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同為首輔,為何霍光能廢劉賀而楊廷和廢不了朱厚熜?

上馬擊狂胡


同為首輔,霍光和楊廷和的權力地位不盡相同,可以說霍光的權力要遠大於楊廷和,霍光是實質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由於門生黨羽滿天下甚至地位高於當時的皇帝劉賀,而楊廷和在當時只能算是名義上的第一人。這一切是由於漢朝和明朝的選才制度以及政治制度不同所造成的。

選才制度

明朝的選舉制度大家都很熟悉了,是科舉制度,基本上就是根據考試來選拔人才,雖說也有所謂的門生座師,鄉黨等等,但是在明朝前中期由於政治相對來說比較清明(當然也可能是被朱元璋殺怕了),所以說朝廷內部的結黨並不沒有那麼緊密。

而漢朝呢,採取的是鄉里察舉,這個制度是什麼呢?就是說鄉里認為這個人有才,那麼就會推舉他到朝廷任職,這種選舉制度就造成了一大弊端,那就是如果你想子孫後代一直做官的話那麼你就得一直朝中有人,所以這個制度呢就造就了一個現象-門閥現象。基本上只要在朝中任職幾年,門生故吏就會不少,更別說像霍光這樣,兩代人在朝廷中樞幾十年的人了。

政治制度

明朝自從朱元璋殺死胡惟庸之後,宰相制度自此終結,但是由於後代子孫沒有朱元璋這種勞模精神,所以又發明了內閣制度,內閣首輔成為了名義上的宰相。然而內閣首輔和宰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楊廷和是文臣,手裡缺少軍權,在明朝文武大權一手在握是很難想像的,要知道整個明朝文臣和武將一向是不對付的,更何況京城的軍隊大部分掌握在和朱棣一起靖難的那群勳貴的後代中,這些人更不可能幫楊廷和了。

而霍光的職位是什麼呢,大將軍、大司馬,這個職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手裡有軍隊,而且由於上一點所說的朝廷上下都是其門生故吏,相當於選拔權和軍權都在霍光手裡,所以說霍光想罷免一個剛登基沒有一點根基的皇帝一點難度都沒有。


其實明朝相對於漢朝來說,中央集權程度加深,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避免出現霍光這樣的權臣,所以說楊廷和是沒有這個實力去罷免嘉靖的。


楓葉0829


倆人手中握有權限不同。

霍光是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既掌握軍權,又領導中樞政務。楊廷和只是一個內閣大學士,兩者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在漢武帝臨終前,霍光成為了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

按照漢朝制度,這個位置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霍光,既有相權,又有軍權,後世沒有人能跟他相提並論。

而海昏侯劉賀,他能短暫的當上皇帝,完全是霍光的扶持。既然霍光能立他,自然也能廢了他。


因此,霍光經常被人和流放太甲的商朝大臣伊尹並提,並稱伊霍。後人往往以“伊霍之事”,指稱權臣攝政廢立皇帝。

再說說楊廷和與嘉靖。

這對皇帝-大臣的關係,與霍光那會情況不同。


首先,楊廷和只是內閣大學士,這個位置是與司禮監、科道系統互相牽制的。換言之,楊廷和並不是真正的宰相,權力與霍光不可相比。

其次,嘉靖的皇位,本質上與楊廷和的意願無關。這個結果,是遵循朱元璋《皇明祖訓》規定的明朝家法所立的皇帝。

因此,霍光能廢劉賀,但楊廷和絕無可能廢黜嘉靖。


HuiNanHistory


我覺得說到底還是政治體制的不同還有兩人背後所代表的勢力的不同,漢朝時雖說也是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央集權制度但它是郡縣封國並行,中央的影響力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十分強大。而且漢朝選官是察舉制和舉孝廉,教育資源被貴族所壟斷所以官員基本出在幾個大的家族或者小地主家中。因此形成“士族”這一政治勢力,這些官員主要對自己的家族效力為維護家族利益不遺餘力。霍光當時可以看做一些士族在朝廷的代言人與利益維護者,劉賀上臺就削弱霍光權力,這在霍光和士族眼裡都是不能容忍的。再由於士族在朝廷和地方的影響力,所以霍光能輕易的召集勢力逼劉賀下臺。

