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近體詩該怎麼寫?

愛老歌的人


【草長鶯飛二月天】

高樓獨望家,酌酒且品茶。

岸上過行客,空中落白花。

烈風衝夢境,寒氣至天涯。

醉後君歸去,柴門本是家。

一一醉中望雪(閬水漁民)

格式(五言律詩平起式):

〇〇⊙⊙〇叶韻 〇平⊙仄

⊙⊙⊙〇〇叶韻

⊙⊙〇〇⊙

〇〇⊙⊙〇叶韻

〇〇〇⊙⊙

⊙⊙⊙〇〇叶韻

⊙⊙〇〇⊙

〇〇⊙⊙〇叶韻

【注】一三字可平可仄🙉🐈🐈例詩:

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一一【唐】張籍《沒蕃故人》





白溪釣客


近體詩該怎麼寫?


這個問題問得很生硬,就好像走在商場裡問別人:“衛生間怎麼走?”衛生間是一定會在角落裡的,但是文藝創作從來沒有定式——除非你把它看成死的玩意。

先要左拐——注意平仄,不能失替。

然後直行——注意格律,不能失對。

接著下樓——注意格律,不能失粘。

再往前走——注意對仗,押平聲韻。

繼續右拐——不能轉韻,不能竄韻。

老實排隊——注意字數,注意句數。

好了,這條路徑給你報清楚了,所有近體詩的規則也一條條列出來給你了。

你會寫了麼?

其實近體格律詩的規則並不複雜,但是也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其中涉及到最重要的就漢字的音韻學——四聲標註法和平仄劃分。弄清楚了這一點,其他的格式內容,遠比數學、物理的公式簡單太多。總共才四種基礎格式,然後在絕句、律詩、五言、七言四種限定下變化,所有的格律關係也就四四一十六種變化。

而且這種變化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就是上面說的去衛生間的方式:相替、相對、相粘。

平仄的劃分、平水韻的應用、基本平仄格式的劃分、這些東西說難吧不難,說容易也要耗費幾千個字。

因為關於近體詩的這些細則本人都曾經回答過,都有相關的文章和專欄做出瞭解答,這裡如果照搬答,肯定會被判定為重複回答,就不在這裡囉嗦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看以前的文章,或者去專欄看看,反正前面也是免費的,基本上能解決近體詩初入門的大部分問題。

回到問題:近體詩該怎麼寫?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是有嚴格的平仄格律需要遵守的。

怎麼寫?按規矩寫,不按規矩就不是近體詩。

規矩無非就是上面提到的幾點。

至於要遵守什麼文法,怎樣提高意境,寫出好的近體詩來,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這個問題很生硬,感覺不到對詩的尊重。

所以回答也比較生硬,抱歉。


梧桐樹邊羽


古體詩分兩種,一是古風,一是律體。所謂的律詩就是格律體了。

> 一般律體分八句(八句以上的叫長律或排律),絕句(又稱截句)得其一半,為四句。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者,“律“便是規矩了。

> 詩詞格律書店一般有賣,我所給你的只是簡化了的而已。若有興趣的話,有空去買一本來仔細瞧瞧,能得更多。

一:平仄

平就是平聲,即現代拼音第一,二聲,仄就是仄聲.即第三,四聲.每句詩都是平仄相間的,這樣讀起來才有節奏感.就這麼簡單.(古韻中仄是分3聲的,在古韻中,平聲是平,仄聲是上去入)

二:節奏

漢語中基本以兩個字為一個音節,第二個字即為節點.節點是這兩個字的支柱,後面要說的"起\

promise新德



你知道近(an)體(li)詩嗎

近體詩初階篇:

什麼是近體詩?

諸位打小學過的古詩不少吧,他們有的句式整齊,有的長短參差,有的朗朗上口,有的能把人舌頭念折,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自人類歷史上第一部詩集《詩經》出現起,不會寫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人,但是什麼是詩,詩該怎麼寫,沒有規定,所以就撒歡兒隨意徜徉,只要押韻了,就是詩,這一時期代表作《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玉臺新詠》,這些,叫做古體詩。但因為沒有相應的開發規範,導致文體異常散漫,一句詩有兩個字的三個字的四個字的五個字的六個字的七個字的,比如著名的《上邪》: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典型的古體詩。寫古體詩,就像給安卓開發App。

