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說到北宋時期,有一個很明顯的一個的特點,為什麼當時那麼富裕和強大的北宋會被金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負從而導致滅國呢?難道是北宋朝野上下昏庸無能,所以才把大好河山給葬送了。這個說法其實也不確切——北宋的滅亡,它的因素有很多。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很多人對北宋的印象就是個弱國,一旦打仗四處求和。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國力: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王朝之一。不僅如此,當時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了全世界的80%。據史料記載,當時北宋最大的城市汴梁,人口已經達到了100多萬,同時期歐洲的大城市倫敦,人口還不到10萬。北宋當時的經濟水平和發達程度絕對是世界領先的。

北宋軍隊:當時,北宋的軍隊人數超過了100萬,每年養兵所需的費用大約四五千萬貫,佔了北宋財政收入的5/6。

金國:半奴隸半封建的一個新興政權,國民尚處於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狀態,不僅沒有自己的文字,甚至連金屬器皿都奇缺無比。

那麼世界第一強國北宋怎麼會敗給這樣一個對手呢?

從上到下的“不務正業”

<code>一、禁軍統帥“不務正業”,造就成守京師的軍隊的不堪一擊/<code>

主因:發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恥”是歷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事件,它導致了北宋王室的徹底淪陷。在這一年,來自北方的女真族攻佔了當時北宋的首都汴京,擄走北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以及幾乎全部的皇族、后妃、官吏,逾10萬汴京平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北上金國,宋朝首都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那麼強大的宋王朝,為什麼會被金國掠奪、欺壓到如此地步呢?其實歸結起來就六個字——“統帥不務正業”。

在論述宋朝統帥的無能之前,我們有必要重申一下統帥的重要性。戰爭其實就是一種兩國綜合實力的較量,一個優秀的將領可以帶出一群精兵,一個擁有極佳統率能力的將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局勢——可以說,兵是將膽,將是兵魂。統帥不是普通的戰士,而是在兩國較量中鼓舞人心的存在,是激勵士兵們抗爭向上的存在,更是一支隊伍的靈魂。

引例:盛唐時期傳奇將領薛仁貴,平日裡一身伙頭兵的裝扮,但上了戰場,必是一身白衣白鎧甲,手中揮舞著兩把亮晶晶的長戟,整個人閃閃發光——為什麼?為的是讓自己人看到自己,也為了讓敵軍看到自己。友軍從他身上看到勝利,敵軍從他身上看到恐懼,他就是鼓舞人心的所在,就是隊伍的一面旗幟。

什麼叫不務正業?就是該乾的事幹不好,不該乾的事卻幹得有聲有色的。

<code>二、朝中大臣的不務正業——阿諛奉承/<code>

北宋末年,負責統領部隊的人說出來沒有人不認識,他就是《水滸傳》中間接滅掉梁山好漢的高俅。高俅時任太尉、三衙管軍,他有權調動全國的軍隊。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高俅的升遷非常有意思。在

宋徽宗還是端王的時候,極為熱愛踢“蹴鞠”,而高俅則是精通,兩人興趣相同,端王對他大加讚賞,便留他在身邊,並在繼承大位以後,對高俅委以重任。

真實的高俅並非尋常之輩,他在為官弄權上頗有些手段,所以才能居高位長達數十年而不倒。但是,他在管理軍隊上並沒有什麼才能,只是一味地迎合宋徽宗。高俅管理禁軍時,在軍隊上他並不注重軍隊的戰鬥力訓練,而是樂於讓軍隊進行各式競技。

在宋代文學家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載,高俅曾經多次主持軍隊爭標競賽。這種競賽開始時,“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

爭標以前,先是吹打不停,以各式樂器相伴,後面爭標競賽,搞出了以“旋羅”、“海眼”、“交頭”等花樣為代表的龍舟花樣競賽,將軍隊戰鬥力競爭搞成了花樣競技賽。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高俅不僅將禁軍軍營的地皮建成了私宅,還把禁軍當作私役,平日裡不進行戰鬥力訓練,專門為他營私出力。當時,想要進入禁軍有個條件——應聘者必須會一門手藝,不管你是瓦匠、木匠還是鐵匠,或者幹苦力。

就這樣,在高太尉的帶領下,整個北宋末年的禁軍,變成了一群閒散雜役。禁軍是什麼?他們是封建時代帝王最信任的軍隊,擔任著戍守帝王之都、帝王居所的警備任務。可以說,禁軍強,帝王生命才有保障。而高俅的舉動,無疑是將帝王面前最堅固的屏障去掉了。

據史料記載:於是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以至當國家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禁軍很快瓦解。可以說,汴京在女真攻擊之下迅速被擊敗,作為大宋的最高軍事統帥之一的高俅難辭其咎。

但是,如果僅僅因為禁軍軍隊管理不善並不至於造成北宋滅亡——若北宋帝王專業的話,那汴京斷無被攻破之理。遺憾的是,造就高俅不專業、禁軍管理不善的最直接原因,是因為宋徽宗這個皇帝做得不夠專業。

