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青年女科學家吳晨:戰“疫”前線 決不能給“國家隊”丟臉

▲ 製圖:吳瑛 侯曉然


2月的一天,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收到了一封申請馳援湖北的“請戰書”,上面寫道:“我入黨已近20年,一直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對黨絕對忠誠。我長期從事基因組研究,熟悉核酸提取和PCR實驗室工作,有信心完成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懇請組織優先考慮我的請求。”


簡單樸實的話語卻有著穿透紙背的力量。遞交“請戰書”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國際合作處副處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80後”研究員吳晨。


青年女科學家吳晨:戰“疫”前線 決不能給“國家隊”丟臉


吳晨一直從事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在科研一線奮戰已有13年,曾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科技部“比爾蓋茨大挑戰2015·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多項榮譽,並有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等獎項。


研當以報效國家為己任,學必以服務人民為榮光。疫情發生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發出徵集志願者的號召。吳晨第一時間交上了“請戰書”。學校黨委批准了吳晨的志願申請,並選派她擔任馳援湖北醫療檢測隊隊長。


接領任務後,吳晨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準備工作中,從組織隊員參加實驗操作培訓、設計工作方案到擬定工作清單、籌備生活物資,周密細緻、忙而不亂。


2月5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馳援湖北抗疫醫療檢測隊隊長吳晨和隊員們一道,義無反顧踏上戰“疫”第一線,承擔起武漢方艙醫院病例的臨床檢測和確診工作。


青年女科學家吳晨:戰“疫”前線 決不能給“國家隊”丟臉


核酸檢測工作過程較為複雜,涉及樣本運輸、數據錄入、反應靈敏度控制等一系列過程。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基因組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吳晨在核酸檢測方面有著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到達武漢後的短短數日,她和全體隊員共同完成了實驗室建設、人員安排調配、制定檢測流程指南、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強化防護細節等一系列工作。


在武漢的每一天,吳晨和隊員們都在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


貼著學校徽章的工作日記本上,簡單卻清晰地記載著檢測隊戰鬥的日日夜夜:4日首批人員到位,5日P3實驗車輛和第二組人員到位,6日全體隊員到位,7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實驗室建設完成開始收治患者,8日完成預實驗演練,9日實驗室正式運行……


青年女科學家吳晨:戰“疫”前線 決不能給“國家隊”丟臉


準確識別患者,掌握感染人數,及時切斷傳染源,是武漢防控疫情的當務之急。為了最大限度挖潛團隊的日檢測量,吳晨帶領檢測隊一方面尊重科學規律,嚴格遵守生物安全要求和操作流程,確保檢測結果真實有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突破日常作息規律,每個隊員儘可能少喝水、少吃東西,減少上廁所次數,節約每一件防護服。


滿負荷、高強度的運轉,複雜的檢測工作環境,一度讓檢測隊的工作遭遇瓶頸,2月12日的臨床樣本出現了未檢測出細胞的實驗結果。


辛勞的付出沒能換回理想的結果,焦躁、失落、委屈的情緒朝著檢測隊洶湧襲來。作為隊長,吳晨不僅要保證隊員和實驗室的安全底線,也深知昂揚的戰鬥意志對於團隊作戰的重要性,確保隊員們身體和心靈“零感染”的意義。


第二天一大早,每位檢測隊員都收到了這樣的微信:“親愛的隊員,我們現有的結果已經鼓舞了很多患者和整個方艙醫護。我知道這些天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讓大家極度疲勞和焦慮。可是想想我們來這裡就是為了支援武漢人民!我們是後方在前線的手,更是後方的定心丸!我們的後方是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請大家鼓起勇氣,不要灰心!我們代表的是醫科院,我們的國家隊!絕對不能丟人!”


成功存在於再堅持一下之中。2月17日,檢測隊的核酸檢測工作幫助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17位患者順利出院,學校馳援湖北抗疫醫療檢測隊工作初戰告捷,完成學校交給的“零感染、打勝仗”的任務。


青年女科學家吳晨:戰“疫”前線 決不能給“國家隊”丟臉


“在困難時期會不會挺身而出,在危急時刻能不能衝鋒在前,在緊要關頭敢不敢擔當作為,是檢驗黨員幹部是不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把標尺。”吳晨這樣說。


青年女科學家吳晨:戰“疫”前線 決不能給“國家隊”丟臉

(本文原題為《戰“疫”前線 決不能給“國家隊”丟臉》,來自《中國婦女報》2020年2月25日4版)


♦ 你要的口罩在這裡!全國口罩預訂信息共享平臺上線

♦ 女報記者武漢紀事〡第一個公開提出以CT影像作為診斷主要依據,張笑春:一心所想唯救人

♦ 戰疫封面人物〡火神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宋彩萍:防護服是冰冷的,我們的心是熱乎的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彭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