自南北朝起,因為大量翻譯梵文佛經,出現了語言學家,語言學家開始有意識的研究漢語發聲的特點,發現了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研究清楚了為什麼有的句子會押韻,哪些字可以押韻。語言學家陸法言寫了《切韻》,把能押韻的字分到一組,稱為韻部。詩人們激動了,經歷了數百年的盲目摸索,終於找到了理論指導,科學的分析了詩怎麼寫會讀起來朗朗上口,字音怎麼安排讀起來會抑揚頓挫,從南朝的沈約起到唐朝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一代代詩人們終於制定起了寫詩的開發規範,這套規範,就是近體詩開發規範,符合這個規範的詩歌,就叫做近體詩。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寫近體詩,就像給ios開發App。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李白是最傑出的的安卓開發者,杜甫是最傑出的的ios開發者。

為什麼要寫近體詩?

你可以告訴別人你其實是詩人。

怎麼寫近體詩?

第一步:選定體裁。

近體詩的體裁有五種,分別是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以及排律。言指的是每句的字數,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排律不限句數。

舉例:

五言絕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言律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 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七言律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排律回頭再說。

所以,寫詩之前,先確定自己要寫這五種中的哪一種。

第二步:確定立意。

就是你想寫什麼,通常情況下寫作內容可以劃分為這四類:抒情,敘事,寫景,說理。根據內容確定立意,也就是你要寫重口味,還是寫小清新,還是寫重口味小清新。一般情況下立意有高古的,渾厚的,沉著的,清雅的,幽默的,閒適的等等,依據自己的愛好確定。

第三步:選擇韻部。

正如前文所述,近體詩開發規範設立之初,語言學家們把能夠押韻的字分組編好,這樣的分組書籍,叫做韻書。

韻書的編寫從《切韻》後,都由官方編寫,因為這涉及到科舉考試,所以韻書形成了以下發展系統:隋朝《切韻》-唐朝《唐韻》-北宋《廣韻》-南宋《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明朝《洪武正韻》-清朝《佩文韻府》,但學過漢語語言學的都知道,漢語有從上古音,到中古音,到近古音,到現代漢語語音的發展變遷,元代後漢語語音發生了重大變遷,朱元璋頒佈《洪武正韻》希望能祛除胡音,收效甚微。

所以實際上中古音時代的最後一本權威韻書,是南宋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因為修訂者是山西平水人劉淵,所以這套書定下的音韻系統,稱之為平水韻,自此,韻書和口語實際發音開始逐步分離。

本朝建國後由中華詩詞學會制訂了符合普通話發音的《新韻》,但是,咳咳,太低端。基本上是”老幹部體“專用韻書,不為年青一代詩人認可,因此通行韻書依然是平水韻。

打開平水韻_百度百科,在平聲部分選擇一個韻部,這個韻部決定了你每句詩韻腳的那個字,只能從這個韻部中選擇,否則,就等於沒押韻。

第四步,開寫。

此處與其他詩詞教程不同,他們會先講平仄啊,粘對啊等等一大堆格律,而本教程與其順序不同,本教程堅信好的詩是改出來的,推敲出來的,所以,在開寫這一步,請勿有格律限制,

依據你所選的體裁,是五言還是七言,絕句還是律詩,1,字數符合,2,韻腳在同一韻部,即可,除此之外,無關格律,不必拘束。發自肺腑的在你的立意下隨意徜徉,書寫一首屬於你的詩歌。

第五步,修改。

此步是寫近體詩的根本,決定了你寫的詩是不是近體詩。第四步完成後,可能大部分開發者開發出來的都是打油詩級別,不用著急,因為那個東西,最多叫草稿,經過第五步修改之後才能成詩。

修改之前,先要明白以下幾個概念:

什麼是平仄?

引自上文:”自南北朝起,因為大量翻譯梵文佛經,出現了語言學家,語言學家開始有意識的研究漢語發聲的特點,發現了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

平,即平聲,仄,即上聲去聲入聲。

詩人們發現,如果一段話裡字的讀音按規律的進行平仄交替出現,那麼這句話將會出現奇妙的韻律感,因此,該怎麼進行平仄交替呢,出現了平仄譜和平仄變化規律,也就是所謂的格律。

1,平仄譜式(凡最後一個字是平聲的,都是韻腳,都要在一個韻部):

七言絕句平仄譜式(四種基本型):

a,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仄起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四種譜式是最基本的,請務必,全部,背過。(很容易背,自己找規律。)

七言律詩平仄譜式:

