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們不應該忽略遼金元等非漢族的政權,因為他們以前都是中國土地上的政權,你認同嗎?

何桂賢


認同,遼金元皆能代表中國。

中國歷史上自宋朝開始,和宋朝同期出現的政權曾經有遼金政權,金滅遼,後金大舉入侵宋,汴梁開封陷落後,康王趙構在商丘登基稱帝,後在臨安偏居一隅,是為南宋。

後蒙古人大舉南侵推翻南宋政權統治中原始為元。

雖然遼金元為非漢民族的政權,且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短暫的存在,但我們不應該忽略歷史上這些政權的存在,因為中華民族的存在本來就是由不同的民族相互融合而來,在幾百上千年的互相民族交融中,形成了如今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局面。

遼金元雖在我國主要以漢民族為主的存在前提下在華夏建立過短暫政權,但己逐漸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被漢民族所融合所吸收,我們今天所講的中華民族己經包含了許多過去的北方民族和部落,如過去所存在的鮮卑,羌族,袛,匈奴,契丹,西夏等民族,在今天也早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員,中華民族的民族包容性,使得過去的許多少數民族逐漸己被漢化,他們學習中華文字,身穿漢民族服裝,接受漢民族教育,傳播儒家思想,生活在華夏這塊土地上,己經完全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先說遼朝,遼重熙二十一年(1052)“其國書始去國號,而稱南、北朝”,什麼是北朝?就是和南朝不一樣的政權,但是南朝北朝同屬一個國家, 也就是遼朝執政者自認為其是中國的政權。而俄羅斯很多文獻也管中國叫契丹。

再說金朝,金史曾經出現中國14次,幾乎都指的是金朝,金朝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使得當時出現一南一北衍聖公,表現出金朝一直試圖取代南宋成為正統王朝的用心,而金將完顏陳和尚與蒙古戰敗被俘,誓死不降,一些將士曾說:“中國百數年,唯養得一陳和尚耳!”十分自然地稱金朝為“中國”。也就是金朝無論從統治者到下層,大家都是認同金國是中國的政權的。

也就是金和宋和遼都是中國,後來元朝統一修史,必須要確立一個正統王朝。而直到元末時期,遼史,宋史,金史一直沒有編寫,原因就是正統到底是遼,宋還是金,史官總是定不下來。最後元朝宰輔脫脫認為,三朝都是正統,決定修三部歷史。就是這麼認為的。

再說元朝,元朝不是蒙古帝國,元朝是一個定都北京,從國號到統治制度均為漢制、按相關規定受天命的政權。忽必烈也是稱宋朝為先朝。即使是推翻了元朝的朱元璋也是把元朝視為正統,忽必烈也被請進了帝王廟。

再看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代,北朝基本為少數民族建立,李唐有鮮卑的血統,趙匡胤也是沙陀族,中華民族也是在這樣的民族融合過程不斷髮展。

漢族是文化認同,而非血緣認同。中華民族是由五六十個民族組成,所有曾經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政權,以及所有中國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政權,都應該加以重視和繼承,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將來擴張的法理基礎。



當代曹植


先說遼朝,遼重熙二十一年(1052)“其國書始去國號,而稱南、北朝”,什麼是北朝?就是和南朝不一樣的政權,但是南朝北朝同屬一個國家, 也就是遼朝執政者自認為其是中國的政權。而俄羅斯很多文獻也管中國叫契丹。

再說金朝,金史曾經出現中國14次,幾乎都指的是金朝,金朝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使得當時出現一南一北衍聖公,表現出金朝一直試圖取代南宋成為正統王朝的用心,而金將完顏陳和尚與蒙古戰敗被俘,誓死不降,一些將士曾說:“中國百數年,唯養得一陳和尚耳!”十分自然地稱金朝為“中國”。也就是金朝無論從統治者到下層,大家都是認同金國是中國的政權的。

也就是金和宋和遼都是中國,後來元朝統一修史,必須要確立一個正統王朝。而直到元末時期,遼史,宋史,金史一直沒有編寫,原因就是正統到底是遼,宋還是金,史官總是定不下來。最後元朝宰輔脫脫認為,三朝都是正統,決定修三部歷史。就是這麼認為的。

