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人的習性中,最頑固莫過於方言,哪怕你平常說普通話,卻可能在夢中不經意間說出方言,那些帶有胎記的母語,其實就是鄉土文化的印記。這些泰州方言,你也許經常在說,但你知道他們的來歷嗎?

八怪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八怪”這個詞廣為人知,一般人以為由於有個“揚州八怪”,其實,“八怪”最初並不是指這八個人,而是說一個人不遵守佛家“八戒”,便稱這個人為“八怪”,後來慢慢演變成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不合規範,便稱這個人或這種行為為“八怪”。

洋氣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洋氣:意即時尚、漂亮。你別以為它是近現代的產物,其實源自唐朝,有清一代使用尤盛,但當時不叫“洋氣”,而叫“揚氣”,“揚”,即指揚州。古時揚州作為重要城市,其生活方式與愛好引領時尚,廣被世人所仿效,謂之“揚氣”。後來,西風東漸,洋油、洋火、洋布、洋鹼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洋”也成了引領時尚的代名詞,於是“揚氣”又變成了“洋氣”。

五二六三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指不穩重,行事不端、輕浮。“五二六三”與“吾兒祿山”諧音,傳說楊玉環和安祿山之間關係曖昧,有一天適逢唐明皇駕到,當時安祿山背對唐明皇,沒有發現皇帝到來,楊玉環只好喊到“吾(我)兒祿山見駕”以提醒安祿山,後來人們把“吾(我)兒祿山”說成“五二六三”。

杲子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泰州很多地區稱東西為“杲子”,其實“杲子”即“杲昃”,報人戈公振先生曾解釋:“日出為杲,日落為昃”,恰好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這樣“杲昃”就代表“東西”了。清代泰州學者趙漁亭的《海陵竹枝詞》:東路人來買“杲子”(東西),南路人邀過“瓦家”(我家)。忽逢西北鄉農到,醒得(曉得)連稱笑語譁。說明泰州城的東鄉方言有“杲子”,而城南、城西北鄉沒有,各鄉農民見面還會相互嬉笑一番。

假馬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意即假裝。傳說清兵屠城揚州十日後,全城僥倖存活下來的只有賈姓與馬姓兩家,其後的揚州人均從外地遷徙而來。於是,偌大的揚州城中,賈家馬家成了唯一正宗的揚州人。若有外地人在揚州人前擺譜冒充正宗,被人識破常遭斥責:“你別跟我們賈(家)馬(家)的!”由於假、賈同音,久而久之,賈馬成了假裝的意思。

槓喪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就是和別人吵架的意思。泰州舊時人家出喪,都要找身強力壯的人抬棺材,一般是四個人必須要一口氣就把幾百斤重的棺材抬起來,抬的時候,四個大漢肩上扛起槓子一起發力,大聲喊叫,再加上旁邊觀望的七嘴八舌,場面嘈雜不堪,久之,泰州人就把吵架比作抬槓子出喪——槓喪。

神氣六國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形容一個人得意洋洋,含貶意,也用於形容小孩子精神好,神氣活現的。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遊說六國結成聯盟對抗強秦,六國訂立“合縱”盟約,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專管聯合抗秦之事。蘇秦六國封相後榮歸故里,風光無限,一時得意非凡。“神氣六國”成為泰州方言即出於此典。

楊梅廣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喻指不太瞭解的名堂或花樣,帶有貶義。 楊梅廣,即楊梅瘡,梅毒所發之瘡,因色紅似楊梅,故名。 廣,“廣瘡”的省稱,據說此病最先是從外國傳至廣州,所以“楊梅瘡”又被稱為“楊梅廣”,由於是從外國進入的,中國醫生不知何因引起,所以泰州方言中把不瞭解的事物貶稱為“楊梅廣”。

無二八鬼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亦即“無二鬼”,喻指不做正經、正派事者。“無二鬼”是民間迷信所謂“黑無常”“白無常”,合稱“黑白無常二鬼”,是陰府閻王手下的勾魂之鬼。泰州話的“無二八鬼”用來形容不正經、不正派的人或者事,例如:這些無二八鬼的人,你少同他羅嗦。又如:你是本分人家,這些無二八鬼的事不能做。

肉神不安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泰州話的“肉神不安”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人內心驚慌、煩躁不安,二是用來形容家庭被幹擾得無法安寧。古人認為人的心、肺、肝、腎、脾、膽各有神靈主宰,稱為六神,又指門神、井神、灶神、廁神、土地神、戶尉神六位宅神。方言“肉”和“六”諧音,泰州話的“肉神不安”兩個意思分別對應“六神”的兩個義項。

以上這些方言散佈在泰州城鄉不同區域,有的聽起來很土,其實源自很“文”的歷史典故,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給泰州老百姓的生活打上深深烙印,同時,從中也可看出,它代表了泰州風俗文化中勸人向善的價值取向。

你知道這些泰州方言的來歷嗎?漲姿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