明朝時科舉制的成熟打破了在“門閥士族”這一政治勢力使老百姓的孩子也能立足朝堂握天下權柄,張居正就是例子。雖說後來誕生了“文官集團”但由於明朝是高度中央集權的王朝,前期權力全部集中於皇帝,後期是內閣。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權力極大但他也並沒有廢皇帝的權力與勢力。文官集團只是依附皇權的羽翼並不能單獨與皇權對抗所以你讓他們攻擊攻擊幾個官員拉幾個尚書總督下馬他們還做的到。直接攻擊皇帝搶奪皇權他們是不敢的,因為他們背後的勢力穩定性太差,合作基礎弱。誰都怕沒弄好被推出去當替罪羔羊。當時明朝時思想都以程朱理學為主,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如果楊廷和敢行廢立之事必將眾叛親離,所有官員定群起而攻之讓他身敗名裂,所以楊廷和自己也是不敢的。


信風煇


霍光這個人真是厲害,他不僅僅和皇帝劉賀相抗衡,而且他還真的將劉賀活生生的從皇位上給拽了下來。

霍光廢除劉賀

劉賀可真是一個傀儡皇帝,想當年他繼位的時候都已經有著二十歲的年齡了,但是即使他二十歲了,依舊十分輕易的就被霍光從皇位上拉了下來。


當時這位皇帝才登上皇位二十七天,但是他不知道權衡之術,也不知道要龍御天下,反而最直觀的事情是他拉攏舊臣,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忍的是,他還荒淫無度,於是霍光對於這一個自己親手扶持的皇帝十分不滿,就著手將他拿下來了。


從上面,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霍光可以拉下劉賀的原因了 一個就是他繼位不久,另外就是他是霍光一手扶持的。

楊廷和,朱厚熜

朱厚熜何許人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嘉靖皇帝。楊廷和呢?他也是大明王朝十分著名的首輔大臣之一。而朱厚熜能夠當上皇帝有著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位首輔大臣。

當明武宗駕崩,於是滿朝文武就在找尋新的繼承人,朱厚熜作為明武宗的堂弟也在其列。而依據明朝的典制,最後朱厚熜當上了皇帝,雖然不可說與楊廷和毫無關係,但是實際上嘉靖是憑著自己的血統繼位的。



還有就是嘉靖很聰明,他知道內斂,而且嘉靖也確實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於是這就給楊廷和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他可以推動朱厚熜做皇帝,但是卻沒有能力廢了他。


是阿維啊


同是權傾朝野,霍光能廢立皇帝,楊廷和為何不能?

  楊廷和和霍光,兩位都是一時人傑,人中龍鳳,在各自的時代裡,呼風喚雨,吃得很開,但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把這兩位放一起比,楊廷和只能是先退場了。

  霍光能隨便立皇帝,比如劉賀,比如漢宣帝,楊廷和卻不能,為什麼呢?

  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是相,明朝的相權很強,這是沒什麼大問題的,但是嘉靖時的楊廷和,做不到一人說了算,朝裡有的是他的反對派,嘉靖就從這裡面去拉攏,團結為自己的力量。他能廢立嘉靖?肯定不行的。面對不聽話的嘉靖,他只能帶著其他人一起,諫,諫,諫,嘉靖呢,不聽不聽不聽,楊廷和也只能是不聽我的我罷工,我不幹了,我回家去,再不聽我死給你看。結果呢,咱們都知道,“帝聽之去”,隨便他,愛咋咋的,要不是其他文臣給臺階,楊廷和都不下來臺。嘉靖有嘉靖的辦法,他拉攏了人,他還時刻撂挑子表示回家找媽去,結果大家都知道,嘉靖位子越坐越穩,楊廷和拿他沒辦法啊。為什麼沒辦法?說白了,就是因為朝堂上,楊廷和他不能一人說了算,軍權呢,他更是沒有,所以只聽是一諫到底。

  當然了,楊廷和還是相當有本事的,他鎮靜,沉穩,有政治家最優秀的品質,在明世宗還沒有到達京城時,楊廷和攬朝政三十七天,革除武宗朝留下的各種弊政,利落而果決,朝廷內外對此一致稱讚。可是,嘉靖帝不是好惹的,他敏銳地發現朝堂上的各種勢力的不平衡,輕巧巧地四兩撥千斤,以大禮議事件為點,把楊首輔趕回了家,後來乾脆讓他當了個平民百姓。