平起不入韻式:a+a

仄起不入韻式:b+b

平起入韻式:c+a

仄起入韻式:d+b

五言絕句平仄譜式:

刪掉七言絕句的前兩個字。

五言律詩平仄譜式:

刪掉七言律詩的前兩個字。

2,平仄規律

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可以看到,平仄譜中的平仄基本上兩兩交替或者三兩交替的,其中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是比較隨意的,第二四六個字平仄比較死,不能變,韻腳必須是平聲,也就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在以下情況下不適用:

1)三平尾:比如某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假如你把第五個字仄聲改成平聲,那麼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最後三個字成了平聲,這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

2)孤平:比如某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假如你把第三個字平聲改成仄聲,那麼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這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有時可以拗救。拗救見下文。

二,粘對,

以“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為例,a句和b句是“對”的關係,他們的第二個字(因為第一個字可平可仄)平仄是相對的,b句和c句是“粘”的關係,他們的第二個字(因為第一個字可平可仄)平仄是相同的。諸位去翻律詩的平仄譜,同樣有此規律,按照此規律不斷複製下去,每一句詩稱為一韻,就可以寫成五十韻,一百韻等等超長的律詩,稱之為“排律”。

三,拗救,

拗救指的是有的地方你平仄變了,就變得拗口了,因此要在另一個地方救一下,因此稱為拗救。拗救的方法比較複雜,有興趣的我們可以在進階篇裡討論,初階篇教程中,你只需要記下以下三點:

1)如果上句不得已犯孤平使用了:仄仄平仄仄,那麼下句必須要接:平平平仄平。

2)如果上句不得已使用了:仄仄仄仄仄,那麼下句必須要接:平平平仄平或仄平平仄平。

3)以下句子為病句,不符合平仄規律,也無法拗救,請勿在詩中出現①:

01 平仄平仄仄

02 平仄仄仄仄03仄平仄平仄04平仄平仄平05仄平仄仄平06平平仄仄仄 07 仄仄平平平08平平平平平 09 仄平平平平 10 平仄平平平 11平平仄平平 12 平平平平仄 13仄平仄平平 14仄平平平仄 15平仄仄仄平 16 仄平仄仄仄 17仄仄仄仄平

以上皆以五言為例,七言請自行在前添上兩個字,保證所添的第二個字和五言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即可。

依據平仄譜和平仄規律,調整你的用詞,即可完成格律上的修改。

3,修辭修改

此時,你的詩作格律已經ok了,但是修辭上要注意:凡是寫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務必在頸聯和頷聯使用對仗修辭。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頷聯,必須對仗)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頸聯,必須對仗)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絕句無要求,可對仗可不對仗。最後,再修改修改語言,用個比喻擬人,高級的雙關下,知識淵博的化用典故,推敲一下字句,恭喜你達成新成就:詩人lv1

當然,在詩詞的世界裡,還有更多更深入更細緻的問題,等有時間再在近體詩進階篇中和大家討論。

看完文章的別走!在評論區裡上交作業,一篇近體詩!

若有疑惑請在評論區留言。

註釋:①該總結引自百度詩吧網友對“拗句”與“拗救”的全面總結參考資料:《詩詞格律》,王力,中華書局詩詞格律_百度百科

《詩詞寫作教程》,張海鷗,中山大學出版社 詩詞寫作教程_百度百科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文學史 袁行霈

《文學理論新編》,童慶炳,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文學理論新編


聽訟者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既然是近體詩,首先就必須遵守近體詩的格律要求,不能失粘(折腰體偶然犯之非大忌),不能失對(絕句除外),不能犯孤平,不能出韻(如果放寬點,鄰韻通押也無不可。押新韻或通韻應標“新”或“通”)。這是基礎,要懂得拗救的方法技巧。其次,要有個明確的中心,讓人看了知道你要寫的是什麼。不管你寫的有多朦朧,起碼令人可意會。這個是立意的問題,以景抒情,借物寓意。說土一點叫指桑罵槐也行。再次,那是水平的問題,好的詩令人讀後有所感悟。可以適當用典,但我個人反對過分用典。喜歡用典,無非顯擺你讀史多而己。而欣賞語言通俗但意境高遠的詩作,最好用三千甚至一千個常用字便可以了。要寫得好,除了充分了解常識之外,唯一的方法說是多讀唐宋的詩作。常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最後,留下拙作五絕一首,敬請方家雅教。

