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避免孩子過分的沉溺於電子遊戲?

牛媽love牛牛


疫情延續有多少孩子沉溺在電子遊戲中?答案是不計其數!隨著父母全面復工,寶寶在家應付作業、長時期去打遊戲看各種魚龍混雜的視頻,如何破?

電子遊戲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你的每一點投入都會立即得到反饋。當孩子在自己的學習,以及其他方面花費精力時,往往不會立即得到正向的反饋。

下面具體討論一下吧。學習這個方面,孩子如果選擇不學習,就會得到家長的訓斥;孩子如果選擇認真學習一整天,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卻往往得不到任何的誇獎、鼓勵、讚許,基本上我們會認為是本來就應該完成的。

電子遊戲這個方面,孩子選擇不玩,什麼都不會發生。孩子玩一天,孩子完成遊戲中的任務、或者打敗他人贏得勝利時,會立即獲得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獎勵,包括但不限於虛擬金幣、遊戲豆、好看的服裝、使自己更強大的裝備、畫面上大大的勝利二字、遊戲中的角色的感謝或者誇讚等等,當然,被家長老師發現,也會被訓斥一頓。

這裡看似各種選擇都有好有壞,但是,玩遊戲是唯一一個能立即得到正向反饋的選擇,能讓他們收穫滿足感和被認同的感覺。當然這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個方面,沉迷遊戲是有很多原因的。

總得來說,當一個人現實的學習生活中的快樂感、幸福感、滿足感不足的時候,往往就會躲在電子遊戲虛擬生活中去獲得虛擬的快樂感、幸福感、滿足感或者虛榮心。

沉迷是否等於上癮?上癮和專注於一個健康的愛好,最大的區別就是“癮頭”,癮頭是獨立於個人意願的一種力量。“上癮”對於個人有著極強的拖拽力。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當你上癮的時候,你不做這件事,就老是惦記著,你做別的事情你也惦記著,而且你一旦做起來,想停都停不下來。但是健康的興趣愛好不是這樣的。一個很健康的興趣愛好,它是可以和生活其他領域很好地平衡的——比如你的睡眠,你和家人的時間,你的工作、學習等等它都是能夠平衡相處的。

這時候,作為爸媽,靠什麼管教和引導孩子呢?如果不懂溝通,每天都要在家上演「親子大戰」,用默唸「親生的」控制自己奔潰的神經嗎?

自控力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綜合能力之一,包含了專注力、意志力、情緒管理等。孩子擁有了自控力,很多生活和學習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關於自控力,家長常常以為自控就是「忍住不去做什麼」,要忍住,要堅持,這場 Live 田宏傑教授要告訴你並不是這樣,只是靠忍是絕對做不到自控的。

就像你越說「別老想著玩手機」,他就越想玩手機,越說「上課別總是動來動去」,他越動……

那是因為父母不知道童年期自控弱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神經發展的正常特點。只是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是無效的,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培養。


我真的很好看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電子遊戲用尖端的圖形讓人眼花繚亂,讓人興奮不已,似乎有無限的可能。閨蜜家的孩子7歲,已經會自己刷淘寶,打開app聽故事,學習英語。雖然孩子還會用電子產品做一些學習上的事,但也有例外。對於那些喜歡玩電子遊戲的孩子,家長朋友要注意了。這些遊戲對孩子有巨大的影響,無論好壞。

隨著電子遊戲市場和影響力的持續增長,家長們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識,比如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被這些上癮的遊戲吸引,他們能從中學到什麼,以及如何避免一些固有的缺陷。

孩子們為什麼喜歡電子遊戲?

閃電般快速的處理速度、雷鳴般的聲音、生動鮮活的畫面,肯定是電子遊戲的魅力。但是對孩子而言,這些遊戲最大的吸引力是控制力。許多孩子在現實中只能聽爸爸媽媽的,吃、喝、穿都並安排好了。當他們把手放在屏幕或遊戲控制器上時,他們可以做一些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做不到的事,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家長怎麼正確引導?

1.選擇好的遊戲

其實發現一個好的遊戲是很簡單的,一般遊戲的視頻是很容易找到的。在給孩子玩之前可以好好看看其他玩家的遊戲視頻。高質量的遊戲能讓孩子探索,身心健康。

確保選擇好遊戲的另一種方式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家長也可以好好想想:我希望我的孩子接觸到什麼?