  霍光呢?他是漢武帝任命的顧命大臣,大司馬大將軍,是給漢昭帝準備的一套班子成員,是用來槓丞相和御史等人的,霍光一生,風風光光,漢書裡有不少相關描述,比如:政事決於光;諸地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御天子;光威震海內;輔幼主,政自己出;萬姓之命在於將軍,唯大將軍令……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霍光的家人,霍光的親戚,織成了一張強有力的網,說霍光代天了攝政,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到了後期,只有他想不到的事情,沒有他做不到的,比如說廢立皇帝劉賀,輕易地就如開了一次會似的。

  劉賀是笨得很嗎?他不如嘉靖聰明嗎?未必,劉賀也曾經想過用丞相御史什麼的,槓霍光,結果呢,相早就被霍光玩死了啊,朝堂裡,霍光說了算,軍隊裡,霍光說了也算,劉賀根本借不到什麼力,怎麼和人鬥?劉賀到京城,估計也是有一番雄心壯志的,可是很遺憾,咱們只知道他一月幹了多少多少壞事,根本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績。想想其實也不難理解,失敗者,不就是用來給人抹黑的嘛,哪怕你不是那麼的黑。劉賀被廢,沒引起朝野震動,就當是接了個小孩子來京城,然後他胡鬧了一陣,然後霍光就把另一個皇帝漢宣帝給扶上了臺。群臣們原來到霍光那議事,後來還到霍光那議事,不影響。

霍光本人還算是比較謹慎的,宣帝上位,還表示過要還政於帝,也表示要把自己的三千戶封吧給侄孫霍山,繼承兄長霍去病的香火,他給自己安排的墓地規格也中規中矩。只是一來漢宣帝是隻小狐狸,一直在忍,另一方面霍光的家裡人尤其是他妻子(非原配),實在是得意忘形小人相,最終給霍光弄了個晚節不保。霍光有知,也該感慨,娶妻當娶賢啊。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了,期待各位朋友的關注。(網絡圖)


葉之秋


歷史是不能類比的,看似相像的情況,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廢立皇帝絕對是個風險巨大的技術活,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幾乎很難複製。

楊廷和看似跟霍光一樣,是朝廷無可爭議的一把手,其實兩人面臨的環境,和個人身份及實際權力的大小,差異太大。另外他們面對的對象,實力也不一樣。

霍光與楊廷和差異,決定了兩個人的路,是無法相交的平行線

楊廷和是儒家士族階層出身,儒家思想是其精神核心,忠君像一個道德藩籬,楊廷和不可能突破這個界限。

世人只看到楊廷和所代表的士族集團與皇權的衝突,沒看到這種衝突,始終沒有超出忠君的範疇。明清時期,皇權逐步走向獨裁,已經偏離了唐宋形成的皇權與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而楊廷和所爭取的正是士族階層,在政權上的該有位置。這也是士族階層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訴求,是對朱元璋獨裁政治的一次糾偏。

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楊廷和在正德和嘉靖擔任首輔時,他關注的焦點都是在政治改革,而不是權力分配,雖然“大禮儀之爭”本質上涉及權力之爭。也就是說,楊廷和所追求的是,皇權統領下的共治,是對治理結構絕的關注,而不是個人凌駕於皇權之上。

楊廷和麵對正德時期的混亂,常常心力憔悴,多次請辭,藉著丁憂,他毅然決然地足足“逃離”朝政三年。“大禮儀之爭”中,也是楊廷和主動繳械,並非窮途末路的被動結果。

這些都說明,楊廷和沒有擺脫儒家忠君思想,他本質上還是在維護皇權,不可能做出廢立皇帝的行為,更不可能為個人利益,讓自己走向道德審判臺。

霍光則不一樣,他不是儒生,甚至都算不上讀書人,世人對他評價是“不學無術”。霍光其實就是秦朝和漢初體制中的“吏治”代表,如果要歸類,他屬於法家思想。

與儒家思想忠君不一樣,法家其實更忠於自己的職守,而不是操守。再形象一點比喻,霍光更像一臺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只為目標服務。楊廷和像一名操作工,他融入更多的“情懷”。

基於這種差別,霍光對君主的“忠”其實只能排在第二位,甚至皇帝只是實現其目標的工具!這就是他與楊廷和的本質差別,他沒有道德枷鎖。

因而,楊廷和天生就沒有廢立皇帝的思想基因,霍光這樣的權臣,恰恰是楊廷和批判的對象!

