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table>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2月22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在病區的過道上穿行。

/<table><table>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2月22日,武漢客廳方艙內,一位醫生與艙外同事視頻連線,複查病人的CT。

/<table><table>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2月22日,醫護人員在武漢客廳方艙裡的辦公區工作。

/<table><table>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2月24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患者徐先生在公共浴室外等候洗澡。

/<table><table>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2月22日,武漢客廳方艙內配有音響和點歌臺,患者們在閒時聽歌,放鬆心情。

/<table><table>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2月22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一位患者在床前跳舞。

/<table><table>
“生命之艙”點燃希望

2月23日,武漢客廳方艙內,一位來自廣東湛江的醫護人員在查房時,與患者相互點贊加油。

/<table><table> /<table>

“來這裡後,生活才正常一點了,之前太壓抑了。”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住了21天后,2月29日,34歲的周明(化名)可以“出艙”了。對艙裡的日子,她竟有些“不捨”。

春節前後,媽媽感染了新冠肺炎病重在床,血氧降到了不到80%。她和爸爸奔波於社區和不同的醫院之間找床位,“想盡一切辦法救媽媽”,後來雙雙被感染,從小被寵著長大的周明只能咬著牙硬扛。

2月7日,周明住進方艙醫院後,媽媽也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她整個人放鬆了下來。艙裡的飯菜很好吃,她還參加了方艙裡的合唱隊,跟別人聊聊天,一起跳跳舞,笑容又回到臉上。

與周明一樣,至今已累計有1萬多名被確診的輕症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在已建成的16家方艙醫院內。武漢推進患者“應收盡收”後,能快速建設、快速展開使用的方艙醫院,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床位緊張問題。

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是首批興建的“方艙醫院”之一,分為ABC三個艙,一共有1461張床位。武漢體育中心改建的方艙醫院,分為體育館和訓練館兩個病區,總共設置了1100餘張床位。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疫情中大規模建設方艙醫院。空曠的場館裡,擺滿了床位,千百號人過起了特殊的集體生活。醫護人員定點給病人送來早、中、晚餐和藥物,分發水果和點心。患者們穿著睡衣,仰躺靠在床上,玩手機,與家裡人通話聊天。公共區域裡有電視和圖書角,可以打發漫長的住院時光。

50歲的鄧城(化名)眼見著相熟的病友一個個“出艙”,只剩下自己,心裡很焦急,“要出去幹活賺錢,不能坐吃山空。”他原本做著給餐廳配貨的小生意,“今年肯定要賠本”,正考慮著是否轉行。

雖然各有各的憂愁心事,但這裡人與人的關係卻空前平等:無論年齡、男女、身份、財富怎樣,他們都患著同樣的病,住著一樣的床位,吃著一樣的飯菜,接受著同樣的醫療服務。在最初的混亂後,秩序在這裡重建,生活在這裡繼續。

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一些患者自發組建起了一支志願者隊伍,幫助醫護人員分發一日三餐,更換生活區的飲用水。作為弱電工程師的患者張亮(化名),還發揮專長,幫助醫護人員在艙內安裝了點歌系統。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少人來興致勃勃地高歌一曲,引來旁人的鼓掌叫好。

29日午後,陽光很暖。不少患者走出艙外,站在陽光下舒展身體,聊天,甚至打瞌睡。有一個患者搬出臉盆,打了熱水,坐在陽光下洗起了腳,就像是在自家院子。

雖然陸續也有新的病人住進來,但方艙內的空床位越來越多了。等疫情結束,這些方艙醫院也將結束它獨特的歷史使命。但這一段充滿了淚水與憂愁,夾雜著溫馨與期盼的特殊集體生活,不會被經歷過的人們輕易忘記。

圖: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吳明 徐昊

統籌:秦文綱 趙楊 王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