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有哪些“看完就像過了一生”的書籍?

累麼--


首先感謝偉大的作家們,創作出了偉大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還有《活著》,當我們掩卷之後,還不能從故事中抽離,這些作品,給人警醒,給人啟示,讓人共鳴。這裡只說說餘華的《活著》,我想很多人也會像我一樣,一口氣讀完的,而且是一邊流淚一邊品讀。

歷史

這本書的歷史背景跨度較大,它講述是從解放前到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然後進入新中國的時候,主要講到自然災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時期。讀後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雖然不是親身經歷,但通過書中文字也能讓人身臨其境。

人物

書中刻畫的人物鮮活,比如說書中寫到龍二、鳳霞、有慶、家珍等,每一個人物都是給人印象特別深,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就能夠在腦海中想象著那個人的形象,這些人就躍然紙上,比如說有慶,尤其是他養羊、餵羊的情景,每天早上割草,然後跑著去上學等等。作家餘華寫作樸實而簡潔,人物有血有肉,故事深刻。

苦難

福貴非常的苦,一個個親人都離他而去,最後陪伴他的,只有那頭老牛了。在看書的時候,我多次淚流滿面,純樸善良的兒子,天真無邪的女兒,賢惠能幹的妻子,都離他逝去,還有自己的女婿、外甥也都意外去逝,他所有的親人都到了另一個世界。他的好友春生,在文~革中,也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福貴真的太可憐了!

溫暖

這本書除了苦難,還有一些溫暖畫面,如冬日溫暖的陽光熨帖在讀者冰冷的心上。有慶對自己的小羊無微不至、鳳霞對父母孝心可嘉……只有溫暖才能給人向前的勇氣。

生命

當我們生命中一個一個熟悉的名字闇然離去,我們不能光是要悲天憫人,還要勇於走完剩下的路程,哪怕含淚,也要微笑前行。


雲舒庭美文


一、《先知·沙與沫》,[黎巴嫩]紀伯倫著,冰心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我對散文詩的愛好緣於紀伯倫的《沙與沫》。初中時,我是校閱覽室的常客。一天下午的自習課,在校閱覽室翻閱《世界文學》雜誌,偶然發現上面刊登由冰心翻譯的紀伯倫的格言體散文詩《沙與沫》,非常喜歡,就把它全部抄在筆記本上,反覆閱讀。上世紀80年代初,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冰心翻譯的《先知·沙與沫》,如獲至寶,立即買下。我走上散文詩創作和研究之路,且成為終生不變的追求,是紀伯倫這本書播下的種子。《先知·沙與沫》包括兩部散文詩,因為篇幅都不長,出版社就把它們合成一本出版了。我寫散文詩的風格,有某些紀伯倫的影子。不僅如此,影響我一生的座右銘,也來自紀伯倫。《沙與沫》裡有這樣一句話:“在任何一塊土地上挖掘,你都會找到珍寶。不過你應該以農民的信心去挖掘。”我終生都會記得這句話。我一直都以農民對待土地的心態,對待我所從事的工作。

二、《悲慘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作家雨果在流亡英屬島嶼期間寫出的五卷本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主人公冉阿讓在飢餓中偷了一塊麵包,被判5年苦役,又因加刑被關了19年。出獄後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他化名馬德蘭開廠致富,還當上了市長。當他準備把淪為妓女的女工芳汀拯救出來的時候,警方卻把一個小偷當成冉阿讓逮捕了,於是他毅然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再次服刑。為了救出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冉阿讓利用搶救一個海員的機會假裝墜海而死,逃出去找到了過去敲詐芳汀的壞蛋德納第,從他手中把珂賽特贖了出來,躲進了—座修道院。在1832年的巴黎起義中,長期跟蹤冉阿讓的警官沙威被起義者抓住,但冉阿讓卻私自釋放了他。長大成人的珂賽特與青年馬呂斯相愛,共同參加了街壘的戰鬥。馬呂斯負傷後,冉阿讓揹著他從下水道逃走,沙威雖然看到了,卻無法昧著良心逮捕他們,終於投塞納河自殺。冉阿讓努力成全了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姻。馬呂斯卻一直以為他是苦役犯,直到他彌留之際,才得悉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悲慘世界》具有史詩般的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後令人終生難忘。雨果寫社會生活,也寫人性。寫了一個悲慘世界,又寫了一個大愛世界。妓女芳汀、孤女珂賽特、苦役犯冉阿讓苦難深重,他們是悲慘世界的縮影。卞福汝、芳汀、冉阿讓是不同形式的施愛者,他們是大愛世界的縮影。雨果是最大的施愛者,他揭露了悲慘世界,又締造了大愛世界。

