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小米與榮耀“隔空互撕”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品牌真相?

疫情對實體產業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

2月24日,根據信通院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1月份國內智能手機的總體出貨量為2081.3萬部,同比下降38.9%。

讓原本躊躇滿志的手機廠商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過,儘管如此,國內手機品牌的熱鬧卻依舊不減。其中,尤其與小米和榮耀之間的“互撕”最為精彩。


01

小米與榮耀“隔空互撕”

一場精彩的吃瓜大戲

在小米10發佈會前,榮耀高管發微博稱,小米10通過蹭榮耀的熱度來為產品鋪路。

隨後,便招致了小米副總裁盧偉冰的怒懟:

“說小米10蹭你那個品牌的熱度,太抬高自己了!你有熱度嘛?你那點熱度不是我給你帶來的嗎?


小米與榮耀“隔空互撕”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品牌真相?

可以說不留一點情面!

可能有人會好奇,“你那邊熱度不都是我給你帶來的”,究竟值指的是什麼?

往小的說,榮耀的產品會拿小米的參數作比較,以體現自己的領先性;往大的說,在小米如日中天的時候,剛誕生的榮耀無論在品牌定位還是在產品定價上,都全面以小米為師。

不過,這也只是盧偉冰的一家之言。

不妨就近期雙方“隔空互懟”的經歷做個盤點。

2月20日,盧偉冰諷刺華為麒麟990處理器不如驍龍865,順帶嘲諷了下即將發佈的P40;

2月21日,盧偉冰嘲諷了榮耀V30系列產品“玩遊戲10分鐘不掉電”,暗指其涉嫌虛假宣傳;

2月22日,盧偉冰稱在Redmi K30Pro發佈後,買了V30P的用戶一定會捶胸頓足後悔死,因為各項參數遭到了無情碾壓。而且同時,順帶暗指榮耀V30銷量不行,面臨一大堆4G手機滯銷的問題;

總而言之,一個核心的結論就是:榮耀產品不入眼,唯一能打的只剩下即將發佈的P40!

當然,榮耀有時候會做出回應,但更多的時候都是選擇沉默。

比如榮耀總裁趙明的微博,我們發現其微博更多都是些營銷內容,當然,還有很多與粉絲的互動和成績展示。


02

為什麼小米“步步緊逼”

榮耀卻不願回應?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我們能夠頻頻看到紅米對榮耀的“步步緊逼”。但更多的時候,榮耀都沒有做出正面回應。

那麼,究竟是認輸還是另有考慮?

在我看來,榮耀之所以默不作聲,其實是有著自己清晰的利益訴求。


小米與榮耀“隔空互撕”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品牌真相?

先說紅米。

2019年1月,小米集團對品牌進行重新定位,宣佈紅米品牌正式獨立運營。也就是在那之後,紅米開始頻繁碰瓷榮耀。

為什麼要碰瓷呢?從盧偉冰的微博可以窺探一二。

“從競爭的角度,小米品牌就是奔著華為品牌去的,米數字和MIX系列就是對標P/Mate和iphone。”

剩下的紅米,自然是對標榮耀品牌!

在過去,由於“小米”和“紅米”定位的問題,導致紅米品牌一度成為“低價低質”的代名詞。正因為此,當紅米品牌獨立運營後,當務之急就是扭轉外界對其的看法。

怎麼扭轉呢?

捷徑就是不斷碰瓷榮耀!

如此一來,就能夠產生“紅米=榮耀”的消費認知。至少讓外界現象滾,兩個品牌屬於同段位、同級別的產品。

只要這樣的認知建立起來,紅米就可以通過提價實現品牌升級目的。

小米與榮耀“隔空互撕”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品牌真相?


與此同時,為了製造出“超越榮耀”的話題,紅米在產品開發的階段,就要求其研發團隊全面對標競爭對手。


試想,如果在參數上不能實現超越,那麼小米新機豈能通過驗收?

知道了這些,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榮耀會選擇“默不作聲”。因為,一旦做出回應,無疑正中了紅米品牌的下懷。


03

“互撕”的背後

反映的是產品同質化愈加嚴重

客觀的說,紅米的“互懟營銷”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至少就目前的情況看,紅米品牌已經在兩千元以上的價格區間站穩了腳跟。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蘋果歷來都不願意跟國產品牌拼參數?為什麼競爭同行OV只是靜靜看著紅米和榮耀表演,卻從來不參合呢?

只能說每個品牌都有各自的戰略考量!


小米與榮耀“隔空互撕”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品牌真相?

一方面,無論是蘋果還是OV都不需要通過直接對標的方式提升自身形象;另一方面,儘管參數很重要,但在其他品牌看來比參數更重要的是外觀和綜合體驗。

實際上,過分痴迷於參數和銷量,反而不利於品牌的長遠發展。原因在於,看似參數的優化意味著創新,但其實反而暴露出產品缺乏創新,最終導致產品越來越同質化。

怎麼理解?

第一、參數之間的比拼,都是拿現在的技術與幾個月前的技術做比較。

手機行業有個特點,那就是各個手機廠商旗艦機的發佈時間往往不一樣,這就導致後發佈的往往跟新發布的進行比較,以凸自家發佈產品的優越性。

但是,幾個月時間對於智能手機行業來說,足以能夠實現再次升級。

第二、參數更多時候淪為了營銷工具。

在智能手機早期發展的時候,參數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重要依據。但是,隨著品牌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參數更多時候只能淪為營銷層面的工具。

也就是說,如今拋開品牌談參數,消費者可能完全無感。

第三、各品牌紮根於參數的比拼,意味著各品牌的產品難以實現差異化。

表面上看,參數提升背後代表的是創新。但是,正所謂“福兮禍兮”,當手機廠商都試圖在參數上超越競爭對手時,也就預示著產品同質化愈加嚴重。

或者更準確的說,大家都集中於微創新,而不是真正的科技變革!


04

差異化競爭

打造品牌標籤才是當務之急

眾所周知,華為率先通過在拍照技術上創新,打造起了“拍照手機”的品牌標籤,將“拍照=華為”聯繫到了一起。

作為追趕者,小米也希望在這個領域上有所突破!

小米與榮耀“隔空互撕”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品牌真相?


“小米10 pro手機今天DXOMark的拍照評分位於世界第一,小米歷史上拍照首次超越華為。”


但儘管如此,外界還是不會為其貼上“拍照手機=小米”的品牌聯想。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除了“性價比”的標籤,無論是小米還是紅米,我們都難看到更為鮮明的差異化標籤!

最後我想說的是,儘管紅米通過“互撕”式營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段位。但從長期來看,這樣的行為將始終被定義為“追趕者”而不是“領導者”。

痴迷於碰瓷,多少會顯得有點Lo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