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提到明朝後期,相信大部分人的直觀印象就是黑暗、腐敗、陰謀。而這些印象的來源,不得不提到幾百年來籠罩在神秘色彩之下的一個部門——東廠。它的名字經常和罪惡,陰謀糾纏在一起,是朱棣建立,由宦官主管的特務部門。

永樂十八年,明朝歷史上最大的特務機構東廠正式展露,開啟了明朝宦官秉政,權傾朝野的大門。

最初東廠只負責偵查,抓人,並沒有審判的權力,發展到了後期,甚至開辦了自己的監獄。他們無孔不入,監察百官,連另一特務部門錦衣衛也在他們的監控之中。自從這個機構建立,明朝官員人人自危,錦衣衛的地位也受到了影響,因為東廠直接向皇帝負責,其主管是皇帝身邊的人,沒有誰敢與之為敵。權力的不可控性,讓東廠肆意妄為,更讓宦官集團日益漸大,使其後期的權力蓋過皇權。

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宦官的出現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屢興大獄,陷害忠良,黨派相爭,將百姓、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而明朝並不是宦官秉政最為嚴重的時期,東漢,唐朝都曾出現過宦官當道的政治環境,其中唐朝時期的宦官甚至對皇帝擁有生殺大權。故本文從東廠勢力崛起入手,探析各朝宦官集團如何一步步權傾朝野,甚至壓制皇權。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大宦官魏忠賢影視劇形象

一、總緒:宦官的權力來自何處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歷史上英明的帝王不止朱元璋一人,前朝中不乏也有同樣覺悟的,可宦官權傾朝野的現象仍然未被杜絕。客觀來說,哪種利益集團掌握權都是把雙刃劍,宦官集團的出現不是某個皇帝昏庸的產物,而是基於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政治環境。雖宦官秉政多出於政治環境的影響,但其後果甚至動搖國之根本。我們討論某個人或某個集團權利的大小,就要去看他們權利的來源。

根據《後漢書·宦者列傳》中記載:“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宦官權利的來源,宦官的權利來自於皇帝,也是皇權的一種表現。自古以來,如何加強中央集權都是帝王家的必修課,他們把權利分出去勢必是有所目的,並且對象還必須可靠。當然,這個可靠只是在當時他們以為能夠掌握的,事實證明,不管哪種機制,賦予其權力後不加以控制,結果都是覆水難收。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後漢書》部分史料記載

皇帝為什麼會選擇宦官?宦官膝下無兒無女,一般都是年少時淨身入宮,身邊沒有任何依靠,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忠心無二,這就是皇帝選擇宦官的初衷。

那又是為什麼讓皇帝把權利分給宦官?答案很簡單,因為皇帝有敵人,皇權無法與之制衡。能和皇帝正面相爭的規範勢力,只有一種,那就是官僚機構所擁有的行政權,這樣的權利一般由“丞相”帶頭。皇權和相權之爭淵源深厚,可以說是歷史政治上的永恆話題。

除了相權能威脅到皇權,還有一股勢力,叫做外戚。外戚的權利來自於後宮,但其本質還是來源於皇權,所以外戚和宦官都是皇權的一種延伸,操作者身份不同罷了。但是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權利最終的歸屬問題。

提拔外戚,外戚在朝為政,日子久了也會變成了相權的一部分。即使外戚失去了皇權的支持,也可以得到行政權利與之抗衡。而宦官不在朝任職,他們只能依附於皇帝,生死皆在皇帝的一念之間。忠心不二,好控制,這就是皇帝選擇將權利賦予宦官的初衷。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外戚專政的場景

二、東廠的崛起

上文提到宦官掌權的原因,也提到宦官集團出現的必要因素——皇帝身邊出現了敵人。東廠是朱棣一手創辦,當時的特務部門還有錦衣衛。錦衣衛曾經短暫的消失過,朱棣即位後不久就將其恢復。兩大特務部門,提拔宦官,朱棣身邊到底有什麼敵人?

朱棣的上位史說到底還是不光彩的,他怎麼一步步登基為帝,即位後就會把那些曾走過的路給堵住。為了更有效地監察百官,於是朱棣重啟了錦衣衛。可重啟一段時間後,朱棣心中的那份不踏實越發強烈起來。錦衣衛們的出身都是良民,和百官的關係也很密切,並不是他理想狀態中能夠監察百官的部門,於是把主意打在了宦官身上。

帝王對宦官的整體印象是不錯的,原因之一是日常生活離不開宦官的影子,原因之二,宦官們身體異於常人。更何況朱棣能夠順利登基,還要多虧一個“不知名”的宦官給他傳遞了正確信息。這樣考慮下來,朱棣就拍板了——創立東廠,東廠宮家代言人為宦官。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東廠錦衣衛們影視劇形象

根據《明史》記載,“初,太祖禁中官預政。自永樂後,漸加委寄,然犯法輒置極典。宣宗時,袁琦令阮巨隊等出外採辦。事覺,琦磔死,巨隊等皆斬。又裴可烈等不法,立誅之。諸中官以是不敢肆。”

雖然打了自己父親的臉,朱棣任用宦官還是十分注意,對宦官的管制十分嚴格。但宦官執行任務的範圍明顯擴大,為後世宦官專權埋下了隱患。而後輩們也用行動證明,朱棣不聽朱元璋的話在先,那就別怪他們重新制定規則了。成化十三年,明憲宗增設西廠,進一步擴大了宦官的權利。明憲宗就是為于謙平反的那位,其本身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不用擔心誰將他踢下皇位。明憲宗兩為太子的經歷使他難以成為一名合格的皇帝,創立西廠就是他的弊政之一。

