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可行性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為何不同意?

震禮


魏延的“從子午谷奇襲長安”之計,如果是一個能在處於完全秘密狀態下實施的突然襲擊,或許還有幾分勝算。

然而,蜀軍北伐並非突然,這就使得“子午谷奇謀”成功率降低了很多很多。

蜀漢建興五年三月,後主劉禪下詔: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優國,先帝託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天罰,除患寧亂,克復舊都,在此行也。......他如詔書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稱朕意焉。”

諸葛亮還沒有開始進軍,劉禪已經下詔,並明確將所領人馬,進攻目標,以及相關詔書律令“露布天下”。而諸葛亮五月進兵,到建興六年正月召集軍事會議,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前後有九個月。

這9個月時間裡,難道曹魏就啥也不管,當做沒有這件事情麼?

顯然不可能,蜀軍北伐已經不是秘密,魏國已經展開了防守戰略的部署,樂陽亭侯孫資向魏明帝建議“分命大將據主威要險”,魏明帝採納了孫資的建議,這就是魏國的防守戰略。所謂“要險”,從後來魏軍實施此防守戰略的實際情況來看,是守重要的地方,而非“險峻”。

東起長安、西至陳倉的渭水之畔,共有五城:長安、槐裡、武功、郿城、陳倉。

那麼,除了部署防守“要險”的軍隊以外,魏國還有機動部隊麼?兵力如何?

有,魏國在雍正有機動部隊。

《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魏略》說:

“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步騎五萬拒亮。”

魏明帝調動的五萬步騎,應是中央機動部隊與雍州機動部隊的聯合之數。《三國志》中還透露了魏國在雍州多年間的常備機動部隊兵力,約為兩萬步騎。按照慣例,州直屬機動部隊駐在州治城內。雍州機動部隊兩萬人,應駐在長安城內。

長安城是舊都,城牆較長,又是魏國的西都,因此,其城防部隊至少也應該有一萬人。那麼,如此一來,聯合守衛長安城的兵力,合計至少3萬人。

而“子午谷奇謀”中,魏延的作戰部隊只有五千人(另外五千人是運輸糧食的)。用著五千將士去進攻受著長安城的魏軍三萬將士,顯然是攻不下來的。

且長安城易守難攻!

《後漢書 ·董卓傳》說:催隨著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與桌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城峻不可拔。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蜀)兵內反,引催眾得入。

李催率軍十餘萬攻長安,打了八天毫無進展。後來還是因為呂布軍中的蜀兵打開了城門,長安才被攻破,可見長安之易守難攻!

蜀軍北伐是在李催攻打長安後的36年,其間長安併發生過受到破壞的記載,因此,魏延獻計時,長安依然易守難攻!
那麼,當長安被攻擊時,魏國援軍的行動速度如何?

從《三國志》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比較肯定的數據,即魏國機動部隊的行軍速度,騎兵日行170裡,(三十年後鍾會的騎兵能日行172裡),步兵日行90裡。

從洛陽到郿城有1120裡,從洛陽往陳倉北到街亭有1836裡。

從長安道郿城有260裡,從長安往陳倉西北到街亭有976裡。

魏軍騎兵從洛陽到郿城大致需要6天時間,從洛陽到街亭花費10天。

魏軍騎兵從長安道郿城用一天半,從長安道街亭用五天半。

那麼,魏軍真的那麼快麼?

《蜀書·姜維傳》記載,也就是這次北伐,諸葛亮進祁山。當時姜維在天水任職,他奉天水太守馬遵之命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有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到上邽。姜維等人追不上,回城城門已經關閉進不去,去冀縣,而冀縣也不放他進去,不得已就投降了諸葛亮。而之後不久,馬謖就敗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回蜀,導致姜維與母親分開。

裴松之在這條記載中注《魏略》說,姜維投了諸葛亮,冀縣當時也立即首義,然而還沒得到諸葛亮派姜維返回冀城迎接起義的首領,街亭已經戰敗了。可見時間十分緊張,魏軍騎兵來得十分迅速。

所以魏國中央騎兵馳援長安,時間只需要7-8天的樣子,然以長安守備的兵力,抵擋魏延的5千兵力,難道連10天都堅守不了的麼?

最後,魏延低估了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他的計策中說:“楙聞延奄至,必撐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魏延實在太過自信了,自己一到長安,夏侯楙聽到了就乘船逃跑?連打得不敢打一下,夏侯楙真的是這樣一個慫包麼?