劉賀與朱厚熜差異,決定了霍光能跨過小河溝,楊廷和無法橫渡大江

劉賀即位時18週歲,朱厚熜即位時只有14週歲。但顯然,18歲的劉賀,不具備14歲的朱厚熜的才具和胸襟。

劉賀之所以二十七天就被廢,說白了就是他自己太膚淺,對朝政局面沒有半點清晰的認知。他在自己還沒坐穩的情況下,就急於跟霍光爭奪權力,對政治鬥爭一竅不通,枉為皇室子弟。

同時,劉賀也不識大局,沒有認識到霍光對國家的價值,一切從個人好惡和利益出發,格局太低,眼界太窄。這種人當皇帝,恐怕是漢帝國的災難!

請注意,這是在拋開強加在劉賀頭上的,一千多條罪狀基礎上說的,假如其中能有幾條坐實,也足以說明劉賀品行不咋地。這樣一位無德無能的傢伙,怎麼會是霍光的對手?

朱厚熜不一樣,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少年,但表現出來胸襟氣度,以及出色的才能,連楊廷和都佩服。

比如,朱厚熜還沒進城,他就敏銳地意識到,從哪個門進皇城,事關他的身份以及未來的地位,所以堅持要求按自己的意圖辦,否則寧可不即位!事實上,楊廷和哪有再換儲的退路,只能接受朱厚熜的條件!

這種洞察局面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老道,哪是十四歲的少年,簡直就是四十歲的老江湖!屁股還沒坐上龍椅,就先給楊廷和一個下馬威!

在朝政問題上,楊廷和與朱厚熜多次發生激烈衝突,但朱厚熜所表現出來的胸襟讓人感佩,他不光給楊廷和以鼓勵,甚至曾經公開承認錯誤,向楊廷和道歉。

要知道,朱厚熜也是人,也存在人性的弱點,能主動剋制自己的私慾和情緒,能擦亮雙眼,看到楊廷和的價值,不遺餘力地給予支持,至少說明,朱厚熜確實具備了明君的基本條件。

後來的事實證明,朱厚熜把控時局的能力,無論哪個大臣都難以望其項背,劉賀跟他相比,差距太遠太遠!即便楊廷和有廢立之心,他也做不到。

內朝官制和內閣制差異,註定霍光的專權和楊廷和的臨時工身份

比當事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環境的制約。

支撐霍光專權的是內朝官制,而讓楊廷和成為一把手的是內閣制。內朝官制和內閣制,表面上看有那麼一點相似,其實差異很大。

內朝官制創立於漢武帝,是皇權架空三公的武器。到霍光時期,內朝的大權,完全掌握在代政的霍光手裡。也就是說,內朝官制造成的結果是,霍光成了無冕之王!

內閣制始於明成祖,起初的性質跟內朝官類似,是皇權獨裁的助手,到後期逐漸演變成“多相制”。也就是說,內閣其實是皇帝平衡朝政各派勢力的工具,首輔也很難在內閣中做到獨裁。

內朝官制,讓霍光的權力有了制度性保障,內閣制,則讓皇權得到了制度性保障。所以,霍光是獨裁者,楊廷和只是受聘的高級打工仔,隨時可以被替換。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霍光滿朝盡黨羽,連老資格的張安世都得投靠在霍光門下,霍家子弟後期完全把控了朝廷要樞。而楊廷和呢?別說黨羽,連他自己都如履薄冰,時時刻刻遭受政敵的排擠和打擊,皇權如果支撐他,他還能說了算,一旦失去皇權的信任,分分鐘倒臺。

楊廷和廢立皇帝?在那種環境下,先把自己站穩了更現實!

