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關於張仲景有哪些醫學成就?

RORO93


張仲景的朝代:東漢末年。

主要成就: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業務員小羅


張仲景的生平事蹟,《三國志》《後漢書》裡都沒有記載,僅在北宋林億、孫奇、高保衡校訂的《傷寒論序》中有如下數語

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

尊稱為“醫聖”

其代表著作《傷寒雜病論》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成為浩瀚醫書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傷寒雜病論》也被稱為方書之祖,裡面的方子被稱為“經方”,受到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無數中醫的讚揚。

《傷寒雜病論》在後世被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醫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在其成書後近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被公認為是方書的鼻祖。

書中方劑配伍精煉,主治明確,被後世譽之為“經方” ,如“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半夏厚朴湯”、“大承氣湯”、“白虎湯”、“大黃牡丹湯”、“四逆湯”、“溫經湯”等諸多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影響力後世醫學的流派

後世中醫界逐漸出現的眾多學派,如“溫補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扶陽學派”等等,無不是深受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影響,在其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

直到今天,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各種“經方論壇”的火爆程度,依然讓人無法想象。當今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製藥廠,其生產的各類中成藥,“經方”原方就佔到60%以上。

幾乎所有中醫名家到了晚年都要重讀傷寒,重再次聆聽仲景之師的教誨,期望自己的水平還能有一個質的飛躍。

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

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大力弘揚醫術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

不少貧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請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結果無辜地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落得人財兩空。

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們裝神弄鬼,誤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預,理直氣壯地和他們爭辯,並用醫療實效來駁斥巫術迷信,奉勸人們相信醫術。

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木子樹下看歷史


張仲景主要的醫學成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勤求古訓”,精研經旨,結合臨症的基礎上,張仲景將常見病分成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指各種急性熱病,張仲景這方面的認識和經驗主要被歸攏在《傷寒論》中;內傷泛指各種慢性病、病後虛弱狀態及外感熱病急性期過後等的情況。這方面的論治經驗主要被編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對外感熱病病因、症狀、病理階段等的認識和對一些常見內傷病症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標準等的分析論述成為醫界數千年的不易之論,後世醫家每每視其為準繩,嚴格地加以遵奉。

二、確立了中醫臨床診治原則和體系:辨證論治。如果說《黃帝內經》從理論觀念上為中醫學奠定了基礎,張仲景則以“辨證論治”為中醫臨床診治確立了原則和體系。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診治學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重大的特色和優勢。張仲景對外感熱病以“六經”辨證統領之,對內傷雜病則以“臟腑”辨證為綱領。毫不誇張地說,張仲景為中醫臨床診治學的奠基者,內科學的開山祖師。

三、歸納出了急性熱病的發展演變規律。張仲景借用了《內經》的“六經”概念,用以抽象概括外感熱病的六大發展階段。根據此類疾病的不同階段、性質,制定了不同的治療方法。近兩千年的臨床觀察,足以證明張仲景對急性熱病發展規律的認識符合客觀,有極強的指導性。他所揭示的六大階段(六經病)及眾多亞型都能在臨床中找到典型實例,他所錄下的治這些證型之良方,若能準確運用,也都效如桴鼓。

四、創三百餘方劑,為方劑學鼻祖。方藥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方藥配伍的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著治療效果。中醫師常因嫻熟掌握了一些良方而得心應手。成熟良方的獲得,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反覆的實踐、修正、提煉。張仲景創造的三百餘首方劑尤如銳利的武器,至今仍然廣泛應用於臨床。現版《中醫方劑學》等教材中,仲景方劑的比例至少佔一半以上,而且在一些藥政藥檢很嚴格的國家裡,仲景的處方是唯一不需專項申報,實驗論證的。此舉說明其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幾無。《傷寒雜病論》關於方劑學的一整套原則和方法,如配伍的君臣佐使,劑量的加減進退,煎煮和服法中的種種要點等,傳承至今。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張仲景,朝代東漢末年。

主要成就: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傷寒雜病論》簡介:

的體例是以六經統病證,周詳而實用。除介紹各經病證的典型特點外,還敘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

例如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屬表證,為太陽病。但同是太陽病,又分有汗無汗,脈緩脈急之別。其中有汗、脈浮緩者屬太陽病中鳳的桂枝湯證;無汗、脈浮緊者,屬太陽病傷寒的麻黃湯證;無汗、脈緊而增煩操者,又屬大青龍湯證。