裴松之注《魏略》中說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夏侯楙雖然不擅長軍事,但是這個人熱衷於管理經濟,並不是一個毫無用處的紈絝子弟。另有載“群弟不遵禮度,楙數切責”,可見夏侯楙心中常有“禮度”,也就是國家的法度,他應該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高級文官(恩,名義上是個將軍,其實更像個文官)。如此有品格的人,會望風而逃麼?

何況,夏侯楙駐守在“易守難攻”的長安城裡,身後有三萬精銳將士,有郭淮做刺史,有大將軍曹真為後盾,他有必要望風而逃麼?

既然夏侯楙不可能望風而逃,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否實現預定目標,就是一個大問號,這條計謀的價值,再次大打折扣。

綜上,蜀軍北伐不是秘密,曹魏已經採取了正確防守戰略,加上長安易守難攻,魏國援軍行動迅速等援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 不可行的。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諸葛亮都不會同意,何況諸葛亮還有自己戰略層面的考慮,以及魏延這個人政治方面的打算等原因。


江畔初見月


不要說五千,就是一萬,諸葛亮也給得出,但是諸葛亮不認為魏延能夠成功,也就不會同意了。

魏延子午谷奇謀能夠成功,必須具備三個必須前提:

第一,順利通過子午谷,抵達長安城下。

第二,能夠及時佔據長安、潼關。

第三,諸葛亮大軍按照約定時間,準時抵達長安城下回合。

據有的同學考證,歷史上的確有人想通過子午谷,進而佔領長安,但沒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沒有查閱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順利通過了子午谷,抵達長安城下,魏將夏侯楙是否聽魏延的話,不戰而逃呢?

裴松之註解《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引《魏略》記載,夏侯楙為魏國安西將軍,鎮守長安,諸葛亮在南鄭與群下計議,魏延說: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

魏延設想,五千精兵,五千人運糧,十天時間到達長安,夏侯楙一聽說魏延來了,就逃跑了。魏延開開心心與諸葛亮大軍在長安城東會合。

諸葛亮認為這一招太冒險,不如穩穩當當從大道上進軍,先平定隴右為好,十拿九穩,沒有風險。因此,不採納魏延這一計謀。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堅持十天的話,魏延將吃什麼、喝什麼?

最大的可能是,夏侯楙真如魏延說得那麼膽小,但會緊閉城門不出,魏延沒有攻城的器械,就傻乎乎地等著諸葛亮大軍到來。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完全可以接受。

但問題是諸葛亮能按時到來嗎?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給他的光榮使命嗎?

魏延能不能抵達長安城下不好說,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實證明,諸葛亮五次北伐,沒有一次能夠抵達長安附近,一般是圍困陳倉,糧盡而退。最遠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抵達五丈原,但不敢渡過渭河,依北山東行,進佔武功,與司馬懿決戰。

沒有諸葛亮大軍與魏延會合,子午谷奇謀就是一句空談。

諸葛亮對於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計劃,準時到達長安沒有任何把握,諸葛亮咋會同意魏延的奇謀呢?

這麼簡單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質疑子午谷奇謀是偽作,看來不無道理。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就是蜀漢官員,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決然不予採用。對於子午谷奇謀,他是這樣描述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個看似與《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所區別,沒有明確提到從子午谷出兵,只是說與諸葛亮分兵兩路會於潼關。

這不僅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對這個事並不確定。

但不管咋說,魏延子午谷奇謀沒有可行性,諸葛亮不採納是正確的。


豹眼看歷史


子午谷奇謀有可行性,不過成功幾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是指趁曹魏不備,蜀漢軍從子午谷奇襲長安,從而一戰克長安。然後蜀漢軍再利用潼關天險攔住從洛陽增援的魏軍,以關門打狗之勢消滅魏軍在雍涼的地方部隊,一舉奪取曹魏西北的戰略。



這個戰略從理論上來說,是有可行性的。因為自從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沒打仗,而在此期間,曹魏和東吳打了兩次滅國級大戰,魏軍的主力都在東線,西線防禦蜀漢軍的兵力並不多,而且防禦心態還很懈怠,想不到蜀漢會突然襲擊。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可行性也就僅此而已了。因為魏延偷襲的幾個致勝因素,都過於理想化。

首先,從子午谷出秦嶺,速度一定要快,在魏軍沒發現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則會被魏軍包餃子。

但是子午谷很難走,魏延認為十天可從子午谷抵達長安,這過於理想化。

咱遠的不說,就說西安事變時,當時王耀武率51師在漢中駐訓。他當時就想走子午谷突襲西安,解救蔣委員長。但中央軍走了三四天,最後放棄了。原因就是太難走。

當然,不是說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內走出去。只是說,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軍派幾個斥候巡邏,發現了蜀漢軍,魏延就前功盡棄了。

第二,夏侯楙必須要不戰而逃,蜀漢軍要第一時間迅速攻克長安。

這一點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豈不是進退不得了?