軍隊是豪賭一把的關鍵力量,霍光有條件,楊廷和連邊都摸不上

政變是一件風險性很大的技術活,即使條件再成熟,依然是搏命的行為,離不開軍隊的支持。霍光有基本條件,楊廷和沒有。

西漢的政治結構和大明不一樣,大明更成熟,軍政完全是兩條線,首輔想介入軍隊,門都沒有。西漢不一樣,那時候的朝政有兩個特點:一是家國不分,皇室事務與國政攪和在一起,二是軍政不分,文官兼任將軍。

以霍光為例,他的職務是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也就是說他以軍界第一人身份,兼領朝政一把手!

那麼霍光可以隨心所欲嗎?也不是,正常情況下,霍光沒有調兵權,調兵權在皇帝手上。不過,霍光可以做到,把軍界的大大小小將領們,都換成自家人。我們可以看到,連皇帝的貼身保安團,衛尉、中郎將、期門郎、羽林衛等,都是霍光的親信。

這是個什麼局面?皇帝的生死都控制在霍光手裡了!兵符能調動誰啊?

即便這樣,在廢黜劉賀的時候,還是充滿了兇險。劉賀太低能,被打了措手不及,沒有任何準備。更關鍵的是,他當時就懵逼了,都沒做反抗。如果他利用兵符,和自己從昌邑國帶來的親信,跟霍光對峙,而不是拱手交上玉璽,恐怕誰勝誰敗還真不一定。

楊廷和呢?完完全全的文官,鬧政變根本摸不到門邊!

綜上所說,不能簡單將楊廷和與霍光類比,表明面上他們都是權臣,其實兩個人的差異,決定了楊廷和不會做出與霍光相同的舉動。對手的情況差異,也註定楊廷和做不到。再加上客觀環境的制約,楊廷和根本不具備廢立皇帝的客觀條件!


尋根拜祖


雖同為一朝首輔,看似尊貴顯赫榮耀,卻地位權力都有天攘之別。西漢首輔權臣霍光地位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天下位極人臣,故能廢天子劉賀立劉洵為漢宣帝。明朝首輔楊廷和雖出身名門,又位列首輔,卻空有首輔之名卻無至高之權。所以霍光有超強之權能廢天子劉賀,楊廷和卻無權廢天子朱厚熜。


小龍女5505


根本原因在於漢與明的制度設計權力制衡方面不同,主要表現有:a,漢朝的皇權沒有那麼集中,皇帝的私權被世家大族限制著,國家的權力三公九卿掌握著,皇帝本人並不能為所欲為。明朝是一個沒有制度的朝代,皇權高度集中,將國家權力收歸皇帝本人,從此任何人都只是皇帝的代理人而根本沒有其他集團可以挑戰皇權。

b,當時霍光的權力是全方位的,包括軍政大權獨攬,而明朝的內閣只是首輔相當於皇帝的秘書班子,楊廷和並不握有軍事大權,行廢立之事是一項非常危險的事情,對全局沒有決定性的把握對掌權者是毀滅性的打擊。


陽光普照的日子


霍光能廢劉賀那是他能量大,大權獨攬,朝廷內外都是他的人,劉賀是他一手扶上去的,能讓你上臺就能讓你下臺,而楊廷和他的能量遠遠不及霍光,他根本就沒有實力和資格廢嘉靖帝朱厚熜。


霍光那可是四大命大臣之一啊,漢武帝死後,認命了四個人做顧命大臣,霍光就是其中一個,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當時劉弗陵在位時,霍光通過手段把其他二位顧命大臣幹掉了,一個病死了,只剩下霍光一個人了,這樣一來霍光掌控了整個朝廷,官員幾乎都是霍光的親信,更重要的是霍光也是大將軍,掌握著兵權,又有實權,再者皇太后都是霍光的親孫女,可以說劉弗陵死後,霍光就是權力的第一人,他自己都可以做皇帝了,當然他是不能做的,只能做“站著的皇帝”,旁邊坐著的才是真皇帝,霍光是“實權皇帝”。劉賀還是霍光選出來當皇帝的,本來皇位就不該輪到劉賀,只不過霍光看劉賀這個人,覺得劉賀容易控制,方便自己繼續大權獨攬。沒想到劉賀當了皇帝后,不斷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霍光的勢力,導致霍光很不爽,你以為你是誰啊,你做皇帝還是我扶上去的,能讓你上去,就能拉你下來。因此劉賀做皇帝不到一個月,霍光就讓自己的親孫女上宮太后以“天子無德”的理由廢了劉賀,畢竟劉賀在不到一個月中幹了幾百件荒唐的事,不管真假,反正有理由廢了你就是啦,劉賀就這樣成了西漢歷史上最短命的皇帝。誰讓劉賀愚蠢不知進退,迫不及待想要削弱霍光的實力,霍光自然有實力反擊,皇太后都是我自家人,廢劉賀真不難呢!