但是遊戲並不一定要有教育意義。即使是看似無聊的遊戲也會充滿意想不到的只知識。大富翁遊戲就可以和孩子談談地理和國際政治(“媽媽,地圖上的加拿大是在哪個州啊?”和“為什麼俄羅斯的名字從蘇聯變成俄羅斯了呢?”)。

2.處理遊戲中的暴力

這同樣也包括體育比賽遊戲,雖然沒有人受傷,但是遊戲中的碰撞,是不是無形之間給孩子埋下了暴力的誘因呢?暴力遊戲創造了暴力的孩子嗎?孩子在小的時候,接觸到的所有東西都可能成為他的“老師”,在遊戲中孩子看到了什麼,可能會延伸到現實中。所以,孩子玩的遊戲必須注意年齡等級。國外的兒童軟件就如電影一樣,一般是會評級的。國內的很多遊戲都是免費的,問題是免費的遊戲很容易就包含很多不適合兒童的內容,所以,家長必須好好審核孩子玩的遊戲,處理遊戲中的暴力內容,發現孩子玩此類不適宜的遊戲,一定要及早禁止。

3.控制使用時間

即使是健康的電腦遊戲,也會讓人上癮。在電腦屏幕前花費太多時間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大量使用電子媒體的人較少活動,愛好較少,與同齡人相處得不好,在學校裡也做得不好。反而是適量時間更容易從遊戲中受益。家長要為孩子計算合理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鼓勵各種活動,強調平衡。確保孩子在電腦等電子產品上花費的時間不會過長。

4.其他

讓孩子清楚玩電子遊戲是一種特權,只有在父母允許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讓電子遊戲成為社交活動而不是孤立的活動。這不僅能減少孩子孤立自己的可能性,也給家長一個監視屏幕的機會。


蜜桃姐姐


孩子玩手機,玩遊戲需要管,但怎麼管呢?激烈爭吵,生氣管理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長遠來看,幾乎是沒有積極的意義的,短期內好像效果很好,生氣了孩子不打遊戲了,但其實是暫時的,很快孩子還是會繼續打遊戲的,

實際上管理孩子游戲玩耍的時間,既需要給他們這樣的時間,也需要有約束的方式,尤其是一開始就要約束,談好遊戲時間長短,有的父母說,管不了啊,說好的時間他不管啊,到了時間繼續玩,沒辦法啊,這樣說的家長,其實是忽略了,孩子剛開始玩遊戲的時候,其實不會一開始就這樣的,孩子還小,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有足夠陪伴的時間,說好半小時遊戲時間,到了時間,耐心堅持收好手機或IPAD,即使孩子哭,鬧情緒,也堅持按時收手機,那時候孩子多大?那時候父母是可以管住手機的,也不需要生氣,耐心收好手機就可以。實際上抱怨管不了孩子玩遊戲的,在孩子剛開始打遊戲的時候,其實是沒時間管孩子的,或者開始的時候沒有堅持按時收手機,沒堅持原則,然後有的孩子自己控制不好自己的時間,就會玩時間太長了,細想那時候父母是不是忽略了?更不用說很多遊戲其實是需要錢充值買裝備的,那些錢是怎麼來的?孩子沒有經濟來源,不是父母給的,家人給的錢,孩子要成癮都很難,就像毒癮,一般人很難成癮,你沒錢買啊,毒販子也不找你啊,你想有毒癮都很難啊,很多家長因為工作或者做生意很忙,沒時間管孩子,才會給孩子錢,讓孩子打遊戲,安撫孩子,讓孩子高興,結果時間長了,發現孩子游戲上癮了,才著急了,生氣去管理,這個時候當然就很難管孩子了,他都上癮了,一直也沒人幫助他管理好遊戲時間,突然你要他不要打遊戲了,不要打那麼久了,他的唯一的快樂又只有遊戲了,不跟你鬧才怪呢,鬧大發了,就會出現一些人倫慘劇。

要管理好孩子的遊戲時間,首先從孩子第一次玩遊戲的時候,就跟孩子談好每天玩的時間,父母要有鬧鐘提醒協助,按時收手機,停止遊戲,明天再玩,或者週末可以時間長一些,一小時兩小時,但也堅持按時收手機,開始父母耐心堅持這麼做,耐心堅持,不生氣也不退讓,允許孩子哭鬧,但還是按時收手機,一般堅持三個月半年,孩子自己也習慣了按時管理遊戲時間,可以按時學習和其他的興趣愛好。

