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連續兩例拔管成功,我們再用ECMO為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闖關”

文本整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許詠怡

講述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隊員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 溫德良

近日,武漢協和西院ICU裡捷報頻傳。第1例轉出、第2例拔管、第3例拔管……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廣東團隊治療方案的科學性、有效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2月25日下午,經過廣東支援武漢協和西院ICU醫療隊成員23天堅持不懈的團結奮戰,又有兩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脫機拔管。

截止目前,病區累計脫機拔管危重症患者共有7名,1名最危重ECMO支持患者病情越趨穩定。

连续两例拔管成功,我们再用ECMO为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闯关”

病房裡貼滿鼓勵的話語

3次院士會診,20天有創呼吸機治療——她挺過來了!

25日兩例患者的拔管均是在總領隊張挪富教授、ICU主任徐遠達教授直接指導下完成的,其中,小王(化名)已經經歷了長達20天的有創呼吸機治療,吳叔(化名)經歷了10天的有創呼吸機治療。我所帶領的醫療組直接負責小王、吳叔具體治療。

小王是我特別關注的病人,在過往三次與鍾南山院士團隊進行的遠程會診中,我都將小王的病情進行了詳細的彙報。不僅僅因為小王年紀輕輕才35歲,更是因為她是ICU裡最早的一批危重症患者,20多天來,她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生死關,病情出現多次反覆,抗感染治療等救治方案也是不斷調整、緊隨而上。

經過夜以繼日地持續治療,小王的情況終於出現了轉機。神志逐漸清醒的她,卻因為停留氣管插管的緣故,躺在床上十分難受和害怕。我們醫護人員在床旁輪番安慰她、鼓勵她。大家在一張A4紙上寫上了“加油!相信我們!很快一家團圓!”,放在床旁的輸液架上,方便她隨時看到。

每天下午,我都會和她的丈夫電話聯繫,告知她的近況,也常常詢問她的丈夫有何話要對小王說,成為久未見面夫妻倆的溝通橋樑。當條件允許時,我們還讓她和丈夫視頻等方式聯繫,看到日夜思念的家人,小王忍不住流下熱淚。

连续两例拔管成功,我们再用ECMO为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闯关”

溫德良與患者家屬電話溝通

25日,小王終於達到了停機拔管的標準。醫療隊決定為她拔管,眼看著監護儀上血氧飽和度逐步升高,然後穩定在98%,小王呼吸平順,生命體徵穩定!拔管成功了!小王露出了劫後餘生的笑容——原來自己一直被幸運之神眷顧,被醫護人員拯救於生死之間。“那麼難都挺過來了,一定要加油好起來啊!”我鼓勵她說。27日,和小王同日拔管的吳叔已經好轉轉出到普通病房了。

我們需要這一場勝利,建立信心對於團隊來說太重要了。早期在這陌生、狡詐的疾病面前,不少患者在收進來之時已“積重難返”,我們的戰鬥情緒一度很受挫,心情也十分沉重。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氣餒,沒有停下腳步。這次成功為病人拔管,對一直處於高壓狀態的醫護人員們來說,是一針強心劑。以個性化救治方案實現精準救治,我們做到了!

连续两例拔管成功,我们再用ECMO为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闯关”

拔管後,溫德良與小王合影

用ECMO為一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闖關”

2月23日,病房裡另一名患者,42歲李先生(化名)出現了險情,出現了血氧飽和度低,雙側氣胸、肝功能受損、循環不穩定、凝血功能障礙等情況,高條件的機械通氣下已經無法支撐他的基本生存需要,若不及時施救將因發生呼吸衰竭引發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關鍵時刻,在廣東醫療隊總指揮張挪富副院長、ICU主任徐遠達主任的組織下進行了科內討論,最終討論意見認為該患者有行ECMO(體外膜肺氧合)指徵。

當天下午,我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同事陳維校醫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席寅等醫療隊隊員完成了置管前的血管評估:該患者體型較大,血管較深,頸型較短,凝血功能差,會為建立血管通路造成不小的障礙。

但經數個小時的努力,我們通力配合成功給患者用上ECMO,為後續的肺部治療及器官功能的維持爭取了時間。這是協和西院ICU廣東團隊來援後的首例ECMO。

连续两例拔管成功,我们再用ECMO为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闯关”

溫德良(右一)、陳維校(中)和席寅(左一)為患者上ECMO

ECMO被譽為“魔肺”,可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為患者的原發病治療爭取時間,爭取最後一線生機。ECMO運行一段時間後,待患者各器官機能有所好轉後可逐步撤機。

李先生肺部損傷嚴重,且長時間的呼吸機通氣已有氣胸等氣道損傷等情況出現,不容再拖延。在ECMO上機前醫生需要在患者一側股靜脈及頸內靜脈建立血管通路,從下腔靜脈引出靜脈血後再經膜肺進行血氧交換後再回輸至上腔靜脈、直至右心房,再完成肺循環。

我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自2017年開展ECMO已有50多例,成功救治了不少患者。但厚重的防護服、汗水模糊的護目鏡、以及患者偏胖的體型和位置過深的股動、靜脈,讓操作變得異常困難。我和隊友們彎腰俯身,經過數個小時緊張的操作,成功為李先生搭建好ECMO血管通路。

當時我的護目鏡上全是霧氣和汗水,完全是靠著以往積累的豐富的血管手術操作經驗,用手感和觸覺來彌補視覺的侷限!但上了ECMO並不代表患者就萬事大吉了,闖過這一關後,患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一支熟悉ECMO的醫護團隊對患者進行24小時監護,要密切關注感染情況以及ECMO的運轉情況,包括後期若需要使用肝素抗凝時,需根據凝血功能調整肝素用量,同時,還要對其他器官也要加強維護,防止缺氧性損傷發生等等,這些都是極具難度的考驗。

目前,上ECMO後的李先生的血管活性藥物可逐步減量,其他生命體徵也基本平穩。救治重症患者的攻堅戰仍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