當然,也不是說夏侯懋就不會逃,陸遜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這說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但還是那個問題,把成功希望交給對方來掌控,這過於理想化了。

第三,諸葛亮大軍按期出與魏延會師,並能在潼關抵擋住東線魏軍的進攻。

這一點跟前兩點一樣,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處就在於——以為拿下潼關,就一定能攔住魏軍的增援。

眾所周知,潼關是天險,是扼守關中平原的門戶。可是,魏軍如果要攻關中,其實是可以繞過潼關的。


歷史上,從山西到陝西,有龍門、蒲津、龍門三個渡口可以渡過黃河。其它歷史階段繞過潼關的例子就不說了,就說三國時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與曹操會戰於潼關,徐晃趁馬超不備,就從蒲津渡口悄悄渡過了黃河,繞到了馬超身後,會合曹操把馬超包了餃子。

如果說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關,而無法顧及黃河的幾個渡口,那麼魏延的下場肯定就跟馬超一個樣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夠嗎?蜀漢軍的兵力夠嗎?

畢竟蜀漢軍拿下潼關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難點在於殲滅雍涼地方守軍。如不然,蜀漢軍就變成了當年的整編74師,中心開花,被魏軍東西夾擊。


下面再說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

諸葛亮之所以拒絕魏延的建議,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戰略。他當時的戰略很明確,以趙雲疑兵吸引主力,自己親兵出隴右,馬謖在街亭攔截救兵拖延時間,目的就是拿下隴右。

一個是拿下整個雍涼地區,一個只是想拿下隴右。這裡不討論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優孰劣,就說兩人戰略路線區別這麼大,諸葛亮怎麼可能不否決呢?



並且實際上,諸葛亮一次北伐,派馬謖去守街亭,實際上就是子午谷奇謀的翻版。只不過就是戰略規模縮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謀的設想,蜀漢軍守潼關,關門打狗,把雍涼魏軍一網打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守街亭,也是關門打狗,想把隴右魏軍一網打盡;

但是結果呢?馬謖沒守住街亭,蜀漢軍主力也沒打下隴右。

所以說,以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為例,魏延想偷襲子午谷,渾水摸整個雍涼,成功可能性太低。當時蜀漢軍戰鬥力就那麼回事,撐不起這麼宏大的戰略。


最後說說魏延的真實想法和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魏延其實並沒有提出過“子午谷奇謀”。

《魏延傳》的記載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但是諸葛亮不允許。

也就是說,魏延是想單獨領兵,獲得更大的軍事自主權,他和諸葛亮分兵打。就像當年劉邦和韓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樣。全文並沒有提過“子午谷”,也沒有提過偷襲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國人編寫的史書《魏略》中,那就編的有模有樣了。偷襲什麼全來了。讓人頗為懷疑記載的真實性。

我個人覺得,《三國志》中關於魏延的記載才更符合邏輯。因為魏延自視甚高,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單獨領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議。

並且魏延本傳中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記載也能佐證這種邏輯的正確性。

因為走子午谷偷襲長安,先決條件就是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但諸葛亮一伐失利後,魏軍已有防備,這種先決條件沒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請自己單獨帶兵,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並不是偷襲長安,而就是單純的就是想自己帶兵,不受諸葛亮節制。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想讓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為他手上無衝鋒陷陣的將才可用,想讓魏延留在身邊吧。亦或許,諸葛亮對魏延的忠誠還不夠信任。


Mer86


首先,肯定一點,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當時並不具備可行性!諸葛亮不同意他去,是很明智的!

據筆者所知,兵出子午谷的有這麼三個人(還有沒有別人就不清楚了),第一個是司馬勳,第二個叫高迎祥,第三個叫王耀武。是不是都很陌生?下面我們來一個一個認識一下:

第一個人是司馬勳。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東晉大將桓溫北伐,命司馬勳從子午道出兵,攻打前秦。計策是好計策,當時桓溫打敗了前秦軍,屯軍灞上,一旦司馬勳成功,長安唾手可得!