《明史》中記載,“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明憲宗人物畫像

為何設立西廠,其因有二。朱見深經歷了父親明英宗被俘、瓦剌進犯、景泰易儲、石曹之亂等,導致他本人極度缺乏安全感,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就會草木皆兵,將所謂的潛在威脅降低到零。而性格上的缺陷是朱見深建立西廠最主要的原因。再加上成化中期,父親明英宗留下的爛攤子讓他無暇顧及,南有大藤峽之亂、荊襄流民之亂和川南川北之亂,北有遼東建州之亂、固原之亂和北虜之亂,朱見深急需有人替他去穩定動亂。帝王的猜疑之心是不可調和的,錦衣衛和東廠他都無法放心,就想要培養一支自己能信得過的班子,西廠應景出現。

東廠和西廠的出現皆是皇帝主動促成,而後期明朝文官勢力的獨大,讓皇帝們不得不重用宦官加以制衡。倘若無法掌控,皇帝本身將會受到反噬,而根據史載,在內憂外患,階級矛盾同時出現的情況下,皇帝根本無法一手掌控多股不穩定的勢力。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石曹之亂的局面

三、東漢宦官的崛起

明朝宦官壯大是因為文官的獨大,而東漢宦官的崛起就要說到外戚。東漢情況特殊,皇帝多幼年登基,且大多早逝,能活過四十歲的,只有光武帝,明帝,獻帝三位。

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局面就會出現太后聽政。太后常年居於深宮,為了掌握行政權力,不可避免地大規模啟用自己的兄弟。外戚為政,勢必又會與相權高度結合,這樣才能站穩腳跟。幼年時期的帝王,沒有經驗,也沒有能力很好地駕馭群臣,等到長大想要收回權利之時,外戚們已然成長為龐然大物,並且能夠相對獨立。

好不容易站穩腳跟,小皇帝上位就想把他們一腳踢開,仗著親人的身份,大肆斂利成習慣的外戚集團必然會和皇帝產生矛盾。這時的皇帝就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畢竟他要對付的就是自己的親人。舉目四望,便看到了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宦官們,比起磨刀霍霍的外戚,陪伴自己長大的宦官們儼然成為了“親人”。所以皇帝們把權利分給宦官,讓他們去制衡外戚。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光武帝劉秀影視劇形象

根據范曄·《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中記載,“自明帝以後,迄乎延平,委用漸大,而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領卿署之職……時竇太后秉政,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策勳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用權,自眾始焉。”

這就是東漢歷史上出現宦官,外戚輪流做大頭的原因。外戚不能根絕,宦官就不會倒臺,夾在其中的皇權很難立足。而細細翻看史書,我們其實不難發現,無論是明朝,東漢時期,宦官們雖然秉政,但絕大話語權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就算是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在崇禎剛即位的時候也被趕下了臺,這就能說明,只要皇帝收回賦予其的能力,這些宦官不過是紙老虎,不足為慮。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崇禎死亡之際

三、唐代宦官的崛起

明朝,東漢宦官擁有的權利和唐朝宦官擁有的權利是天壤之別,前者雖然猖狂,卻仍沒脫離皇帝的掌控,而唐朝時期的宦官對皇帝甚至擁有生殺大權。翻看唐代史記,其中的敬宗和憲宗皆被宦官所殺,甚至在中唐以後,皇帝們還要看宦官臉色行事。

唐太宗在位時對宦官限制較嚴,太宗死後,制度逐漸鬆弛。中宗時,宦官的數量已然達到了三千左右,玄宗時,數量日益膨脹。直至安史之亂後,宦官的數量達到了巔峰,且涉及到了軍權。從德宗時開始,宦官們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

根據上述可知,唐朝時期和明朝、東漢宦官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唐朝時期的宦官們擁有了軍權。行政權再加上軍權,無論皇帝將它們賦予哪個機構,都會使其後期茁壯成長為威脅到國家的猛獸,宦官集團也不例外。

從東漢、唐、明朝宦官入手,淺談三朝宦官秉政的區別

明朝削藩之舉

為何德宗會將軍權賦予給宦官集團?這就要說到唐朝的削藩之舉。削藩發生後,緊接著又出現了“奉天之難”,皇帝在遇難之時竟發現無兵可調,理由是神策軍人丁稀薄。軍隊可以說是一國底氣,因戰事損失應立即補充,可文官集團為了一己私利罔顧帝意,這讓德宗痛心疾首。文臣武將不堪重用,最終使德宗將信任放在了宦官集團身上。

而掌握了軍權的宦官已經不能說是單純的宦官,而是軍閥般的存在了。他們所依仗的不再是皇帝,而是軍隊,後期對皇帝行使人身控制,隨意廢立,甚至公然弒君,也證明了宦官秉政的失控。

總結

東漢時期的宦官秉政是慢性疾病,雖然難以造成威脅,但禍至根本,難以徹治。明朝時期的宦官秉政是一場傳染性疾病,前期防控措施到位,治癒的可能性很大,奈何發現太晚。而唐朝的宦官秉政是惡性腫瘤,直至國家滅亡,病理才能徹底消失。

宦官掌權是皇權集中的表現之一,帝王對其稍加懈怠,宦官集團的失控必然發生,帝王家平衡政治格局的工具終成長為帝王的主人。文官掌權稱為黨爭,武官掌權稱為割據,外戚掌權稱為干政,而宦官掌權被稱為專權,

由上可知,任何權利的壯大帶來的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皇帝一人與多方勢力周旋,朝代是繁是衰很多時候都是在一念之間便種下的。宦官秉政,是皇帝的決策,更是時代的產物。

參考文獻:《後漢書》、《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