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韓國人在《鳴樑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鳴梁海戰》來了。該片一舉打破了韓國電影票房紀錄,有三分之一的韓國人都進影院看了這部愛國主旋律大片。但鑑於韓國人平時就愛吹噓自家歷史人物,動不動把他們提升到有些離譜的高度,中國觀眾似乎對《鳴梁海戰》並不買賬。

韓國人在《鳴梁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最近,因疫情影響,只能呆在家裡。所以,看了很多電影來打發時間。不幸的是,看到韓國的抗日神劇《鳴梁海戰》。但看完也有疑問,這是不是一部韓國人誇大歷史的自嗨片呢?電影裡那場發生在萬曆朝鮮戰爭後期的海戰,真的以12艘船戰勝了日軍300多艘?這場戰爭的 實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們還是親自來扒一扒當年的戰況吧!

日本人為啥要打朝鮮人民?

韓國人在《鳴梁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豐臣秀吉畫像)

日本人不是閒得發慌沒事兒打著玩兒,其實上這場戰爭是由一個叫豐臣秀吉的老人發動的。看過日本大河劇的瓦友們可能對這個厲害的老人有些印象。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掌握了軍政大權。可惜日本僧多地少,資源匱乏,為了滿足各方的利益以及他的野心,唯一的辦法就是對外擴張。可是從哪兒開始擴張呢?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懸海外,要向大陸發展,只能先打朝鮮。剛好對面的朝鮮在搞黨爭,軍事也多年不操練了,有機可趁,於是這個老人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萬曆朝鮮戰爭正式開始。

戰神來了!

韓國人在《鳴梁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李舜臣(1545.5.5~1598. 12.16)

韓國人在《鳴梁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崔岷植飾演的李舜臣)

鳴梁海戰發生在萬曆朝鮮戰爭的後期,是日本第二次侵略朝鮮的時候。打贏這場海戰的將領叫李舜臣。影片中,由韓國資深演員崔岷植飾演。

李舜臣47歲以前,仕途不順,不是因為心直口快得罪人就是莫名其妙背了黑鍋,總之就是頻頻被貶謫。直到他的好友——柳成龍(此時,柳成龍已經是舉足輕重的輔弼大臣)提拔他擔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從此鑄就了一代海上戰神。

12條船打沉了300多條船?

韓國人在《鳴梁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鳴梁海戰戰局圖)

前面說到朝鮮一直在黨爭,黨同伐異。連李舜臣這個不愛搞政治的局外人也受到牽連,不幸躺槍,被人取而代之。在他坑爹的同事——元均的帶領下,朝鮮水軍幾乎全軍覆沒,日軍完全掌握了制海權。所以打鳴梁海戰的時候,李舜臣是臨危受命,七拼八湊還是隻有12條船,對陣日本300多條。

重點來了,即便如此,戰神還是贏了!只是沒有“打沉”300多條這麼誇張。實際上,日軍只損失了30多艘,是總兵力的一個零頭,其他的都是被嚇跑的。在電影裡,日本武將藤堂高虎最後下令大部隊撤退了。

在影片61分鐘的超長海戰中,李舜臣的戰術可謂層次分明,根據鳴梁海峽水流的變化,部署不同的作戰計劃。雖然不乏民眾用小船把李舜臣的大船拉出漩渦這種煽動情緒所需的情節,總體而言,電影呈現的以少勝多還是真實可信。以寡敵眾靠的是啥?

1、龜船

2、人不生地很熟

3、艦船體系

4、打仗心態

5、擒賊先擒王

龜船是什麼?