但很不幸,計策被前秦丞相王猛看穿,前秦以七千精銳騎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勞,伏擊司馬勳,司馬勳大敗而歸。

第二個,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前輩,這是第一任“闖王”!在崇禎九年,高迎祥兵發南山,直驅長安,但是,過子午谷的時候,遇到了山西巡撫孫傳庭的阻截伏擊,不僅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了!

第三個,王耀武。嚴格意義上說,他並沒有出子午谷。王耀武,國名革命軍第五十一師師長。西安事變爆發後,就在陝西駐紮的王耀武打算武力進攻張學良,營救蔣介石,定下來了子午谷出兵奇襲張學良的計劃,但是軍隊在子午谷走了三天,人困馬乏,物資裝備跟不上,不得已撤出。

通過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出兵計策是很不靠譜的,那麼它究竟有多不靠譜,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子午谷地勢太險峻!其實,子午谷不止一條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走的也是子午谷,但他走的是陳倉道(也就是魏延斬王雙的那個地方),並不是魏延提倡的子午道。子午道是子午谷中地勢最險峻的一條路了!從這兒走,短時間內根本走不出去!而且軍隊戰鬥力消耗太大,就算出了子午谷,還有多少戰鬥力可以打長安?另外,如果短時間內走不出去,消息一旦被洩露,那後果不言而明。

第二,蜀魏軍事實力的差距太大。大家可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比較大,認為蜀漢兵力富足,其實,當時蜀漢總人口28萬戶,還不到一百萬人呢!兵力撐頂了也就十萬人,魏國呢?四百四十萬人口,軍隊40萬左右。這樣的差距其實決定了蜀漢只能穩中求勝,一旦出現大規模失誤,他們輸不起!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萬人,而曹魏在西面的防禦兵力就達到了20萬。可想而知二者的實力有多麼的懸殊。魏延以長途奔襲的方式攻取長安,安全沒有可行性!當時曹真統兵駐紮在郿縣、郭淮在天水,負責長安守衛的是夏侯楙。就算魏延成功出了子午谷,就算夏侯楙水的很,被魏延攻下了城防堅固、兵精糧足的長安,那魏延還能剩下多少兵力?他否靠這些人馬擋住圍剿的大軍,守住長安呢?當然不能,最後的結果只能是魏延被一口吞掉,全軍覆沒!

這個時候不要指望諸葛亮可以分擔,他被郭淮死死堵在街亭、陳倉、五丈原一線,寸步難進!諸葛亮沒有幫助魏延的能力!

第三、魏延一單失敗,後果是蜀漢承擔不起的。蜀國本來就沒有人,魏延偷襲長安再帶去五千精兵,這五千兵被吃了極大消耗兵力國力已經是大問題了,那隨之帶來的士氣問題更是嚴重!到那時,曹真兵出大散關,直驅斜谷;郭淮走祁山,入白馬關。諸葛亮是很難抵禦得住的,如果真這樣,那北伐不僅會大敗,蜀漢甚至可能會提前幾十年滅亡!

正如毛主席評價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說的:“此計太懸危!”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提出來的。魏延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帶領5000名精銳士兵,同時再配5000名雜兵。由他帶領這支部隊,從子午谷出發。偷襲長安。在他偷襲長安成功之後,諸葛亮帶領主力出祁山,那麼關中地區就能拿下了。

諸葛亮當時沒有同意這個計劃。所以後人也經常說,如果這個計劃實施的話,說不定能夠成功,而一旦成功了,諸葛亮的北伐說不定也就成功了。說白了,就是用很少的部隊去賭一把,如果能賭對的話。其收益是非常可觀的。

在此我分析一下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

進攻長安的五條道路

從漢中進攻長安一共有5條道路。自西向東分別為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和子午穀道。其中祁山道和陳倉道,相對而言地勢平坦,適合大部隊行軍,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也經常走這兩條道路。,而褒斜道。駱古道和子午古道。地勢崎嶇,道路狹窄,非常不適合行軍作戰,都是屬於冷門的道路。其中最冷門的就是子午穀道。因為子午谷的地勢是五條道路當中最為崎嶇最為難走的一條險道。

子午谷奇謀壓上的本錢其實並不小

那麼我們現在來看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當中。所謂的5000精銳和5000名雜兵,對於蜀國來說是不是一個。能夠承受的損失。蜀國在當時的三國當中是人口最少的,不足百萬人能夠動員的兵力極限,在10萬人左右。5000精銳加上5000雜兵,總共就是1萬人,相當於蜀國極限動員情況下的1/10。所以一旦計劃失敗,損失的這1萬人,對於蜀國來說都是一個無法承受的損失。相當於總兵力的1/10。.總人口的1%。尤其是5000精銳更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諸葛亮表示,5000精銳的損失我承受不起

