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苻堅沒統一南方是不是最虧的?

請嚴肅對待我的頭像


苻堅奪權稱帝,任用賢能、征討八方,最終統一北方。但苻堅不聽王猛之言,執意揮師東晉,最終兵敗被殺。可以說,苻堅沒有統一天下可以說是最虧的。

政變奪位 苻堅是前秦太祖苻洪之孫、苻雄之子,前秦景明帝苻健之侄子,前秦廢帝苻生堂弟。公元355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繼承帝位,苻生暴虐,賞罰不明,殺人如麻,朝堂上看誰不順眼,就要殺掉誰。苻堅素有聲望,苻生頗為忌憚。一日苻生喝酒大醉,對宮女說苻堅不可信,明日便殺死他。宮女通知苻堅,苻堅發動政變,廢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

政治清明 苻堅上臺後,注重節儉、鼓勵生產、停止征戰,休養生息,重視文教,整頓吏治、任用賢能。苻堅治下的前秦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橫掃北方 前秦休養生息十餘年後開始對外征戰。370年,前秦滅前燕;371年,滅仇池;376年,滅前涼、滅代;382年,命呂光進駐西域,控制西域,前秦統一北方。

淝水兵敗 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決戰於淝水。苻堅命苻融為先鋒 ,領軍25萬,自己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意圖一舉滅晉。東晉任命謝安組織軍隊指揮戰爭,謝安命侄子謝玄率領8萬北府兵沿淮河西進,迎擊前秦主力,雙方拉鋸與淝水兩岸。由於前秦兵隊百萬,軍糧消耗巨大。此時,謝安寫信給苻堅 請求前秦軍隊後退,晉軍渡河決戰。苻堅希望速戰速決,於是答應。不料前秦陣營過大、人心不齊,剛剛撤軍就軍心大亂,士兵以為前秦兵敗,紛紛潰散,晉軍一鼓作氣,大敗前秦。苻堅兵敗後,前秦內部四分五裂,原本被滅國家再次復國,前秦江山轟然倒塌。

苻堅兵敗淝水,徹底失去統一天下的實力,使得中國在200多年以後重新統一。苻堅兵敗有很多原因,過於急功近利,前秦剛剛統一北方,內部矛盾沒有得到解決,民族未能融合,就開始發動統一戰爭。兵敗之後,前秦失去了對其部下約束能力,最終部下紛紛復國。

苻堅實行仁政,甚得民心,淝水兵敗時,百姓為其軍隊送飲食;苻堅被圍長安,百姓自願組織起來為秦軍燒敵糧草。由此可見,苻堅沒能統一天下確實虧。


古代人物說


符堅雖然統一了北方,但那只是形勢上的統一。

這時的符堅並沒有統一南方的實力,至少“人和”這一條件不具備,所以冒然採取行動,註定是一場悲劇。

假如符堅用十餘年的時間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進一步鞏固,那麼統一南方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符堅的格局還是太小,前秦隨著“淝水之戰”的失敗而滅亡,根本原因還在於符堅自身。

飽受儒學文化教育的符堅經常以中華正統自居,對秦皇漢武的輝煌偉業相當羨慕,但是苻堅又因自己的“氐族”身份,頗有自卑,於是對儒學文化推崇備至,完全不考慮前秦的實際情況,不知變通,盲目信仰仁義道德,信奉“和戎之術”。

對於凡事投奔自己的,不管忠誠與否,一律都免罪封官,並且加以重用。

前燕叛將慕容垂受到符堅的厚待,王猛力勸趁早早除之。符堅拒絕了王猛的建議,對慕容垂加以厚恩,但是慕容垂並沒有感恩戴德,而且謀劃著自己的宏圖大業。

東晉朱序被俘,眾人皆曰當斬,符堅卻以其能守節而對其加官,此時朱序卻是“身在秦營心在晉”,充起了東晉的內應。

同時,和戎懷柔民族政策雖然加速其他民族的融合,但是卻也帶來了致命的危險,那就是人心不服,只要前秦武力衰減,他們隨時可能獨立。

作為君王,符堅信義有餘,威嚴不足,根本就沒有及時樹立威望和形成自己的治國思想,其前期的治國施政依賴丞相王猛。

“自王猛死,秦之法制,日以頹靡,······殃將至矣。”

所以符堅治國理念超前了,在天下大勢未定之前,以仁義道德收買人心的路子行不通,無非是聚集了一群烏合之眾,法制不全,國君無威嚴,滅國也在情理之中。


歲在甲子


前秦皇帝苻堅,雖以政變登位,然能平息內亂,整頓吏治,懲處不法之豪強,與民休息。廣招人才,重用賢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猛,王景略。一番君臣相得,在王猛輔佐下,平燕定蜀,滅代吐涼,一統北方。最後只剩東晉在南方苟延殘喘,這種局勢下,一統天下感覺是手到擒來。