<code>三、皇帝的不務正業,造成王朝覆滅/<code>

整個禁軍從上至下的不專業,並不至於讓北宋亡了國。北宋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帝王太不務正業了——如果宋徽宗趙佶放在今日,會是一個出色的藝術家,但是在治國方面,他還真是擔得起“昏庸”二字。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其實,帝王成為藝術家並不一定意味著會亡國,但若帝王將藝術當成了本職,就肯定會亡國。康熙、乾隆也是藝術家,整個大清康乾盛世時期,他馬背上東征西戰,但他是專職政治家,業餘時間才會玩玩書法、吟詩,而宋徽宗卻將本職與愛好兩者顛倒了——職業的藝術家,業餘的帝王。

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他書畫雙絕。他獨創了瘦金體書法,他的真跡傳到現在的,其價值皆在數千萬。但是,他身為皇帝,卻並不稱職,這種不稱職表現在——他在治國上根本分不清藝術與政治的區別。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宋徽宗對政治、權謀根本沒有足夠的敏感度,他最看重的就是藝術——誰的藝術造詣高,誰便能夠得到提升。他一心陶冶個人情操、提升自我藝術修養,想要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充滿浪漫情懷的人,不時地搞些有行為藝術氣息的舉動,就算落下“輕佻”之名也在所不惜。

綜合因素:他大興皇家畫院,更設身處地為畫家們著想,將繪畫列入了科舉考試之中,只要畫畫本領強,照樣可以升官發財、吃皇糧!在他看來,畫家也應有相當的社會地位,也應出人頭地!蔡京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書法、繪畫、詩詞樣樣不落,所以在宋代素有“才子”之稱。趙佶是親王時,便曾經花過兩萬錢買過他題寫的扇子。蔡大人本人又善解人意,自然在趙佶上臺後官運亨通。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當時童貫雖然是太監,但因為畫畫水平非常之不錯,也被提拔了,並最終官至三軍將領。就這樣,趙佶身邊迅速聚集了一批打著藝術旗號來混世的人。

這趙佶某日又突發奇想,畫得再活靈活現,那也是死的、也是假的!於是他打算將包括三峽、姑蘇在內的各地美景盡攬其中。到時候指點江山、吟風弄月,既省去了舟車勞頓,又能夠不出宮地閱盡大好河山。

這便是後來宋代的著名宮苑——“艮嶽”。該宮苑中有一塊巨大的太湖石,其長高皆為數丈,粗略估算也有好幾十噸,當時宮人們使用鉅艦運載,僅拉縴搬運的勞力就有幾千。所過之處,遇橋拆橋、遇閘拆閘,甚至鑿開城牆……花了幾個月,才將這塊大得驚人的石頭運到了京城。其耗財耗物耗力無數建成這樣一個周長約6裡、面積約為750畝的宮苑。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趙佶有了景之華麗,又渴望起心靈慰藉來了。為了尋歡作樂,趙佶脫下龍袍,平日裡微服出巡狂風月場所。此時趙佶早已忘記了,他的父親宋神宗嚴禁官員出入風月之地,並令當時的宰相王安石主嚴刑峻法主治此事——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趙佶將祖宗的宗法都扔到了九霄雲外。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日以夜往時間一久導致國庫虧空,大臣不力,朝廷中儼然一派藝術家主宰的世界——直到大金兵臨城下,要大宋割地賠款時,趙佶與他的兒子才突然大夢驚醒。

這趙佶當皇帝最不合格的行為莫過於,在金兵大軍壓境時,他竟要退位,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桓,並自己要跑到南方繼續享受。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結果到了新皇登基那天金軍入侵,趙佶還沒有來得及南撤,便被金軍抓住了——金軍這次大獲全勝,不僅攻破了臨安,還抓了大宋兩個皇帝,此事在史上被稱為“

靖康之恥”。

在被押送的途中,趙佶被金人要求“穿民服,露上體,披羊裘”。隨後,其愛妃王婉容等人被金將強行掠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他與兒子趙桓一起被迫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太祖獻俘。而後,趙佶被金帝辱封“昏德公”,此時宋徽宗才感到了精神上的落魄,並寫了許多悔恨、哀怨、淒涼的詩句: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山河破碎,家鄉已遠——這位帝王中最傑出的藝術家在被囚禁9年後,最終死在了五國城,享年54歲。

看大宋皇帝與文臣武將的“不務正業”

北宋滅亡的原因,正是這一系列各級官員的不務正業。“不務正業”這個詞看似小,作用於一個國家的各個階層方面,日積月累就成了大禍。將軍統帥軍隊不堪重用;軍隊戰鬥力不堪一擊;皇帝不理朝政,卻一心琢磨藝術;這一系列本末倒置的行為,最終導致北宋滅亡。

結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無論什麼時候都一樣,企業不好好做產品卻一心妄想投機倒把;農民不好好種地,只想著賣耕地給開發商;公司領導不重視下面員工的業務水平,只重視誰會投其所好,導致單位形成了不鑽研業務、只琢磨人際關係的風氣;這都是本末倒置,都是不務正業。和平時期,文臣善諫;戰亂時期,武臣驍勇;有了這兩項,王朝總不至於會衰敗滅亡。可惜的是北宋末年,文臣武將文不能定國武不能安邦,帝王更是如此,終日不理朝政。其最終造成了北宋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