( 十六國春秋》, 卷 95, 沮渠無諱)“先遣其弟樂都太守肖桉周 統領所部渡磧, 至鄯善, 魏使已先至其國, 令其在比龍堅守待援, 沮渠安周連旬不克, 退保東城, 明年(442) 沮渠無諱親率萬餘家敦煌, 西就安周, 未至, 鄯善王畏之, 將四千餘家奔且末。”但 是, 自從北魏攻佔河西以後, 形勢大變, 原居高昌的敦煌人闞爽奪取了高昌, 自署為高昌太守, 宣佈脫離北涼統治, 向北魏暗送秋波。

高昌原來是北涼地盤, 玄始四年(415) 沮渠蒙遜曾任命隗 仁為高昌太守, 明載於史籍, 即為其堅證。沮渠無諱、沮渠安周舉眾西遷, 本來的投奔地也就是 高昌, 因此舉只有西進中焉耆, 取得了勝利, 基本上在磧外初步站住了腳跟。李寶為首的後西涼集團, 獲悉北涼已潰亡, 其餘裔業已西遷, 光復故國的大業看來實現有望, 加之, 多年臣服蠕蠕的結果是由於文化背景、種族、生產、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相互間矛盾必 定非常尖銳, 也早有脫離蠕蠕統治的決心。因於此年, 斷然決定棄伊吾、分兵兩路, 規復故宇。一 路由李寶親自統領, 東進敦煌。另一路由唐契、唐和統率, 南下進取高昌。蠕蠕迅速作出反應, 派遣大將阿若統兵追擊,“擁部眾至高昌, 蠕蠕遣部帥阿若討之, 至白力城, 和先攻高昌, 契先阿 若戰敗沒, 和收餘眾奔前部王國。時, 沮渠安周屯橫截城, 和政拔之, 斬安周兄子樹後, 又從伊洛 擊高寧、白水兩城, 克之。”在高昌以東站住了腳, 李寶一軍, 更是迅速擺脫了蠕蠕的追擊, 順 利奪取了敦煌舊居:“後魏世祖遣將討沮渠無諱於敦煌, 無諱捐城遁走, 寶自伊吾率流人及虜騎 南襲敦煌, 據之, 修繕城郭, 志復先業, 遣弟懷達奉表歸魏, 世祖嘉其忠欽拜懷達散騎常侍、敦煌 太守, 別遣使授寶為使持節侍中, 都督西垂諸軍事, 鎮西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領護西戎校尉, 沙州牧, 敦煌公, 仍鎮敦煌, 承製玉門以西, 甚著威於西土, 百姓懷之, 在敦煌三年, 歷入朝、遂留 於京師, 徙為鎮南將軍, 並刺史, 轉鎮北將軍, 魏大安五年卒。諡曰宣公, 有六子。”

這時, 西涼王朝及其正統繼承者——後西涼王朝才正式滅亡。自東晉隆安四年(400) 李日高建元 開基, 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440) 李寶降魏, 西涼王朝(包括後西涼王朝) 共享國 50 年, 恰恰 1 個半世紀。共傳四主: 李日高、李歆、李恂、李寶, 歷三世

西涼太祖李暠被李唐王朝尊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為興聖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