通過子午谷的可行性

按照魏延的說法,他帶著這5000精銳和五千雜兵,大概10天就能到達長安。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根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

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沈括是北宋時期的人,根據他的記載,在北宋當時的情況下,後勤比例為1:1的條件下,整支軍隊大概可以支撐18天。魏延所說的10天到達長安,是在沒有考慮後路的情況下,也就是說這支部隊出發之後,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全軍覆沒。

那麼10天的時間能走出子午谷嗎?我們可以看一下後面的情況。魏國大將軍曹真曾經帶兵走子午谷偷襲漢中,結果遇到了連日的大雨,走了一個月還沒走到一半,路上遭到了蜀軍伏擊被打了回來。明朝末年的時候第一代闖王高迎祥也曾經走過子午谷,他用了15天的時間才走出來。結果他剛走出子午谷就遭到了明軍的埋伏,全軍覆沒。

▲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命喪子午谷

所以魏延所說的10天內通過子午谷其實是不可行的。

拿下長安的可能性

那麼我們現在假設,魏延即便能夠在10天內走出子午谷。那麼他能夠拿下長安嗎?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當中。他能夠拿下長安的前提是,長安太守夏侯懋是個白痴。但是關於夏侯楙是個白痴的說法,是在《三國演義》裡面說的。在《三國演義》當中,為了展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主動出來給諸葛亮送人頭,結果被打成了豬頭,兵敗而亡。

▲夏侯楙究竟是不是白痴,其實很難說

而在實際的歷史當中夏侯懋是夏侯敦的兒子,他娶了曹操的女兒,只是說這個人喜歡做生意,在長安開了很多酒館和夜總會,當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當時已經不在長安了,被調到洛陽做官去了。夏侯楙究竟是不是一個白痴這不是魏延說了算的。

而且長安在歷史上也是多個王朝的首都。城高牆厚,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蜀軍的攻堅能力向來不強。而且魏延的部隊都是輕裝上陣,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長安基本上不可能能打下來。

即便能夠順利拿下長安,也守不住

那麼我們現在假設魏延運氣再好一些。她真的遇上了一個豬頭,在長安當太守。他真的順利的拿下了長安,但是他守得住嗎?按照魏延的計劃,他要堅守長安20天,他將面對著東邊潼關魏軍,西邊隴右方向而來的魏軍,南邊從武關方向而來的魏軍。此外,洛陽方向的魏軍也可以繞過潼關進攻長安。當時魏軍領兵的大將,有曹真、司馬懿還有張郃。這些人一旦四面合圍,魏延能守得住嗎?

▲張郃表示,魏延你儘管放馬過來吧,我的大刀早已飢渴難耐了

而且魏國多騎兵,蜀國主要是以步兵為主,在速度上來說,蜀軍,追不上魏軍,到時候諸葛亮也很難援救魏延。

因此長安即便能拿得下,也很難守住。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實是不可行的。一是在於一旦失敗,這種損失蜀國承受不住;二是子午谷基本無法在10天內通過;三是即便能夠通過子午谷,長安也很難拿下;四是即便拿下長安,也很難守住長安。以上條件來說,個個都非常難實現,而且個個都要能夠實現。所以子午谷奇謀,實際上並不可行。


老威觀史


1.魏延看到了魏國的混亂局面

2.魏延清楚那個駙馬就是頭豬

3.魏延熟悉出兵路線作戰方式

4.魏延精通各類防禦戰事佈局

5.魏延打算奇兵偷襲就地補給

7.魏延是奇兵有大部隊作後盾

子午谷奇謀,佔天時地利人和

佔天時:魏國內部發生了混亂

占人和:守將駙馬就是頭肥豬

佔地利:名將帶精銳奇襲毫無防備城市

那是魏延親自帶兵去奇襲,會沒把握?