雲淡星光細,

湖明映柳絲。

流星天上過,

原是一飛機。

秋夜納涼


平安阿敏


詩歌分為近現代詩歌與古典詩歌,古典詩歌又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古體詩如《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四個字就是詩。而近體詩只能以五個字或七個字為一句,寫四句(即絕句)或者八句(即律詩)或是更多(即排律)。本文將以通俗的語言對近體詩的格式作講解。

七律·煮茶

溪竹閒遮積翠鄉,新茶邀約客來嘗。

清泉吐水澆陳釜,巢鳥挑薪引赭光。

細葉入時青夾綠,碧煙起後赤攙黃。

百花耗盡今春力,不及盂中一點香。

欣賞一下這篇律詩,共有八句話,其中五句都是押韻的,韻腳分別為“鄉、嘗、光、黃、香”。在學習本文之前,你也許會感到這篇文章很厲害,朗朗上口,意蘊悠長,還押了韻。在學習本文之後,相信你會對唐詩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開門見山,此文的確押韻,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其滿足的不僅僅是押韻這麼一個要求,它還有著許多“隱秘的要求”。現將基礎知識陳列如下:

1、節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為什麼近體詩要寫5個字或者7個字,就是因為要留出一個單字作為節奏點,讀起來比偶數句更有感覺。

2、對仗。律詩分為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鍊、尾聯,其頷聯、頸鍊是需要對仗的,如“泛舟白鷺推波水”,它的下一句,需要是相同的詞性組合,如“執手南山採菊家”。

3、平仄。就如今而言,普通話就是我們的國語,共有四個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也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現在,我們把一聲、二聲(即陰平、陽平)劃為平聲,把三聲、四聲(即上聲、去聲)劃為仄聲,那麼平仄我們就清晰了。但中華上下幾千年,許多字音都已經改變,每個年代都有著自己的讀音,而唐詩是唐朝的產物,若用那個年代的讀音來寫詩,自然更有風味。因此,寫詩用唐朝音調更佳,用普通話音調次之。唐朝的聲調有些許不同,其分別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普通話沒有入聲),平聲自然是平聲,而上聲、去聲、入聲便劃為仄聲,那麼唐朝的音調也就清晰了。深入一些,唐朝音調叫做平水韻,普通話音調叫做新韻,那麼是為什麼要區分平仄、韻書這些呢?後文見分曉。

回到上面那篇律詩,原句是

溪竹閒遮積翠鄉,新茶邀約客來嘗。

清泉吐水澆陳釜,巢鳥挑薪引赭光。

細葉入時青夾綠,碧煙起後赤攙黃。

百花耗盡今春力,不及盂中一點香。

換成新韻的平仄,即

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粗略一看,是否感覺平仄排列有點意思?別急,這只是新韻的平仄,當我們替換成了平水韻的平仄後再看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是否感覺看不出多大變化,也就改動了幾個平仄?同樣別急,待我標註幾個字出來(每一句的第二四六字)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一句話的第2、4、6字標色,就會發現每一處與相鄰處一定是相反的,其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相替。“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在每一句裡邊,三個平或仄一 定是交替出現的。即第2字為仄,第4字一定為平,第6字一定為仄,反之亦然。

2、相對。“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在每一聯裡邊,上句的第2、4、6字的平仄與下句的第2、4、6字一定是相反的。

3、相粘。“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上一聯的下句裡與下一聯的上句第2、4、6字一定是相同的。

三個要求,即近體詩所謂的相替、相對、相粘。為什麼總是說第2、4、6字呢?因為第2、4、6字是我們讀字的時候的側重點,是節奏點,在節奏點處抑揚頓挫,讀起來才更有韻味。雖然這幾個偶數位不可更改,但奇數位是可以根據情況修改的,只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就可以任意修改奇數位處的平仄。

1、押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詩八句話,第一句韻腳處可押韻可不押韻(此例為押韻式,不押韻式後文可見),第二、四、六、八句韻腳處必須用平聲字且押韻,第三、五、七句韻腳處必須用仄聲字。即上句仄聲收尾,下句平聲收尾。為什麼要這樣?還是一個原因,讀起來爽。但這裡要特別注意一下,前面已經說了字音在不斷的變化,因此有一些字我們讀起來看似不押韻,實則押韻,如“龜、兒”是押韻的。

2、忌孤平。目前文壇上有兩種孤平判斷方式。其一,一句七言(或五言)詩,除開韻腳處那個字,若前邊只剩下一個平聲字,那就犯孤平。其二,每一句詩裡,若有兩個仄聲字夾住一個平聲字,即“仄平仄”,便是孤平。

