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怎麼和14歲的叛逆期男孩溝通?

閒看花開靜看花落


14歲的繼子,不聽話,愛撒謊,自律性差,學習態度不端正。怎麼才能讓孩子沉下心來學習、生活?不要再對他媽有過多的幻想?依我看,讓孩子變得聽話、誠實、自律是可能的。而讓孩子不對他的養母存在多少幻想,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有著血濃於水的母子關係。



別讓孩子的衝動帶動了父母的衝動

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們在情緒管理上極端化的表現,往往會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緊張,也會影響正常的夫妻關係,這種現象是由孩子控制感的缺失而造成的。特別是因夫妻婚姻關係破裂,或因不可抗因素造成二次組成特殊家庭關係的孩子,當他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家庭環境不受他“控制”,親子關係不受他“支配”時,他的無理取鬧會讓你哭笑不得。孩子的衝動甚至會帶動家長的衝動,這是最為可怕的,是教育孩子中的大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當孩子念念不忘他的生母時,養父要和孩子現在的養母先來一次和諧的、冷靜的、理性的溝通,在保持現有良好夫妻關係,後方穩定的基礎上,和孩子的生母見個面,撇開大人之間過往的恩恩怨怨,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的未來,三個人坐下來心平氣和、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來一次順暢的、深度的對話和交流,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共同幫孩子消除孤獨,找回親情。



傾聽接納孩子的心聲幫他情緒表達

我們不妨透過現象看本質,14歲孩子叛逆期諸多的不良表現形成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一是叛逆現象的出現,是孩子青春發育期的正常表現,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二是做家長的沒有設身處地的,沒有感同身受的和孩子處在同一個情緒頻道上共振;三是做家長的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學習和研究孩子的成長規律,沒有和孩子形成情感上的共情。科學的方法是家長應該抓住孩子情緒化的發洩瞬間,不因孩子的發洩而發洩,不因孩子的衝動而衝動。與此同時,不要和孩子正面交鋒,不要和孩子針尖對麥芒,不僅要用大人眼睛觀察,更要用大人的心靈識別,耐心傾聽孩子宣洩的目的是什麼?仔細研判孩子的心聲是什麼?做家長的一定要明白,當孩子的青春期悄然而至的時候,一定不要視而不見,一定不要置之不理,一定不要輕言放棄,別給孩子的成長留下缺陷,別給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留下遺憾。



把青春期叛逆當做教育的大好機會

既為人,就有情感。情感的表達是多元化的,有高興就有悲傷,有喜歡就有厭惡,有開心就有憤怒,有無畏就有恐懼,有公平就有偏見,有聽話就有任性,有誠實就有虛偽,有自律就有放縱,有端正就有扭曲……它們之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高度統一。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視自己為小大人,對自己十分“自信”,看似什麼都懂。可事實是他們因年齡限制,因生活閱歷不足,因知識積累不夠,因做人處事經驗不足,對自己的認知甚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有一定的侷限性,對生活的體驗有極大的受限性,對學習的態度也存在著不端正性。無論是完整家庭、單親家庭、特殊家庭,還是親子關係、繼子關係、養子關係,都應該牢牢抓住孩子的青春叛逆期不放,珍惜這一教育機會,每次教育孩子只抓一個主題,不要量大面寬。讓不聽話的變得聽話,讓愛撒謊的變得誠實,讓不自律的變為自覺,讓學習態度不端正的變得端正。就事論事,一事一議,這既是教育孩子的機會,也是家長自我教育的大好機會。



明辨是非規範行為幫孩子解決問題

做人不易,做人難;做父親不易,做養父更難。難在如何藝術的拿捏自己和繼子之間的關係?難在如何藝術的拿捏養母和繼子之間的關係?難在如何藝術的拿捏繼子和他生母之間的關係?難在如何藝術的處理三角家庭的親情關係?難在如何讓繼子判斷是非曲直?難在如何規範繼子的行為?難在如何讓繼子早日健康平安的度過叛逆期?難在如何教育繼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難在如何教育繼子早日長大、早日成人?問題多多,困難多多。既為養父,就要知道父愛如山;既為養父,就要含辛茹苦;既為養父,就要忍辱負重;既為養父,就要勇於擔當;既為養父,就要善於溝通。既為養父是現實面前不後退,一大堆的問題不僅要自己明白,更要讓繼子明白。諸多的困難面前不畏縮,這些困難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共承擔、同克服。不因養父繼子的關係而自卑,更不要自暴自棄。在既不失養父的尊嚴,又不失繼子的尊嚴的前提下,探索尊重父子的人格,科學有效溝通的路徑,和孩子一起直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家長朋友們,叛逆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情緒管理是一個人畢其一生的研究課題。處在叛逆期期的孩子,往往是歪門邪道先於光明正大而出現,弄虛作假先於實事求是而出現,虛情假意先於誠實守信而出現,依附懶惰先於自主學習而出現,自由散漫先於自我教育而出現。把這些現象歸納起來,就是情緒表達先於理性思考而出現。一句話,繼子教育不易,養父尚需謹慎,讀懂孩子很重要。

2020年2月28日


若水12806


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掌握好“順”“引”“定”幾個技巧。當孩子無名火氣,或反駁頂撞時,作為師長一定要冷靜,“順”著孩子的心理,找準問題的癥結,先懂得“服軟”,比如孩子嫌你嘮叨而生氣,家長千萬不要和他(她)“頂牛”,“我這都是對你好!”“不愛聽就一邊去!”類似這樣剛性的話語不要說出來,而應該“好的,我不再囉嗦了。”“下次一定改……”看似服軟的話,實則緩解了彼此間的緊張。“引”就是等孩子情緒穩定了,你要和孩子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我們可以坐下聊聊嗎?”平等交流中,孩子會被溫潤的力量感化;孩子如果還是不“解氣”,家長依舊要“順”,“我也知道做得不好,那你能告訴該怎麼辦?”商量的語氣,更有助於拉近親子關係;確實不行,那就幽他一默,“對不起,我錯了,請原諒!”這並不是放低了身價,相反地,讓“怨氣”中的孩子反而覺得你很“可愛”。只要雙方和顏悅色地開始交談了,那“定”就會水到渠成啦,也就是你們協商制定的“誓約”,也就成文啦……





談文化論教育


對孩子要貼心交流,在這時期不能粗抱,用切身體會交談,掌握孩子思維動機進行引導,多關心創造機會相互散散步談談心,讓他去了解父母,使他主動與你們交流,逐步建立朋友式的感情無話不說,體會父母的不易!


結紅529


14歲的叛逆期準確嗎。未必的!

12-18歲的青春期是兒童向成人轉變的過渡階段,身體的發育讓他們對異性產生興趣,喜歡參加兩性組成的集體活動,並開始發展兩性關係。

14歲的孩子不過是試圖從父母那裡獨立出來並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容易產生類似成人的牴觸情緒和衝動。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這個階段少年渴望被當成大人尊重的平等交流需求,肯定他們的成長速度,鼓勵他們積極拓展各種有益的朋友圈,面對他們情緒激動和行為衝突時,不過過分苛責他們的過失,讓他們學會自我情緒調節的技能以及面對壓力的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