《悲慘世界》始終是一座照耀我前行的燈塔。



雨落一方


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百年經典,百看不厭

經典語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馬孔多在下雨

二、劉慈欣《三體》三部曲

中國科幻文學的顛峰之作

經典語句:1.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2.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

3.我愛你,與你有何相干?毀滅你,又與你有何相干?

5.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5.人類不感謝羅輯。

三、曹雪芹《紅樓夢》

四大名著之首,古典小學的最高峰,無需多言

四、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恢弘篇章,波瀾起伏

經典句子:1.善於等待,就能等到。

2.別離是多麼可怕,多麼痛苦的事啊!

3.憂鬱的笑容含有無比的魅力。

4.如果設想人類的生活可以用理性支配,那麼生活的可能性也就被破壞了。

5.女人越不招人喜歡,對愛情越忠貞不渝。


周慕白1988


看完就像過完一生的書籍,中外都有,下面選取兩本國內的,兩本國外的供讀者參考。

《圍城》-錢鍾書

《圍城》堪稱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小說塑造了抗戰開初一類知識分子的群像,生動反映了在國家特定時期,特殊人群的行為操守、以及困惑。從另一個角度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氛圍。雖然有具體的歷史背景,但這部小說揭示的是人群的弱點,在今天依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該書三十年來橫貫暢銷小說之首。楊絳曾評價道:“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我們仨》-楊絳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當親人離世後,一個人在世,家或已不是家。

面對生離死別,從三到二到一,先生一直保持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即使親人相繼離世,內心波瀾壯闊,文字間依然含蓄內斂,該是多堅定的信念,才讓她獨自在期頤之年,保持一份從容與淡定。從我們仨,到走到人生邊上,答案就在紙張中。

《萬物簡史》-比爾·布萊森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又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

《螢火蟲小巷》-克莉絲汀·漢娜

這是一部關於愛、成長與忠誠的小說。作者以美國跨越30年的風俗畫卷為背景,以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貫穿,講述一對閨密從少女時期相識相知到相伴,以她們之間超越生死、跨越時間的友情和愛,讓這部小說不僅故事生動,語言幽默,而且有歷史的厚重感,深具情懷。


有話郝浩說


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初時以為自己是孫少平,後來以為自己是孫少安,人到中年,現在反而感覺自己活成了王滿銀。

《平凡的世界》啟發我的第一點就是:一定要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就知道,但相信很多人並沒有把讀書當作一種習慣,這也是十分可惜的。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極其厚重的書,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變遷,社會風貌,政治仕途在這裡不做過多評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平凡的世界,都有一個孫少平、田曉霞、孫少安、賀秀蓮、田福軍、王滿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愛著的人。

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學畢業到大學畢業,從農民到知識分子,從孩子到老人,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命運,有認命,有不服,有遺憾,有幸運,路遙刻畫出芸芸眾生相,是這個時代的人物畫像。

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交給時間,都能過去。生離死別,愛恨交錯……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所處的時代。我們無法完完全全掌控自己的一切、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我們可以儘量通過自己的奮鬥,讓我們過的更幸福,活得更有尊嚴。

有遠大理想也好,想過平淡生活也罷,這都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部分。

路遙寫道: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奮鬥和爭取,無論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籍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活了一場。


加油兒女初長成


最認真的一次閱讀

沒有看透紛繁複雜問題的智慧,就不能對問題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也不能界定和獲取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信息,我們就會像漂浮於茫茫大海般暈頭轉向。強大的理性思維工具,能夠助你提升思維的品質,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

《思辨與立場》是一本會讓人停下來,看看自己內心的書。我認真的做了很多的備註,甚至備註都寫不下又加了便籤。

靈魂拷問

你對自己的思維瞭解多少?

你曾經研究過自己的思維嗎?

你都具備哪些思維的知識,比如發生在你頭腦中的心智過程是怎樣的?

在如何分析、評估和重組自己的思維方面,你到底瞭解多少?

你的思路從哪裡來?

它們有多少是高質量的?

