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疫情時期,山西運城一個8歲的小男孩亂花錢闖下大禍。

事情是這樣的:小男孩的父母在浙江打工,由於疫情的因素,過年回老家按規定要有一段時間的隔離期。

在隔離期間,為方便聯繫,媽媽把手機留給了兒子。過了隔離期,原本以為一家人可以團聚了,這對父母卻發現兒子刷爆了自己手機裡的兩張卡信用卡,總共1萬3千多元錢,都被兒子玩遊戲充值了。

媽媽抹著眼淚說:“這是我們一年的血汗錢啊。”男孩意識到自己闖禍了,也很害怕,他說:“玩遊戲玩著玩著就讓給錢,當時也沒想這麼多。”

自己一年的辛苦收入,就這樣被兒子揮霍一空,父母自然痛心疾首。

關於玩遊戲惹禍,這個小男孩不是首例。早在去年,就有“12歲熊孩子竟用膠帶複製父母指紋,遊戲充值花掉30萬”、“熊孩子玩網遊花了兩萬多 被罵後離家出走”、“熊孩子玩遊戲 花光患病父親擺攤攢15萬”等等令人震驚的新聞被爆出。另外,還有沉迷直播平臺的“熊孩子”們,出手也超大方。比如廣東11歲女孩用近200萬打賞主播。9歲男孩在快手打賞主播近3000元。10歲男孩3萬多打賞遊戲主播……

這些熊孩子動動手指頭,花費金額動輒上千,甚至幾百萬,眼睛都不眨一下,令父母無奈又心痛。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愛搗亂”。但是,與其說是孩子太“熊”,還不如說是父母對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孩子不懂錢,是這個家庭最大的悲哀,這些孩子對金錢沒概念,在他們眼中,那就是幾個數字、一個二維碼而已,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父母辛苦賺來的生活費,也不明白這對自己的家意味著什麼。

孩子為玩遊戲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不夠,導致孩子對金錢沒有正確的認識。孩子的智商正常,卻在花錢上做傻事,是父母沒有告訴孩子如何正確支配金錢。

說到底,孩子胡亂打賞、亂花錢的背後,終其原因還是父母對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所引發,其實,父母除了要讓孩子好好讀書以外,財商教育也必不可少

正如《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所說:“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何謂“財商教育”?

所謂財商,就是指一個人理財的能力,尤其是個人投資收益的能力。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情商、財商、智商三方面的可塑性都很強,父母應該在家庭教育中,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從而提高他們對金錢的認知能力,以及支配和管理能力。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正確認識金錢價值和規律的基礎之上,學會合理支配金錢,這,就是“財商教育”。

對孩子而言,“財商教育”無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➀認識錢,瞭解錢是用來做什麼的,以及怎麼獲得和交易等等。➁會攢錢,有自己的消費規劃,讓錢發揮最大作用。➂錢雖重要,但人永遠是錢的主人,人不可以被金錢支配。

“財商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卻因各種原因,對孩子的財商教育幾乎為零俗。

正如金錢研究專家CarolineRookes說過,孩子幼年時期的金錢觀念和習慣,會影響成年後的消費決定,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逆的。在其它發達國家,政府對孩子們的“財商教育”十分重視。比如美國早在1994年就將財商教育加入學校課程,成為孩子們的必修課程,英國同樣也將儲蓄和理財劃入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當中。

因此,除了學校的教育,父母的引導也非常關鍵。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父母三種做法,容易導致孩子亂花錢:

➀拒絕與孩子談錢

在我國,“財商教育”較薄弱,無論是在教育體系,還是社會認知上,都有待加強。加上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拒絕與孩子談論金錢,甚至忌諱與孩子談錢的來歷和價值,導致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他們既然不懂得錢的來之不容,也就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花錢了,以後更處理不好金錢與生活的關係。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位媽媽,將年底一萬元獎金領回家,放在了客廳茶几上,等她收拾完家務回頭一看,錢被4歲的兒子剪得“稀碎”,媽媽的心碎了,也好不容易收集齊全,拿去銀行換,1萬元只能換回5000元,損失了一半。有人認為這位媽媽太大意,應該先收好錢再去做家務。的確是媽媽過於大意,但又何嘗不是孩子不懂得錢的重要性。如果這位媽媽平時給孩子講過關於錢方面的知識,孩子知道了錢的用途和價值,孩子自然不會把錢是當剪紙玩了。

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與孩子談錢,已經成為年輕父母的必修課。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➁總是用金錢來獎勵孩子

“你幫著把門口的垃圾帶出去,爸爸給你10元”,“你這次考試100分,媽媽獎勵你50元”,“你在作業寫得快,奶奶獎勵你5元錢”……生活中,許多大人把孩子培養成家務小能手,或是為激勵孩子學習,喜歡用金錢當誘餌。

孰不知,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僅會讓孩子對金錢無感,認為賺錢很容易。還讓孩子養成討價還價、唯利是圖的惡習,這種錯誤的金錢引導方式,導致孩子誤以為只要會耍個小心眼,就可以輕易得到錢,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亂花錢的習慣。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➂從不讓孩子花錢。

“只管好好學習,錢不是你考慮的事情!”這句話,是大多數父母常常對孩子說的話。許多大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孩子自己花錢,吃穿用度大人都代辦了,使孩子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金錢。

