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願一襲白衣當戎裝丨來自江西援曾醫療隊的報道

朱尚文、郭水華、劉強、羅才祥是來自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的男護士,相繼出征曾都醫院,被人們稱讚為“男護士天團”。

願一襲白衣當戎裝丨來自江西援曾醫療隊的報道

在曾都醫院,他們會因為患者的讚許而感動,會因為患者的問候而倍覺暖心,會因為患者的康復而倍感欣慰,也會因為家人的牽掛而淚溼眼眶。

2月27日,來到江西支援隨州醫療隊曾都醫院隊員駐地,聽他們講述一線故事。

“你們照顧得比家裡人照顧得還要好!”

“在這裡,你們幫我們洗臉、洗腳、擦身子,把我們照顧得比家人照顧得還要好!”在曾都醫院感染一區,患者對醫護服務讚賞有加。

願一襲白衣當戎裝丨來自江西援曾醫療隊的報道

感染一區原本是曾都醫院的感染科,這次疫情發生後,最早設為隔離病房,定點收治確診病例,是該院病床數最多、收治患者相對較重的科室。“感染一區陸續出院了一些患者,隨後從四、五、六病區又轉入28個患者,目前是滿床狀態。”朱尚文介紹,他和其他19名護士主要負責輸液採血、發藥、血氣分析、分發食物和滿足患者的其他需求。

在隔離病區,患者沒有親人陪伴,每天打交道的是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他們既孤單,又恐懼。“只有讓患者消除恐懼,不覺孤獨,增強戰勝疾病信心,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早日康復。”朱尚文說,江西援曾醫療隊第二批隊員接手感染一區後,除日常護理外,指導患者飲食,宣傳中醫藥治療方法,與患者多拉家常,及時掌握患者心理狀況。

有一個70多歲的男患者,患基礎病較多,朱尚文和護士們通過與他聊些爺爺奶奶帶孫子的經驗,聊些為人子女在外打拼的故事,聊些隨州風土習俗……一次次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交融,老爺爺敞開了心扉,看到醫護人員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他心疼地說:“你們這麼遠來到隨州,為我們忙前忙後,我們心裡也過意不去,我們能自己做的事就多做一點。”

“老爺爺如此理解我們,一股暖意湧上心頭。”朱尚文有感而發,其實,還有一家人都隔離在感染一區的現象。前幾天,一位老奶奶先出院了,老爺爺還在病房,儘管其生活起居由護士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老爺爺還是有些孤單。昨天從其他病區轉來婆媳兩人,婆婆生活半自理,兒媳的症狀相對輕些,醫療隊正在想辦法讓婆媳倆儘快康復,一同出院。

願一襲白衣當戎裝丨來自江西援曾醫療隊的報道

從隊員駐地到曾都醫院,每天兩點一線的往返,他們甘之如飴。“我是一名醫務人員,還是一名預備黨員,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不站出來,誰站出來?”朱尚文坦言,來曾都醫院已經14天了,他最牽掛的是家中的兩個孩子,大的兩歲半,小的才四個月。從贛州到隨州千里之遙,在妻子和孩子需要他的時候,卻不能陪在身邊,他心裡很愧疚。朱尚文說:“已然來到曾都醫院,我就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儘量用所學到的東西去服務更多的患者。”

“江西老表不來給我們打針了嗎?”

“今天怎麼江西老表沒有來了?不來給我們打針了嗎?”前幾天,在感染七區,一患者對先到病房的曾都醫院護士說。

“患者為什麼這麼牽掛你們?”筆者問。

配藥、換藥、打針、抽血,給重症患者上心電監測等輔助檢查,這些護理跟平常差不多,隔離病房裡的護理工作,一旦穿上厚重的防護裝備,即便是一個簡單的抽血動作,都變得異常艱難。在層層防護之下,醫護人員的視覺、聽覺、觸覺都受到了影響:隔著護目鏡的水汽,要看清患者的血管並不容易;醫用手套讓手指不再靈活自如,扎針時要分外小心……郭水華說:“既要有紮實過硬的基本功,還要集中精力,像不穿防護服一樣,認真細緻完成每一項工作。”

願一襲白衣當戎裝丨來自江西援曾醫療隊的報道

更多的患者,要靠醫護人員去安慰和鼓勵。郭水華說,感染七區的患者症狀相對較輕,只有一個患者上了心電監護儀,大部分患者能下床自由活動。工作之餘,有幾個會跳舞的護士帶著患者在病區裡做做康復運動、跳跳舞、玩玩我畫你猜遊戲,患者的心情舒暢了,更願意配合治療,自身免疫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果患者總是鬱鬱寡歡,擔心這擔心那,是不利於治療的。

“或許是患者非常需要醫護人員的幫助,也許是我們與患者的互動多了,他們感受到了我們的熱情和真誠,才這麼牽掛江西老表。”郭水華補充道:“我們願意陪著患者一起熬過現在的苦,我們祝願每位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