它們有多少是糟糕的?

你的思維在多大程度上是模糊的、混亂的、前後不一致的、不準確的、無邏輯的或者膚淺的?

哪怕是一點點,你切實地掌握自己的思維嗎?

你曾經有沒有發現過自己思維的某個重要問題,並通過自己的意志彌補了它?

從小到大,如果有人請教你對思維有何瞭解,你真的確信那就是思維嗎?

我們正處在急速變化中的世界,變革、危險以及複雜性相互交織。成為批判

性思考者認清自己,認清社會,認清世界。依據批判性思維的原則自我訓

導,時刻記在心上,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運用。

批判性思維運用

思維美德

認知一致、認知謙遜、認知正當、認知堅毅、認知公平、信賴推理、具備勇

氣、換位思考、思維自主。

非理性思維是破壞王

自我中心、自我社會中心、自我道德中心、自我企業中心。在非理性思維下變

得支配或服從。

思維的階梯

無反思意識者→

有反思意識者→

起點上的思維提升者→

行進中的思維提升者→

有所成的思考者→

集大成的思考者

思維8大要素

思維標準

清晰性、關聯性、邏輯性、準確性、深度、重要性、精確性、廣度、公平性

決策質量提升生活品質

變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維,未知的世界需要審辯式思維,複雜的世

界需要審慎式思維。無論你當下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也無論你的

感受如何,你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維的品質將決

定著你未來是富裕還是貧窮、強大還是弱小……

改變通常便隨著痛苦和不適,只要我們慢下來聽聽自己的思維,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呢?!



孫小美O(∩_∩)O


強烈推薦這幾本書:

1.《額爾古納河右岸》

遲子建

一百年的民族史濃縮在跌宕而平凡的人生史裡,充滿了鄂溫克民族氣息。打開書本,你猶如置身大興安嶺深山中,吃肉、喝酒、打灰鼠、放馴鹿……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裡去。

2.你去追跑了的東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樣的,你以為用手抓住了,可仔細一看,手裡是空的。

3.我發現春光是一種藥,最能給人療傷。

2《青春》

J.M.庫切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迷茫的南非文藝男青年逃到倫敦,企圖自我救贖卻扭曲了心靈,一無所成後接受現實成為程序員,但仍舊不甘心的故事。這算是庫切的半自傳,字裡行間都是彷徨,正如每個年輕人,不斷地找路,不斷地走錯路。

▼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是不是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這樣一段日子,鴻鵠志高卻難遂,迷茫地過著,昏昏噩噩地耗,最終不是妥協泯然眾人,就是找不到出口被生活圍困,這時候家人朋友,看在眼裡,哪怕不說,心裡想的也是“小鎮青年何必心懷遠方”這樣的想法吧。

2.肯定會有這樣一種同居的形式,男人和女人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生活,然而仍然繼續沉湎在各自的內心探索之中。

3.運氣是無法預見的,你得給她時間。

庫切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作家。不過他拒當公眾人物,兩次都放了布克獎頒獎典禮的鴿子。沉默,是庫切留給世人最大的印象。

3《族長的秋天》

馬爾克斯

有書蟲這麼形容這本書,“比百年更孤獨,比霍亂更迷亂,馬爾克斯筆下所有蝕骨的寂寞、所有瑰麗紛繁的想象、所有愛和狂亂,都在此升級為終極版,假如只看老馬一本書,那這一本就足矣。”在本汪看來,如果《百年孤獨》是高峰,那麼這本書絕對是珠穆朗瑪峰,充滿了各式晦澀的文字與意識流,若能讀下來,大概真的有過完幾生的感覺了。

▼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謊言比質疑更舒心,比愛更有用,比真理更持久。

2.為了不讓人發現他年老的衰殘,只是為了讓你在他耗盡了一切資源之後,因為愛而愛他而不是因為憐憫而愛他。

3.人不是在生活,真他媽見鬼,而是在苟活,人開始學習時已經太晚,即便是最博大最了不起的生命也僅能達到學習怎麼去活的程度。

4《春雪》

三島由紀夫

《春雪》是三島文學藝術美的昇華。它描寫了清顯與聰子的愛情糾葛。三島在他倆的純愛中也貫穿了“優雅的犯禁”和“褻瀆的快樂”的對立,並在這種對立中發現美、創造美,又毀滅了美。好基友讀完這個系列的時候,曾大呼感覺過了好幾生,甚至不能確定這世上什麼是有,什麼是無。