要知道,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孩子越好奇,尤其是孩子發現其他小朋友居然有支配錢的權利時,孩子就會非常渴望和羨慕,造成孩子心理上難以磨滅的匱乏感。一旦孩子有了支配金錢的權利以後,他們就會因壓抑太久而出現亂花錢的行為,以抵消從前父母的嚴格控制。但這種養育做法,非常容易出現孩子以後大手大腳花錢的情況。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

少兒財商教育專家張帆認為,家庭的財商教育很必要。問題是雖然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財商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諸實踐去培養的不多。很多時候,面對孩子問起“錢”的問題時,父母往往一句:“反正不是垃圾桶裡撿來的”就搪塞過去了,跟“性教育”一樣,父母們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談錢,說得淺了,怕孩子聽不明白,說得深了,怕孩子聽不懂。左右為難之際,乾脆就不去引導孩子了,也沒根本沒有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呢?

➀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父母如果重視“財商教育”,就須得及時培養孩子金錢觀的養成。正確的金錢觀,除了教孩子如何合理花費金錢,還應該教孩子們如何“給予”。 一般情況下,從兒童心智成長的角度來看,7孩子歲時就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建立起基本的理財觀和金錢觀了。比如父母此時可以教會孩子理解錢的價值和意義。讓他懂得錢應該怎麼賺來的?錢是怎麼存起來的?以及錢應該如何去花?如此全面瞭解下來,孩子就會知道,要把自己的目標大致做出一個消費計劃,而且孩子也明白一旦購買錯了,也絕對不能夠後悔。

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雖然錢很重要,但它絕對不僅僅只是滿足自己物質需求的工具之一,它的價值和意義更多的是可以幫助他人。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多陪伴孩子。

在孩子打遊戲、刷直播花鉅額金錢的案例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孩子對遊戲和直播上癮,且做出充值的“出格”的舉動,多數都是由於缺少父母陪伴。比如有些父母為了生計出門打工,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有些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自己卻整一天都在刷手機,根本做不到真正的陪伴與關懷。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玩遊戲這件事,打從一開始就持縱容的態度。為了獲取更好的遊戲體驗,得到更多的遊戲道具,孩子就會情不自禁地充值。

對此,建議父母們除了對孩子在玩遊戲這件事把握一個度,實行有效控制之外。同時,還應該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以保證孩子內心的安定,多多培養孩子的興趣與愛好,以此把孩子從遊戲或直播中拉回現實中來,父母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成長陪伴,孩子就不會再沉迷於虛擬世界的誘惑與歡樂中,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們成長得更好。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➂培養孩子的“產權意識”。

在平常,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和孩子一同規定數量適合的零花錢,以及零花錢的使用範圍,培養孩子的“產權意識”。比如父母告訴孩子這是一個月的零花,包括文具、零食、玩具等等,都要從這些錢裡支出。讓孩子在花錢的時候,會考慮錢到底夠不夠花,如何花才合理等等。

同時,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商場挑選喜歡的儲蓄罐,以及記賬本,鼓勵孩子為了某一樣喜歡的東西去積蓄。比如在綜藝節目《小鬼當家》中,那些00後孩子很重視自我興趣愛好的投資,但父母不支持,因此引起衝突,此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進行積蓄,再去自我投資,一個從“壓抑”到“釋放”的過程,當孩子完成了這個過程,有助於他們未來為更多的目標而儲蓄和延遲消費,從而強化孩子的“產權意識”。

另外,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在父母需要制定某些家庭財務計劃時,也可以邀請孩子參與共同討論,完成家庭財務規劃。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結語:

疫情期間,8歲男孩趁父母被隔離,玩手機遊戲刷爆兩張信用卡13000元,令父母既感覺心痛又無可奈何。近些年,“熊孩子”給遊戲充值和打賞主播的現象頻發,其亂象的背後,折射出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孩子絕不能缺失了“財商教育”這一課,父母必須要重視起來。

好的“財商教育”,會讓孩子受益一生。在財商教育培養的整個過程中,為避免造成孩子亂花錢的現象,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從日常抓起,在給孩子進行“財商”培養之前,須避開三種錯誤的做法:一是從不跟孩子談錢,使孩子對金錢無感;二是喜歡用金錢來利誘孩子,使孩子形成唯利是圖的個性;三是從不讓孩子接觸金錢,使孩子以後變本加厲亂花錢。

正確的“財商教育”引導,首先是讓孩子有正確的金錢觀,錢不僅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還可以用來幫忙他人。其次,是要讓孩子一定程序的“產權意識”,即所有的花費都建立在家庭財富的基礎之上。並讓孩子認識錢,知道錢從哪來,讓孩子共同參加家庭理財計劃討論,給予合理化建議,培養孩子對錢的使用規則等等。最後,父母要給予孩子真誠的成長陪伴,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愛,孩子就會有一顆感恩之心。而感恩之心,正是責任和愛心的基礎。如此一來,不僅能夠避免類似事情再發生,還可以讓孩子更好的認識、理解金錢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管理好金錢。


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的背後,是孩子“財商教育”的缺失

今日一語: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才不致為金錢所奴役。

今日話題:各位老師家長,您對“疫情時期,8歲男孩刷爆信用卡”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