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這次疫情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嗎?應該怎樣調節?

山城敏敏


不同人群都會有有一些不同的心理反應,這是在應激狀態下的正常反應,只是每個人的表現都不經相同,有一定差別,這也與每個人的認知,想法,所能獲取到的信息等相關。

1.確診患者

隔離治療初期。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失眠或攻擊等。

隔離治療期。心態:除上述可能出現的心態以外,還可能出現孤獨、或因對疾病的恐懼而不配合、放棄治療,或對治療的過度樂觀和期望值過高等。

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心態:瀕死感、恐慌、絕望等。

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

心態:恐慌、不安、孤獨、無助、壓抑、抑鬱、悲觀、憤怒、緊張,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委屈、羞恥感或不重視疾病等。

2.疑似患者。心態:僥倖心理、躲避治療、怕被歧視,或焦躁、過度求治、頻繁轉院等。

3.醫護及相關人員。心態:過度疲勞和緊張,甚至耗竭,焦慮不安、失眠、抑鬱、悲傷、委屈、無助、壓抑、面對患者死亡挫敗或自責。擔心被感染、擔心家人、害怕家人擔心自己。過度亢奮,拒絕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證自己的健康等。

4.與患者密切接觸者(家屬、同事、朋友等)。心態: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慮;或盲目勇敢、拒絕防護和居家觀察等。

5.不願公開就醫的人群

心態:怕被誤診和隔離、缺乏認識、迴避、忽視、焦躁等。

6.易感人群及大眾。心態: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攻擊行為和過於樂觀、放棄等。

對於心理危機中的個體經歷心理學家卡普蘭描述了個體危機反應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危機事件導致當事人應激反應開始出現,負面情緒和焦慮水平急劇上升並影響到當事人的日常生活。此時當事人採取常用的應對機制來減少或消除焦慮所致的應激和不適,以恢復原有的心理平衡。

第二階段,由於個體不能及時解決目前所存在的危機,創傷性應激反應導致生理和心理的不適,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適應。

第三階段,由於沒有及時通過緊急問題解決機制處理危機或者處理失敗,當事人的應激水平持續升高,以致出現抑鬱、焦慮反應加劇的狀態。

第四階段,當事人處於危機狀態,或者會出現心理崩潰或被擊垮的感覺,或者會出現人格分裂、行為退縮、自殺及其他心理障礙。

卡普蘭認為,危機使得個體與環境的動態平衡被打破。當危機事件出現時,當事人處於從未有過的負面情境之中,為了適應新的情境、重新獲得心理平衡,就必須要改變行為方式。正是因為危機所造成的這種人體與環境的不平衡,使得很多當事人在危機發生時,採取逃避的態度來對待危機,想要逃離危機情境。如果能在此時及時地提供危機援助,使其積極的正視危機,調整因創傷性性事件而引起的暫時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扭曲,就可以使其心理重新達到平衡。

對於疫情下常見調整心理狀態的方法:

1.減少負面信息的接收

負面信息的過多接收,會讓人更多的產生相關的消極情緒以及消極想法。網絡的發達,信息的大量湧入,除了官方的訊息外還會有很多的謠言,而很多普通大眾沒有相關的知識,無法辨別,容易造成心理恐慌,讓人們對危險的感知不正確或過分的誇大,並且所依據的前提是錯誤的、想象的、不真實的。

建議,只通過官方的渠道查看疫情訊息,每天可以給自己定時定點的查看。例如,每天下午16:00,通過官方渠道看半個小時的相關訊息。其它時間去做其它的事情,減少負面訊息的接觸。理性、客觀認識疫情的信息,可以幫助穩定你的情緒狀態,避免因片面、不實、情緒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緒的波動。

2.心理健康狀況的自助監測

監測和識別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況有助於緩解當下心理狀態,調整自我狀態,也是自助的方法之一。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調整,監測和識別有無心理方面的問題。具體的自助方法建議如下:

1.心理監測的內容:在早、中、晚三個時間點,分別利用1~5分鐘的時間,完成對情緒反應的心理監測。

2.心理監測的頻率:根據自身情況確定心理監測的頻率和時間。避免抱有過高的期望值來進行監測,如果無法完成目標,反而會帶來挫敗、抑鬱、擔憂等情緒,即使每週能完成1天,都有助於更好地瞭解心理健康狀況。

3.心理健康狀況的識別與評估 :可以針對負面情緒,焦慮、抑鬱、恐懼、孤獨、憤怒等情緒評估;從0到100對自己的情緒反應進行主觀評分,0表示沒有或者很輕微,100表示非常嚴重,已經是自己認為最嚴重的情況,評分沒有對錯之分,根據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行評分,每個人可能並不相同,這都是正常的。

這樣可以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後期正式心理諮詢的參考。

3.放鬆訓練

如果你想使自己保持平靜,請使用簡單的方式,例如:深呼吸,從1數到4,然後緩慢地呼出氣。正念冥想被證實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進康復。手機裡有關於冥想的APP,可以每天花點時間練習,回到當下,關注呼吸,將注意力錨定在腹部、鼻腔,或者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進行自然而緩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壓力,改善情緒。

具體的步驟:

(1)第一步:合上雙眼,用一個舒服的姿勢平躺或者坐著,輕輕閉上嘴,用鼻子緩緩吸氣,心裡默唸“吸”。吸氣的時候不要讓胸部感到過度的擴張和壓力。

(2)第二步:用鼻子緩緩的呼氣,心裡默唸“呼”,呼氣的過程不宜過快。

(3)第三步:在反覆的呼吸過程中,嘗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面,感受氣流與鼻腔之間摩擦的感覺、鼻腔內溫度的變化。

(4)第四步:重複前三步,保持5~15分鐘,如果這個過程中注意力無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這是很正常的,不必為此勉強或自責。

4.呼吸調整法

呼吸的調整也能夠很好的改善人們焦慮、擔心、恐懼等情緒。

1.一隻手放在胸部,另一隻手放在腹部。

2.通過鼻子吸氣,讓你的胃部鼓起來(鼓肚子),這意味著你用全肺呼吸。儘量使上胸部活動最少,保持緩慢的吸氣。

3.緩慢、均勻地將廢氣從鼻子呼出。

4.重複幾次,保持一定的節律。一分鐘以8~12次呼吸為宜(一次呼氣和吸氣算作一次完整的呼吸)。初練時,可能無法熟練判斷節律,因此應該練習估計5~7秒鐘為一次呼吸的週期。

5.不能快速深呼吸。

5.適度的情緒宣洩

壓抑不良情緒會損害健康,因此,提倡採用正確的途徑和方式宣洩情緒,避免有害發洩。首先,表達對於疏解情緒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寫日記,將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記錄下來,擅長或者喜愛繪畫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其次,可以通過親朋好友之間的有效溝通獲取心理支持;允許自己表達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鐘,將當下腦子裡的想法和感受寫下來;給家人、朋友發微信、語音、視頻傾訴;聽喜歡的音樂、畫畫等,如果感到難過、悲傷、絕望,也要允許自己通過哭泣的方式來撫慰心靈。

6.覺察自己的內心  

適當地與網絡保持距離,留出足夠的時間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以下的自我對話進行內心的自我覺察和探索:

此時此刻,我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很擔心?我很害怕?我很憤怒?還是我很難過?

我很擔心,那我是在擔心什麼?我很害怕,我在害怕什麼?

如果用一幅畫代表我現在的情緒會是什麼?如果用一首歌曲又會是什麼?