其次,培養孩子線下互動的愛好,有人際交往的愛好,這個也很重要,比如帶孩子去踢球,打球,線下的活動,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其實很需要父母陪伴去玩的,而不會只是喜歡遊戲的,實際上是得不到父母的陪伴玩耍很長時間之後,才放棄了對父母的陪伴期待,轉到遊戲上的,遊戲中有人陪伴自己,逗自己開心,然後才慢慢沉迷在遊戲之中的,如果遊戲是孩子唯一的快樂,那麼管理孩子游戲的時間就變得很困難了,試想唯一的快樂被剝奪的感覺是多麼可怕啊,所以家長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快樂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還需要多幾個快樂,愛好的快樂,朋友交往的快樂,跟父母一起的快樂,學習的快樂,美食的快樂等等。不能只有一個快樂的事情,那就變成依賴了,跟遊戲成癮也差不多了。

這些管理方式,對父母的挑戰都是挺大的,首先要求父母必須有足夠陪伴孩子的時間,沒時間陪伴,這個管理方式都用不了,也做不到;其次是鍛鍊父母的耐心,專心,開心的心態,也就是安全型父母需要做好的三個基礎心態,簡單但是不容易做好,可以做好這三點的父母,基本就不需要擔心孩子的遊戲時間太長了,因為孩子跟你之間的關係感覺更重要,更快樂,遊戲的快樂遠比不上你們之間的關係的快樂。


希望學習做到耐心,專心,開心的父母,可以關注我,給我私信。


李建中心理諮詢


如今,只要能上網,只要是智能設備,幾乎都能找到一款或幾款自己喜歡的電子遊戲。無論簡單還是複雜,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往往都會樂此不疲,甚至玩得廢寢忘食。

無論多大多小的孩子,家長只要做好下面這三件事,就能避免孩子沉溺於電子遊戲。

1、限時間。我們給孩子限定每次玩電子遊戲的時間最長不超過多久,比如20到30分鐘。國際上公認的孩子每次看電視的時間最好控制在20分鐘以內,這樣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大。這個時間標準其實也同樣適用於玩電子遊戲。

2、限次數。建議孩子每天玩電子遊戲的次數最好控制在一到兩次,每次都不要超過半小時,這樣既不會對視力有太大影響,也不會讓孩子玩得上癮。如果孩子長時間沉迷於電子遊戲之中,就容易上癮,很難再把他們的癮戒掉。這跟吸毒一樣,一旦成為“癮君子”,就很難自拔。

3、限內容。現在的電子遊戲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作為家長,我們就有責任幫助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玩得電子遊戲,如有色情、暴力的內容,絕不允許孩子涉足。儘可能選擇那些寓教於樂的電子遊戲,讓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還能學到一點知識,而不是盲目的瞎玩。

信息化時代,靠堵是沒有辦法讓孩子與電子產品隔絕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讓放手,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電子產品,遊戲只是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一個很小的功能,另外還有很多神奇之處,它也是我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重要工具。讓孩子接觸現代電子產品,讓他們儘早學會運用現代科技,把這些電子產品除了遊戲以外的功能發揮到最大。這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付小平


