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每天吃水果可以代替吃蔬菜嗎?為什麼?

難言軍團一反迷你


水果、蔬菜不能互相替代 首先,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從營養素的總體含量和總的抗氧化能力來說,水果不如蔬菜。水果和蔬菜雖然都含有維生素C和礦物質,但水果中除了鮮棗、山楂、柑橘含維生素C較多外,一般水果如蘋果、梨、香蕉等所含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都比不上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從經濟角度來說,水果品種沒有蔬菜豐富,價格更是較蔬菜昂貴。因此,要想既充足又經濟地攝取維生素C和礦物質還是多吃蔬菜好。 其次,蔬菜不能代替水果。與蔬菜相比,水果也有其自身的優點。除了味道香甜、不用烹調、營養流失少外,多數水果都含有蔬菜中所沒有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非營養物質,如各種有機酸(檸檬酸、蘋果酸和葡萄中的酒石酸等)、酚酸類物質和芳香類物質。這些非營養物質對健康不無裨益,可刺激消化液分泌,開胃消食,並促進多種礦物質的吸收,可抗菌消炎,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凝集等。 由此可見,水果和蔬菜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特點,兩者不能互相替代。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中早就提出了“五菜為充,五果為助”,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蔬菜和水果在功用上和用量上的不同,蔬菜作為人體獲取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可以較多地食用,而水果只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少量食用。現代營養學也推薦“每餐有蔬菜,每日有水果”。


福田海之聲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認為只要每天吃足夠的水果,就能滿足人體所需的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其實這是個誤區。

  一般講,大多數水果含的碳水化合物多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一類的單糖和雙糖,因此我們吃水果時,總會感覺甜。相反,蔬菜就感覺不出甜味來。從表面看,單糖、雙糖和多糖都是碳水化合物,它們對人體的功用一樣,好像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從人體的消化吸收和其他一些具體生理作用上看,便不盡相同了。例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在人進食之後,小腸可以不加消化或稍加消化(如蔗糖),便能很快直接吸收入血,不像多糖澱粉需要各種消化酶在消化道逐漸消化水解成單糖,才緩緩吸收入血。水果含單糖和雙糖多的這個特點對人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好處是吃後吸收得快,供給能量較及時;壞處是如果吃含糖水過多,就容易造成血液中血糖濃度急劇上升,進而刺激胰島大量分泌胰島素,使血糖濃度較快下降。由於血糖波動,會使人精神不穩定,感到不舒適,如頭昏腦脹、精神不集中、疲勞等。而吃蔬菜,即使吃的是根莖類的,也多是澱粉,吃後是慢慢消化,逐漸吸收,人體血糖濃度上升下降的波動就不會很劇烈。

  葡萄糖、果糖、蔗糖進入人體肝臟後,很容易轉變成脂肪,使人發胖。尤其是果糖,在肝臟中更容易合成脂肪。這樣還會使人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升高,對人的心血管有害,會引起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癥。它們又是動脈硬化、冠心病的根源,對小孩和老人更為不利。

  水果和蔬菜雖然都含有維生素C和礦物質,但在含量上還是有差別的。除了含維生素C多的鮮棗、山楂、柑桔等外,一般水果如蘋果、鴨梨、香蕉、杏等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比不上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因此,要想獲得足量的維生素還是必須吃蔬菜。

  吃蔬菜時通過烹調加工,還可以從鹽、植物油、醬油等調料中獲得其他一些營養物質,而吃水果在這方面就會受到限制。

  當然,水果也有它獨特的功用,比如大多數含有各種有機酸,如檸檬含有大量的檸檬酸,蘋果含有大量的蘋果酸,葡萄含有酒石酸等等。這些有機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飯後適量吃點水果對消化大有益處。另外有些水果還含有一些蔬菜沒有的藥用成分。一般而論,水果與蔬菜還是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功用的,水果既不能代替蔬菜,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對此,古人早已提出了精闢的見解。他們把蔬菜與水果分別稱為“五菜為充,五果為助”,準確地道出了蔬菜和水果在功用上和用量上的不同,蔬菜是人作為獲取維生素、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可以較多地食用,而水果只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少量食用。



飛奔的KK


每天吃水果不能代替蔬菜,那個果實都有他的營養,所以我們要營養均衡。不能挑食。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請合理安排飲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