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你是怎樣理解有人說的人生三個階段:生存、生活和生命?

張文鈞


我們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個問題或者說三件事。這三個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大問題。這三個問題就是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生死問題。不管我們意識到了還是沒有意識到,對於每個人來說這三個問題都是公平合理地存在著。

所謂生存問題,基本上就是本能需要。這個問題從原本意義來講,它是被動的。因為人從娘肚子出生以後,就有本能的需要。如果不能滿足這種本能的需要,生命的延續就成問題了。這種本能的需要,基本上是以物質為基礎。所以這是一個生存問題。

第二個是生活問題。生存與生活雖然有所區別,但它是生存問題的延續和提升。有了生存才會有物質需要。生存問題基本是物質的需要,生活問題既包括基本物質需求,更重要的還有精神文化的需求。生存的問題如果說基本上是被動的,那麼生活的問題則基本上是主動的,或者說自覺的。從生存提升到生活,我想主要的區別就是以主動、自覺為標誌。再者,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生存的需求基本是以物質為前提。

第三個問題“生命”,就是人的生死問題。生死問題實際上也是生存問題、生活問題的延伸。沒有生存,沒有生活,也就無所謂生死。生存是被動的,生活是主動的、 自覺的,生死則是無可奈何的。誰也不想死,誰也不想病,但是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生存規律、生命規律。所以在沒有解決、沒有認識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是無可奈何的。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當還沒有達到覺悟的程度,面對老病死,都是無可奈何的狀態。

就人的一期生命而言,生存問題可能就是從出生一直到20歲至25歲之間,這個期間的生活雖然有一些人成熟得比較早,會主動適應生存環境,由被動進入到主動。但是,從一般受教育的年齡段來看,人在20歲、25歲之前都是為了如何生存而掙扎。從25歲到55歲這個期間,大概就是真正進入生活的階段。從55歲以後,不管一個人的生命力有多麼旺盛,意志力有多麼堅強,生命都是在無可奈何中走向老病死。



尼羅河神殿


人生意義的第一個層次是“生存”。在“生存”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追求經濟的獨立。這是比較偏向物質方面的。譬如,中國八年抗戰勝利以後,當時流 行“發國難財”,很多人追求的是所謂的“五子登科”:要有個房子,要討個妻子,要生個兒子,要買個車子,銀行要存點銀子。經過大半個世紀,現在人們的追求 已經不一樣了。很多受過很好教育的人,不管是男性、女性,對是不是要生兒子,看得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不過,房子、車子、銀子還是現代人非常迫切需要的。

當 然,各個不同的時代,各種不同的人對於人生有不同的選擇。面 對“生存”階段可能遭遇的困難,我們應當持什麼樣的態度呢?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一進入社會,只要找到安定工作以後,就希望馬上享受。這樣的態度比較危險。我 建議一種比較健康的態度,就是不要一開始就奢求,我們希望的是明年比今年好一點,後年再比明年好一點,逐漸地好。一下子追求到極其豐富的享受,這裡面是有 很大風險的。一旦你的工作有了問題,或出現其他差錯,你整個就處在困難之中了,你的人生就可能整個地完了。所以我們在追求經濟獨立的過程當中,態度很重 要,我們希望能逐漸地好,踏踏實實地、很穩健地走人生道路。這也是我的一種人生的經驗。   

我們在追求經濟獨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就 是父母的意見很多,他們會要求你學這學那,學些你可能不怎麼喜歡的專業,而你又不能不聽。但我告訴你們,越是現代化的社會,父母越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 擇。我們有些父母在這方面做得不大好,常常給孩子很多的壓力。有人採取兩全的辦法,就是兼顧雙方。我想你們大概都知道臺灣歌手羅大佑。他過去為了滿足父母 的願望去學醫,當他賺了錢之後,三十多歲就不再管父母的意見了。我要去過我自己的生活,我走我自己的路。這樣的人比較少,這些人都有很強的個人能力。一個 人的人生要真正幸福快樂,就是要走自己的路。這條路不一定賺錢,也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地位,但他心甘情願,因為這樣過一輩子他認為值得。 現在這個社會,假如我們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沒有太多的牽絆,那麼我們的選擇範圍簡直太廣了。人多半重視 經濟,可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有人對物質反而很輕視。在臺灣甚至有女孩子,在大學畢業以後,跑到山林裡過起了陶淵明似的生活。所以,現在的人有太多 的可能性,不一定非要那樣的生活。你可以拒絕現代文明,不見得人人都追求金錢。

金錢真的萬能嗎?事實上,有人擁有財富卻活不下去,其 中有一條,因為缺少人生的意義。所以我們講人生的意義,是希望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在意義或理想的召喚下,能夠使我們的生命活躍起來。一個人活 著,有再多的財富,有再大的名氣,到了一定階段,你受了挫折,你都有可能活不下去。如果你有意


願風載塵001


我個人理解:生存、生活與生命大致是談及人的身心靈三個層面。

1.生存:物質生理層面,這是底層最基本需求,存在的基礎;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

如呼吸、水、食物\t、睡眠等;以及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等。

2.生活:情感心理層面,這是中層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如友情\t、愛情、\t性親密等,以及尊重的需要如自我尊重、信心\t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

3.生命:思想靈魂層面,屬於高層需求,如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如道德、創造力、自覺性\t問題解決能力等。

馬斯洛認為,人類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級的需求就越基本,越與動物相似;越是高級的需求就越為人類所特有。同時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後順序出現的,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後,才能出現較高級的需求,即需求層次。