好,那今天我們再來具體談一個讓家長非常頭痛的問題: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到底該怎麼辦? 提起這個話題,我不由想到去年的一則沉重新聞,一名13歲徐姓男孩因為玩“吃雞”遊戲深夜墜樓身亡,小徐的母親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小徐性格開朗活潑,是人見人愛的孩子,他不會有心理壓力,因為天大的事情,父母也不會說他,她認為導致孩子墜樓的唯一原因就是吃雞遊戲,受遊戲的誤導,並聲稱一定會告遊戲公司。作為一個母親,這個新聞中媽媽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的樣子,我能理解,也很心疼,相信每一個做父母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我想反問我們家長的是,真的,只有遊戲公司應該為孩子的離開負責麼?而對於孩子們沉迷電子遊戲,沉迷動畫片這樣的行為,我們家長該不該負責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調研就知道了:在這裡我這裡有10個問題清單,正在收聽的家長們根據清單來自我檢查一下,這10個問題,你的回答是“yes”還是“no”。1、小時候孩子哭鬧時,用手機滿足孩子;2、平時不管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打、罵吼叫,不管孩子的感受;3、陪伴孩子的時間每天少於一個小時;4、不限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5、沒有跟孩子約定玩遊戲的規則,並執行到底;6、一週家庭戶外活動少於一次;7、關心作業成績更勝過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8、根本叫不出孩子朋友的名字;9、簡單粗暴地打斷孩子玩遊戲;10、自己在孩子面前長時間地玩手機。如果以上問題有5個以上的答案是“yes”,那則說明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主要原因在於家長。沒錯,孩子不是天生就會玩遊戲的,遊戲也不會說話,引著孩子過來玩它。肯定是有一個契機讓孩子無意中接觸到了遊戲,然後孩子發現了遊戲特有的吸引力,這才一發不可收拾的迷戀上。所以我們先從內因去分析孩子是怎麼接觸上游戲的,再從遊戲本身的設置特點去分析孩子為什麼會沉溺其中。現在我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沉迷遊戲,那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網絡遊戲的?孩子第一次接觸網絡遊戲都是有一定的背景原因的。這裡說一個我朋友的案例。他告訴我他家老大現在就比較喜歡玩遊戲,過去一段時間甚至有沉迷的跡象。他們夫妻倆發現這一情況後,非常納悶,因為兩口子都不玩遊戲,他們還是從孩子說的一個遊戲流行語:“大吉大利,今晚吃雞”中,上網去搜才知道,說的是一款《絕地求生》的遊戲。於是家長仔細回想,他發現孩子接觸網絡遊戲始於2015年下半年,那段時間朋友媳婦懷上了二寶,大寶正在讀幼兒園,媳婦去北京孕檢時,就將大寶託付給姑姑、姑父,讓他們幫接送,因為姑父有玩遊戲的習慣,孩子就慢慢學會了,加上那段時間因為二寶的事情朋友對大寶有些忽視,關心不夠,所以才導致了孩子走向了網絡遊戲。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出差不在家,沒法陪伴女兒,一直是老人帶孩子;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女兒一直不停的眨眼睛,說眼睛難受,追問下才發現3歲小傢伙沉迷於手機動畫片,一看就停不下來,有時候能看到孩子說頭暈才不看。我就問老人怎麼會看上這個動畫片的,老人說因為想幹點家務活,孩子一直纏著,所以就拿個手機給孩子玩了。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接觸上游戲也好,動畫片也罷,第一個原因就是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陪伴。這種陪伴並不是時間上的問題,而是家長如何滿足孩子心靈需求。現今獨生子女居多,因為缺少玩伴,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一個人玩,如果家長忽視了陪伴孩子玩樂、分享快樂與煩惱,那麼很容易導致孩子心靈上產生孤獨感。於是他們需要通過藉助其他事物來獲得心靈補償。手機遊戲、動畫片、電視劇、電子遊戲自然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接觸上游戲也好,動畫片也罷,第一個原因就是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陪伴。這種陪伴並不是時間上的問題,而是家長如何滿足孩子心靈需求。現今獨生子女居多,因為缺少玩伴,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一個人玩,如果家長忽視了陪伴孩子玩樂、分享快樂與煩惱,那麼很容易導致孩子心靈上產生孤獨感。於是他們需要通過藉助其他事物來獲得心靈補償。手機遊戲、動畫片、電視劇、電子遊戲自然成了他們最好的陪伴者。第二個原因在於,家長把數碼產品當作孩子的保姆:就像我女兒的例子一樣,有的家長在忙手上的活兒,沒空搭理孩子,就把手機塞給孩子,讓他自己玩,家長自己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要做的事。