再說元朝,元朝不是蒙古帝國,元朝是一個定都北京,從國號到統治制度均為漢制、按相關規定受天命的政權。忽必烈也是稱宋朝為先朝。即使是推翻了元朝的朱元璋也是把元朝視為正統,忽必烈也被請進了帝王廟。

再看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代,北朝基本為少數民族建立,李唐有鮮卑的血統,趙匡胤也是沙陀族,中華民族也是在這樣的民族融合過程不斷髮展。


東海逍遙之客


如果有人認為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屬於中華文明的一份子,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應該用大漢族主義去來審視少數民族政權,這些政權和中原漢族政權一同構成了中華文明,一通構成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年,縱橫九萬里。

那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那我想,以下的幾點原因能解釋這個問題。第一個原因,這些少數民族接受了儒家思想。第二個原因,都認為自己是天朝的大皇帝,認可中原文明。第三個原因,他們都成為了中原文明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弘揚中華文明。

第一個原因,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儒家思想

跟中原地區接觸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在中原內地建立了一些政權的民族,他們都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比如說遼國,遼國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你不可能否認契丹人為中華文明所作出的貢獻,他在保留自己民族特徵的同時,也吸收和弘揚了中華文明,比如契丹人建立遼國,它的社會結構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以遊牧生活為主的生活作息,他這個做法,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少數民族的血性和戰鬥力,從而去杜絕以前少數民族一入主中原就完全被漢化,從而喪失戰鬥力,比如鮮卑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二種是以漢人為主的城市生活作息。這一種的生活習慣,則是適應漢人,從而讓漢人為契丹人出謀劃策。在一個城市裡面,契丹人分為兩種城市佈局,既解決了戰鬥力低下,又解決了利用中原仁人志士,為自己出謀劃策,從而達到最強的政治權利。

第二個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原的大皇帝

孔子很早就說過中華文明血緣定民族而是以文明來定民族。如果你接受我的文明,你接受我的思想,那你就是我們的人,不論你是什麼民族,什麼血緣。這就是中原文明少數民族接受中原的文化,自認為是中原的皇帝,比如說金朝的皇帝,他不提倡漢尊夷卑,他提倡只要認可中原文化,就是中原的皇帝,我們可以認為只要認可中原文化,承認是中國人,那他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那他就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



第三個原因,都是中原文明的接受者和傳播者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們是嚮往中原發達的文明,從而進行學習和模仿中冶文明,他們學習中國的漢語,漢字以及文學史詩,自稱為中國人,他們成為了中原文明最堅實的傳播者和堅定者,比如契丹人,其他人建立了遼朝。



在金朝將遼朝滅亡之後,契丹人就分裂,一些契丹人就跑到了今天的新疆地區,建立了西遼,這個西遼政權一直挺到成吉思汗西征,這個西遼政權就是中原文明的傳播者,因為契丹族人接受了中原文明的思想以及政治制度,這一塊的西遼政權就承擔起了傳播中原思想以及中原文化的使者,向西域傳播。

總結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以文化來定種族,而非血緣,只要你認可我的文化,你就是我們的人,你不認可我們的文化,你就不是我們的人。


經濟戰略




漁樵之人W


當然認同。難道漢族或華夏族的秦皇漢武開疆拓土,吞併各少數民族的生存區域就是文治武功,而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地區,就算外族入侵嗎?而且中國一詞真的和民族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嗎?

"中國"這個詞的含義是經歷過變化的,所以並不可以用古代意義上的"中國"去和今天意義上的"中國"畫等號。

最初的"宅茲中國",這裡的"中國"其實自身就蘊含著一個突破了族群觀念的概念。因為殷周交替之際,中華文明的主體民族並沒有徹底完全地形成,周人和商人在當時幾乎可以視為是兩個不同的族群,武王伐紂從商朝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種外族入侵。"宅茲中國"自身就蘊含著一種含義,即位於天下之中的"中國"是固定的,但統治於此的族群可以輪換。

西周時期,"中國"一詞普遍指國都或周王室的王畿,東周時期這一含義又進一步擴展到華夏地區的各諸侯國,開始逐步成為一個地理概念,但是在中國古代史上,"中國"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國號。據現在的考證來看,在清朝前期,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欽差大臣索額圖的銜上被冠之以"中國"二字,這表明中國從清朝開始已經在外交上開始使用"中國"一詞,可以視作是"中國"開始作為我國號的一個源頭。民國建立後,在法律意義上正式規定了"中華民國"的簡稱是"中國","中國"含義的近代化才逐步成型。