另外,各種基本需要的出現按照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順序,但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出現。


草創君


這不能說是人生的三個價段,而是人的三種狀態。有的人僅是生存著,有的人是生活著,有的人體驗生命著。三種境界,應人而異,與地位、財富無關。生存著的,千辛萬苦,只為活著;生活著的,有吃有喝,還能儘自己所好,享受物物的滿足;體驗生命的,陶醉在自得其樂之中,異於上二者對物質的孜孜於求。生存著的,被迫如此;生活著的,貪得無厭;體驗生命的,心無外物。從個人角度來說,當然是第三者最優,然而人是有責任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二種也無可非意,最可憐可悲的是第一種,但那是也由不了他們的。人生在世,介於第二第三之間最好。諸君努力。事在人為,成事在天,到底是生存著,還是生活著,抑或是體驗生命著,那就看各人的造化了。努力,並快樂著,與諸君共勉。


竹林吟曉1


我是站在一個已經步入社會的從業者角度來看的:

一、生存:當你從學校畢業尋求第一份工作,不從家裡拿生活費,在第一家公司拿到薪水時,你會明白生存就是要保障你的吃住行無障礙。或者說你頻頻求職失敗,有了未找到工作前的那份焦慮,生活費還需要從家人那裡獲取,你也會明白何為生存。

二、生活:當你在所處的環境中學會分享喜怒哀樂,並不因為一些內外在因素而患得患失,你就學會了生活。生活需要你用心去發現周圍的美好,做一個正能量的自己。

三、生命:它是我們來到世間領悟生活的最終意義。看盡繁華,體驗過人間疾苦,歷盡滄桑後的一種明白。直至最後,你懂得了生存、生活、生命三者密不可分,你與自己、他人、世界和諧相處,也會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去貢獻自己僅有的一點力量。

人生的這三個階段,是必經。這一個“我”在這三個階段裡是不斷地重生再重生,感悟再感悟。


橙七說說看


生存,生活,生命。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而拼搏,為了生活的更好而努力,為了生命有質量而賺更多的錢。《易經》說“尺蠖之屈,以求進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為了生存,就要適應各種生存的環境,為了生活,就要能屈能伸,不能一條道跑到黑,為了生命,就要順應自然。總之一句話,要想辦法多賺錢,如果沒有錢,生存就是苟活,生活就是煎熬,生命就沒有價值,年輕人還是努力賺錢。


劉井隆


我理解每個人經歷都不一樣,所感悟肯定不相同,生存,是父母將你帶來世上,在少年時期好好讀書以優異成績回報父母親,生活,是成人了,要結婚成家應該拼命賺錢養家餬口,教育好子女,孝順父母,讓他們安渡晚年,將家庭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命,是每人每天都要珍惜,要身體健康才能硬道理,年齡大了將自己的後事安排好,將財產合理安排,免得日後爭吵,人生有時很難預測,先未雨稠謬,到風雨來臨不亂陣腳。這個是我的人生感,。


母黃牛


馬克思說,動物的生命活動是生存,而人的生命活動是生活。

馮友蘭指出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至於本問題的說法,類似於人生三層樓的說法吧:處於第一樓的時候,首先思考吃穿住行的基本條件,這無可厚非;位於第二樓時,就要不斷實現人生價值,做出一些事情,有益於自己也有利於他人。

處在第三樓的人,則“一覽眾山小”,看到了全部的風景,能夠主動發下自我,將“普渡眾生”作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登高望遠111


生存 

生,即生命;存,即存在。我們的生命怎麼持續地存在下去就是生存。我們肉體的生命的存在,嚴格說和畜生沒多大的區別。  我們為了生存,要藉助物質條件,要從自然界索取,所以我們要學會和自然相處。這就出現個問題,我們選擇什麼生存方式和自然互動,如果不當,就會有很多生存的危機。  

生活  

比生存再高一層,是價值的體現,生命的展現形式有很多種,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人作為生命體,肉體是物質的,心靈是精神的。生活必然包含這兩部分。  經濟學裡面的問題就是人的物質問題,如GDP、CPI等等,都是國家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改變的指標。反過來,精神生活的內涵就應該更豐富了,我們可以追求科學、藝術、倫理等。但是很遺憾的是,物質生活的進步改善比較容易評價,而精神領域的成果不容易被直接看到。只有物質、心靈同步發展了,生活方能幸福快樂。

生命  

人作為一種高級生命體,和一般動物不一樣,人有價值。動物不會思考,人會思考生命怎樣有意義,該何去何從,怎樣讓自己價值發揮最大。主體是內心的感受,肉體也會有感知。人的生命的核心價值一定不在於物質的獲取,而是在於心靈的成長。心靈的提升,心含慈悲,愛他人,愛大地,關愛一切生物。我們的境界就不一樣,就會更智慧。


伊家先生


總體來說是人生經歷的感悟!

人作為高級動物,生存是第一要義,是生活和生命的基礎。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生存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離我們較近的上個世紀,貧窮的中國人大多都生存上掙扎,戰爭、飢餓、天災……對生存是一種考驗。尤其是抗美援朝讓我們新生的中國生存了下來,贏得了自我發展的良好環境。

在快速前進的四十年中,我們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生活質量大大改善並提升,從生存跨越到了生活,體會生活的意義。

生命在人剛出生和在自然規律結束的時候,會提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在一定年紀都會思考人生一場的得與失,總結生命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