也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鬧心,把手機扔給孩子玩。再說個我堂妹的例子。正月初五去親戚家拜年,堂妹的女兒玩手機遊戲,周圍圍著好幾個孩子,堂妹就坐在身邊跟別人聊天,我問堂妹為何不管管孩子,堂妹說:“給她玩手機,省得到處亂跑了。”孩子是不亂跑了,玩手機卻上癮了,這樣的做法不但助長了孩子玩手機成癮,還潛移默化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因為要忙所以才給我手機玩,那下次他們再忙我就有理由要手機玩了。這樣的做法不是愛,而是害,要不得。第三個原因,父母頻繁使用手機,並且很多家長自己也玩遊戲。我想問下大家,我們自己也是天天手機不離身,憑什麼要求孩子就要戒掉手機,戒掉網絡遊戲呢?小孩之所以玩遊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圍的環境造成的。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做什麼他就學什麼,這就是身傳言教。如果你經常在家裡玩微信、打遊戲,那麼多半孩子也會對手機產生興趣並希望從遊戲中獲得滿足。所以你整天抱著手機在孩子面前晃悠,就別怨孩子有一學一,有啥學啥了。第四個原因,家長過度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聽之任之。數碼產品給不給孩子玩,決定權完全在於家長。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讓孩子使用,什麼樣的情況下堅決不能給,這一點必須慎重。除此之外,如果在家庭中,你對孩子缺乏有秩序的作息安排,沒有給孩子建立規矩,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譬如孩子在放學後到上床睡覺這段時間,沒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加上家庭成員各做各的事,很容易產生某個時間段無事可做,此時孩子便會容易想到看電視、玩手機或者玩遊戲。好的,剛才我們梳理了幾個孩子接觸上游戲的因素,我們會發現全部都是家庭因素:1.父母缺少足夠陪伴,2.父母把電子產品當孩子保姆,3.父母沒有以身作則,4.父母過度溺愛,沒有給孩子建立規矩。正是父母的這四種作為推著小孩接觸上了遊戲,那小孩又是怎麼從接觸上發展到迷戀上游戲不可自拔的呢?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父母只負責滿足孩子的外在需求,比如孩子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送到哪裡上學等等這樣的外在需求,卻沒有耐心關注和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即孩子需要被認可,被肯定,被關注。而孩子們迷戀上游戲恰恰是因為他們能從中獲得他們在家庭中一直缺失的內在需求。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就是入門非常簡單,可以長期陪伴。第二,就是要不斷的升級。這個升級的背後其實就是給孩子設定目標,讓孩子不斷的去自我挑戰,而且有上升的感覺,就有成就感,並且孩子能從遊戲中找到歸屬感。遊戲吸引孩子其中一點就是團隊合作,組隊遊戲過程中,孩子表現的好,就能得到團隊的認可,讓孩子對團隊產生信任與依賴,從而產生歸屬感。第三,孩子能從遊戲中獲得權力。剛才說了,網絡遊戲會分不同的等級,等級越高,獲得的特權越多,這也是他在朋友中炫耀的資本,讓人刮目相看,滿足他虛榮心理的需求。第四,孩子能從遊戲中獲得被及時反饋的關注感。在遊戲中,當你做任何動作都會得到反饋,比如說你打一個人馬上就加分,比如說你完成一個任務,馬上就送什麼裝備等等。而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父母忙,也可能缺乏耐心,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或者及時給予反饋也不夠及時,這就讓孩子更加依賴遊戲中能夠立馬給你回應的那種被隨時關注的滿足感。第四,孩子能從遊戲中獲得被及時反饋的關注感。在遊戲中,當你做任何動作都會得到反饋,比如說你打一個人馬上就加分,比如說你完成一個任務,馬上就送什麼裝備等等。而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父母忙,也可能缺乏耐心,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或者及時給予反饋也不夠及時,這就讓孩子更加依賴遊戲中能夠立馬給你回應的那種被隨時關注的滿足感。由此可見,與其說孩子喜歡網絡遊戲,不如說孩子是在網絡遊戲中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心理需求,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不夠,不理解孩子為啥愛上打遊戲,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簡單粗暴的直接開打,那不就是把孩子往外推,孩子更容易沉迷遊戲,希冀從遊戲中獲得心理的滿足。因此,要想讓孩子不沉迷於遊戲,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滋養,才是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家長必須先改變自己。別一邊要求孩子要這麼做,一邊自己還在做著錯誤的示範,那孩子內心想法就是:“先看看你自己的品行,再來要求我吧!”自己別沉迷網絡,沒事兒少刷朋友圈。