但分裂多年後過快的統一,存在很多隱患,如民族矛盾,只是被一次次的勝利所掩蓋。還有多年戰爭後需要休養,但苻堅被勝利衝昏頭腦,做出了錯誤的戰略決策,在國內局勢未穩,國力沒有恢復的情勢下,強行發起對東晉的戰爭。東晉雖弱,但猶有謝安坐鎮後方,謝玄和他組建的北府軍衝鋒陷陣。戰爭一旦受挫,前秦內部的種種矛盾爆發,淝水一戰後北方再起烽煙,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自己以前厚待的羌人姚萇所殺。前秦雖說不上絕對優勢,但如果苻堅穩紮穩打,統一天下是可期的。可以說苻堅很虧,但談不上最虧,因為歸根到底還是苻堅自己葬送了自己的國家和理想。梁武帝蕭衍有句話叫“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最虧的是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一輩子,最後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比如北周武帝宇文邕,後周世宗柴榮。二者皆是不世出的英主。宇文邕一統北方,柴榮南征北戰天下無能攖其鋒芒,如果他們能多活幾年,而不是英年早逝,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探囊取物一般。然而,宇文邕死後不到三年,楊堅篡周,盡誅宇文氏。柴榮剛死,不到一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要說虧這兩人才是最虧的啊!惜哉!只能說天妒英才啊!





小健侃古今


談不上虧不虧吧、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只要不是那種苟且的帝王,大凡走到苻堅那一步,是一定會有後續行動的。苻堅是一個志在四海的君王,用了近二十年時間統一北方,將胡漢各族混一在前秦的政權下,實現了暫時的統一平靜。但是他太自信了些,沒料到一場戰爭會輸到這麼慘。雖然最終苻堅失敗,前秦滅亡,但苻堅和王猛這一對君臣卻流傳千古


小熊讀歷史


可以說是最虧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符堅所在的前秦,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休養生息,與民生產”的政策,國力逐漸強盛起來,並逐漸統一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隨著國力日漸強盛和北方完全統一,符堅的野心開始逐漸暴露出來,意欲進攻東晉。雖然北方完成了統一,但是前秦政權並未完全鞏固,所以王猛臨死前重重告誡符堅:先安內,再攘外。結果符堅不聽勸告,進攻東晉,淝水之戰一敗塗地,前秦政權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動盪之中。



流浪貓加菲呦


前秦皇帝苻堅曾一度統一北方,並且還佔領了益州,而東晉當時卻只能偏居東南一隅,最後苻堅卻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也隨之滅亡,可以說是非常可惜的。

苻堅本人胸有大志,早期他重用漢人王猛為相,經過一番勵精圖治終於使得自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後紛亂的北方迎來短暫的統一,但就在他統一北方不久,他的丞相王猛就得了重病,臨終之前勸他不要輕易進攻東晉,先穩定北方。王猛勸諫苻堅不要進攻東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的故國情懷,畢竟他自己是漢人,東晉是他的故國;再有當時東晉實力仍然很強大,還有劉牢之、謝玄、謝石、謝琰、桓衝、桓伊等人才,並不是輕易能夠動搖的;更大的原因是當時北方雖然暫時統一,但匈奴、鮮卑等各族仍然蠢蠢欲動,如果伐晉不順利北方很容易大亂。

事實證明王猛的話是對的,苻堅因為剛剛統一北方,此時雄心勃勃,一向對王猛言聽計從的他,此時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結果自己親率八十萬大軍攻打東晉,本以為穩操勝券,結果卻被打的大敗。此時北方各族聽到苻堅大敗的消息,紛紛作亂,苻堅也在戰亂中身死,他的大秦也在一夜之間崩潰。


小傷聊史


苻堅慘敗淝水,原因眾多。其中主要有:驕傲自大,主觀武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地輕率開戰;內部不穩,意見不一,降將思亂,人心浮動;戰線太長,分散兵力,舍長就短,缺乏協同;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軍情,隨意後撤,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對朱序等人的活動沒有察覺,讓對手掌握己方情況,使己陷入被動地位。這就是為什麼不能統一的原因


戰鬥大黃蜂


大秦天王和春秋時期宋襄公一樣敗在了戰場上的仁義二字,自己在淝水岸邊中了對方的計謀自己後退導致被很多士兵真的以為是打敗了後撤。最終士氣低落被一舉擊敗,以符堅的度量沒有收復南方確實是有點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