“我的想法符合現實嗎?”“如果不符合,那符合現實的想法是什麼?支持和反對這個想法的證據是什麼?除了我現在想到的可能,還有其他的可能/解釋嗎?”人的想法和信念對身體和心理都有很強的暗示作用,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幫助身體更好地恢復健康。

7.睡眠調整,保證良好的睡眠習慣。

8.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發現自己身邊的資源,平穩自己的情緒。



JK心理說


會的,很多人在疫情期間覺得莫名焦慮,甚至覺得自己有了疑似症狀,這些都是疫情給人心理造成的影響。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一些自我心理調節:


首先,不要過多關注負面信息,疫情期間,信息鋪天蓋地,而且大多數是並不確定來源的負面信息,看得人感覺壓抑,使人變得悲觀、無助、恐懼和困惑。


但其實,這些消息很多是虛假的,只是一些斷章取義的觀點、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


我們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假,那麼就不要去看非官方的消息。



其次,每天的生活有安排。


疫情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裡,很多人生活沒有規律,也比較閒,這時候有心思想東想西,但如果把生活安排充實一點,對於穩定情緒是非常有好處的。


做一點家務的整理工作,家裡整潔,心情會變好,適當地安排一些體力勞動和運動,通過有形的活動,增強內在的秩序感和掌控感。這既能讓自己放鬆,也有利於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再次,要接納負面情緒。


在疫情面前,人有無助感、失控感、沮喪的心情是非常正常的,任何人本身就是渺小的,沒有必要一定要求自己堅強。



當我們感受到自己的負面情緒時,不要排斥它,帶著憂傷的心情,一樣可以生活,而不排斥情緒的結果是,過了幾天,你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那麼悲傷了。


看到自己的脆弱沒什麼不好,正視軟弱,需要很大的勇氣,卻也可能帶來更大的力量。


要有信心,疫情已經在轉好,一切都會過去,生活會好起來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歡迎你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


歡迎關注“一點心理學”,讓生活輕鬆一點。

一點心理學


1、專注做事不傳謠。由於媒體的傳播,我們難免會陷入集體的情緒中。集中注意力在你手頭上需要完成的事情,會讓你緩解消極的情緒。在搞清真相之前,不傳謠,不在不實信息上再添油加醋,這就是“流言止於智者”中的智者,能做到這一點,必須讓自己感同身受,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

2.豐富生活興趣減壓。心理減壓是指通過身心放鬆,從而保持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傾訴、讀書、音樂、幫助他人、休息、運動等都是進行心理減壓的有效方法。比如:你可以找一個空曠的地方,盡全力大聲地吼1到2分鐘,將心裡消極的情緒全部喊出來,然後慢慢平復自己的心情,一邊慢走,一邊聽一些比較柔和、抒情的音樂,這樣你就會覺得心裡舒服多了。

3、勇敢傾訴放下負擔。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強迫自己抵制或否認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產生的害怕、擔憂、驚慌和無助等心理體驗,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你可以將自己心中的不滿、負面的想法、感受、困惑毫無保留地向家人或好朋友傾訴,這樣你會覺得你的心裡像放下一塊大石,感覺十分輕鬆,同時你也能得到解脫。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轉移注意避免刺激。即使你並不在現場,但長期間接地接觸這些突發負性事件也會對你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轉移注意力,儘可能多開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裡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灶。迴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灶。興奮中央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因此,建議大家減少刷微信朋友圈、聊微信群,看微博中相關內容的頻率。如果你有朋友有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病史,尤其需要提醒他(或她)注意這一點。

5、正面行為緩解壓力。可以通過創造具有正面意義的應激行為來緩解壓力。比如,“捐款”就是一種解決心理壓力的方式和尋求參與的辦法,被公開展示的捐助行為能夠形成互幫互助的氣氛,有助於減輕“個體孤立”的壓力。同樣,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也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

6、轉換視角舒緩情緒。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能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淡化消極情緒。


翻滾吧小馬哥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相信疫情的拐點會很快的到來。

宅在家太久的確會對心態產生影響,可能有些人已經覺得比較煩躁了但是還是需要忍忍,因為目前疫情的拐點還未到來。疫情也不需要害怕,放鬆心態,同時也相信一線的醫護人員,宅在家可以試著整理家裡老照片與整理房間,有事做就不會覺得無聊了。只要有意義的事都可以找來做。但還是要少出門。希望疫情的拐點快點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