不能把手機、電腦當作孩子的保姆,在自己忙碌的時候把手機丟給孩子就不管了。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多傾聽孩子心聲、多疏導孩子情緒。親子溝通不求時長,但求方式方法和效果。如果孩子已經沉迷電子遊戲了,給大家提供三點方法:分享經歷,感同身受。家長髮現孩子沉迷遊戲直接禁止並沒有太好的效果,因為孩子有可能將玩遊戲轉為地下,家長更難發現和監管了,其實如果可以的話,家長可以親自玩一下孩子熱衷的遊戲,體會一下其中的樂趣,把對戰的快感分享給孩子,不用擔心,其實跟孩子分享這些並不會降低你作為家長的權威,也不會讓孩子找到打遊戲的藉口,相反,這樣會讓孩子更容易跟家長心貼心。覺得被理解了,這是建立進一步溝通的基礎。第二、一起約定,讓遊戲成為生活的開胃小菜。《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曾經說過:“認可、接受孩子的情緒和一味的驕縱並不同。你明白孩子期望無節制的看電視不代表你會讓孩子這麼做,所以現在的社會讓孩子不接觸遊戲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夠一起共同的制定出規則,把遊戲變成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開胃小菜,那麼遊戲是能夠創造很多樂趣的。孩子沉迷遊戲的根本原因是家長的陪伴不夠,如果家長能夠放下手機,孩子天然的就更願意和父母玩戶外做遊戲,玩飛行棋這樣的遊戲啦。第三:向遊戲學習,激發孩子在玩中去學習。傳統的文化往往將玩和學對立起來,認為玩就是不務正業。事實上,我們做家長培訓這麼多年,發現最適合學習的方法其實就是在遊戲中學習,在玩中學習。對於孩子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途徑。 首先,遊戲擁有視覺,聽覺,感覺的全感官刺激;其次,遊戲總是充滿接二連三的挑戰,再者遊戲不斷地給予正面的反饋,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可以得到及時的鼓勵。最後很多遊戲,它其實是團隊作戰的,讓孩子們形成了一個戰隊,共同合作完成挑戰,那這樣就會非常容易獲得團隊合作的成就感。如果家長能夠研究遊戲設計者的設計思路,發現遊戲強大的學習功能,那麼遊戲和學習將不再是這種對立面了,家長可以將學習化作遊戲。比如不認為只有看書才是學習,學習也可以是全方位的視覺,聽覺,嗅覺的體驗,家長可以將學習內容拆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小任務,每完成一個任務,孩子就可以獲得類似遊戲勳章一樣的正向鼓勵,家長還可以通過孩子喜歡的遊戲,敏銳地去發現孩子的興趣,就地取材,給孩子拓寬知識面,比如一些遊戲人物使用歷史人物的名字,那家長其實就可以引導孩子去查詢他們的真實生平,孩子也一定會非常有興趣的。說完了以上的三招,我給大家舉個栗子,這個案例中的爸爸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一下。說完了以上的三招,我給大家舉個栗子,這個案例中的爸爸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一下。爸爸問:小明,發現你最近一直在玩《王者榮耀》的遊戲,怎麼樣,有意思麼,爸爸昨天也註冊了一個賬號,試完了一下,覺得還不錯呢。小明:真的麼爸爸?爸爸你叫什麼名字,你玩到什麼階段了。爸爸:哎喲,我還是個初級選手,技能不夠,你願意帶爸爸一起麼?小明:當然,可以啊,爸爸。爸爸接著問:那你希望每天帶著爸爸玩多長時間的遊戲呢兒子?小明說:2-3個小時吧。爸爸:爸爸單位組了一個親子足球隊,爸爸打算每天帶你一起去,如果每天玩2-3小時,可能我們會錯過精彩的戶外足球運動,而爸爸很需要兒子的參與,幫爸爸贏得比賽啊。小明:爸爸,這樣吧,每天你先帶我參加戶外足球賽,然後我再帶你進遊戲參加我的團隊打遊戲,運動1小時,遊戲1小時,可以麼?這個案例中的爸爸,巧妙的運用到了一些招數,比如參與孩子玩的遊戲,跟孩子建立交流的共同語言,第二招,不是簡單粗暴地直接禁止孩子玩遊戲,而是縮短遊戲時間,建立遊戲規則,第三招,就是認可孩子,我是你爸爸,但是打遊戲和踢足球我都不如你,需要你幫助爸爸,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這點才是這個爸爸的高明之處。小結一下:其實玩遊戲本身沒有錯,玩遊戲也是一種愛好,跟畫畫、攝影、運動之類的愛好相比也沒什麼高雅低俗之分。但是不管什麼興趣愛好,若是過分投入影響了眼下最為重要的短期目標,那就都成了玩物喪志。所以,要讓孩子明白一點:我們並不反對你玩遊戲,相反,如果玩遊戲能在你學習之餘放鬆精神,緩解壓力,我們是非常支持你適度遊戲的。但是如果你現階段要投入大量時間來遊戲,那麼我們是決不允許的。最後我想說,拿什麼打敗手機遊戲?其實說白了就是家長們高質量的陪伴。與其怪遊戲、怪他人,不如反省自己,是否對孩子做得還不夠,一味的抵制,不如冷靜地分析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哪些問題,理智的面對問題,剖析自己,用心地去了解孩子,用實際行動去關心孩子,才能把孩子從遊戲中拉回到現實中來。最後,我想對各位家長說:不管母親多愛孩子,都比不上孩子對媽媽的愛那麼深,就算你打他罵他,只要你給他擁抱,他就會原諒你。你醜,你美,你貧困或者富有,在孩子的小小世界裡,你就是她唯一的信仰。他們脆弱,他們無助,但是他們仍然用他們的所有,小心翼翼的愛著我們。是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家長們一定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伯樂,發現孩子的優點,用科學的方法來養育孩子。