這樣精細的辨證及選方用藥法則,使醫家可執簡馭繁,應付各類複雜的證候都能穩操勝券。除了辨證論治的原性之外,張仲景還提出了辨證的靈活性,以應付一些較為特殊的情況。

如“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的診斷方法。即辨證必須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前提,如果出現脈、證不符的情況,就應該根據病情實際,認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證情本質,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陽證見陰脈、表證見沉脈。

和證實脈虛,其實質都是證有餘而脈不足,即當舍證從脈而救裡;而陰證見陽脈,提示病邪有向表趨勢,裡證見浮脈,多提示表證未盡解;證虛脈實,則宜舍脈從證。

脈、證取捨的要點是從”虛“字著眼,即實脈虛從脈,證虛脈實從證。這無疑為醫者理清臨床上亂麻一般的複雜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綱要性條例。




戰爭史錄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

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喻嘉言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作為中醫學子,《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必修課,經典中的經典。更是無數中醫人窮極一生研究的內容。


淮揚之楚


大家好,我是文史面面觀,一個熱愛歷史的90後,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交流!

對於張仲景的主要生平諸位答友已有詳細地回答,我就不再贅述了。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位“醫聖 ”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一些成就:

“萬世寶典”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萬世寶典”,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是一個當時主流社會的異類,在仲景《傷寒論》的序中,聽到了他那憤世嫉俗的悲嘆。他撰寫了《傷寒雜病論》,被後世一致奉為經典著作。但在當時可能是名聲不彰,因此正史中沒有他的地位。

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

萬世“醫聖”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傷寒論·張仲景原序》

就是說仲景的家族本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建安初年以後,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於傷寒的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在長沙任太守期間,他在料理政事之餘,還在大堂上坐堂行醫,為百姓施醫診病,挽救了許多百姓是生命。

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或店裡給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醫生”。後來,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職位,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認真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廣泛收集民間驗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鉅著。

傳道醫祖

“然仲景為醫中之聖,尚未見許於當時”,從張仲景醫學傳世情形可知,深遠的影響也在後世。如“天之意在萬世,不在一時也。仲景之後,名賢輩出,類皆不得志於時,閉門著書,以為傳道之計”。

從張仲景對醫學生的願望是“多聞博識,知之次也。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堅持博識尚術,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在古代,醫術往往是代代單傳,就算有的醫生有懸壺濟世的想法,沒有“傳業天下”的觀念,也是非常難以實現的,而張仲景寫下“以為傳道之計”的書籍,不得不說開始了醫療技術的廣泛流傳。


以上為個人拙見,煩請各位不吝指正。


文史面面觀


說到中醫,大家就會想到古代的神醫,張仲景對大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很多的藥店名稱都是張仲景大藥房。由此可以看出這樣的張仲景是多麼大的影響力。古代的中醫有很多,其中也是有很多著名的中醫,像是華佗,扁鵲這些都是非常厲害的神醫,但是這些都是沒有張仲景的影響力大的,說道中醫,第一個大家說的便是張仲景,很多人認為是把他列為了中醫界的當之無愧的古今第一猛人。

為什麼說是張仲景是第一猛人呢?可是他究竟是有什麼厲害的本事呢?這樣子說吧,神農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知道也是可以的,總是知道扁鵲的吧?不知道也是沒有關係。華佗總是知道的吧,就是那個給曹操治病的那個。俗話不是說除非華佗在世來形容醫生的高超的醫術嗎?不知道更是沒關係了,因為即使你是知道他們也是不可能給你們開處方治病了。他們是不是很是傳奇呢?但是這都是傳說的,畢竟有的根本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

如果你找中醫看病的話,注意他的言辭,倘若他是不知道張仲景是誰的話,就是不要錢你都不要找他給你看病了,因為他就算是很是厲害你也是不要找他看病,因為他根本是不懂中醫的,即使懂了也是你找他找死的那種情況了。這樣子的形容雖然是比較過分了點,但是這足以證明張仲景在醫術界的影響是多麼的厲害的。說句誇張的話,張仲景在中醫界中的位置是撼動的泰斗地位。

這是跟我們的詩仙李白一樣的,李白只是去廬山轉了一圈回來,就留下了首千古名篇的狀況,大家都是知道的吧。就是不那首:“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果你去廬山一看的話,情況根本就不是這樣的情況了。對於這樣的話是千鬼連篇的,可是還是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相信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只是說的誇張了點,只是為了形容當時的壯觀的。