由此可見,"中國"一詞的含義和民族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首先,"中國"的含義自古以來就是在不斷拓展的,而且"中國"一詞早在漢族形成之前便已經在普遍使用。其次,最早在國際事務中使用"中國"來指代我國的並不是漢族。其三,"中國"一詞並不是華夏族或漢族的獨創,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在自己的國號中都使用了"中"這個含義。

還有對民族的界定。今天的漢族並非古代的漢族,不斷有少數民族自然地融入到農耕的漢族中,比如匈奴和鮮卑等。中國近代即已產生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當然,這一概念也是在不斷演變的,比如今天的中華民族指的是國內56個民族的總稱,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曾有一段時間為了民族團結的需要,將中華民族整體視作一個民族。但不論如何,中華民族概念基本上一直代表著生活在我國土地上的所有人(當然,這種概念在清末民初皇漢思想盛行的時代曾有過漢民族主義傾向)。

現在學界普遍認同的一個事實是,近現代中國的疆域基礎,是在元明清三代打下的,而這一時期自身就是蒙漢滿三族交替執政的階段。對於中國的歷史疆域問題,當然存在很多意見,但一個被很多人基本認可的觀念是,中國的歷史疆域以清代疆域為準。在此基礎上,歷史上存在的一系列民族政權,只要其範圍在清朝的基本疆域範圍之內,均可視為中國史的一部分。


何偉讀史


當然不能忽視。

契丹女真作為一個民族早已不復存在,這些人在元代就被一併稱為“漢人”,其後裔血脈完全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無需辨析。即使是相對保留較多特色的蒙古族,主體也中華化了。

既然本來就是中華一體,當然不應該排斥。

但是屬於中華一體不等於說它們就代表著歷史進步,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政治經濟文化都是落後的,是對文明的反動,這一點需要明確。

順便說一下,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近年某種奇怪髮型電視劇的盛行。


真正鱷魚不哭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肯定認同這一觀點。

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智慧結晶,歷史要嘉善矜惡,取是舍非。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政權割據。金戈鐵馬,兄弟紛爭,遂成大一統,這是一個不斷被同化的過程。忽略少數民族政權,就忽略了偉大的華夏文明。

縱觀歷史,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往往開疆拓土,殺伐征討,疆域越大越需要統治者的統馭藝術。所以大多政權存在時間不長,沒有衍生出先進的文明和技術,這也是很多人忽略少數民族政權的原因。

就拿元朝來說吧,各位都知道元朝疆域有多大,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

其實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統治過程中,都非常推崇漢族文化,學習儒家思想,只是大多學的似是而非,再加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不斷,很多被擱淺,但他們都或多或少被漢民族而同化。

總之,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的統稱,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是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政權的。你、我、他,偉大的中華是一家。


魂系安陽河


不認同。細究歷史,我們沒有忽略任何政權,不然大家怎麼會知道遼金元政權呢?清朝也是非漢族政權,它在歷史中與唐宋等等漢族政權記載並不少。個人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尊心,被很少提及的遼金元朝帶給漢族的屈辱多於成就,不是忽略是不願意揭開傷疤。


弱蔓依桐


其實,這只是誤會。沒有人會故意忽略少數民族政權。研究遼金元等政權,倒是更有利於總結歷史經驗,有利於今天當政者借鑑。但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歷時短,對人類發展沒做出大的貢獻。且他們都特別注重武功,不注重文治,所以留下的文字資料就很少,所以,研究者就少,官方歷史課本上佔的比重就小。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不僅不能忽略遼金元,連明清也不能忽略。因為明朝皇帝自朱棣以後,是蒙古族洪基拉部女人的後代,清朝自不必說,是滿清政權。不忽略的原因,不僅有政治的,也有深刻久遠的文化文明的原因。他們都認同中華文明,認同漢語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的天然載體,對漢語都沒有排斥感,入主中原使用漢語漢文是本自其然的事,是反本歸源。其ta語言,都是生滅無常的,唯漢語是永駐不退的。中華文明,是中華各民族共同推動發展的文明。中華民族,已經潛移默化中,中華民族56個民族大家庭的共同使用的民族符號。昔有華夏族,今有中華族,是華夏中華大地文明的進程的紀念。故,不能忽略遼金元明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