李舜臣小時候喜歡自己造弓箭,後來做了水軍將領就開始改造龜船。他改造的新式龜船長35米,寬11.8米,穩定性好,不易翻船。龜船上有70多個空洞,可以放槍、炮或射箭,而同時期日本最牛的安宅鉅艦上,才裝了3門炮。它用厚木板做拱頂,沒有裸露在外的舷板,外層木板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錐子形鐵籤子,就算鬼子跳上甲板,也進不去船內。

韓國人在《鳴梁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船頭是烏龜狀,從烏龜嘴裡能噴出燒硫黃和焰硝等毒氣。除了吐毒氣,船頭裡還有火炮,是近攻利器。龜船的船頭是個寬大的平面,雖然跑得慢,但能快速掉頭、迅速貼近敵船,配合火炮集中攻擊。船底安放了兩排共二十支船槳,每櫓四人,令它具有超強的機動能力。總之就是:我能打你,你打不著我。人不生地很熟

韓國人在《鳴梁海戰》裡,到底吹了多少牛 ,哇啦一下

在自己的國土打仗,朝鮮水師有一個先天的壓倒性的優勢——熟啊。對鳴梁地區的洋流、天氣的熟悉讓李舜臣能夠隨時根據戰況做調整,經常把日軍的艦隊陣型搞得亂七八糟。艦船體系相去勝遠

日本水軍有個致命問題就是他們的操船沒有明確分工,一開打就亂成一團。但朝鮮水軍師承大明體系,開戰之後大家各司其職,穩中有序。李舜臣多次以少勝多,如有神助,打得日軍沒有反抗能力,就是因為這兩個體系的效率差所致。

打仗心態

打仗這事兒,士氣特別重要。李舜臣的性格特別穩重,在戰爭中臨危不亂,一直衝在最前線,使得軍心穩定。主帥如此兇猛,部下豈能貪生怕死。打鳴梁海戰的時候,更是如此。他知道這次以寡敵眾,大家都沒什麼信心,於是他一馬當先,衝進敵陣,給士兵們壯士氣。

即便如此,逃兵還是有的,以李舜臣的治軍嚴明的作風,遇到這種情況自然是殺一儆百,並告訴其他將領:不得退卻,違令者斬。橫豎是個死,大家就拼盡全力了。在電影裡,李舜臣反覆強調,要利用恐懼,這既指本軍的恐懼——將恐懼化為勇氣,也指敵軍對自己的恐懼(日軍對李舜臣有所忌憚,不敢貿然出兵)。

擒賊先擒王

古人云:擒賊先擒王。李舜臣和其手下深諳其道。兩位日軍指揮官的相繼陣亡讓日本水軍大亂,群龍無首。朝鮮士兵士氣大漲,一口氣打沉了日軍三十條船。其他日本水師一看形勢不對,跑的比兔子還快。鳴梁大捷。

《鳴梁海戰》番外篇

電影裡缺失的明軍

說完了鳴梁海戰,我們來說說委屈的明軍。鳴梁海戰明軍確實沒摻和,但是萬曆朝鮮戰爭,大明士兵可是實實在在的為光復朝鮮拋頭顱灑熱血。但是所有韓國拍的電影電視劇、包括如今研究萬曆朝鮮戰爭的韓國學者,無一例外,口徑一致:仗是朝鮮自己打贏的,明軍什麼忙都沒幫上。

實際上,日軍自1592年從釜山登陸,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兩個月不到,朝鮮就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鮮將領們大部分都是大敵未到、拔腿就跑的類型。後來連朝鮮王室都跑了,只能嚮明朝求救。

該明朝援軍上場了。這裡不得不說一個人,遼東軍最高領導人李如松,在同年的聖誕節援朝來了。他來之前,朝鮮只能在平安道一角苟延殘喘;在他幾次征戰後,三道八都相繼光復,日軍反而被擠到了釜山。可惜戰後朝鮮人各種不待見他,對他口碑極差。

再有,日本賊心不死,二次來犯的時候,朝鮮人雖沒有像第一次那樣拎包跑,但是奈何軍事素質差還是被打的頻頻潰敗,眼看著又要不行了,這時候明朝援軍又來了!這次打的沒有第一次那麼漂亮,雙方以戰略相持為主,死磕到底。中朝聯軍陸續增援人數遠超日軍。沒過多久,發動這起戰爭的豐臣秀吉病逝,日軍才撤退。

除了正兒八經的戰功,明朝援軍還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那個年代的明朝還是天朝大國,日本對於這個富饒的國度還是有所忌憚的,這種壓力讓日軍在戰略上逐漸陷入被動,使得他們轉進攻為防守。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兒》、《壬辰1592—決戰朝鮮》、《帝國最後的榮耀》、維基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