3、忌三連平。每一句的最後三個字不可以是三個平聲。

有了以上幾個條件,可以總結出四套公式(通代表可平可仄)

【1】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2】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3】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4】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韻)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是絕句的格式,要變成律詩只需要一個格式寫兩次就行了,並且頷聯、頸聯對仗;七絕變五絕也只需要刪掉每一句的前兩個字即可。

以上格式我們稱作格律,有格律的詩詞更為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也更考驗著寫作者的水平,但這只是基礎,欲知唐詩更多內容,請聽下回分解。

注:本文均以個人理解闡述觀點,若有差錯,歡迎指正。


作家茅載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有一定的格律規定。

要注意是:平仄,用韻,對仗,等。

一,平仄兩兩交替。135不論,246分明。也就是說一個律句,二四六字最為重要。即平仄平,仄平仄交替。這樣首句有四種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首句入韻)

如果兩兩交替即為失替,那就不是律句,寫成的詩也就不是律詩。

二,對粘。第二句與第一句二四六字平仄相反。三句與二句相同。如此類推。例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2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4

12相對,23相粘,34相對,…

如果失對失粘,就不是律詩。

另外必須注意避免,孤平,三平尾。

三,用韻。律詩一般用平韻,也可用仄韻。平水韻平韻有三十韻,分上平十五,下平十五。除首句可押鄰韻外,一般壓同一韻部的韻,否則就是落韻。

用韻還需要注意避免擠韻,撞韻,重韻,複韻,僻韻,連韻,律詩幾戒。

四,對仗,律詩八句以上除首聯和尾聯外,一般要用對仗,儘量工對。沒有對仗,那也不是律詩。

五,拗救。(也屬於平仄範圍)

說得對嗎?歡迎關注和指教[捂臉][捂臉][捂臉]



風塵客123


近體詩一般指格律詩。寫近體詩就應該懂平仄懂格律,嚴格按照要求寫。不要犯八戒。寫近體詩必須敬畏格律,格律格律有格有律 ,只有按格律寫詩填詞才是珍惜這璀璨的明珠。最可恥的是掛羊頭賣狗肉。冠以什麼律、絕、詞牌,行文卻失律犯忌,自以為詞華意美,這是對不懂格律者的誤導,這是可笑可悲的行為。格律詩是詩詞領域的精華,應該提倡,應該遵守。


青松2369396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這兩種。

(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嘟嘟在杭州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如果寫是創作的意思,這不是我這種水平低劣的人所能回答的。你可以去讀讀唐詩三百首以及分析格律詩的書籍,可以給你以啟發。

我不知道近體詩怎麼寫,但是我可以談談近體詩該怎麼入門去創作,這都是我自己摸索總結出來的經驗。

近體詩是在唐朝時期建立規範的,包括律詩,絕句。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大家學寫古典詩歌,都是先學的唐詩三百首,但是唐詩裡面並不是全是近體詩,而是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全都有的。

很多人寫詩常常陷入一個誤區,以為自己寫的是近體詩,其實在格律平仄嚴格要求下,那隻能是古體詩。所以會學得不倫不類。這裡有一個被忽略的情況是:唐朝的古體詩創作是和近體詩一個風格相輔相成的,它不同於唐朝之前所有的古體詩風格。所以初學者會不知覺的用唐朝時期古體詩風格去認識近體詩,用唐朝古體詩的創作方式去創作近體詩。這就是不倫不類的根源所在。根本解決辦法是去讀讀中國古代文學史,對古典詩歌的歷史有個瞭解,而不是學寫近體詩而囿於唐詩。

認識上面了以後,就可以談談創作近體詩的入門。

創作近體詩應該從古體詩開始。這裡和上面說的不一樣。上面的情形是創作了古體詩卻把它當做近體詩。這裡是知道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就寫古體詩。

創作古體詩,應該從五言古體詩開始。五言詩從曹植到南北朝有很大的發展,和唐朝時期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如果你只看唐朝的五言詩你不會自我意識到井底之蛙,只有你從魏晉南北朝這一個淵源和脈絡像歷史畫卷一樣的展開,你就會明白五言古體詩的魅力所在。

我以上只是說的創作近體詩應該從創作五言古體詩開始。至於如何創作近體詩,包括如何格局平仄,如何遣詞煉字,那不是吾等孤聞寡陋之人所能知道的。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