楊廷和廢嘉靖帝朱厚熜那是自不量力,別說他沒有這個資格和能力,一旦他有這個提議他連命都保不住,別說去廢帝了,那是白日做夢。首相明朝和漢朝的權力制度不同,明朝是由皇族後宮勢力,宦官勢力,文官勢力三個集團構成了權力的平衡,而文官集團相對弱一些。楊廷和之前內閣首輔罷了,他不是顧命大臣,再說他也不是文官集團的頭頭,雖說名義上他是頭頭,實質是他不能完全控制文官集團,這是因為內閣的特殊情況所致。本來內閣是向皇帝提供建議的機構,明朝是廢除了丞相制度的,後來因為皇帝懶惰,內閣才逐漸權力增大,但是還不能大權獨攬,因為六部的官員不是內閣的從屬,這些六部官員和內閣成員也是有權力爭鬥的,誰都想把你搞下去,我當內閣大學士。武宗朱厚照死後,因為沒有兒子,朱厚熜從血統還是祖制上都是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而武宗的生母張太后和楊廷和商量同意朱厚熜繼位的,就這樣朱厚熜繼位當皇帝,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嘉靖上位後,就開始清除楊廷和的勢力,就像劉賀上位後清除霍光勢力一樣,只不過霍光有足夠實力能廢劉賀,楊廷和卻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廢朱厚熜。你楊廷和以什麼理由廢朱厚熜啊,朱厚熜也沒幹什麼錯事,就算幹了什麼錯事,也輪不到你楊廷和廢朱厚熜,首先張太后就不願意了,廢不廢張太后有話語權,張太后反正兒子死了,哪個做皇帝無所謂,只要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就好,朱厚熜還是很尊敬張太后的,張太后有什麼理由廢朱厚熜呢!再說你楊廷和就為了權力就說要廢帝,你那是不要命了,其他文官肯定會攻擊楊廷和貪戀權力,因私廢公,大家的口水都可以把楊廷和淹死,說白了新帝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官都想巴結皇帝,剛好你楊廷和不知死活想廢帝,這就給了大家藉口拉你下馬,其他文官也想當首輔啊!楊廷和就算有廢帝這個想法,他也說不出來,一說出來官位和命都保不住。最關鍵的是你楊廷和有什麼資格廢帝呢,廢帝是皇族內部的事,你一個外人有資格插手嗎,要知道掌握京城兵力的都是皇族後人,一旦你楊廷和說要廢帝,馬上以“謀反”的藉口殺掉你,在暴力機器面前,你楊廷和算什麼東西,人家霍光就不同那是手上有兵權的,槍桿子出政權那是真理。宦官集團也不喜歡文官集團,宦官集團是依附皇帝權力的,太監給你楊廷和搞動作還不容易嘛,畢竟太監也是有特務組織東廠的,找你麻煩還不容易嗎?最關鍵的是嘉靖是皇帝,是天子,你楊廷和算哪根蔥,能有什麼資格廢嘉靖,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的帝皇權威不是你能隨便抗衡的。楊廷和連文官集團都不能掌握,憑什麼跟剩下的兩大集團鬥啊,就憑你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嗎,那是白日做夢!因此嘉靖三年,朱厚熜只用三年就清除了楊廷和的勢力,把他趕回老家。



霍光和楊廷和麵對皇帝不同結果,一個廢了帝,一個反被皇帝趕回老家,這是因為實力的懸殊,你有實力才能幹事,沒實力說什麼也沒用!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霍光大權獨攬,包括軍權皆在手中,而楊廷和相比沒有霍光那樣的權力;劉賀昏庸,貪圖享樂,而嘉靖皇帝一上任就力革前朝他堂兄正德皇帝的弊政,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勤於政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