家庭教育師妙風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E時代裡, 想要完全避免孩子不接觸電子遊戲,或是電子產品,是不可能的。

既然,我們不能完全杜絕孩子玩遊戲, 但我們至少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合理的玩遊戲。 首先, 讓孩子意識到,電子遊戲,只是遊戲。它是我們放鬆的一種休閒模式, 不是生活的全部,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的存在, 不談虎色變, 不過度誇大。

其次,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榜樣。在生活中,父母要主動豐富家庭娛樂項目,增加戶外活動,一個熱愛生活,喜歡運動的父母, 不會培養出一個只喜歡打遊戲的孩子。

最後, 合理利用電子遊戲, 增加親子互動。 電子遊戲不可怕, 可怕的是沉迷其中。 父母可以在一週的固定的某個時間,陪孩子一起玩上幾局遊戲, 分析遊戲當中人物,任務的存在的意義,及利弊。 讓孩子對遊戲的本身的興趣大於參與其中的興趣。也許這樣,你不但能夠引導孩子不沉浸遊戲之中, 還能培養一個未來遊戲設計大師呢。

總之,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兩面性。包括遊戲, 只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孩子對遊戲的看法,態度, 相信遊戲將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一定的積極的作用。


躲貓貓的星星


電子遊戲是由設計者精心設計的,具有極強的誘惑力的娛樂方式,不要說自制能力較弱的孩子,就連成人也容易沉溺其中。要想避免孩子沉溺於電子遊戲,家長得先從自身做起。

01 家長的榜樣作用很重要

如果家長自己每天都手機不離手,本身就是個遊戲的痴迷者,那又如何來要求孩子呢?所以,家長首先要給孩子做好表率作用,選擇一些健康的娛樂、休閒方式,比如:閱讀、運動等,這樣才能帶動孩子遠離遊戲。

02 家長要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家長總是說,“累了一天了,到家啥都不想做,只想著能休息。”更別提陪伴孩子了,可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需要的並不是無時不刻的陪伴,更需要的是在陪伴時的全身心投入。當家長能放下所有的事務,全心地陪伴孩子,哪怕時間不長,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反之,如果父母心不在焉,孩子也一樣能感受到。親子關係的良好與否,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所以,當孩子沉溺於電子遊戲時,家長首先要問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是什麼讓孩子迷上游戲的?當自己能有所改變時,孩子也才能發生改變。


融和小屋正面管教龍哥


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喜歡遊戲,這是不可控的。

但是作為家長,讓孩子適當的接觸手機和網絡,卻是完全可控的。

如果家長每天都手機不離手,時時刻刻都在劃拉手機,孩子跟你說話,你愛答不理,更有甚之,還會嫌孩子太礙事,於是扔給孩子一手機,這樣自己也得以清閒。

等你發現孩子沉溺於電子遊戲時,卻又大發雷霆的去喝止。

所以,孩子不是開關,你可以隨時的打開和關閉。

一旦你幫助孩子打開了玩電子遊戲的開關,想要關閉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所以,孩子沉溺於遊戲,不僅僅是孩子的責任,家長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幼兒期的孩子引導起來會容易很多,只要我們平時多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閱讀的同時,於孩子跟隨繪本情節做一些親子游戲,或者陪孩子一起玩益智遊戲、做做手工等等。

而青少年時期,幾乎每個孩子都在玩電子遊戲,讓孩子一點不玩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要幫助孩子掌握和規劃好玩的時間。

孩子其實很容易滿足的,只要你凡事都能夠與孩子很好的溝通,而不是強硬的去制止。並且儘可能的多陪在孩子身邊,哪怕只是一起聊聊天,孩子都會感覺輕鬆快樂,做什麼都會很開心。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因為我們是孩子最親密的也是接觸最多、最值得孩子信賴的最親近的人。孩子從出生就開始模仿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間,孩子都在模仿,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所以孩子如果有什麼不好的行為習慣,我們首先就要審視自己哪裡需要改變和學習。

只要我們以身作則,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安安靜靜的在一旁看書,孩子累了我們就陪伴孩子一起說說話,做做小遊戲放鬆一下眼睛,或者端來一盤豐盛的水果拼盤和孩子一起快樂分享……

所以,最終想讓孩子遠離遊戲,最好的方式除了以身作則,就是陪伴 陪伴 陪伴……


fefe喆媽


孩子一點不玩遊戲是不可能的。因為隨著孩子長大,遊戲往往附帶上了社交屬性,班上同學都在玩,不玩的孩子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接受,毫無疑問遊戲已經成為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一味地禁止孩子玩遊戲,可能結果是會把孩子逼到對立面,想法設法地鑽空子。家裡不給玩,就到外面玩;設立密碼,就千方百計地破解;表面不玩了,其實偷偷在玩……

