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再等等看吧。”

“再等等看吧。”

“再等等看吧。”

​ “我在呼吸宇宙的病症。”

文 / 大福


一。


我现在都记得那天晚上,我妈一拍大腿,喊的那一句“有药了”。


第一种“特效药”双黄连的消息放出以后,很多人都和我妈一样,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夜下楼排队购买。


我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唯独在这次没有劝阻家长,也把它视为了众多失望中的唯一希望。


当晚我妈抢回来几盒,我也连续喝了三天。


最后,这个消息的结果,和喝药时的感觉一样,尽是难以名状的苦涩感。


我妈不声不响地把放在明处的那些小蓝瓶收起来。


没有人不想相信任何一次机会,但经历了一次次落空之后,所有的消息再放出的时候,好像在明示所有人,一切最终都会变成一场笑话。


后来,瑞德西韦的消息传出来,我妈拿着手机自言自语地说,这次不会再犯二去买这瑞什么韦了。


而我,也将两种药划上了等号,它们在我心里,变得和非典时的板蓝根一模一样。


这个世界的“特效药”太多了,多到最后它们唯一的特效,就是让人不再相信一切消息。


“再等等看吧。”


二。


人本来就不爱选择,加上现在所有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那么一味地将事情向最坏的方向猜测,的确轻松不少。


回广州那天,我在机场排队打车,排到我的时候,还没等我上车,司机就摇下车窗和我解释,他自己有季节性咳喘,如果介意可以坐后面的车。


我没有说“我介意”,但还是走向了后一辆车。


上车以后,看见他又问了一位旅客,同样是被直接拒绝,最后空车驶离,我坐的车跟在他后面开出了机场。


后来,大概是口罩戴太久的原因,我坐在后座忍不住咳嗽了几声。


即便当天广州还下着小雨,载我的司机还是马上摇下了车窗,一言不发地继续开着车。


大概是因为我和之前拒绝的司机,因为一声咳嗽,自然地成为了同一类人。


我感受到湿冷的同时,忽然觉得,被贴上和疫情有关的标签,在此刻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就像那篇《在高速公路上漂流》上所写的“疫情时期,人从哪里来变得非常重要”一样:

疫情时期,人咳嗽与否,也变得非常重要。


来到今天,很多人已经不再会理性判断了,或者说,他们已经懒得判断了。


因为“否定”在这个时期,成了最保险的选择。


“再等等看吧。”

三。


回到广州的第二天晚上,我妈突然在微信问我,那个叫瑞什么的药,有没有什么新消息。


我没有把当初心里那句“肯定是假的”的话和她说。


因为无论是关于“咳嗽”的感受,还是微博上发生的那些真人真事,都让我觉得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用最坏的结果作为答案。


所以在接到我妈消息以后,我查了半天的资料,甚至稀里糊涂地看完了一篇专业学术论文。


然后告诉她,自己没有搞懂它是否真的有效,但现在关于它的关键是,能否合法量产。


我妈回复我说,那再等等看吧。


她的这一句“再等等看”,似乎正是当下大部分人缺少的一种耐心。


“再等等看吧。”


最后。


这种耐心的缺失就像在一场猜硬币的游戏中,每个人早就在心里认定了一定会出现代表糟糕结果的反面。


于是,没等硬币落下,转头就走。


但在硬着头皮抛起的那一刻,大部分人都忘了,其实这个游戏还有另外两种结果。


一个是代表着“好”的正面,还有一个是代表着“再抛一遍”的“刚好立着”。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那个咳嗽的司机。


如果现在我再遇到他一次,也许我仍然不会选择上他的车,但一定会选择相信他的解释。


毕竟现在缺少的,并不是那些我们习惯性相信的“坏结果”。


而是我们没有选择相信的,流言碎语中难得的那些真相。


“再等等看吧。”


作者/大福

插图/《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