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最新《Science》前瞻:鋰電池中的鈷

導讀:在最新一期《Science》中,連發兩篇鋰電領域文章:

【1】本文是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陸俊等人關於鋰電池中鈷的前瞻性文章,全面介紹了Co在電極材料中的作用和減少Co使用的方案。

【2】另外一篇是,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王峰等人的研究結果,為實現快速充放電材料的設計指明瞭方向。詳見“材料科學與工程”微信公眾號今天第一篇推文。


眾所周知,鋰離子電池(LIBs)中鈷(Co)的使用可以追溯到LiCoO2(LCO)正極,因其擁有高電導率和結構穩定性備受關注。然而,開發Co的方式不豐富,價格高,並且還涉及一些道德問題。因此,使用價格更加便宜的鎳(Ni)和錳(Mn)代替Co,製備更加便宜的正極材料已勢在必行


已開發的LiNi0.80Co0.15Al0.05O2(NCA)和LiNi1-x-yCoxMnyO2(NMC,其中x和y <1)製備的LIBs已經用於電動汽車。Co可以實現高倍率性能和增強循環穩定性,但該怎麼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Co的使用量?

鑑於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陸俊研究員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Matthew Li全面介紹了Co在電極材料中的作用和減少Co使用的方案。相關文章以題為“Cobalt in lithium-ionbatteries”於2020年2月28日發表在《Science》上。


論文鏈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1/979

最新《Science》前瞻:鋰電池中的鈷


一、Co為什麼如此重要?


最初,Co和Mn被引入到LiNiO2(LNO)正極材料中以穩定結構。雖然LNO具有較高的理論能量密度,但由於晶格不穩定,其循環穩定性也很差,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是的。由於這些原因,添加了Co作為穩定劑。與LCO相比,難以合成純層狀的LNO,並且經常形成不希望的岩鹽結構。


二、Co是怎麼影響材料結構?


Ni在氧化物過渡金屬層中不穩定,具有相對強的磁矩,三個三角形放置的Ni2+陽離子始終具有兩個相反的磁矩,從而產生“磁阻挫”。由於Li+沒有磁矩,優先與一些鎳離子交換,失去一個位置的自旋可減輕磁阻挫。過渡金屬層中鎳與鋰層中遷移鎳之間的強層間反鐵磁耦合,創造了一種交換作用以穩定Li+。最終,缺鋰的LiO2層間距減小,阻礙了Li+的傳輸,最終導致LNO的容量快速衰減。隨著沒有磁矩Co3+的加入,緩解了磁阻挫,在過渡金屬層中充當緩衝原子,能夠防止鎳鋰混排和隨後的相變,以形成穩定層狀結構。

最新《Science》前瞻:鋰電池中的鈷

圖1.Ni的不穩定性。LIBs中的Ni替代Co將遭遇磁阻挫,同時放電Li+將插入Ni層中,並不是在氧化層之間。


三、怎樣減少Co的用量


直接降低鈷含量可以有效地獲得可接受的性能,但是僅達到最小的鈷含量。例如,在高鎳NMC中,熱穩定性對避免災難性故障至關重要,鎳含量從NMC111、532、622到811循環穩定性和安全性以此下降。


1.使用其他金屬部分取代Co。相比之下,用其他元素(如鈦)部分取代Co可產生理想的性能。儘管其他金屬可以限制鋰鎳混排,但通常會導致動力學下降和容量降低。

2.使用混合系統。其他系統(例如富鋰和錳的材料)由0.5 Li2MnO3和0.5 NMC 的混合物組成。這種分層結構提供了更大的容量,而代價是嚴重的相變。引入的缺陷限制了陰極的容量及其所能產生的電壓,這種效應稱為電壓衰減。

3.使用陰離子氧化還原對。走向完全不含鈷的體系,促使研究人員對無序的岩鹽材料進行研究,希望通過使用陰離子氧化還原(O2-)對來增加的容量。然而,由於O2氣體的形成,陰離子氧化還原體系具有有限的循環性。

4.使用其他過渡金屬替代Co。在原始的LiNiO2系統中,鈷的作用對性能的影響可能不如最初假定的那麼重要,即使是無鈷的LiNiO2在仔細控制溫度、燒結時間和O2氣體的情況下,也表現出良好循環穩定性,通過使用另一種過渡金屬替代Co能夠實現結構的穩定(如圖2)。


最新《Science》前瞻:鋰電池中的鈷

圖2.常用正極材料的比容量和容量衰減比較


最後,要確定新正極的最佳組成和合成條件,也可以通過嚴格而廣泛的機器學習技術減少尋找最佳條件的時間,同時將Co含量減少到摻雜水平(<1%)。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完全消除Co是一項重要的研究目標。能否完全摒棄Co的使用,這也取決於今後鈷礦產量和鈷回收的情況。(文:Caspa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