下面我們回到我們是正點上,張仲景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的猛在至今古之大成,張仲景之前是沒有名醫驗方的,其實他就像是八仙過海的那種狀態的,沒有任何的訓練,他是打不了野戰軍的,打不了陣地戰的。張仲景是出生在一個亂世的年代,東漢末年的時候,朝政是不安的,人們起義造反,到處都是兵慌馬亂的。在古代,戰亂往往是與疫病連在一起的,這就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啊。世亂,然後英雄起,聖人出。

張仲景更是在亂世之中廣泛收集醫方,最後經過了努力終於寫出了《傷寒病雜論》,被後世奉為圭臬,事實上的中醫靈魂。所以至今張仲景的影響這麼大的原因。更是他被大家稱作第一猛人的資本。對於張仲景,至今是對大家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可以說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樣的張仲景你覺得還可以嗎


徽公子


張仲景生於公元前150年,死於公元前215年左右,是東漢南陽涅陽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張仲景主要確立了辯證論治,撰寫《傷寒雜病論》,被後世稱為醫聖。在《傷寒雜病論》裡收錄了大量方劑,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瑰寶。

  被稱為醫聖,在中國醫藥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的醫學理念和行醫品格值得現在的醫學從業者學習。他在任長沙太守期間開堂坐診,造福當地一方百姓。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六經辨證的先河,是後世從醫者的必學經典作品,晉代太醫的《傷寒論》,宋代的《金匱要略》都是根據《傷害雜病論》的一些章節或者原理改編。張仲景除了編寫《傷寒雜病論》之外,還寫了《辯傷寒》《口齒論》等,可以都因為一些歷史原因而不復存在,也是醫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張仲景不僅有著極高的醫學能力,還有著突出的醫學品質和素養,他發明的餃耳湯就是心繫貧寒百姓受凍耳之苦,潛心研究出來的,實用性很強。並且張仲景行醫用藥講究極簡,為百姓節約成本。

  張仲景不僅在中國醫藥學史上有著醫聖的稱號,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有著極高的榮譽,在漢代之後,每朝都有專門研究張氏醫學的人,超過了五百家,到了現在,還有張仲景研究學院。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朝鮮,東南亞,都有著很高的影響力,是現在中醫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後世從醫者探索生命的奧秘。

  張仲景是醫聖嗎

  張仲景是一個喜歡給人看病的官老爺,他的大堂不像別的大堂一樣難進,反而初一十五門庭若市。東漢末年的戰亂橫行,疫病橫生,許多百姓生了病之後因為不能及時醫治導致最後病情惡化,只能等死,張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痛心。

  張仲景是世襲的長沙太守,他從小就不喜歡做官,沒有官場老爺的做派。他醫術遠播,但是在封建時代百姓不能輕易地接觸官員,官員也不能隨隨便便的進到百姓家裡去。於是張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時候在自己家裡開設診堂,可是這樣人數比較少。醫生醫術的長進和大量的病例是脫不開的,只有不斷接觸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積累自己的經驗。

  後來張仲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衙門大堂當診所,發佈告示出去,初一十五,太守老爺開大堂為百姓看病,這兩天他不問政事,就只給人看病。這一消息公佈出去之後在長沙乃至全國都引起了轟動。到了初一這天,他就在大堂上端端正正的坐著,百姓一個一個的進來,他細心地問病人的病情,然後給他們開藥。一時之間救人無數,老百姓對他格外擁護,張仲景初一十五坐堂的名聲就這麼傳了出去,人們對他更加欽佩。

  到了後來,這初一十五成了慣例,每逢這天,衙門口聚集了各地來看病的群眾,甚至還有人帶著行李來,人們稱他為“坐堂醫生”,以此來紀念張仲景。



地主家也沒餘糧


1、《金匱要略方論》 2、《傷寒論》 3、《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張仲景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它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

研究著作

1、《張仲景》 2、《張仲景用方解析》 3、《張仲景醫方精要 金匱篇》 4、《張仲景醫方精要 傷寒篇》 5、《張仲景方劑學》 6、《張仲景藥物學》 7、《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應用》 8、《張仲景疾病學》 9、《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 10、《張仲景方方族》 11、《張仲景養生學》


歷史的波瀾壯闊


張仲景(生卒年不詳),漢末醫學家。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鑽研《內經》、《難經》、《胎腫藥錄》等,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雜病論》。其書輾(zhǎn)轉流散,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與內科雜病。倡“六經分證”和“辯證論治”原則,闡述寒熱、虛實、表裡、陰陽的辯證及汗、吐、下、溫、清、和等治法,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對中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