魏延作為僅存少數身經百戰的名將之一

魏延不會嫌自己命長,官職只比諸葛亮低

歷史上,諸葛亮只有戰略眼光,不會打戰

可以這麼說,十個諸葛亮也不如一個魏延

看看魏延漢中的防禦策略,非常精通防禦

精通防禦的人,帶兵去偷襲毫無防備的人

攻得下來,也守得住,誇張一點說吧

魏延到城下,亮身份,敵人就開城投降了

畢竟魏延作為身經百戰的名將,名聲在外


春哥diao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這樣的:

1、丞相給我五千人,還要準備十天的口糧。

2、我帶著這五千人從漢中進入子午谷,然後沿著子午谷北上到達長安城下,這大概需要十天左右。丞相您則率主力按原計劃走斜谷,吸引曹魏西線主力。

3、坐鎮長安的夏侯楙生性怯懦,一看我魏延帶著五千人到了長安,必然嚇得屁滾尿流,坐船棄城跑路,城中群龍無首。

4、我用這五千人圍攻長安,口糧取自長安周邊穀倉和老鄉那裡,大概十多天拿下。

5、我估計曹魏援軍到達長安最快得20天左右,而那時丞相您帶著大軍從斜谷到達長安和我匯合了,到時候咸陽以西就全在咱們手裡了。

一眼看去,很明顯可以看出魏延子午谷奇謀成敗的關鍵在於

時間。如果稍有延誤,魏延的計劃將完全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首先是魏延率軍通過子午谷的時間。魏延的計劃是十天,因為他只帶了十天的口糧。子午谷這條路是長安正南方向位於秦嶺的一處谷地,其山谷相間,十分險峻。假使風和日麗,魏延這5000人帶著口糧出征的隊伍,可能會在10天內通過這裡,但倘若天公不作美呢?

同時魏延10天穿過子午谷還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曹魏在這裡沒有佈防。不過曹魏當時的佈防計劃是“分命大將據諸要險 ”,而子午谷在長安正南方,馬超韓遂之亂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曹魏肯定會在這裡設防。一旦魏延被魏軍堵在子午谷內,大概率過不去的。就算魏延能突破子午谷,耗時必然超過10天,那時補給耗盡,無以為繼。

其次是曹魏援軍到達長安的時間。假使魏延按計劃達到長安城下,夏侯楙也棄城而跑,長安城內群龍無首,那麼魏延必須要考慮曹魏援軍達到的時間。魏延對此的估算是20天左右,他這也太瞧不起曹魏的動員行軍能力了。

孟達叛亂時也這麼估算過曹魏軍隊的行軍速度。孟達估計司馬懿從宛城到上庸得一個月時間,但司馬懿一路急行軍,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徹底打亂了孟達的計劃,最終孟達束手就擒。而長安的重要性遠超上庸,曹魏軍隊必然會全速趕來,肯定比魏延想象中的快很多。到時候,魏延這5000疲憊之師,必然被包了餃子,全軍覆沒。

最後是諸葛亮達到長安的時間。魏延認為諸葛亮必然會趕在曹魏援軍之前達到長安,以他估算曹魏援軍20天達到長安來看的話,他認為諸葛亮會在自己到達長安後的10天左右抵達長安。

這太過理想化了。前面已經說了,曹魏已經安排大將據險要而守,可以肯定的是防禦諸葛亮的必然是曹魏西線的主力部隊。歷史中諸葛亮曾在後來圍攻陳倉時吃了大虧,面對守將郝昭防守的陳倉毫無辦法,只能退軍而去,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在短時間內率領主力到達長安與魏延匯合是不現實的。到時,長安的魏延就成了孤軍一支了。

所以單從時間上來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太過於理想化,想要達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用說,倘若夏侯楙堅守長安,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可能性就要更低了。

所以諸葛亮在聽了魏延的奇謀後“以為此縣危”,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曹魏防備力量薄弱的隴右地區“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而不是直接發兵長安周邊。


石頭說歷史


所謂的“子千谷奇謀”就是天方夜談,沒有一絲成功的把握,完全是魏延的一廂情願。幸虧諸葛亮沒有聽,否則就不僅僅只是一場軍事失敗了,那就是軍事冒險和豪賭,弄不好會賠上整個蜀漢政權。

沒錯,魏延確實是個人才,作戰勇猛,善待士卒,但要說到謀略,魏延就差遠了。當初劉備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時,劉備曾問魏延:如何對你委以重任,你打算怎麼做?魏延回答是:



若曹操帶領天下兵馬前來,請讓我為大王您去抗擊他;如果是其他將領帶領十萬人馬前來,請讓我為大王您把他們吃掉。

好吧,這是謀略嗎?你可以說是魏延的膽識,但我看到的卻是魏延的狂妄,這正如魏延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對諸葛亮的建議一樣: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這裡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了,魏延的計劃是:

魏延親自帶領5千精兵,另有5千士兵運糧,沿子午谷可用十天到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膽怯而沒有謀略,夏侯楙一聽到魏延來了,肯定是乘船逃走,這樣長安城中只有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長安城中的存糧足夠士兵吃了,而諸葛亮率軍從斜谷北上眉縣,20天時間足夠到達長安,這樣,就能一舉平定咸陽(長安)以西。



事實上,魏延的計劃完全是一廂情願,狂妄自大,絲毫不考慮實際情況和外界的影響,魏延的計劃之所以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理由歸納如下:

1、子午穀人盡皆知,魏延帶著一萬士兵如何神不知、鬼不覺的到達長安城下?

