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醫理論沒有定量計算,中醫配藥是根據什麼調整各種藥材數量的?

尼馬樂戈比


中藥當然有定量計算

《傷寒雜病論》,就有的方劑就有一整套的計量標準。方證完全對應時,根據嚴重程度、患者強壯程度按比例變更劑量。

不完全對應,根據辨證確定加減。

當然,只用《內經》原理推導,就真沒有計量標準了。僅從內經原理推導,相當於學了普通物理學,就用物理學公式推導來建房子那樣,也就是造成療效的極大差異。


榮膚子


首先說說中國的傳統食品,藥品的定量。

說藥品可能不太熟悉,說食品吧。學廚師,師傅是不會教導你放多少鹽的,只教授你主料,陪料,佐料,製作程序,掌握火候。走遍全國,千地千味,萬人萬品。想吃正宗,還得去原產地。

中藥也一樣,有南沙參,北沙參,南吳庾,北茱萸等等。

同樣的藥方,可人用,也可獸用。

因為地緣遼闊,北方風沙嚴寒,南方高溫潮溼,醫師就要在方中調節劑量,加大發散除溼藥。北方風寒,就要增加滋潤溫補藥。

這也是中醫辯證施治的精髓。也是導致中醫傳承困難的根本。

首先說明,好的中醫,是需要精通天文,地理,陰陽的。

古人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治國和治人都需要高深的學問。

中醫,講究傳承,不是看幾本藥書,記多少湯頭就算中醫。

就像燉雞,師傅教授你什麼雞好,放什麼調料,燉多少時間,但只有師傅最喜愛的徒弟才知道,燉雞不可以揭鍋蓋,出鍋時打開鍋蓋要立刻加香油鎖住香味。別人還在為加少了無味,加多了有中藥味發愁呢😂😂😂這也是中醫沒落的原因吧。因為中醫會同門相殘。

西醫定量製劑。管你黑人白人黃種人,亞洲歐洲南美洲。是適合發明藥物的人群用的。

就像在外國開中餐館,必須公開用料量。如果真按湘菜,川菜製作程序,外國人吃的了嗎?可中國人會說你做的是個錘子,這也是川菜?格老子再給我來點辣椒。[捂臉][捂臉][捂臉]

所以,認識的錯誤是對中醫的最大傷害。

西醫就像流水線。萬人統一。


豫西懶人


說中醫沒有定量計算這個說法恰恰反應了不懂中醫,我想問一下你能把人類會得多少種疾病說出來,把每種疾病的程度說出來,中醫就會給你定量了,古聖留下的方劑都有詳細記載,什麼病,什麼程度,如何演變預後,如何預防都針對性得講了治法和用量,這還不足以說明中醫的厲害嗎?

關鍵是後世人得病會完全按照古聖的方子去得病嗎?病有無數種,程度也有所不同,個體還有差異,祖宗早已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完善的治療理論體系,依照理論,依照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則,依照病情去合理配伍恰恰是中醫最科學最實際,西醫完全比不了的地方,人個體既有差異如何定一個標準的量,程度輕重既有差異,如何定一個具體的量,這個量只能掌握在中醫的手裡,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量。

所有抨擊中醫的人都是因為根本就不知道中醫裡面都包含了什麼,想當然去詆譭。中醫學習要懂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性味歸經;要懂臟腑辯症,八綱辯證,六經辯症等,要懂脈像,懂經絡穴位針灸等一系列的知識才行,儘管現代人已經失去了內證功夫,但是能把祖宗留下的智慧繼承好就非常厲害了。

希望批評中醫的人具體點,如果你能把中醫的八綱辯證或者中藥的性味歸經或者任何一項提出它的不合理,錯在哪說出來,還有個討論的餘地,完全沒有針對性,對中醫理論一竅不通,還要批評,真不知要說什麼好。


haolanying1973


據理法方藥,輕重緩急,體強體弱,年齡大小來定製處方,在用藥時按君.臣.佐.使合理用藥,來不得半點虛假。


柳正倫APC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藥學,中藥方劑學,都是中醫大夫為病人開方抓藥必須參照的理論文獻,有著嚴格的規範,可不是隨心所欲一一一


用戶9490701408411富


所有的藥物劑量都來自於經驗,西藥也一樣。中藥具有千年的使用經驗,也有現代藥理毒理的實驗經驗,藥量來自於經驗和試驗!


心有所思言必由衷


傳統的中醫脈診是依靠醫師的指感去判斷脈象。他們往往以手指放在寸關尺三部診脈,藉此判別出病人的症候,病性,病位,和病機。但在循證醫學之中,單憑主觀的指感去描述脈像是不足以令傳統中醫脈診在國際的科學舞臺上立足。要令全世界人都認識到中醫脈診的精髓,脈診數量化是刻不容緩的。目的:一.調查中醫脈診的八大元素和壓力脈搏波的物理涵數的關係;二.建立八個中醫脈診數量化的數學模型。方法:此研究採用多因素多變量的設計。中醫師被定為黃金標準,壓力脈搏波的物理涵數作為量化的因素。一方面中醫師要在右、左手腕,寸關尺六部診脈,並按照指感,在0至10的比例上,去判別八大元素的強度。另一方面,六部的壓力脈搏波會用壓力脈搏採集儀採集,然後抽取相關的脈搏波涵數跟中醫師的指感作比較。分析:以線性迴歸法去調查八大元素和壓力脈搏波的物理涵數的關係及其相應的數學模型,α定為0.05.結果:在八大元素當中,除了’柔軟度’之外,其餘的P 值均小於0.05.‘深度’、’閣度’和’強度’的迴歸係數R2都令人相當滿意。結論:此實驗的重要性就是能從傳統中醫學的角度去量化中醫脈診。此八個數學模型能夠把中醫脈診從抽象、主觀的無形層面引領到實質、客觀的有形層面。


川君說易


個人假設:經方按“君”“臣”“佐”“使”配伍,或加“和中”,為求平衡一體。中醫思想與“易”同源,在單個藥材定量上是否與後天八卦有關聯?後天八卦排列為“戴九履一,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吾居中”,數字對應不同的臟腑分陽中陰,陰中陽

肝為“將軍之官”

膽為“中正之官”

心為“君主之官”

小腸為“受盛之官”

脾為“諫議之官”

胃為“倉廩之官”

肺為“相傅之官”

大腸為“傳導之官”

腎為“作強之官”

膀胱為“州都之官”

三焦為“決瀆之官”

是否有關僅個人假設留待驗證!!!


靜水瑤


中藥的使用劑量,是根據常規用量和病情輕重,調整藥的劑量。


聶安平


西醫通過解剖屍體才發現重症是被濃痰憋死的。中醫一開始思路就是止咳清肺化痰,早吃中藥就不會被濃痰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