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魏忠賢掌權時, 為何努爾哈赤的軍隊就是打不進來?

程文順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內部腐爛,並不足以使之轟然倒塌;而如果還有一個強有力的外部推手,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個外部推手首先需要積蓄能量,將自己變強。其次最好能在每一個重要節點取得勝利,否則還會有被反撲的可能,或者使奪取最終勝利的時間延遲。

所以,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說,既然魏忠賢那麼為禍明朝,為何努爾哈赤入不了關,攻不下大明?也可以反問,既然努爾哈赤打不進來,那麼魏忠賢或許不如歷史描述的那樣糟糕?又或者,神奇的明朝為什麼在魏忠賢當政時沒有滅亡?

可以肯定的一點,魏忠賢不過是給充滿矛盾的明朝火上澆油,是這個腐爛社會內部強有力的催化劑,任何想要證明魏忠賢在給明朝續命上起到作用的翻案意圖都是要謹慎的;而努爾哈赤則是推翻明朝的外部推手。


明朝滅亡的內部推手魏忠賢。

眾所周知明代是宦官專權頂峰,形成三大權宦:王振、劉瑾、魏忠賢。其中魏忠賢的名氣最大。

魏忠賢(1586-1627),肅寧(今河北河間)人,他在年輕的時候,吃喝嫖賭以致家財敗光,只能自己淨身入宮。魏忠賢原名魏進忠,《明史》有云魏忠賢在揮刀自宮後:“變姓名曰李進忠,其後乃複姓,賜名忠賢雲”。

進宮後,魏忠賢極力討好大太監王安,得到王安提拔。《客魏始末紀略》中記載,魏忠賢對魏朝極盡諂媚,於是魏朝便將魏忠賢推薦給了王安。

魏忠賢先是與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兄)的奶母客氏私通,憑客氏之力,在光宗時期給朱由校當典膳(管理膳食一職)。待朱由校繼位,魏忠賢與客氏勾結日深、不加節制,很快爬到私立秉筆太監這一宦官權力最高職位。

魏忠賢抓住天啟帝喜歡做機巧玩具癖好,專挑皇帝沉迷手工的時候奏事,以致朱由校不耐煩地頻繁把國事扔給魏忠賢做主。魏忠賢從此專權跋扈,將朝內一切反對者趕盡殺絕。

其中,大學士顧秉謙向魏忠賢積極投靠,給他列舉一份反對者名單,不久大學士韓爌、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等十人被罷職、投獄,或慘死牢獄,或投河自盡。

之後魏忠賢安插自己的親信,其心腹包括“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皆為其黨羽,兇殘暴虐。可以說,有魏忠賢在的天啟年間,是整個明朝最黑暗的時刻。

1627年天啟帝病死,崇禎帝繼位,下令抓捕閹黨,之後魏忠賢在由鳳陽押解回京途中畏罪自殺,客氏被亂棍打死,抓捕黨羽261人,都沒落得什麼好下場。


明朝滅亡的外部推手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1559-1626),明建州左衛蘇克素河部人。他生活在一個十分動盪、混亂的時代。努爾哈赤二十五歲以為父、祖報仇起兵,收集舊部,有吞併諸女真部落的志願。

1583-1589年,努爾哈赤首先完成了建州女真五部的統一,形成初步穩固的集團。

1590-1593年,在統一建州本部基礎上,繼續擴大實力,用三年時間統一長白山三部。

1594-1618年,這一時期主要為統一海西女真的扈倫四部而戰鬥,同時派兵攻打東海諸部,最終征服哈達部、輝發部以及烏拉部。

1618-1626,主要集中力量對明作戰,並繼續為統一女真各部而努力。

由上可知,在1618年之前,努爾哈赤的重心都放在統一女真各部上,只有到了第三階段,當海西女真只剩下葉赫部依仗明朝支持獨存一隅,其餘女真大部分已經歸附後,努爾哈赤看到自己已具備相當實力,才公開挑起反明大旗,於1616年,建立了後金政權。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揭開後金與明戰爭序幕。


努爾哈赤寧遠戰敗,含恨而終。

自1618到1626年,在對明戰爭中,努爾哈赤親上戰場七次,唯有最後一次寧遠之役敗給了名將袁崇煥,而這也是他44年戎馬生涯中最嚴重的一次失敗。這一戰,使明朝擋住後金進攻猛勢,將戰爭拖入相持階段,從而延續了明朝壽命。

這段時間,雖也正是魏忠賢勢力從逐漸崛起,到禍亂朝綱的階段,但之所以未能長驅入關,努爾哈赤含恨而終,更重要的是這場決定性戰役中未能取勝導致。

努爾哈赤於1626年正月十四日,親率14萬大軍西渡遼河,進攻寧遠。他從瀋陽進發遼西,連克右屯、松山等七座城池。在二十三日兵臨寧遠城下,此時袁崇煥駐守孤城寧遠,士卒不及二萬人。但袁崇煥臨危不懼、清醒鎮定,激勵士兵、佈設火炮,同時堅壁清野,編排民夫提供飲食、火藥。二十四、二十五日,努爾哈赤連續攻城不下,金兵已然大挫,敗局已定,不得已只能撤歸瀋陽。

寧遠戰役失敗的原因很多。包括強行實施剃髮、遷民、查糧等對遼東人民的壓迫性政治,導致不得民心;也有戰略戰術方面的失敗。另外明朝雖然財政困頓、物質匱乏、政治腐敗,但它畢竟是個大國,加上邊防將士多年經營,同仇敵愾,以及努爾哈赤的輕敵作祟,這些都決定了想要迅速滅亡大明,佔領整座江山是不太可能的。


魏忠賢究竟有沒有起到給明朝續命作用?

有學者爬梳了天啟朝(1621-1627)袁崇煥與魏忠賢之間的來往資料,認為初期袁崇煥也有依附魏忠賢之嫌,這是袁崇煥升遷速度之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初期邊務問題上,魏忠賢對袁崇煥予以了支持。《明熹宗實錄》有言:“薊遼總督閻名泰、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賜名懋德”。但竊以為袁崇煥攀附魏忠賢的資料並不充分,又或者是袁崇煥的權益之計,以換取魏忠賢的支持。

總而言之,魏忠賢是絕對洗不白的。而明朝在當時沒有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在於魏忠賢並沒有篡權做皇帝的資格,最多是將國家敗個底朝天而已。只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個羸弱的明朝只要還有諸多忠誠的守邊將士在,那麼想要快速滅亡也不是那麼容易。

無論如何,魏忠賢亂政禍國造成的明朝衰敗之局,讓企圖勵精圖治的崇禎也無力迴天,最終使崇禎帝冠上了亡國君的名號。


再觀局勢:魏忠賢可勁折騰——努爾哈赤輕敵——袁崇煥等眾將領死守,所以這或許真的是明朝氣數未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