子午道自從當年劉邦燒燬棧道後,在王莽時期,王莽又重新修建並打通了子午道,並在子午道北出口設置子午關,魏軍在此有駐軍,當年長安三輔大亂之時,有大量的流民是從子午道南下漢中避亂的。



《三國志 張魯傳》: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也就是說子午穀道就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路,魏延帶著一萬人,如何保密?如何不被親近魏軍的百姓發現?如何攻破子午關不被魏軍發現?而一路無阻的到達長安?完全就是個未知數,一旦被魏軍發現,魏軍肯定會調兵圍剿,那樣的話,魏延如何實施計劃。

2、子午谷奇謀時間上也不可能實現。

魏延說帶領一萬人走子午穀道,只要10天就能到達長安。這根本就是胡扯,從漢中沿子午穀道到長安有800多里路,10天能到,也就是說一天能走80多里路,魏延帶著的可是步兵,哪個步兵有這麼歷害,一天走80裡山路,難道是摩托化部隊?就算是摩托化部隊,在子午谷也不可能一天走80里路,知道子午谷是什麼道路條件嗎?



子午谷根本沒有好路,一部分路是在懸崖上的棧道,大部分是崎嶇的山路,以古代那個條件,至少要走一個月,可以參考曹真伐蜀時,曹真在公元230年曾經大舉伐蜀,走的就是子午穀道,曹真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魏延憑什麼只要10天?

《三國志 曹真傳》: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除了曹真,再看鄧艾陰渡陰平,700餘里的無人區,鄧艾也是走了一個月,子午穀道比陰平還難走,憑什麼魏延只要10天,如果魏延估計時間錯誤,那麼5千帶糧的士兵所帶的糧草夠一萬人能吃十來天的話,如果魏延在子午谷真走了一個月時間的話,那麼沒到長安,魏延這一萬人就得返回漢中,無功而返,或者全部餓死。

3、魏延說長安守將夏侯楙膽怯而無謀,聽說魏延來了,肯定棄城而逃。

好吧,就算夏侯楙是膽怯而無謀了,可為什麼棄城而逃呢?夏侯楙再無謀,總不是個傻子吧,他可是夏侯惇的兒子,曹操的女婿,棄城而逃是重罪,況且長安城高牆固,守著城池不戰不行嗎?魏延又沒有攻城武器,又沒有糧食,拿什麼攻城?



夏侯楙要是不棄而逃,魏延怎麼辦?

4、就算是一切如魏延所說,佔了長安城,對蜀漢來說,就是一座孤城,魏延守得住嗎?

魏延一被魏軍發現,魏國肯定要派出大軍救援,參考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魏的反應,魏明帝曹睿反應神速,不僅親自坐鎮長安,而且派出張郃、曹真火速救援,如果魏國被佔了長安,那絕對是非常震憾的大事,曹魏絕對全力救援。



長安處於關東和隴右的中間位置,也處於曹魏東、西兩面的夾攻,曹魏可以從隴右和關東兩個方向進攻長安,就算是諸葛亮與魏延會合,守著一座長安孤城,而且糧道極其脆弱,如何抵擋曹魏的兩面夾攻?

如果變成了這種狀態,變成了蜀漢守長安,那樣魏與蜀就成了消耗戰,魏國無論軍隊人數、還是後勤被給數倍於蜀漢,如何守著長安?魏國圍著長安不打行不行?魏國圍點打援行不行?

無論怎麼打,魏延都沒無法抵擋,反而是魏國逼著諸葛亮一步一步加大籌碼,進行戰爭豪賭,蜀漢怎麼辦?繼續救援長安,就得把蜀漢的國運全部賭上,不救援長安,就得撤軍,無功而返,如果子午谷奇謀是無功而返的話,那不就是折騰嗎?