▼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只要毫無野心,就是優雅。

2.我們太相愛了,早就打幸福的身邊走過去了。

3.貪得無厭的人往往表現出悲傷的樣子。

▼這個作者了不起

說起三島由紀夫,大家都會想起他文學的怪異性及他似乎像謎一樣的死。在三島看來,美到極點就是毀滅!他的美學思想也在《豐饒之海》(《春雪》是第一部)四部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並且,這個四部曲是他切腹自殺的當天早上才完成的。

5《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瑪格麗特·杜拉斯

這本書是杜拉斯小說中比較接地氣的一部。母親被騙買了一塊靠近海邊的田地,四季都被海水侵蝕,不能種植。母親終其一生都在想辦法建一座堤壩,但每一次都失敗。每一天都是暴烈的陽光,汗水,悶熱,門前沙塵肆虐的公路。循環往復的絕望,希望,厭煩,最後又回到絕望。

▼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她回憶起那些年月,就好像在回憶一個遙遠而理想的地方,在回憶一座島嶼。

2.我不抱怨,但是,我再也沒有精力從頭開始。

3.一直以來,我就準備著做一個殘酷無情的人,一個有朝一日會離開母親的人,一個會遠離母親,到某個城市學習生活的人。

6《天浴》

嚴歌苓

十分耐人尋味的短篇集,主要講述了發生在特殊年代的各種真實而辛酸的故事。主人公會在你心裡磨上幾回,然後衝著你想不到或者想得到的方向發展,是我們如今體會不到的人生。

▼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所有描述人間悲歡離合的小說上,禍根就是這四個字:無非男女。

2.整個院子在取悅他,似乎今晚來的客人都暗自懷了個真實目的,就是結識他。

3.高一層的審美,恰是審醜。

7《採桑子》

葉廣芩

這本書寫的是末代皇家兒女的故事。那些沒落的矜貴,時代的更迭,還有一家子末路貴族的悲歌。何止是一生,是一聲王朝消失在歷史陰影裡的嘆息。

▼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牆上有照片,一雙俊美的男女互相依偎著,背後的佈景已經發黑髮暗,看不清所以然,恰如這段門第懸殊的婚姻背後所襯托的陰影。

2.所謂的追,就是一種喜愛,一種嚮往,一種崇拜,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在其中,誰的心裡能沒個星星兒呢?

3.說是無情,真到絕處,卻又難捨,這大概就是做人的兩難之處了。


閱讀觀世界


《我們仨》,由當代著名作家楊絳所寫,這本書講述了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去世後,楊絳先生所述的關於生前一家,快樂溫馨,愛痛別離,相聚相失的故事。這本書有很強的藝術特色,虛實相生,象徵手法以及充滿古典意味的描寫,都充滿可讀性。

其實最開始讀這本書,是想療愈自己,但是讀完之後,被書裡濃郁的悲傷,和字裡行間無聲的哀痛所感染,讀後久久不能從中脫離出來,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書裡,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蒼涼,無奈,有著很強的一種代入感,親人離世,自己也行將就木,馬上掩於黃土,回顧這一生,有愛,有溫暖,有各種難忘的事情,有來處,也馬上有了歸途,好似過完了整個一生。

作品共分有三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從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序幕,而“我”就是夢裡客,最開始讀可能對文章中所述的事情沒有特別明確的認識,但這種悲傷,孤獨,無助的感覺卻鋪面而來。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這部分也滿是溫馨的畫面,但也越是溫馨,越讓人悲傷。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

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帶入文中,記錄了自1935年後,兩個人一起赴英國留學的美好時光,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文末還有很多珍貴的書信,讀後都讓人感到很淒涼,人生終將以一種方式離場,究竟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是我們需要去領悟與思考的。

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楊絳先生所述這本書有她半生的經歷,無論是對待感情的態度還是對生活的思考,都非常精彩,這一生太短,冉冉時光很快便會不在,我們究竟該怎樣面對眼前人,去走好這一生,或許很難,或許很簡單,但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尋找答案。


願與君同


我認為看一本書,就像看完一輩子的,莫過於《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小郎中Dr黃


可以看看《易經》。提起易經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占卜,算卦之術。其實不然,

《易經》承載了過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道理,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作為人類行為的規範。這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根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