壓制得越嚴格,反彈得越強烈。

與其這樣,還不如重新審視孩子的正常需求,引導孩子適時適度地玩遊戲。

下面是這些家長的一些做法,希望對大家能有一些啟示:



約定規則,限制玩遊戲的時間

小圈發現,這些家長90% 都會限制孩子的遊戲時間,少數不限制的,但也是因為孩子自己會控制遊戲時間。

大部分約定的遊戲時間無非集中如下幾個時間:有的每天中午固定玩一個小時;有的週五週六週日,每週三天,每天30分鐘;有的則是晚飯後半小時。

一旦約定好了,就嚴格執行。


當然,有的媽媽一開始可能禁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會有些變通,但時間一長,發現心軟反而助長了孩子鑽空子。

說到做到,按規矩行事,不再討價還價,彼此反而很輕鬆。

時間長了,孩子學會了自己安排時間,什麼時間該學習、什麼時間可以玩遊戲、做其他事情,他自己就會有一個統籌規劃。在著名的棉花糖心理實驗中,專家發現,面對棉花糖的誘惑,表現出自控力和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長大後會更事業有成,人生也會更幸福。

在玩遊戲這件事上,遊戲就成了“棉花糖”。

只要規則制定得合理,就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控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從小學會了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

引導孩子明確沉迷遊戲的危害

很多家長會提到,他們經常會找一些新聞報道給孩子看,提前告訴孩子玩遊戲會有哪些危害,比如玩遊戲充值了幾十萬,沉迷遊戲猝死之類的。

很多孩子心智不成熟,只覺得遊戲好玩,但是卻根本意識不到沉迷遊戲會有哪些嚴重的後果。


家長提前告訴他們,先入為主,在他們頭腦中植入這些概念,會比等事情發生之後再敲打,效果要好得多。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在內心設置一條警戒線,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心中就會有警惕性,會提醒自己不要掉進去。

要培養孩子辨別選擇遊戲的能力

雖然說可以允許孩子適當地玩遊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是適合孩子的,比如一些血腥暴力的遊戲,就會不適合孩子。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下載遊戲,看看哪些遊戲不適合小孩子玩,就刪掉,要從一開始就把好關。孩子涉世未深,健全的心理還沒有形成,如果家長沒有防範或者引導,很容易出現問題。

所以,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必須幫助孩子把好關,同時培養孩子辨別能力,這是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沉迷遊戲,是因為除了遊戲,自己喜歡的東西太少了。如果孩子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比如畫畫、彈鋼琴、打籃球、甚至編程……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遊戲自然而然就會只佔他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

所以,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多培養孩子一些興趣愛好,轉移孩子對遊戲的注意力,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很多家長往往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會說:“別玩了,去學習看書去。”

當孩子的生活只有學習和遊戲的時候,孩子不玩遊戲才怪。

有調查發現,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孩子,沉迷遊戲的比例是12.8%,四五線城市的這個比例為34.1%,相差了近三倍。重要原因就在於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孩子的娛樂活動越豐富,在遊戲上分配的注意力就會少很多。家長要讓孩子的生活充實起來,讓他在生活中找到樂趣,發現生活中比遊戲有趣多的東西。

孩子玩遊戲,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在管和不管之間,如何拿捏這個尺度,需要父母的智慧。


名廚交流


其實要避免孩子過分的沉溺於電子遊戲的方法很簡單。



一、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給孩子提供一個和諧家庭成長環境,溫馨快樂、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而不是整天叨叨這個、叨叨那個,叨個沒完。否則,孩子會心煩,只好尋求電子遊戲了,只有沉浸在其中才有樂趣可言。

二、父母要多陪伴孩子。

這點很重要,也是很難做到的。像我有時候也是,在週末,我們都相對放鬆下來,我和孩子他爹就都拿起手機來,孩子們就對我們說,你們誰都不陪我們玩,那我們就要玩遊戲了……家裡每次停電時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孩子們居然說:“停電真好,爸爸媽媽可以完完全全的陪我們玩兒……”由此可見,孩子們是多麼的渴望父母的陪伴而不是電子遊戲。

三、多帶孩子到戶外郊遊。

在週末,我們可以選擇帶孩子到周邊進行戶外郊遊,呼吸新鮮空氣,心情就變得愉悅歡快了,不要宅在家裡、悶在家裡。這樣孩子就不會想到電子遊戲了。

四、去圖書館也是一個不錯的好方法,一舉兩得。

週末還有另一個不錯的選擇,那就是到圖書館去看書、借書。去到那兒,書海的魔力也是巨大無比的,孩子們會沉浸其中,樂趣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