所以說,“子午谷奇謀”就是天方夜談,沒有一絲成功的把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魏延提出過兩次子午谷奇謀,第一次子午谷奇謀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提出的,魏延請求諸葛亮給自己一萬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模仿韓信暗度陳倉的戰術。諸葛亮認為長安駐紮重兵,子午谷崎嶇難行,拒絕了魏延的請求。之後魏延又請求諸葛亮給自己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奇襲潼關,結果諸葛亮再次拒絕了魏延。

諸葛亮拒絕魏延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點原因:子午谷崎嶇難行,子午谷綿延數百里,道路異常崎嶇艱難。子午谷奇謀並不是魏延的專利,曹魏的大將軍曹真,明朝的闖王髙迎祥都曾經使用過子午谷奇謀。

曹真的部隊在子午谷遭到了連綿大雨,沒有到達蜀漢就被迫撤軍了。闖王髙迎祥的結局更悲慘,髙迎祥可能是看過《三國志》,所以才會原封不動的使用了魏延版本的子午谷奇謀。結果髙迎祥被明軍在子午谷中伏擊,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第二個原因:曹魏關中軍團實力強勁,諸葛亮不敢輕敵。魏延的性格非常狂妄,根本看不起其他的將領。曹魏在長安一帶駐紮數萬軍隊,洛陽和許昌魏軍有十多萬人,曹真、司馬懿、張郃都是用兵高手,魏延想要攻佔長安並不容易,守住長安更是難上加難。

魏延認為曹魏的將領都是庸才,只要蜀軍從子午谷出現,曹魏的軍隊必然會望風而降。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曹魏的軍事實力遠勝於蜀漢。諸葛亮一直穩紮穩打,尚且被曹魏擊敗,更何況魏延孤軍深入。

第三個原因:蜀漢輸不起一萬精兵,魏延的計謀一旦失敗,蜀漢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蜀漢滅亡的時候,人口只有94萬,軍隊只有10.2萬。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的兵力大約有10萬人,由於大量部隊用於運糧,諸葛亮能夠用於作戰的軍隊只有幾萬人。

魏延索要一萬精兵作為突擊部隊,諸葛亮還需要派遣數萬人在涼州給魏延打掩護。一旦魏延在長安被圍殲,諸葛亮在涼州的部隊必然軍心渙散,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遠勝於街亭之戰。

從這幾點問題來看,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謀,是一次非常精明的決斷。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諸葛亮要比魏延考慮的更多。假如諸葛亮同意魏延的計謀,蜀漢很可能會提前30多年滅亡。


史海泛舟擺渡人


屁股決定腦袋。魏延是武將,他關心的是戰術,是勝負;諸葛亮是全軍統帥,考慮的是全局,是整體戰略戰術的通盤考量。角度不同,對兵出子午谷的看法自然不同。

歷史上的奇襲、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能被記載史冊,就是因為成功率太低,所以才被人津津樂道。

子午谷奇謀,被久經戰陣的魏延提出來,自然有他的道理和可行性。但再多的道理也不能掩飾它是一次軍事冒險行動。

兵出子午谷是在蜀國第一次北伐期間提出的,這次北伐本就出其不意,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是戰略上的奇襲。已經得知蜀國進犯的曹魏,怎能不防範再來一次戰術上的突襲?即使想不到堵住子午谷口或是在谷口埋伏,但嚴防死守長安,加強戒備是必然的程序。

子午谷全長三百三十公里,且不說道路崎嶇,草木茂密影響行軍。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幾千人走過,想不留下痕跡是不可能的。人馬過處,鳥飛獸散,這動靜足以引起有心人的注意。東漢末年,關中地區飽經戰亂,子午谷所在的秦嶺就成了最好的避難所,藏在深山中的百姓不知有多少,蜀軍根本無法藏住身形,那麼奇襲也很可能就變成了笑話。

裴松之注《三國志》,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把勝負壓在敵方將領的失誤上,本身就是一次冒險。夏侯楙年少沒經驗,可他手下經過戰事的文官武將卻是不少,進攻不足守城有餘。10天行軍330公里的蜀軍,到達長安城下,還能有多少體力作戰?怎麼看都是以逸待勞的魏軍勝算大。

這場奇襲還少不了蜀軍主力的配合。兵出斜谷,經過沿途一系列激戰,20天內殺到長安城下,以步兵為主的蜀軍還能有多少戰鬥力?為了能會師長安,必定一路長驅直入,少佔或不佔周邊城鎮,事實上變成孤軍深入的局面,漫長的補給線將變得相當脆弱,一旦被截斷,滿盤皆輸。

此時的蜀國,戰略上已搶佔先機,且兵強馬壯,根本不需要採取這種賭博式的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